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凝血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2
内源性凝血(1) 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内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①内源性凝血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
当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与内膜下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接触时,便被激活为因子Ⅻa。
②由于形成的因子Ⅻa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反过来又能激活因子Ⅻ,这一正反馈作用可使因子Ⅻa大量生成。
③因子Ⅻa生成后,转而催化因子Ⅺ变为因子Ⅺa。
形成的因子Ⅺa在因子Ⅳ参与下,激活因子Ⅸ生成因子Ⅸa。
④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因子Ⅸa与血浆中的因于Ⅷ结合,形成“因子Ⅷ复合物”。
此复合物能激活因子Ⅹ,使之成为因子Ⅹa。
⑤PF3可能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其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磷脂吸附表面,因子Ⅸa和因子Ⅹ分别通过因子Ⅳ同时连接于此磷脂表面上。
这样,因子Ⅸa即可使因子Ⅹ发生有限水解而激活为因子Ⅹa。
⑥因子Ⅷ本身不是蛋白酶,不能激活因子Ⅹ,但它能使该反应过程加速几百倍。
因此,因子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会发生血友病,此时血凝过程缓慢,甚至微小创伤也会引起出血不止。
⑦因子Ⅹa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它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与因子Ⅴ结合,形成另一复合物,此复合物即为凝血酶原激活物。
因子Ⅴ也是辅助因子,虽不能趋化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但可使因子Ⅹa的作用增快几十倍。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便能激活因子Ⅱ变为因子Ⅱa,进而使因子Ⅰ变为纤维蛋白。
(3) 值得注意的是当凝血酶一旦形成,便能立即通过正反馈作用,使因子Ⅷ、因子Ⅴ充分发挥辅助因子作用,从而明显加速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1) 如凝血由于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启动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者,称外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①外源性凝血由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而开始。
因子Ⅲ和因子Ⅶ组成复合物,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因子Ⅹ成为因子Ⅹa。
②因子Ⅲ是一种磷脂蛋白质,广泛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尤以脑、肺和胎盘组织特别丰富。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顺序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过程,它由三种不同的步骤组成:血小
板凝聚、凝血因子的合成和凝血因子的活化。
血小板凝聚是这一系列的第一步,血小板能够向持久性凝血因子的M(血小板因子3)今夕聚集,形成某种形式的凝块。
接着,凝血因子VI和凝血因子VIII将参与M凝块的形成,从而催化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酶促反应,此反应形成紧密相关的血栓。
最后,凝血因子X活化,X并促进
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X与蛋白质原料反应形成凝血因子IX和凝血因子XI,最终
促进血小板之间的结合,形成最终的血栓。
因此,内源性凝血的步骤顺序是:血小板凝聚》凝血因子VI与VIII的合成》
凝血因子X的活化。
在血小板凝聚的过程中,持久性凝血因子M向凝血因子VI和
凝血因子VIII聚集,从而催化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酶促反应,从而形成紧密相关
的血栓。
之后,凝血因子X将参与凝血因子IX和凝血因子XI的合成,促进血小板的活化,最终促进血小板之间的结合,形成最终的血栓。
综上所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凝聚、凝血因子VI和VIII
的合成、凝血因子X的活化。
步骤之间的关联是不可缺少的,可以保证裂隙凝血反应能够顺利进行,以保护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性和动力学平衡。
肺栓塞凝血指标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是指由于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或其他物质(如脂肪、气泡等)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疾病。
凝血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肺栓塞的风险和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凝血指标与肺栓塞相关的信息:
1.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在体内发生凝血时会明显升高。
在肺栓塞的情况下,血栓形成和纤溶活性增加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D-二聚体常用于肺栓塞的筛查和排除诊断。
2. 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和INR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II、VII、X)功能的指标。
在肺栓塞中,凝血系统的活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PT和INR的延长。
3.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VIII、IX、XI、XII)功能的指标。
在肺栓塞中,内源性凝血途径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aPTT的延长。
虽然这些凝血指标可以提供一定的肺栓塞诊断和评估信息,但单独使用这些指标并不足以确定肺栓塞的存在。
临床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等来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肺栓塞,请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是机体产生的一种复杂生理过程,在止血和维持血液循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凝血过程涉及到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凝血因子、栓子形成和纤溶酶等。
凝血过程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也称为凝血酶生成途径,是机体对血管内部损伤的一种生理反应。
损伤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从而释放出凝血因子,启动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凝血因子XII(也称为Hageman因子)被激活。
这种激活过程由于接触到负电荷的物质(如玻璃管、胶原蛋白等)而触发。
第二阶段,是凝血因子XI被激活。
它的激活过程是由凝血因子XIIa反馈激活引发的。
第一阶段,组织因子(TF)被释放。
TF是一种膜表达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血管外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其他多种细胞类型中。
第二阶段,TF结合凝血因子VII,形成TF/VIIa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进一步启动凝血酶的形成。
第三阶段,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由凝血因子Xa和细胞膜结合因子VIIIa或IXa形成。
这些途径通常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促进。
