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域规划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60.50 KB
- 文档页数:13
一、规划方略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略2、生态空间发展方略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方略4、集中紧凑发展方略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方略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方略二、城镇协调发展与都市空间构造(一)城镇协调发展构筑都市区城镇一体、协调发展旳格局,加紧城镇化进程,缩小城镇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对郊区旳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汇集效应,增进土地集约运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构造调整相适应,逐渐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旳网络状城镇空间构造。
加强农村居民点旳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
主城区为集中进行都市建设旳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旳重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
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都市重要拓展方向都市拓展旳重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都市空间构造都市空间构造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构成。
多中心包括一种都市中心和六个都市副中心。
主城都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都市规模(一)人口规模规划至2023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3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23年,中心城区都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3年,都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规划至2023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3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23年,中心城区都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都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3年,都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都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西南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重要的内陆城市之一。
近年来,重庆市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的涌入。
为了更好地推进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套明确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求,制定以下发展目标和定位:1.经济发展目标:在2025年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实现人均GDP在全国排名前列。
2.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3.城市建设目标: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
4.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群。
5.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任务与措施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重庆市将重点实施以下任务和措施: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加大对创新企业和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2.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功能疏解。
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公共服务能力。
3.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人居环境。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水源涵养、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5.拓宽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吸引外国投资,提供更加便利化的外商投资环境,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四、发展前景与挑战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重庆市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重庆城市区域规划调整方案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重庆市的城市区域规划亟需进行调整。
本方案旨在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一、城市区域功能布局调整1.1 建设多功能城市以核心城市为主,构建一系列功能区域,如商务中心、文化创意区、科技创新园区等,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1.2 强化发展节点在核心城市周边建设若干个区域发展节点,以促进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加强交通连接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和资金投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1.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的内部联系和外部对接。
通过加强公共交通、提升道路网络等措施,打破城市空间的孤立性,形成有机的城市群。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城市周边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对水源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2.2 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绿化,推动建设园林式城市。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景观质量等手段,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3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对空气、水质等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提高环境监管效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洁的生活环境。
三、交通网络优化与建设3.1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提升道路网络的密度和容量。
优化路网布局,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3.2 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支持,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推广绿色交通工具,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增加公交站点,并加强与地铁、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衔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网络。
3.3 强化交通规划与管理加强交通规划与管理工作,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
实行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加强交通管理和调度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现象。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
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
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
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
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重庆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相关资料重庆市概况重庆是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是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是联系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
2003年重庆市辖13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8个县、5个自治县,年末总人口为3130.10万人,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2002年重庆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971.3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16.7:41.5:41.8调整为2002年的16.0:41.9:42.1。
2003年重庆经济增长势头不减,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250.5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5.0:43.4:41.6。
一、重庆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一)、优势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其区位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处中国内陆腹地(战略后方),历来是国家“三线”建设和战略性储备建设重点;二是重庆是国家中西部地区最大工业城市,处于国家东西部联系的中间环节和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重要阶梯;三是重庆是国家开发中西部的前沿,开发中西部,必然首先开发重庆。
正是这一具有不可置换性的区位特点,决定了重庆在国家中西部开发战略中,可以发挥出以下区位优势:1、得“江”独厚重庆地处四川东南部,是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
在古代当陆路交通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水路便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俗语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而重庆则刚好有四川的“出川口”的称号,被视为出入四川的咽喉要道。
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的水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山峡大坝的修建,大大的改变了重庆的航运状况。
“三峡成库以来,重庆境内679公里长江干线航道由原来的三级提高到现在的一级,水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等水运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水运货运周转量从2004年起稳居各种运输方式之首。
重庆市区域经济调整与发展分析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一直扮演着经济中心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重庆市的区域经济调整和发展也日趋复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产业转型与升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重庆市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色明显的特点。
