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国企压垮的城市-兰溪

被国企压垮的城市-兰溪

被国企压垮的城市-兰溪
被国企压垮的城市-兰溪

兰溪,曾是镶嵌在浙江中西部的一颗璀璨明珠,但却曾经一度失去了往日那逼人的光芒。十多年前,《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员文章《工业学兰溪》,从而一举奠定了兰溪这座工业城市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

十多年后,有观察家把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 之称的兰溪比喻成金华经济,甚至浙江经济身体里的一块顽固的“结石 。

医治这个由新旧体制碰撞而产生的“顽疾 ,兰溪,它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两相对比———藏在心底的痛位于金华江、衢江、兰江“三江之汇 的兰溪,在水路运输发达的年代,就已是“日看千帆竞发,夜观万家灯火 的繁华商埠,素有“小上海 之称。在计划经济年代,兰溪又处于“小三线 ,国家的投入相对较大,兰江冶炼厂就是新中国第一批由前苏联援建的158个项目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兰溪的

城市工业创造了令人羡慕的辉煌,兰溪人对此自豪不已。那个年头,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兰溪周边地区的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刚刚起步,而像兰溪这样的工业产值,不仅在金华地区独占鳌头,在浙江省全省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一度在浙江全省掀起了工业学兰溪的热

潮。那个时候,金华乃至全省的很多人都十分向往有“小上海 美称的兰溪,他们希

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兰溪人一样做一名手捧铁饭碗的全民或集体所有制的职工。然

而,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历史前进的步伐会把过去的一切,包括曾几何时的辉煌一并交给昨天,使你不得不面对又一轮崭新的太阳。进入20世纪90年代,时代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置身在计划经济摇篮里的兰溪人在

又一场改天换地的风雨中,猝不及防地呛了一口水。兰溪人简直不敢也不愿意相信,全市工业产值从金华地区的第一变成第四!

现实是严峻的。谁也不曾想过,春风春雨的日子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已不再仅仅是桃红柳绿、幽兰芬芳,更有深深的忧虑。兰溪人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国有企业群落,几乎一夜之间便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闻名全国的浙铝公司(即原兰江冶炼厂)是浙江省最大的有色金属工

业基地,鼎盛时期,兰溪市区每3户人家就有一人在这家公司工作,在人们的目光里,简直是一艘巨大而豪华的永远不会沉没的大船。但是,这艘在计划经济的温暖“襁褓 里,用计划经济红头文件“板材 制造的大船,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效益大幅滑坡,仿佛只是一

艘巨大、漂亮的航模,毫无抗击风浪的能力。兰溪在全省和金华的地位无情地降低了。以前,外地人对兰溪是刮目相看,后来则变得似看非看;以前,兰溪人的女婿都说自己是兰溪人,后来有的兰溪人恨不得把自己说成是义乌人。兰溪怎么了?兰溪人陷入痛苦的

沉思。“计划经济时代越辉煌,市场经济时期就越彷徨;计划经济痕迹越深,市场经济要发

展就越难 ,这是当时经常挂在兰溪人嘴上的一句话。兰溪,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

底地改变自己。兰溪,要重现辉煌,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

两个转变———思想观念扫雷战1994年,对于兰溪来说,是个具有特别意义

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是兰溪人观念扫雷的破题之年。兰溪的领导和百姓开始冷静地思考,兰溪当前面临的是个特殊的转型调整阶段: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再加上上个世纪90年代兰江洪水十年九灾,体制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和自然灾害“三碰头 ,使兰溪陷入了困境。

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碰撞中,兰溪人内心深处也受到强烈震撼,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创业意识、竞争意识、自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欠缺和不足。在商埠经济的年代里,兰溪人可以坐

收“渔利 ,形成了“兰荫山下景宜人,凯歌声里好过年 的“坐商 观念,营造了兰江的“休闲文化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喝着国营工业奶水长大的兰溪人更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计划经济优势永存,以老大自居,助长了人们的“依赖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涌来时,周边一些学会游泳的地区,早已有了“弄潮儿 ,而站在岸边观看的兰溪人这时却有四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自我感觉良好,孤芳自赏,认为兰溪过过日子,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津津乐道于“兰溪自古以来就是水陆码头 ,“解放以前就有肥皂厂 ;第二种人悲观失望,

觉得山穷水尽已无路。认为兰溪跟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太大,再怎么做怎么努力,也是无济于事,已经无路可走;第三种人怨天尤人,互相埋怨,认为兰溪这几年落后,是因为观念太旧,干部太熊,群众太穷;第四种却是大多数,他们正视差距,自强不息,表达了迎头赶上的决心。

兰溪,在“彻底 、“到位 的转制中,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痛楚,但是,兰溪人民痛并

快乐着,他们看见了转制带来的曙光。记者了解到,曾经伤痕累累的兰溪经济已经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强渡成功,国有资产基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改制面超过99%,经营者权益得到保障,4万多员工身份平稳置换,近2万下岗工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治理机制得

