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课文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论雅俗共赏》的结构与主旨
结构简析
本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从历史横截面上分析不同时期雅俗文化雅化或俗化的情形及其内外成因,“史”“论”结合。
课文共10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陶渊明的诗句引出“雅俗共赏”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课文的主干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层:(第2段):论述作为社会变迁的“分水岭”的安史之乱对“士”“民”门第的削弱。
第二层:(第3—10段):细致分析与阐述唐宋以来“语录”“笔记”“传奇”“诗”“词”“戏剧”“小说”等文体直至现代的文学的雅化、俗化以及“雅俗共赏”的问题。
主旨浅探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三种表述:
1.课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学内因的发展,深刻地剖析了上层社会的“雅”和下层社会的“俗”之间相互调和又相互排斥的历史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2.课文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梳理唐以前、唐宋间以及唐以后直至现代等不同阶段“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线索,指出审美趣味通过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雅俗共赏”的历史进程。
3.课文以审美趣味的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共赏的历史线索为经,不同时代的雅俗文化现实(不同文体、诗风等及其内外成因)为纬,对“雅俗共赏”这一论题作了旁征博引的论述。
《论雅俗共赏》领悟导析
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的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
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
自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而逐步走向了统一。
朱自清在其《论雅俗共赏》一文结束时指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的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有了正统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艺术。
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抗战以来又有了‘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要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
”朱自清的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12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1(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4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1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2[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课的表1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高三语文必修一目录高三语文必修5论雅俗共赏教案对于高三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案撰写是英语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
所以,下面WTT整理了语文S版高三语文必修5论雅俗共赏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语文S版高三语文必修5论雅俗共赏教案一.教学内容:《论雅俗共赏》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学习目标: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知识归纳总结: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
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
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课文分析:(一)作者与作品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高中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雅俗文化概念及内涵•文学作品中雅俗共赏体现•跨文化视角下的雅俗共赏•教育实践与应用拓展•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课程背景与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思想性,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VS论雅俗共赏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论雅俗共赏》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文通过探讨雅俗文学的共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论雅俗共赏》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考试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写作特色;了解雅俗文学的概念、特点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多元文化意识;通过探讨雅俗文学的共赏问题,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与任务02文本解读与赏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雅俗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时代话题。
社会文化背景作者背景创作背景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风格独特,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问题。
第1课论雅俗共赏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的字词;了解文艺评论文体的特征,学习文艺评论的思维和写作手法。
2.读:分析探究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特点,认识中国雅俗文化对促进国民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整合文中关于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过程。
3.写:运用本文评述结合的写作方法,完成片段写作。
4.练:掌握例证的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抖,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祖籍浙江绍兴,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的散文具有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而又不失清新活泼,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亲切和温暖,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主要著作:《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论雅俗共赏》是1948年出版的一本杂文集。
作者站在“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或者说是接近于人民的立场,阐释了文学艺术应走的道路和发展趋势,书中各篇论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说话的。
这些文章,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古今融汇,观点新颖,有独到的见解,是朱自清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
《论雅俗共赏》课文探索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
朱自清先生曾说:“《鲁迅先生的杂感》一篇,是给《燕京新闻》作的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论文,太简单了,本来打算不收入本书的,一位朋友却说鲁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绝细流的,他劝我留着;我就敝帚自珍的留着了。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分别是:序1.论雅俗共赏2.论百读不厌3.论逼真与如画4.论书生的酸气5.论朗诵诗6.美国的朗诵诗7.常识的诗8.诗与话9.歌谣里的重叠10.中国文的三种类型11.禅家的语言12.论老实话13.鲁迅先生的杂感14.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十四篇中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的。
朱自清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
但他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对新诗创作他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
因为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已脱离了音乐,却不能没有节奏。
既称为诗,总要读来能琅琅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
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论雅俗共赏》一本书的力作自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两篇具有创见的学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