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规划文本DOC
- 格式:doc
- 大小:189.50 KB
- 文档页数:19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年)》(2011年修订)概况一、总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主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适用范围在重庆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二、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职能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能,具体包括:(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二)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我国内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四)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西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年,总人口3250万人,城镇人口22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10-9 22:34:52 中国地产网60年甲子风云,岁月变幻。
重庆历史上大致经历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
透过几经扩容的规划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1980年开始编制、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是重庆市首个法定规划。
此次规划的重点仍然放在渝中等主城区范围,核心面积102平方公里,范围为9区12县城镇区。
这一规划体制,一直持续至重庆直辖。
“1983版总规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明确城市的性质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体现了当时专家的远见;确立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将城市分为14个组团,一个中心,四个副中心。
”张远介绍。
不过,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1983版总规因此仅仅局限于南山和歌乐山之间的300平方公里。
“直辖新总规”的硬伤1998年版总规是重庆直辖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
但1998年版总规编制其实始于1993年,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上首次引入“都市圈”概念。
“都市圈”范围东起迎龙、南彭,西至缙云山、白市驿,北起北碚、两路、鱼嘴,南至西彭、一品,面积约为2500平方公里,突破了铜锣山、中梁山两山屏障,扩城速度明显加快。
但由于对城市空间发展时序和速度缺乏引导,1998版总规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变化准备不足,在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改善力度不够,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03年重庆准备再次修编城市总规时,主城人口规模已超过500万,集中居于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旧城区,城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4000人。
由于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加剧了城市环境压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一座城市的成功往往来自规划的成功。
60年甲子风云,岁月变幻。
重庆历史上大致经历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
从“以半岛为中心、沿江两岸60平方公里”,到现在主城区的5473平方公里;从局限于南山和歌乐山之间,到突破两山阻隔的蔓延……透过几经扩容的规划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南昌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6.09.29•【字号】•【施行日期】2006.09.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南昌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南昌市政府办公厅2006年9月29日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现建设“文明和谐南昌”、建设小康社会、改善人居环境的总体目标,加强对近期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以《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昌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为指导,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为宗旨,依据南昌市住房调查结果和房地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和省市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结合南昌实际,进行编制。
第三条本规划是落实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手段,是对城市近期住房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与《南昌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共同承担全市住房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
第四条本次住房建设规划范围为南昌市主城区近期建设规划范围,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五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协调。
第六条本规划坚持以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促进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住房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配套设施的重要作用。
第七条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以及图件。
第二章住房现状和需求第八条规划区内住房现状。
1、规划区住房现状:依据南昌市2006年住房调查,目前全市住房总建筑面积4170.42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01平方米,户均人口3.086人;以小家庭为单元居住成为主要居住方式;户均住房建筑面积77.23平方米。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住宅项目配建体育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的通知(渝文审[2010]24)渝文审〔2010〕24号此规范性文件已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查,符合《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的规定,决定予以登记。
渝文审[2010]24号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住宅项目配建体育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的通知渝规发〔2010〕111号各区县规划部门,市局各处室、分局,局属事业单位:经重庆市规划局第二十三次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现将《重庆市住宅项目配建体育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二O一O年九月二十九日主题词:城乡建设住宅项目体育设施暂行规定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2010年9月29日印发校核:李峰(共印50份)重庆市住宅项目配建体育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第一条(目的意义)为建设“健康重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强对住宅项目配建体育设施的规划管理,依据国家和我市有关技术标准,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重庆市范围内新建住宅项目体育设施的配建应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相关职责)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住宅项目中配建体育设施规划方案的审查,并纳入规划竣工核实内容。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提供住宅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函》及用地规划许可时,应当明确其体育设施配建标准。
建设单位在报审的总平面图电子文档中,其配建体育设施的图形标准应符合附表二规定。
第四条(配建体育设施内容)本规定的住宅项目体育设施是指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在住宅项目内配套建设的室外或室内运动场地及设施。
包括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门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室外综合健身场、健身路径和儿童游戏场等项目类型。
本规定的住宅项目体育设施不包括该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配套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所属的运动场地和设施。
第五条(配建原则)住宅项目体育设施配建原则:(一)实行体育设施类型和体育设施占地面积双项控制的原则,按住宅项目的规模进行体育设施类型的配建管理,按住宅项目的总户数乘以户均面积指标进行体育设施总占地面积的配建管理。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2014年重庆市城乡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正文:----------------------------------------------------------------------------------------------------------------------------------------------------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2014年重庆市城乡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渝建发〔2014〕6号)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管局,各直属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和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推动城乡建设科学发展。
