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操作法—游戏、劳动、测验、讲演、作业等 4.角色扮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空椅子表演、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原理与设计
-
1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专门渠道 ①心理健康教育课 ②心理辅导与咨询 ③心理治疗
2.非专门渠道 ①各科教学(学科渗透) ②各项活动(班级活动和团队活动渗透等)
-
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原理
理论依据—— 团体动力学
-
3
团体动力学
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
5
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通过成员之 间的互动,满足成员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组织。
团体是一种有序的组织、有一定的目标, 成员之间具有互动性、具有整体感。
团体是一种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动力整体,
团体的本质在于其所属成员的相互依存,即团 体的结构特性是由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
6
团体动力学理论
一般地说,通过改变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行 为,比单个地改变个体的行为要容易得多。
-
7
例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勒温从事改变 人们饮食习惯的研究,他发现凡通过团体决 定,远比做讲演说服家庭主妇来增加牛奶消 耗更为有效。
类似的结果还有:动员母亲给婴儿喂鱼 肝油和橘子汁,也是通过小组讨论要比让母 亲们听讲演接受一般号召的效果要好。
因此,需要和自尊感驱动他们必须遵循集体的规
范,接受集体成员的共同信念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
这些集体舆论、共识便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具有凝聚
作用(即一种团体动力特征),依靠这种团体动力来改
变集体中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就是团体辅导、心理健
康活动课的基本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