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本军:油田含水率
- 格式:ppt
- 大小:861.00 KB
- 文档页数:6
砂岩油田经济极限含水率的预测方法
郭分乔
【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34)003
【摘要】为及时准确地预测油田的经济极限含水率,以中国石化2009年陆上164个砂岩油田为例,分析油田吨液成本与单井日产液关系,同时结合盈亏平衡理论,给出一种新型砂岩油田经济极限含水率的预测方法. 结果表明,该方法采用"吨液操作成本法",避开各项成本费用的收集统计,方法相对简化. 经济极限含水率与油价和单井日产液有关.
【总页数】4页(P77-79,85)
【作者】郭分乔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28
【相关文献】
1.水驱砂岩油藏修正童氏图版含水率预测方法 [J], 尹大庆;林东维;朱文波;夏丹;林景晔
2.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经济极限含水率初步研究 [J], 张宇;杜锦堂
3.海上注水开发油田单井经济极限含水率分析 [J], 周焱斌;何逸凡;章威;张吉磊;杨磊
4.渤海稠油油田油井乳化伤害含水率区间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J], 庞铭;陈华兴;冯
于恬;方涛;赵顺超;王宇飞;刘义刚;白健华
5.低渗透砂岩油藏改进水驱曲线含水率预测方法 [J], 侯爽;王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油田开发是一个从前期钻探,经过生产开发,到后期减产的全过程,表现在油田产量的变化上必定要经过产量上升-产量稳定-产量下降的全过程。
当油田开发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以后,无论人们采取何种措施,都无法改变产量下降的趋势。
产量递减阶段不同的递减规律对产量和最终采收率的影响不同,研究它们的递减规律,对预测油田未来产量变化和最终的开发指标及以后开发措施的调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对油气田产量递减的递减模型、递减类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同时对目前常用的递减类型判断方法(图解法、试凑法、曲线位移法、二元回归法、水驱曲线法、相关系数比较法等)进行了比较说明。
分析了油田生产开发过程中产量递减规律,并从理论方面对影响产量递减规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推导出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各个指标的影响权重,结合油田实际,提出了减缓产量递减率的途径。
系统的分析了各类区块的产量变化规律,利用低渗透的渗流理论,推导出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方程。
针对不同类型区块,给出产量预测的优选模型。
关键词:产量递减;规律;类型判断;递减率;影响因素AbstractOilfield development is from the early after drilling,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ost production, performance changes in oil yield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duction must go through rose-stable yield-production decline.When the oilfield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roduction decline, whatever measures to take, can not change the decline in output. The neural network - genetic and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for example decreasing the type of new methods of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In this page, the relevant law of diminishing oil and gas field production (basic concept, the decrement model, decreasing type) for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current commonly used decreasing the type of judgment (graphic method, by trial and error, the curve displacement method, the binary regression method, water flooding curve metho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were introduced and evaluation.This paper analyse the production decline law in oilfiel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roduction decline law, establish relevant equation, and work out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in oilfield, we put forward the approach to slower production declining, analyse the variation of production for each type of block by the numbers. According to percolation theory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derivated