市城乡建委制定了2014年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4年1月26日2014年重庆市城乡建设工作要点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城乡建设系统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城乡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分区”战略部署,团结一心、攻坚克难,迈出“用心建设、服务民生、支撑发展”的坚实步伐,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城镇化率达58.4%;建设行业稳健发展,完成房地产业投资3012.8亿元、建筑业总产值4731.9亿元,预计实现勘察设计业营业收入305亿元;社会民生不断改善,22项民生实事涉及我委的任务超额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教持续强化;重点项目引领带动,主城十大商务聚居区加快形成;改革创新持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拓展;自身建设切实有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和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的开局之年,改革发展任务重大而艰巨。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重庆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四月目录前言II第一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I II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I II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V)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VIII)第二章土地利用与规划目标.................................................................................. X I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XV)第一节基本稳定农用地 (XV)第二节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 X VI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XVII)第四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XVIII)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XVIII)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XXII)第五章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任务.................................................................... X XIV 第一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X XIV 第二节优化利用建设用地 (XXVII)第三节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X XIX 第四节协调区域土地利用 (XXXII)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 (XXXIII)第七章重大工程安排 (XXXIV)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工程 (XXXIV)第二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XXXV)第三节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X XXVII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XXXVIII)第一节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XXXVIII)第二节完善实施管理制度 (XXXIX)第三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XL 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能力....................................................... X LII 第五节构建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XLIII 附表.......................................................................................................................... XLV前言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规划策略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一)城乡协调发展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
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
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
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一)人口规模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2.21•【文号】国函〔2024〕32号•【施行日期】2024.02.2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3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重庆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是直辖市之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庆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重庆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64.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64.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92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79.9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保护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重庆市委、市政府[2010]36号文件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2010年12月21日)为更好地发挥黔江在全市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大意义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中心城市。
经过直辖以来的艰苦奋斗,黔江已迈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中等城市骨架基本拉开,区域枢纽雏形显现。
随着交通区位条件极大改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市委、市政府出台“两翼振兴”和“民生十条”等重大政策,黔江迎来提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但必须看到,黔江是全市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经济实力最弱、人口规模最小的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不足,交通枢纽尚未形成,城市功能不完善,扶贫攻坚任务还十分繁重。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全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加快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有利于带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缩小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让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与全市其他地区人民一道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社会;有利于承接传递主城辐射,改变渝东南地区总体薄弱的状况,带动渝东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升渝东南在武陵山区的综合影响力,加快建设我市东南向的开放门户。
市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黔江的发展,依靠黔江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开拓进取,开创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加快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未来三到五年,将是黔江及渝东南地区加快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要深入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积极探索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于增实力、壮产业、建枢纽、强功能、聚要素、促公平,加强社会民生建设,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努力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公共服务高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和重庆东南向的重要开放门户,率先在渝东南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印发《重庆市2006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06.01.10•【字号】渝国土房管发[2006]9号•【施行日期】2006.01.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印发《重庆市2006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6〕9号)各区县(自治县、市)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各分局,市土地整理中心,市土地勘测规划院,有关单位: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选择的宏观指导与组织管理,更好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制度的要求,我局研究制定了《重庆市2006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现印发你们。
请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认真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不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质量。
