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5花木兰教案1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4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15 花木兰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短小的剧本,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自读自悟,培养对剧本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逊、昼、袜、赫、凯、孝、帼”7个生字,理解“逊色、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
2. 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花木兰》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学习故事背后的道理;2.理解人物性格、态度和行为,并能体会其思想感情;3.掌握评价性语言的含义和运用方法;4.能初步运用《花木兰》中的语言材料进行文字表达。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和思想,并运用字、句、段细节解释文意;2.培养学生对主题和情感的把握,以及对评价性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1.识别文本意图,分析评价性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学手法;2.掌握精确的文本理解方法和写作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 1.一句话介绍本节课内容;2.以“花木兰”为切入点,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花木兰形象。
第二步:讲解 1.背景介绍:讲述故事的背景和历史情境;2.故事情节:让学生粗略听一遍故事,回答基本问题;3.情感启示:对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进行解读,告诉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哪些情感启示。
第三步:练习 1.导入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形象和性格,了解她的思想和行为背后的道理;2.应用练习:提供小组讨论的案例,让学生运用《花木兰》中的语言材料,进行文字表达;3.制定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白评价性语言的含义和运用方法,根据故事中人物形象、剧情、语言,以及学生的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
第四步:总结 1.回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2.提出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五、教学方法1.案例演示法:通过模拟小组讨论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语言材料进行写作表达;2.合作学习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协作完成教学任务;3.互动讲授法:通过Q&A和其他互动方式,加强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doc文件格式的文本材料;2.教学PPT文档。
七、教学评估1.对课堂的互动、参与度、表现等进行评价;2.对学生书写和口语表达的文字素质、文学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估。
八、教学难点解答1.评价性语言是指在述评中,通过具体的描述或评价,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作者所倡导的思想、观点或态度。
15课花木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昼、袜、赫、凯、孝、帼”6个生字,理解“逊色、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学习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认识了四位古今中外著名的女性,她们的精神和业绩,在大家的脑海里留心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反映我国古代妇女豪杰的课文,题目是《花木兰》。
二、介绍背景我国古代有一个朝代叫北魏。
就在北魏后期,北边的柔然族、东北边的库莫溪、契丹等少数民族逐渐强大起来。
他们经常派兵骚扰中原,抢劫财物。
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送到边防去驻防。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三、再次认识剧本1.这篇文章和我们四年级时学的哪篇文章相似。
(《快乐王子》都是剧本)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2.剧本有什么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3.从剧本中我们能读懂什么?(1)故事内容(2)重点通过人物特点感受四、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1.理解词语逊色、巾帼、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须眉2.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五、自由读,评价人物1.默读课文,想想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划出相应句子,做批注。
(爽朗、善良、孝敬父母、热爱祖国)2.交流(1)全文有几个人物?(2)这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3.分角色朗读课文六、小组表演,突出人物特点七.全班评价八.课外拓展,读木兰诗出示ppt: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15 花木兰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短小的剧本,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自读自悟,培养对剧本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逊、昼、袜、赫、凯、孝、帼”7个生字,理解“逊色、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
2. 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百花园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百花园有四项内容,分别是“语海畅游”“读读背背”“口语交际”“习作”。
本课的教学注重知识的整合与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去发现、掌握识记字形的规律,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了解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
2. 掌握表示递进关系关联词语的运用。
3.理解《劝学》的诗意,体会诗歌主旨,并且读熟、背会。
4.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有条理地说说自己学习语文的心得。
5.能结合口语交际中说的内容,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节课。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古诗词积累。
2.口语交际。
3. 写作。
教学难点:写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15 花木兰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短小的剧本,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自读自悟,培养对剧本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逊、昼、袜、赫、凯、孝、帼”7 个生字,理解“逊色、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18、将和相廉颇不和蔺相如知错就改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19 草船借箭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 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 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花木兰》教案及说课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积累“巾帼”“赫赫战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味花木兰的爽朗、和善和孝顺父母、爱慕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课前豫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花木兰的故事、邮票、图片等。
教学思路:一、诗句引入,简介背景1、谈话:同学们,花木兰是个人名,她代父参军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
有一句诗是这么形容她的“马似龙,电闪雷动,枪和虹,刺破苍穹;风长啸,少年英雄;云长歌,万古留名!”为什么要如此形容她呢?信任学了课文后,一切都明白。
2、学生汇报采集的相关资料二、初读剧本,感知内容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这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三幕剧本,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剧本,思索:剧本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内说一说。