the production declining equa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The optimizing patterns are worked out aimed at different types of block.Key words: production decline ; laws ; type-determination ; decline rate ; effect element目录1 前言 (1)1.1设计论文的目的、意义 (1)1.2课题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3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2)1.4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2)2 产量递减规律 (3)2.1基础概念 (3)2.1.1递减率 (3)2.1.2递减系数 (3)2.2产量递减模型 (4)2.2.1产量递减模式 (4)2.2.2Arps产量递减预测模型 (5)2.2.3Li-Horne 产量递减预测模型 (5)2.3产量递减规律 (6)2.3.1产量递减的研究方法及步骤 (6)2.3.2产量递减规律的理论基础 (8)2.3.3产量递减规律的应用 (10)3 产量递减规律的数学分析 (11)3.1递减率 (11)3.1.1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1)3.1.2累积产量(或采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3)3.2累积产量与瞬时产量之间的关系 (13)3.2.1三种递减规律的比较 (14)3.2.2对递减指数与初始递减率的初步探讨 (17)4 产量递减类型 (19)4.1指数递减 (19)4.1.1双曲线递减 (19)4.1.2调和递减 (19)4.2递减类型判断的常用方法 (20)4.2.1图解法 (20)4.2.2试凑法 (21)4.2.3曲线位移法 (21)4.2.4水驱曲线法 (22)4.2.5相关系数比较法 (23)5 油田产量递减影响因素分析 (25)5.1影响产量递减的单因素分析 (25)5.1.1储采比 (25)5.1.2采油速度 (25)5.1.3含水上升率 (26)5.1.4产液量 (26)5.2不同类型油田产量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27)5.2.1地质因素分析 (28)5.2.2渗流系统分析 (28)5.2.3开发系统 (28)5.2.4系统表观参数 (29)5.3减缓产量递减的途径 (29)5.3.1提高井网密度 (29)5.3.2放大生产压差 (29)5.3.4降低综合含水及相对流动系数 (30)5.3.4提高有效渗透率、增加有效出油厚度和降低地下原油粘度 (30)5.3.5油井生产时间计算 (30)6 结论 (32)致谢 (33)参考文献 (34)1 前言1.1设计论文的目的、意义设计论文的目的及意义:油田开发是一个从前期钻探,经过生产开发,到后期减产的全过程,一个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产能建设的结束,由于地下的剩余油越来越少,产量递减是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油田产量的变化上必定要经过产量上升-产量稳定-产量下降的全过程。
油田含水率计算
油田含水率是指油井、井眼或采出的原油中所含水分的百分比。
油田含水率的计算是油田开发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能够帮助评估油田的开发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油田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油田含水率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重量法、容积法、组合法等。
其中,重量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含水率 = (水的重量/原油的重量) × 100%。
容积法则是根据原油和水的密度差异计算含水率,其计算公式为:含水率 = (水的体积/原油的体积 + 水的体积) × 100%。
组合法则是综合利用重量法和容积法的优点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含水率 = (水的重量/原油的重量 + 水的体积/原油的体积) × 100%。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同时,在进行含水率计算时,还需注意所采用的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是否规范等因素。
只有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才能够获得准确可靠的含水率计算结果,为油田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 1 -。
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及效果第16卷第5期2009年9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V o1.16.No.5Sep.2009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及效果束青林,张本华,毛卫荣,王宏(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31)摘要: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面临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难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使油田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通过深化储层认识,优化注聚合物参数,强化注聚合物全过程动态跟踪治理等措施,单元采收率提高了6%~12%,而且降水增油达到一类油藏效果.