具体实施中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我局。
联系人:蒋伟联系电话:63651264二○○六年一月十日重庆市2006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为进一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提升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以下简称“《通知》”)建立项目指南制度的要求,在总结我市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特发布《重庆市2006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以指导全市2006年度国家、市和区县级投资项目安排及申报工作。
一、总体要求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各级投资项目管理工作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意见》(中发〔2005〕1号)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级投资项目建设。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年修正)正文:----------------------------------------------------------------------------------------------------------------------------------------------------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2年6月11日渝府令[2002]第132号文发布根据2006年2月27日渝府令第193号文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R);(二)公共设施用地(C);(三)工业用地(M);(四)仓储用地(W);(五)对外交通用地(T);(六)道路广场用地(S);(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八)绿地(G);(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第六条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发文字号】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59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公布日期】2011.12.06【实施日期】2012.01.0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59号)《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2011年11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第二章建设用地第四条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1)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2)的规定。
第五条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
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渝府发〔2011〕3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一、规划范围 (4)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6)三、发展现状 (8)四、发展导向 (11)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12)六、功能区划分 (16)七、产业发展及布局 (20)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 (27)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0)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7)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42)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 (47)十三、保障措施 (54)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
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范围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
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
图1 规划范围图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土地资源。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道路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02.10
•【字号】渝建发〔2022〕4号
•【施行日期】2022.02.1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道路建设“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自治县)住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落实《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科学、有序推进我市城市道路建设,现将《重庆市城市道路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年1月27日。
国务院批复原文: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市委外宣办副主任文天平透露了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批复原文天平介绍,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包括九个方面。
原文如下:重庆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改方案的请示,于2010年收取,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总体规划。
二、重庆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实施,要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重庆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逐步把重庆市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等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473平方公里的城市区规划范围内实行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两江新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和时序,逐步建设成为我国内陆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按照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示范配套综合改革的要求,引导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协调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7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61平方公里以内。
根据重庆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严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之外设立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要加快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
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多层次、完善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步伐,保证我市普通商品住宅(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可持续供给,特编制《重庆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二)建设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三)建设部《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四)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五)建设部《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六)《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七)《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的实施办法》。
第三条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一)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
旧城以改善住宅配套设施和社区环境及设施为主,合理控制拆迁量;新区发展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建设密度适中、相对紧凑的住区,提高土地和交通的利用效率,尽可能使居住与就业接近,形成生活和生产相结合的组团,(二)加强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
旧城要填缺补齐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新区要与住宅建设同步配置好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设施以增强吸引力。
(三)以发展适应广大市民需要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宅为主,重点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逐步提高廉租住房的供给比例,严格控制高档商品住宅的发展。
第四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重庆市域,分为都市区和市域远郊区县(自治县、市)两个层次,都市区为本次规划的重点。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
第六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
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6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第七条市域人口规模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约为2798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265.95万人。
其中,都市区常住人口约为645.51万人,户籍人口约为577.06万人,城镇人口约为556.19万人;远郊区县常住人口约为2152.49万人,城镇人口约为709.76万人。
到2010年,市域城镇人口将达到1615万人;其中都市区660万人,远郊区县城镇人口为955万人。