到转换。由国企改制而来的企业在体制转换后继续领军兰溪工业,构筑了冶金、医药、化工、纺织、机械、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并在纳税大户前十名中占得八席。兰溪国企终于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潜力开始释放,重新走上了轻装上阵的创新之路。现在,兰溪在全面完成

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基础上,正在进行一些相关的配套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2002年,全市15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66亿元,其中利润2.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8%和32.7%。有着“浙江小辽宁 之称的兰溪在几届政府的合力奋战下终

于摆脱了体制的束缚,突出了重围。

两个环境———打造腾飞新模式面对走出低谷、刚刚步入加快发展的兰溪,记

者所有接触到的官员几乎都这样说,现在的兰溪十分脆弱,兰溪需要韬光养晦,兰溪需要默默地干上几年。兰溪市委副书记张继春这样告诉记者,现在的兰溪,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刚刚从计划经济脱胎换骨而来,我们还需还为医治疾病而借的债,我们的一些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个私民营经济只有量的积累,还有个质的提高过程。不过,这也正是我们

发展的后劲和招商引资的潜力。记者从官方公布的统计报表获悉,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 的财政,新世纪头两年,兰溪净增2.94亿元,打破了十多年来低速增长的沉闷局面;作为经济发展“风向标 的金融,两年新增存款余额11.2亿元;作为经济运行“温度计 的工业用电量,两年新增1.63亿度,2002年工业用电总量12.78亿度,相当于周边四个县市用电量的总和。兰溪,又让人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后发势头。兰溪经济“成在工业,败也在工业 。兰溪与外界最大的差距是工业,最大的包袱也是工业,今后腾飞的希望还是在工业,只不过那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曾经给兰溪带来辉煌的国有工业。也许今天的兰溪个私、民营经济在浙江算不了什么,但“百姓经济 所特有的草根的力量和6万产业工人人力、技术资源的汇流,将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在基本完成国企改制的同时,兰溪已经开始了志在长远的“两个环境 营造。用兰溪人的话说,叫做构建基础设施高地、营造投资创业洼地。基础设施硬环境以“一城四区 为载体,高起点,精规划,包含了3个省级园区,总规模50平方公里,为投资者提供连结市场的大舞台;以杭金衢高速公路开通为契机,发展大交通,致力大发展,5年内投资35亿元改善市内交通状况;以城市防洪为抓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目前已投入2.6亿元,建成城防工程11.5公里,并历经了数次高水位洪水的考验。记者了解到,兰溪市近期内还将为外来投资者建设高级别墅区。在服务软环境建设方面,兰溪首创的“全程代理员制度 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全程代理员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的“保姆式 服务,令温州一家电子企业的老板感叹不已:“兰溪的企业帮办真好! 。在为民办事中心“马上办 的配合下,这家投资1000余万元的DVD、家庭影院生产企业从考察、签约到标准化厂房建成并试产成功,仅用了66天。作为经营者,总经理周良德没有一次去跑部门、盖图

章。两个环境、信用服务成了兰溪招商引资的王牌。随着服务环境的优化和招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现在兰溪的私营企业已经急剧增多,投资洼地渐趋形成,500多家外来企业抢滩兰溪,涌入兰溪的“一城四区 ,投资额达80多亿元。2002年,兰溪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比1997年增长39%,实现财政收入6.31亿元,是1997年的2.466倍。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28.6%和24%。兰溪要在新一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记者注意到,兰溪市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卢子跃在1月8日兰溪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了“兰溪要在201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宏伟目标 ,并推出了“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的发展战略。“今后5年,每年兰溪的GDP递增11%以上,财政收入递增20%以上,到2007年,GDP将达到135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1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兰溪突围,这个积极的信号,它不仅激励着66万兰溪人加快发展、重振雄风的信心,同时也给全国的“兰溪们”以深刻启迪。(据《中华工商时报》/项雨)

1997年,当时分管工业的副市长王莲娟得知一个消息:只要列入试点城市的大中型亏损企业,可以优先由120家大集团实行兼并。但是,兰溪并不属于“试点城市 ,因此浙铝不能享受这种优惠政策。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于是,兰溪市有关领导来回奔走于省城杭州和北京40余次,争取省里、部里和中央领导的同情和支持,尽快由一家大集团对亏损的浙铝实行兼并,使浙铝几千职工有个较好的安排。1999年7月,经过两年多奔走努力,浙铝终于列入国家重点结构调整企业,被正式批准破产。破产后的浙铝,被华能集团收购,并注资2.13亿元改组为华铝公司。听说重组后的华铝公司已是面貌一新,生产经营形势一片大好,真正做到了扭亏为盈,再次成为兰溪的利税大户,并投巨资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重现了“华东铝都 辉煌,而且还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潜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从“浙铝 到“华铝 决不是一次简单的更名,而是一次脱

胎换骨的过程。它标志着兰溪国企改制取得重大突破,被经济界称作“华铝现象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