针对油水过渡带的稠油油藏,根据其井间剩余油富集,水驱效率低和水侵影响大的特点,实施井网加密,低效水驱转热采和水侵治理等技术,使采收率提高了13.8%.同时,发展了河道砂储层构型和空间剩余油描述技术,配套形成了水平井挖潜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后续水驱阶段又提高单元采收率3%~5%,使单元采收率达到55%~60%.关键词:二类油藏;聚合物驱;稠油热采;储层构型;水平井;提高采收率;孤岛油田中图分类号:TE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03(2009)05—0052—04孤岛油田为大型整装稠油油藏,自1971年11月投入开发以来,针对不同开发阶段的特点和需要, 研究并实施了相应的开发政策和措施.2O世纪70 年代,针对天然能量弱的特点,实施了早期面积注水,周期性注采调配措施,使油田采收率由弹性溶解气驱的5%提高到19.4%.在中高含水期,针对层间干扰日趋严重,实施了细分层系和强化完善注采系统等调整技术,使油田水驱采收率达到29.6%. 20世纪90年代,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针对采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加快了油田驱替方式的转变,强化储层精细描述,使油田采收率在水驱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到2008年12 月,整体采收率达到了37.5%,其中主体化学驱单元采收率达到55%~60%,稳产期比预测值延长了8—9a.对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大参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1二类油藏聚合物驱油配套技术在特高含水期,孤岛油田主体油藏水驱开发采收率为35%~45%,"九?五"期间,第1批聚合物驱推广项目取得成功,提高采收率7.8%.但从资源量评价来看,孤岛油田二类油藏聚合物资源量达到1.3×10t,占油田聚合物资源量的62%.相对于一类油藏,二类油藏油层发育状况差,非均质性强,断裂系统复杂,地层原油粘度为50—130mPa?S.对聚合物产品的耐温性,抗盐性,增粘性以及开发技术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总结深化一类油藏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油藏特点,实施了二类油藏聚合物驱油技术.1.1注聚合物前期注采井网完善针对二类油藏储层的特点,实施了二类油藏低序级断层识别,非线性测井约束储层反演,储层构型研究_3J,干扰试井分析,示踪剂分析等技术,为二类油藏注聚合物前期注采井网完善奠定了基础.在深化油藏连通性认识的基础上,注聚合物前通过实施更新或大修事故井,扶停注停产井等措施,使注聚合物单元注采对应率大幅度提高,为聚合物的正常注入奠定了基础.1.2注聚合物参数优化注聚合物参数的优化首先是优化注聚合物质量浓度,发展配套聚合物增粘,保粘技术.研究表明,粘度比为0.15~0.5,地下聚合物粘度不低于16mPa?S,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孤岛油田对聚合物粘度,质量浓度进行了优化,注聚合物质量浓度由一类油藏的1800mg/L提高到二类油藏的2000mg/L,提高了粘度比,矿场实施时,选用增粘效果较收稿日期2009—07—31;改回日期2009—08—27.作者简介:束青林,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从事油田勘探开发工作.联系(0546)8885581,E—mail:sql@slof.COIn.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厚油层挖潜配套技术"(P03027) 第l6卷第5期束青林等: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及效果?53? 好的聚合物产品,根据聚合物粘浓关系,优化了聚合物质量浓度,保证了粘度比,满足了二类油藏注聚合物条件.同时,还发展配套了聚合物增粘,保粘技术,目的是改善水质,减少矿化度,细菌及氧对聚合物的影响.其次是优化聚合物用量.一类注聚合物单元的最佳聚合物用量为500PV?mg/L,由于二类油藏注聚合物后段塞形成质量较一类油藏差,二类注聚合物单元最佳聚合物用量达到800PV?mg/L,同时,针对中一区馆3—6等正注聚合物单元,进行二元驱方案与追加等价聚合物驱方案的对比优化后,注入0.2倍孔隙体积的二元驱段塞j,提高采收率幅度由7.19%上升到9.86%.通过注聚合物参数优化,保证了孤岛油田聚合物段塞质量,延长了聚合物的见效高峰期.1.3解堵增注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低液井,欠注井多的问题,通过砂体连通性认识,配套了解堵工艺.治理欠注水井时,对储层条件差的采用上增压泵;对聚合物堵塞造成的采用解堵增注;对出砂造成的采用换管柱防砂;2008年治理欠注井47口,平均单井日注水量由61m上升到95m.治理低液井时,对地层条件差的采用混排,高压地填;对聚合物堵塞造成的采用声波助排解堵;对金属防砂管堵塞造成的采用高压旋转水射流解堵;对油层打开程度不够完善造成的采取补孔或复射孔;2008年开始共治理低液井178口,增液幅度达12%,单井增油量为2.8t/d,累积增油量为6.5X10t.1.4组合堵剂和段塞式调剖针对中-'tL,东区等储层发育好,原油粘度大,大孔道发育的二类油藏低油压井和高见聚井多的问题,开展储层非均质的表征,通过精细储层表征,示踪剂,干扰试井,动态分析等手段,对大孔道进行了识别,形成高渗透条带识别技术_3(图1),形成注聚合物不同时期堵调工艺技术,配套发展了组合堵剂, 图1孤岛油田示踪剂测试大孔道段塞式调剖技术,坚持注聚合物前封堵大孔道;注聚合物过程中防窜,降低出聚浓度,注聚合物后调剖高渗透带."十?五"以来,共实施46口井,降聚幅度达90%以上,含水率下降了3%一25%,平均有效期为292d,累积增油量为6.65X10t.1.5聚合物驱全过程动态跟踪治理注聚合物初期主要是开展以完善注采并网和大剂量调剖为主的前期综合治理,保证形成优质段塞, 确保注聚合物质量.注聚合物中期主要立足于扩大波及体积和油井见效范围.后续水驱阶段采用分层注水的注入方式,把握分层注水时机,保持合理注采比,初期选择性提液,放大生产压差,减缓油井液量下降速度,治理窜聚和不见效井;中期加强以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为主的注采调配,控制含水上升;后期实施以提注提液为核心的精细注采调整,减缓了产量递减."