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20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绍兴县稽东镇三年级语文组(裘黎霞执笔)【设计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问题探讨】1、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谈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参考资料】1、语文起点网2、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分析】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教学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
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
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教学资源】1.自制的课件、课题组提供的资源。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师:同学们都学过古诗,能不能背一背你们知道的古诗?生:《小儿垂钓》《望庐山瀑布》……师:根据学生说出的诗歌,集体背诵一首。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板书:古诗两首)【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的学习】二、领读诗歌。
课件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老师领读诗歌【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增加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完成,我们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2个汉字:“亦、状”1、提问学生2、集体朗读两遍【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巩固预习,督促预习】四、学习“我会写”课件出示“断、楚、孤、帆”4个汉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的①认识2个字。
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③通过朗诵心得,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领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领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教案第一课时一、回顾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讴歌祖国河山,揭发社会黑暗和歧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绮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爱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习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宏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大志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高采烈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盛的想象力。
b.老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忽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互相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心得诗情①老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诵,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自由练背。
同桌相互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朗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领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神韵。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领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娟秀,这一节课我们一同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3、过渡揭题:俗语说:“上有地狱,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地狱,是由于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誉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①齐读课题;②指点进展(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二、解诗题,知诗人。
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
那么,经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甚么呢?(根据先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湖”)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如今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
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
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
(生自在读)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①潋滟(liàn 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甚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样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示读音→怎样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熟悉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精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相互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沟通,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2)沟通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索吗?(依据学生质疑,板书)(简洁的疑问依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索、争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沟通。
教师相机引导。
21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孤帆、楚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
淡妆浓抹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诗韵,背诵两首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对峙,长江波澜
壮阔的雄伟秀丽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的气候
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2)概括方法:抓住古诗描写的景物及特点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两首诗
(2)体会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引导读,体会作者感情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望、出、晴方好、雨亦奇。
(2)体会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分句读、重音读等方法,借
助多媒体课件等方法体会词句感情。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
(二)本课重点问题:
三、我会默写这两首古诗。
21、古诗两首备课人程卫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体会,在语言实践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前置性作业:自主学习:1、会认:澎、湃、亦、妆2、会写:断、楚、碧、孤帆、饮、空蒙、亦、欲、淡妆浓抹3、多音字:奇(jī qí)饮(yǐn yìn )空(kōng kîng )蒙(mēng méng měng )4、理解:孤帆、空蒙、淡妆浓抹交流合作:1、我的收获:(1)读完后,我知道了《望天门山》描绘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课前搜集:1、学生课搜集有关诗人、西湖、西施的资料。
2、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天门山一、了解作者,导入课题:诗人李白,生活在我国唐朝鼎盛时期,他喜爱游山玩水,曾走遍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歌。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感受长江、天门山的雄伟壮观吧!认识李白,交流他的资料。
二、初读诗句,扫清障碍。
小提示: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做到声音响亮,读音准确,语速适当,读出诗的节奏。
1、读一读这首写景的古诗。
(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同桌读一读,互相帮助进步快!3、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把生字写正确写规范。
21 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8个生字。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洋溢的浩然正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就义诗》,会写《夏日绝句》。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古诗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课前准备:了解诗人写作古诗时的历史背景。
夏日绝句教学目标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
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
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
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三上《21.古诗两首》教案一、学习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授新课(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平时都有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呀,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你们重来没有去过的地方玩,怎么样,心动了没?那么接下来就跟着老师,一起去我们的书中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1)找人逐句读诗。
(2)纠正字音。
(三)内容讲解题解(1)《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望天门山:望:看;向远处看;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一)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为他一生喜欢过着游山玩水、寻仙访道的生活,再加上他写得诗歌都非常有名,又特别爱喝酒,所以他被后世的人们称为“诗仙”。
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芜湖市北郊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古诗注释(1)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2)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开:劈开,断开。
(4)碧水:碧绿的江水。
(5)东流:向东流淌。
(6)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7)回:回漩,回转。
(8)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9)相对:互相朝着对方;面对面。
(10)出:突出,出现。
(11)孤帆:孤独的帆船。
(12)一片:量词,一艘。
(13)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与品味课文,明白得本文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赏析诗歌。
2,体会作者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进行诗歌赏析。
3,学习柳宗元荡涤世俗的一切杂念,培养超越功利的审美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在对具体词句、段落的品读中,理清作者赏赏析诗歌的差不多思路。
难点:荡涤世俗的一切杂念,进入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境域。
【词语积存】自食其力同流合污纤尘不染万籁无声虚无缥缈平淡无奇精雕细刻空灵剔透超然物外清高孤傲不动声色画龙点睛精雕细琢可望不可即【朗读课文】【课文分析】诗歌通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对诗歌的鉴赏实际确实是从文本动身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
本文赏析先从解读诗歌的常识开始,利用想象再现诗人描画的画面,感受诗中的形象,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截了当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
再利用背景资料,进而明白得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
重点是学习第四段细致地赏析方法,这是作者赏析文字中最见功夫的部分。
本文篇幅较长,要抓关键句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同时,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明白得,体会作者评析的深刻。
本文难就难在作者细致的评析诗人艺术匠心上。
针对本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
【教学过程】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叙述与议论相结合。
联想、想象部分为叙述。
评析部分为议论。
)2,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和关键段落。
(第1段是总起,最后1段是总结;其它每个段落的开始句差不多上中心句。
)3,从中心句和关键段落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其重点是什么?(从中心句和关键段落看,本文是从“人物形象、诗歌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的。
其重点是艺术特色。
)4,什么是“押仄韵”?(“押仄韵”,是指诗歌的韵脚,即二、四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
望天门山一、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 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壮心壮志第一次走开四川前往洞庭湖旅行,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青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绘山川气概。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仿佛是因为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间隔,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大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拦,激起滔天的波涛,这两句所望到的光景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止”“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觉,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水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可以有这样的领会,也不行能写得这样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开朗起来,显现了生动优美的境界,使读者忧如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怀的古诗,经过对天门山风景和心里体验的描述,赞叹了大自然的奇特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放的感情,依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质状况,我设计以下教课目的和教课重、难点。
教课目的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认识诗句的意思 ; 体验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课要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课难点认识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课法尽人皆知,念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课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课我采纳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课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领会诗意,并达到稳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课过程怎样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课理念设计以下教课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以前在朗读古诗中已读过, 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的】
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诵心得,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领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收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顾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爱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习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络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老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心得诗情
1、老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诵,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相互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归纳全诗,深化心得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