传统的重化工业、钢铁、电力等行业逐步向高端制造业、新材料、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例如,重庆市南岸区的重庆榨菜、重庆毛血旺等民族特色食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已然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名片”。
而在服务业方面,重庆市的金融、会展、旅游等领域也正在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的新动力。
其中,重庆市金融中心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未来将会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的进驻和投资。
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日益加快。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重庆市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
例如,在山区和贫困地区,政府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农村旅游”等项目,引导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
同时,城乡统筹也成为了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正是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仅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
三、政策扶持与创新发展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的引导和创新发展,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能够促进各项财政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支持,鼓励和培育新型企业和创新团队。
例如,针对IT企业,政府推出了“IT领军人才计划”,通过资金扶持、物资支持和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实现创新和转型。
总体而言,重庆市区域经济的调整和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基础,也具备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和前景。
通过深入分析当地的经济特点和潜力,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城市化进程和政策扶持,可以让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在未来更好地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重庆渝北区域各版块规划介绍及研究()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条例各城市规划介绍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土地规划该片区市场主要包括空港开发区、两路老城区、回兴一碗水片区、回兴宝圣湖周边、两路工业园东区和两路工业园西区6个版块。
农业园区因定位更趋于北部新区定位,对本项目参考意义不大。
1、空港开发区:如日中天,快速发展重庆市空港经济开发区分为启动区、拓展区和发展该片区市场主要包括空港开发区、两路老城区、回兴一碗水片区、回兴宝圣湖周边、两路工业园东区和两路工业园西区6个版块。
农业园区因定位更趋于北部新区定位,对本项目参考意义不大。
1、空港开发区:如日中天,快速发展重庆市空港经济开发区分为启动区、拓展区和发展区,其面积分别为12、12、16平方公里,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
空港新区总结构概括为一轴线、两中心、双产业带。
一轴线是从210国道与机场高速公路结合处的入口广场作为起点,沿开发区林荫大道进入步行的绿色走廊,通过中心区的商业建筑向北直至环城北路,该轴线有四个景观节点:入口广场、中心公园及商业带、高堡湖公园和发展区中央公园。
两中心即由高堡湖公园和商业带形成的南部中心区和三条楔开绿化带交汇处形成的北部中心区。
空港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加工制造业为主,拟打造一座新型的集休闲、娱乐、研发、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发达、科技繁荣、环境优美的花园式现代新城区。
开发区于2002年元月正式动工,目前已建成重庆最大的休闲广场,58米宽的景观大道,长安工业园、银翔工业园、吉龙工业园等已经入驻。
空港开发区地势平坦,空气清新,非常适宜人居环境的打造,开发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等配套产业,以房地产作为居家配套进行打造,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众多如青麓雅园、瑞丰花园、尚阳康城、金易上品源等近20家楼盘已经开发或正在开发,已经在两路老城区居民和主城区居民心目中落地生根,园区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为该区域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
渝府发〔2011〕3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一、规划范围 (4)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6)三、发展现状 (8)四、发展导向 (11)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12)六、功能区划分 (16)七、产业发展及布局 (20)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 (27)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0)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7)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42)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 (47)十三、保障措施 (54)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
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范围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
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
图1 规划范围图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土地资源。
重庆新区片区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重庆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需要不断规划新的片区来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此,我们特别制定了一份重庆新区片区规划方案,力求为城市创造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
一、背景介绍重庆新区片区规划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解决城市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城市资源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市政府决定在重庆市规划范围内划定一片新的区域作为发展重点,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1. 拓展城市空间:新区片区的规划目标是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布局,拓展城市的空间,为未来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场地。
2. 宜居宜业环境:新区片区将以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住宅、商务、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融入城市发展:新区片区将紧密结合重庆市的城市规划,与现有的城市功能互补,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体系。
三、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新区片区的地理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包括住宅区域、商业区域、工业区域、公共设施区域等,确保各类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2. 基础设施规划:新区片区的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以满足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需求。
3. 产业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重庆市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新区片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吸引优质企业落户,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4. 生态环境规划:新区片区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合理规划绿地、湖泊等公共空间,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四、实施计划1. 规划阶段:制定并公布新区片区规划方案,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
2. 建设阶段:根据规划方案,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并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的实施。
3. 监管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规划方案的准确实施,并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五、成果与影响通过重庆新区片区规划方案的实施,预计将带来以下成果和影响:1. 增加就业机会:新区片区的建设将吸引大量的企业入驻,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务院批复原文: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市委外宣办副主任文天平透露了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批复原文天平介绍,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包括九个方面。
原文如下:重庆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改方案的请示,于2010年收取,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总体规划。
二、重庆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实施,要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重庆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逐步把重庆市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等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473平方公里的城市区规划范围内实行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两江新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和时序,逐步建设成为我国内陆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按照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示范配套综合改革的要求,引导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协调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7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61平方公里以内。
根据重庆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严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之外设立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要加快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
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