十?五"以来,投入8个注聚合物项目,覆盖地质储量为12437X10t.单元采收率大幅度提高(6%~12%),聚合物驱后采收率达到50%~55%;降水增油达到一类油藏效果,综合含水率比注聚合物前下降8%~15%,峰值单井无因次日产油量为2.5~3.0,实现了聚合物增油的接替,截至2008年12月,累积增油量为977X10t,累积注入干粉为22.0X10t,吨聚增油量为44.4t,年增油量保持在80X10t左右.2稠油热采配套技术孤岛油田稠油环位于孤岛背斜构造侧翼,分为馆3一馆4,馆5和馆6共3个稠油环;具有油层厚度薄,原油粘度分布广,储层埋藏深,泥质含量高,出砂严重,受边底水和注入水影响大的特点,属河道砂稠油油藏.经过"九?五"的强化开采,孤岛油田稠油热采老区已进人中高含水,多轮次吞吐阶段,稠油产量由上升态势转换为下滑趋势.在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评价稠油热采生产动态,根据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实施了井网加密,低效水驱转热采,水侵治理等技术,提高了稠油采收率.2.1稠油环井网加密数值模拟,新井,取心井资料分析表明:稠油热采蒸汽吞吐加热半径有限,仅为50—60m,但井间剩余油富集,具有加密潜力.孤岛油田馆5稠油环具有油层发育好,大片连通和储层物性好的特点,开发初期,采用200mX?54?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9月283m反九点法基础井网进行开采,采收率仅为9.6%."十?五"以来,通过剩余油分析和优化部署,馆5稠油环已基本完成了热采井网一次加密(图2).投产一次加密井128口,新增可采储量为282X10t,单井控制储量由15.6×10t降低到7.6×10t,采收率达到35.7%,提高了13%.今后,馆5稠油环将开展高含水高轮次吞吐转化学蒸汽驱先导试验』,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寻找技术接替.图2孤岛油田馆5稠油环井网加密示意馆6稠油环油层具有油层厚度薄(5—6m),层内夹层变化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根据馆6稠油环储层层内夹层发育特征,实施了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优化加密.截至2009年6月,馆6稠油环实施联合布井加密87口(其中水平井15口),热采水平井产量为周围同期投产直井的2~3倍;含水率降低了5%一15%.新增可采储量为304×10t,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为3.4×10t.单井控制储量由22.9×10t降低到9.9×10t,采收率达到27%,提高了15.5%.2.2低效水驱转热采西南部馆3一馆4砂层组地层原油粘度为1200~3000mPa?s,馆5一馆6砂层组为4000~6500mPa-s,馆5一馆6与馆3一馆4砂层组合采, 采收率低于15%.在开展孤岛油田稠油水驱转热采技术界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馆5一馆6层系地层原油粘度大于3000mPa?s,有效厚度大于8m,净总比大于0.6的区域转换开发方式进行低效水驱转热采开发.于2002--2008年开展了低效水驱转热采先导试验和工业化推广,建成了南区馆5一馆6,西区馆5一馆6稠油单元,动用地质储量为1217×10t,实际建成产能为27×10t.新钻热采井122口,增加可采储量为181×10t,单井控制储量由28.5X10t降到8.3×10t,年产油量达到29.4×10t,采收率达到21.1%,提高了16.7%.2.3防砂解堵一体化技术馆3一馆4稠油环泥质含量高达15%~20%,注汽过程中地层堵塞严重,注汽压力高(平均为15.2MPa),周期内生产时间短,产量下降快.研究结果表明,注汽对储层的伤害较严重,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敏,盐敏及速敏.在储层伤害机理认识的基础上,实施了改善储层伤害的措施:添加热采助剂,减少油层伤害,降低注汽压力;应用高温防膨剂处理近井地带,注二氧化碳补充地层能量,注油溶性降粘剂和驱油剂降低注汽启动压力.馆3一馆4稠油环通过配套工艺措施和井网的扩边,共钻新井261口,新增可采储量为617×10t, 单井控制储量由28.0×10t降到8.7×10t,采收率达到24.2%,提高了21.1%.2.4氮气泡沫调剖孤岛油田稠油环受构造低部位边底水和构造高部位注入水双重作用,在开发过程中,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水侵方式与作用的差异,采取了"排, 停,堵,避"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水侵技术."堵"即优选热采区含水较高的热采井实施高温封堵,降低单井含水率.近几年,重点发展了氮气泡沫调剖治理水侵技术J,共实施55井次,平均单井增油量为4.8 t/d,含水率下降了12.3%,措施有效期为350d,效果显着.通过水侵综合治理,热采老井自然递减率由20.9%下降到16.9%,含水上升率由3.20%下降到1.36%,增强了油田稳产基础."十?五"以来,孤岛油田围绕提高采收率目标,配套完善稠油热采技术,年产油量上升到116.6×10t,是"十?五"初期的2倍,采收率提高到24%,提高了13.8%.3储层刻画技术3.1河道砂储层构型和空间剩余油描述技术利用层次分析,模式拟合等方法,一方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建立精细的储层平面建筑结构模型,揭示储层平面结构非均质性;另一方面建立了构型约束下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重点揭示了厚油层层内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明确了曲流河受泥质侧积层与韵律性控制,点坝内部侧积体上部剩余油富集;而辫状河受平行层面夹层和韵律性控制,剩余油在油井附近的顶部富集,但夹层钻遇和射开方式对富集程度影响较大(图4).●第16卷第5期束青林等: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及效果,?55? 25口,新增产能为7.0×10t,已投产了8口井,平均单井产油量为9.3t/d,含水率为78.5%,预计采收率提高到22.5%,实现了稠油水淹层顶部水平井挖潜的突破.