(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女扮男装代父参军,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
)(2)课文中的词语或者句子,练习说话。
花木兰—一位( )三、再读剧本,走进花木兰(一)木兰参军课件出示思索题:1、花木兰怎么会女扮男装,替父参军的?2、当花木兰看到紧急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时,她心里会怎么想?3、指名学生轮读第一幕,其余学生思索后答复。
4、从这一局部内容中你认为花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共性爽朗,性情和善,孝顺父母)(二)参军中路上1、分角色朗读其次幕。
2、参军路上,花木兰与李大哥、刘大哥、张大哥相遇,花木兰与刘大哥的对话说明白什么?(用详细事实说明“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道理)3、你能想象她在战场上是怎样作战的吗?(沟通后指名答复)4、出示《花木兰》动画片断5、战场上的花木兰你觉得可用什么词语形容她?(英姿飒爽、勇敢机灵、武艺高强……)(三)木兰回乡1、男女生赛读第三幕2、过渡:战斗成功了,花木兰回到家乡,重新穿上了心爱的女装。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文:15 花木兰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剧本,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自读自悟,培养对剧本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逊、昼、袜、赫、凯、孝、帼”7 个生字,理解“逊色、
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
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
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花木兰一、教学目标1.了解《花木兰》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中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
2.掌握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和诗歌结构。
3.学习抒情句式及语言表达技巧。
4.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故事中花木兰的形象,感受她的坚定和勇敢。
2.学生通过学习诗歌,掌握古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课时内容第一课《花木兰》故事阅读及相关知识点的讲解第二课学习《花木兰》中出现的词语及相关的古诗词第三课了解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歌结构第四课分析抒情句式的应用及其语言表达技巧第五课自由创作,写一篇古体诗歌,表现学生个性与情感四、教学过程第一课《花木兰》故事阅读及相关知识点的讲解1.通过PPT展示《花木兰》的故事梗概,向学生介绍《花木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2.回顾之前学过的词语,与学生一起探究《花木兰》中的词语,分析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呈现,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讲解相关知识点,包括诗歌、抒情、词语、语言的应用等。
4.带领学生朗读故事中的片段,感受情感表达的力量和诗意的韵味。
第二课学习《花木兰》中出现的词语及相关的古诗词1.在复习《花木兰》中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故事中出现的词语,询问习惯的理解和记忆。
2.通过配图和例子,讲解古诗词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结构。
3.课后布置古诗词背诵任务,集中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础知识。
第三课了解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歌结构1.展示抒情诗的已经形式和概念,提出情感的表达可以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现,同时学习抒情诗表现形式中的基本要素及其应用。
2.讲解古诗词的结构和韵律,帮助学生写好文章作品。
第四课分析抒情句式的应用及其语言表达技巧1.以具体的例子为引导,解释抒情句式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2.结合实际的写作情境,进行训练,体验诗歌写作的快乐。
第五课自由创作,写一篇古体诗歌,表现学生个性与情感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首古体诗歌,抒发个性和情感。
关于花木兰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花木兰》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花木兰的英勇、善良、聪明的品质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花木兰》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 对花木兰品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花木兰》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花木兰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花木兰》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字典或小组讨论,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花木兰的品质和故事中的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讲解花木兰的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花木兰的品质。
5. 写作实践:(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花木兰的短文。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6.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花木兰的品质和故事主题。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品质。
7.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句式。
(2)阅读与花木兰相关的其他故事或文学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15 花木兰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短小的剧本,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自读自悟,培养对剧本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逊、昼、袜、赫、凯、孝、帼”7 个生字,理解“逊色、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我风采的平台。
流中感受到了你们对身边生活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你们的表达清晰、有条理,老师希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你们可以更多的表达自己,用笔书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为自己的人生蓝图勾画最美丽的风景。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9 姥姥的剪纸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的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
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很普通,每天忙农活和做家务,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但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15 花木兰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短小的剧本,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自读自悟,培养对剧本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逊、昼、袜、赫、凯、孝、帼”7 个生字,理解“逊色、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4、听两组(4 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
(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
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
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
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体会“唯一”的含义。
(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文:15 花木兰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剧本,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自读自悟,培养对剧本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逊、昼、袜、赫、凯、孝、帼”7 个生字,理解“逊色、
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
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
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