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 格式:docx
  • 大小:179.74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发布时间:2014-06-06 阅读:12193

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其后,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仅用了5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国家100年的城市化进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WDI,2013),在1960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就已经达到63.3%,1975年跃升至75.9%,其后一直缓慢上升。本研究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变化三个角度分析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图1 1890-2000年日本城市化率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

1.1城市化起步阶段(1868~1930年)

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产业革命带动人口向城市聚集。

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目标。在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同时,增强军事力量和培植资本主义经济,在1868~1885年间,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引进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聘用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建设了一批兵工厂、采矿场,以及以生产纺织品、水泥、玻璃、火柴为主的民用“模范工厂”,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明治22年(1889年)开始设立市制,1890 年日本城市人口约为32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8%;1920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国情调查时,城市人口约为1000多万,占总人口的18%;在产业革命后期,1920 年到1930 年的10 年间,城市人口达到了1544 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4%,但当时绝大部分人仍生活在农村地区。

1.2城市化停滞阶段(1931~1945年)

这期间,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但受“二战”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个时期的日本城市人口继续增加,1931-1940年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1%,1940 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达35%。“二战”期间,大量城市居民为躲避轰炸而迁居农村,1945年日本城市化率降至27.8%。1.3城市化加速阶段(1946~1975年)

这期间,在朝鲜战争、全球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日本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口加速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都市聚集。

战后恢复期(1946-1955)。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工业发展,经济获得转机,城市人口又开始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从1945年的27.8%上升到1955年的56.1%,上升了28.3%,年均上升2.83%。

加速发展期(1956-1975年)。1956—1973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均GDP

进入3 000~10000美元阶段;1968年,日本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长期保持这一地位,1968-2009年),城市化进入加速期。这期间农业劳动力平均转移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转移42.9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55年的56.1%跃升至1975年的75.9%,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国家。在这20年间,日本城市化发展不仅是数量的提高,更主要是城市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带来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在这段时间,日本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制造业实现了从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的转换。到1975年,约有76%的日本人居住在城市中。同时,从空间分布来看,日本的人口持续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集中。1965-1975年,三大都市的人口增加了1500万人,居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4.9%。

1.4城市化稳定阶段(1976年以后)

这期间,依托高技术产业发展,日本城市化进程以质的提升为主。

20世纪70 年代,由于美元汇率制度变更,再加上1973年、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速减缓,日本的城市化也进入稳定阶段。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始迁离大都市,搬到农村甚至将工厂迁到亚洲、北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由于“大城市病”问题日渐突出,再加上农村地区的低廉房价和优美环境,又出现人口从大都市向外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因而这段时期的日本城市人口增长变得十分缓慢,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

二、日本城市化特点

2.1政府主导作用较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在城市化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以推动立法、制定土地开发规划和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等方式引导甚至主导城市化发展方向。20世纪40年代,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国土开发纲要;1950 年颁布的《国土综合开发法》明确提出“以国土自然条件为基础,综合制定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政策,谋求国土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以及产业布局的合理化”;随后,1953年出台了《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并且自1962年始,先后六次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对国土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国土利用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日本的城市化及城市产业发展都是在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规划指导下进行的。日本的这一特色明显区别于美国、欧洲等国家,而同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有一定共性。从表面看,同我国发展也有一定相似度,但应当指出,日本总体上是在尊重市场行为主体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以政府的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当前我国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还没有很清晰的界定,由此导致城市化进程中,既存在政府过度干预又存在政府缺位的问题。

2.2产业与人口聚集协同发展,产业带动型城市化

早在明治维新时代(城市化起步阶段),日本就以“产业革命”带动人口向城市聚集,一些诸如纺织、船舶等传统产业已经非常有名。二战后(城市化加速阶段),特别是1950-1960年代,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大力支持钢铁、煤炭、电力和造船四大产业的发展;6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钢铁、合成纤维、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造纸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城市化成熟阶段),日本政府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加强重点领域科技研究,建立企业、大学、政府三位一体的“流动科研体制”,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今,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已在日本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3注重利用外资与先进技术,内力、外力结合型城市化

日本城市化不仅得益于自身努力,外部因素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日本城市化加速推进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环境也十分有利于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外资及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