储层刻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水平井挖潜提供技术支撑.共指导实施水平井挖潜114井次,投产后产量是直井的3倍,含水率为10%一40%,累积增油量为88.8×10t,提高调整区采收率3%~5%图3孤岛油田辫状河层内夹层空间展布4结束语图4不同射孔方式下孤岛油田辫状河剩余油饱和度变化3.2水平井挖潜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2002年,首先在孤岛中一区馆5层中9一平9井获得突破之后,在中一区馆5.层整体部署15口水平井的基础上,2008年又在中二中馆5单元部署水平井10口,获初期单井产油量为21t/d,含水率为65.3%的好效果,单元采收率达56.1%,提高了3.8%.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受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主要包括受隔夹层控制的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受射开方式影响的厚油层下部和受流体非均质性影响的层间3种类型.中二北馆5单元稠油边部自1994年投入开发以来一直采用直井开发,受边底水影响剧烈,加剧了底水锥进,采出程度低(13.2%),形成高含水(97.5%),高剩余油区(剩余储量丰度为150×10t/km),预测采收率仅为14%.中二北馆5单元通过储层构型与隔夹层展布研究结果,充分利用隔夹层抑制底水锥进作用和废弃河道及边缘相带抑制边水推进作用,2008年整体部署水淹层顶部水平井孤岛油田开发实践表明:老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期后,必须不断创新,采取聚合物驱,稠油热采,储层刻画等多种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老油田采收率.今后,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充分挖掘油藏潜力,积极开展复合化学驱,蒸汽驱,空间储层刻画等新技术的试验与推广,挑战60%~65%的采收率目标,同时为同类油田的后期开发提供良好的借鉴.参考文献:[1]霍广荣,李献民,张广卿,等.胜利油田稠油油藏热力开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1999.[2]廖广志,王启民,王德民.化学复合驱原理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8~33.[3]刘建民,束青林,张本华,等.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与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6):1—4.[4]于丽,孙焕泉,肖建洪,等.羧酸盐类Gemini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配方的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6):59—62. [5]张本华,束青林,毛卫荣,等.孤岛油田稠油环热采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lO(1):65—67.[6]周燕.弱边水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转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技术界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3):68—70.[7]束青林.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水平井挖潜[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6):34—38.[8]陈程,孙义梅.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模式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2):24—27.[9]何鲁平,陈素珍,俞启泰.注水正韵律油层水平井开采剩余油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1):47—50.编辑刘北羿。
技术标准目录汇编1999年8月29 日 19:29:43已访问次数:8次标准名称:油田动态分析技术要求文件目录:基础研究标准性质标准序号标准年代号专业ICS分类号采标情况SY/T62251996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996年12月15日1997年06月30日关键词负责起草单位是否废标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开发公司第一采油作业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6225—1996──────────────────────────────────油田动态分析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t for analysis ofoilfield performance1996—12—15发布 1997—06—30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前言制定本标准是深化油藏研究,不断提高油田开发水平,使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分析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需要。
