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第六节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36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郭迎春目录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 (1)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2)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 (4)上编古典文献概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失 (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积聚 (7)第二节古典文献的散失 (9)(一)古籍的亡残厄运 (9)(二)古籍散失的原因 (10)第二章古典文献的材料与形式 (20)第一节甲骨 (21)第二节青铜器 (22)第三节简牍 (23)第四节帛书 (25)第五节石鼓与石经 (26)第六节纸的发明与纸写本书 (27)第七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新的书籍形式 (28)第三章古典文献的部类与体式 (34)第一节古典文献的部类 (34)(一)《七略》分类法 (34)(二)七分法 (35)(三)四部分类法 (36)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体式 (37)(一)文体 (37)(二)作者与书名 (49)第四章古典文献的基本构成 (56)第一节经部 (56)(一)经书的构成 (56)(二)“十三经”简介 (60)(三)经学流派 (90)第二节史部 (98)(一)史书的构成 (98)(二)史部文献要类 (100)第三节子部 (125)第四节集部 (127)第五节丛书 (129)下编古典文献的整理第一章版本 (134)一、版本和版本学 (134)二、版本研究的意义 (137)三、版本类型 (139)四、版本鉴别 (152)第二章校勘 (155)一、校勘和校勘学 (155)二、校勘的功用 (158)三、校勘的内容 (160)四、校勘方法 (163)五、校记 (168)六、古书校勘应注意的问题 (170)第三章辨伪 (173)一、辨伪研究的意义 (173)二、辨伪产生的原因 (174)三、古书辨伪的方法 (175)四、古书辨伪成就 (176)第四章辑佚 (181)一、辑佚方法 (181)二、辑佚成就 (182)第五章目录 (186)一、目录、目录学与古典目录学 (186)二、古典目录学的意义和作用 (187)三、古典目录类别 (189)四、古典目录体制 (206)五、古典目录学理论经典 (208)第六章类书 (212)一、类书的特点 (212)二、常用类书简介 (213)第七章索引 (219)一、索引的特点及功用 (219)二、我国古籍索引的编纂 (221)第八章工具书 (225)一、工具书释义 (225)二、工具书的作用 (226)三、工具书的检索方法 (227)四、常用工具书介绍 (229)第九章标点 (262)一、古书标点概说 (262)二、古书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 (266)第十章注释 (269)一、古注概说 (269)二、今注说略 (286)第十一章今译 (289)一、翻译与今译 (289)二、古书今译概说 (289)三、今译三原则 (291)四、直译与意译 (293)五、今译的工作方法 (294)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