第八条都市区城市规划概况(一)都市区空间层次与结构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和郊区两个层次,主城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面积2737平方千米。
郊区为主城以外的区域,面积2736平方千米。
(二)都市区人口规模2005年,都市区总人口645.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56.19万人,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
第九条本规划图件由《重庆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组成,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章重庆市住房发展目标第十条住房发展目标逐步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宅(含经济适用住房)供给,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严格控制高档商品住宅的发展,初步建立以普通商品住宅(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为主的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宅需求,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
(一)住房体系面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重点保障廉租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住宅品质改善住宅设施,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住宅舒适性和安全性,推动节能住宅、智能住宅和生态住宅建设,提高住宅品质。
(三)社区环境与公共设施以实现和谐社区为目标,建设社会各阶层混居型社区,进一步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维护社区按安宁的生活秩序,营造优美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四)住房保障2007年6月18日前,都市区对人均使用面积6平方米以下(含6平方米)且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至2010年,都市区对人均使用面积6-10平方米且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实施住房保障全覆盖。
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在2010年前对人均使用面积6平方米以下(含6平方米)且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
第十一条住房发展策略(一)加强住房市场调控,缩小住房价格与收入的差距,建立以廉租住房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住房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干预,变直接管理为财税、金融、法律、发展规划、土地供应及产业政策等间接管理。
特别要规范住房市场、健全住房市场法规、培育住房金融市场。
(三)制定并执行居住土地供给年度计划,寻求建立供需平衡,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市场效率与秩序,优先供给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保障群体利益。
(四)做好规划,统筹发展。
推进社区建设的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起来,在城市规划中为社区绿化、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社区医疗、保健、以及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社区设施提供相应的建设空间,大力推进社区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加强社区的核心职能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建立一个覆盖都市区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市、区和街道三级社区服务指导中心,健全完善各级社区服务指导中心职责,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站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便捷服务,根据社区服务业发展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包括专职、兼职和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第十二条都市区居住用地发展策略与布局(一)主城核心区用地发展策略内环以内的主城核心区是城市居住用地的重点改善区域,一方面结合产业用地置换,将部分工业、仓储等调整后的用地作为新的居住用地,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优化美化环境;另一方面对现有住宅区进行改造或改善,降低居住密度,加强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提高居住舒适度。
(二)主城拓展地区用地布局策略主城拓展区是城市居住用地的重点发展区域,结合城市向外围组团的拓展,增加居住用地,引导人口向外围集聚,可以利用外围地区地价相对较低,重点启动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住宅和社区,同时加强居住环境建设,提高居住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设施水平。
第十三条住房分类及适用对象本次规划将住房分为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其他商品住房三类。
(一)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商品住宅;其中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具有政策福利性质的商品住宅。
根据重庆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相关政策规定,我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无房(无房屋产权)或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未达到本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0%的家庭,可申请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1)家庭人均年收入未达到市统计局向社会公布的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的本市城镇居民家庭;(2)家庭年收入未达到上一条标准的进城务工农村家庭以及外地来渝常驻人员;(3)驻渝部队和人武部、预备役部队等符合购房条件的人员。
(二)廉租住房廉租住房是各级政府对城市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一种政策形式。
(三)其他商品住房本规划中其他商品住房是指扣除廉租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以外的其他各类商品住宅。
第十四条廉租住房建设相关指标数据的确定我市领取低保且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在6-10平方米家庭共8.56万户,占全市城镇人口的1.69%。
其中都市区约2.34万户,占都市区城镇人口的1.05%;远郊区县约6.13万户,占城镇人口的2.16%。
(一)廉租住房家庭户均人数按2.5人计算;(二)廉租住房政策保障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例都市区的廉租住房政策覆盖人群占城镇总人口的 2.12%,远郊区县的廉租住房政策覆盖人群占远郊区县城镇总人口的1%;(三)廉租住房户均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
第十五条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与其他商品住房的比例确定(一)按照国办发[2006]37号文件精神,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商品住宅应占开发总量的70%的目标,确定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量应占城市住房总量的70%。
(二)规划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量控制在城市住房建设总量的13%左右;经济适用住房家庭户均人数按3人计算;经济适用住房户均建筑面积按80平方米计算。
(三)其他商品住房的建设量为扣除廉租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后所占城市住房建设总量的比重,规划应在城市住房建设总量的30%以内。
第十六条其他指标(一)规划廉租住房用地容积率不大于 1.8;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5;其他商品住房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
(二)九龙坡区数据含高新区,南岸区数据含经开区,渝北区数据含北部新区。
第三章市域远郊区县住房建设规划第十七条远郊区县住房规划总量到2010年,远郊区县城镇住房规划总量约为9492.83万平方米,需住宅用地4110.62公顷;平均每年约需住房1898.57万平方米。
第十八条远郊区县廉租住房规划到2010年,我市远郊区县需建设廉租住房约55.35万平方米,需住宅用地约30.75公顷;平均每年需建设11.07万平方米,解决约2214户廉租住房保障。
第十九条远郊区县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到2010年,我市远郊区县规划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约为6644.98万平方米,需住宅用地2657.99公顷;平均每年约需建设1329万平方米。
其中,到2010年,远郊区县规划经济适用住房1234.07万平方米,需住宅用地493.63公顷;平均每年约需建设246.81万平方米。
第二十条远郊区县其他商品住房规划到2010年,我市远郊区县规划其他商品住房量约为2792.50万平方米,需住宅用地1396.25公顷;平均每年约需建设558.50万平方米。
第四章都市区住房建设规划第二十一条都市区住房建设总量到2010年,都市区城市住房规划总量约为4964.58万平方米,约需住宅建设用地2137.50公顷。
其中,廉租住房规划建设量约为48.25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量的0.97%;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建设总量约为3475.21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量的70%,其中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建设量为645.40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量的13%;其他商品住房规划建设量为1441.22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量的29.03%。
第二十二条都市区廉租住房布局原则(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二)具备基本交通条件、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三)方便生活、工作,就近安排的原则;(四)节约用地、紧凑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五)发展多种形式的廉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