本标准是在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88年3月颁布的《油藏工程管理规定》中有关技术规定和全国主要油田动态分析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开发公司第一采油作业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启亮陈汉培目次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油田动态分析的目的 (1)4 油田动态分析所需主要资料 (1)5 生产动态分析 (2)6 油藏动态分析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6225—1996油田动态分析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t for analysis of oilfield performance──────────────────────────────────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油田开采中动态分析所需的主要基础资料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天然能量及人工注水开发的稀油油田开采中的动态分析。
原油含水率测量技术综述
李清玲;彭军;唐德东;陈克勤;李太福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6)005
【摘要】原油含水率是油田生产的一项重要指标,水的存在会导致油液乳化浑浊,黏度增加,设备腐蚀,造成管道运输不稳定,其检测方法主要分为离线测量和在线测量两大类.介绍国内外原油含水率的主要测量方法、测量原理及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了提高原油含水率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近年来还出现了利用人工智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新的检测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原油含水率在线测量技术将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4页(P89-92)
【作者】李清玲;彭军;唐德东;陈克勤;李太福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1331;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401331;重庆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1331;重庆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133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重庆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原油含水率在线测量技术研究 [J], 冯旭东;张一杰;强兵照;张佳佳;李健航;徐贝
2.原油含水率测量技术现状分析 [J], 温阳阳
3.原油含水率测量技术综述 [J], 马文涛;郭文阁;雍振;张旋
4.原油含水率测量技术综述 [J], 唐颖;崔立宏
5.基于射频法的原油含水率测量技术研究 [J], 冯旭东;张卓林;黄科铭;闫茹;陈瑛;郝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陈灵发布时间:2021-06-10T11:04:40.91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作者:陈灵[导读] 伴随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油气资源开采技术的质量显著改善。
而油田开发同时也进入高含水期,要想保证石油资源开采安全,就要求对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加以优化,进而获取可观的生产效益。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陈灵 257200摘要:伴随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油气资源开采技术的质量显著改善。
而油田开发同时也进入高含水期,要想保证石油资源开采安全,就要求对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加以优化,进而获取可观的生产效益。
本文首先介绍油田高含水期存在的常见问题,然后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的技术措施,以此提高油田开发质量,顺利实现油田生产目标,推动我国油田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后期的相关工程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常见问题;技术措施引言在对油田进行开发的中后期,油井的含水率会相应地升高,当进入一定的高含水期的时候,通过应用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油田生产的需求,当出现高含水问题的时候,通过使用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油田生产效率,进一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为后期的油田健康生产提供相应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对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的施工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油田生产的高水平发展。
一、油田高含水期采油特征在石油开采作业逐步开展阶段,大部分油藏均进入中后期的开采阶段,进而出现油田存在较高含水率的情况,直接提高了开采作业的耗电量,而且在动力设备电能能耗增多的同时,油田的生产成本也明显提升。
要想满足油田生产经济性指标要求,有必要将稳油控水技术引入其中,优化采油效率并实现产能提高的目标,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面对油田含水量偏高的问题,管道和设备也严重腐蚀,很容易增加泄漏概率,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