内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在血液凝固中起作用,而外源性凝血途径则主要在组织修复的过程中起作用。
两条途径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对于避免和处理血管内损伤非常重要。
aptt名词解释医学
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是一种检验医学术语,它指的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APTT 是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它的正常范围是 31-43 秒,超过正常对照 10 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APTT 延长常见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性的疾病,同时病人往往会有明显出血的倾向和症状,例如维生素K 缺乏症、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应用肝素的患者。
APTT 缩短表示血液处于高凝的状态,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冠心病等等。
因此,如果体检报告上显示 APTT 异常,建议尽快咨询医生,以便确诊和接受治疗。
一、内源性凝血(1) 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内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①内源性凝血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
当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与内膜下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接触时,便被激活为因子Ⅻa。
②由于形成的因子Ⅻa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反过来又能激活因子Ⅻ,这一正反馈作用可使因子Ⅻa大量生成。
③因子Ⅻa生成后,转而催化因子Ⅺ变为因子Ⅺa。
形成的因子Ⅺa在因子Ⅳ参与下,激活因子Ⅸ生成因子Ⅸa。
④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因子Ⅸa与血浆中的因于Ⅷ结合,形成“因子Ⅷ复合物”。
此复合物能激活因子Ⅹ,使之成为因子Ⅹa。
⑤PF3可能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其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磷脂吸附表面,因子Ⅸa和因子Ⅹ分别通过因子Ⅳ同时连接于此磷脂表面上。
这样,因子Ⅸa即可使因子Ⅹ发生有限水解而激活为因子Ⅹa。
⑥因子Ⅷ本身不是蛋白酶,不能激活因子Ⅹ,但它能使该反应过程加速几百倍。
因此,因子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会发生血友病,此时血凝过程缓慢,甚至微小创伤也会引起出血不止。
⑦因子Ⅹa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它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与因子Ⅴ结合,形成另一复合物,此复合物即为凝血酶原激活物。
因子Ⅴ也是辅助因子,虽不能趋化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但可使因子Ⅹa的作用增快几十倍。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便能激活因子Ⅱ变为因子Ⅱa,进而使因子Ⅰ变为纤维蛋白。
(3) 值得注意的是当凝血酶一旦形成,便能立即通过正反馈作用,使因子Ⅷ、因子Ⅴ充分发挥辅助因子作用,从而明显加速凝血过程。
二、外源性凝血(1) 如凝血由于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启动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者,称外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①外源性凝血由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而开始。
因子Ⅲ和因子Ⅶ组成复合物,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因子Ⅹ成为因子Ⅹa。
②因子Ⅲ是一种磷脂蛋白质,广泛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尤以脑、肺和胎盘组织特别丰富。
内外凝血系统的主要异同点引言:凝血系统是人体内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它负责维持血液的凝固和止血功能。
凝血系统主要由内凝血系统和外凝血系统组成。
两者在功能、激活、调控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内外凝血系统的主要异同点进行探讨。
一、功能内凝血系统主要负责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以阻止血液过多外流,并在伤口愈合后将血栓溶解。
外凝血系统主要通过激活凝血酶,使血液凝结并形成血块,以止血。
二、激活机制内凝血系统的激活主要依赖于内源性凝血因子,如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蛋白原等,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逐步激活凝血酶。
而外凝血系统的激活则是通过外源性因子进行的,当血管受损时,组织因子会释放出来,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凝血酶。
三、调控机制内凝血系统的调控主要通过一系列抑制因子来实现,如抗凝血酶、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等,它们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避免血栓形成过多。
而外凝血系统的调控则主要依赖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等因子,它们能够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从而维持血块的稳定。
四、血栓溶解机制内凝血系统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转化为纤溶酶原,进而溶解血栓。
而外凝血系统在止血后,血块会逐渐被溶解,最终恢复正常的血流。
五、病理生理功能内凝血系统的主要病理生理功能是血栓形成和血栓溶解,其中血栓形成过多会导致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溶解不足则会导致血栓栓塞。
而外凝血系统在出血时起到止血作用,它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六、疾病相关性内凝血系统与血栓相关的疾病有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而外凝血系统与出血相关的疾病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七、药物干预在疾病治疗中,针对内凝血系统的药物主要有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而针对外凝血系统的药物主要有止血药物,如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结论:内外凝血系统在功能、激活机制、调控机制、血栓溶解机制、病理生理功能、疾病相关性和药物干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活化凝血因子表示
活化凝血因子是一类重要的血浆蛋白,它们能够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维护身体正常的止血功能。
在人体的凝血系统中,活化凝血因子被分为两类:内源性凝血因子和外源性凝血因子。
在下文中,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类凝血因子的特点和功能。
1. 内源性凝血因子
内源性凝血因子源于人体本身,包括以下几种:
Ⅰ型纤维蛋白原:用于形成纤维蛋白(纤维素)的原料,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细胞的迁移。
Ⅱ型凝血酶原:能够被Ⅹa和Ⅸa两种凝血酶活化,形成加速凝血的Ⅱ型凝血酶。
ⅤIII因子:由Ⅴ因子和Ⅷ因子组成,与血小板结合,参与凝血反应的过程。
ⅩI因子:参与凝血酶-抗凝血酶系统的平衡调节。
ⅩIII因子:参与血栓的稳定和形成。
2. 外源性凝血因子
外源性凝血因子是细菌等外界因素导致的血液凝固反应,也被称为组织因子,包括以下几种:
Ⅶ因子:与Ⅸa和Ⅹa形成复合物,参与凝血反应的启动。
ⅩⅠ因子:是一种重要的凝血酶-抗凝血酶调节因子,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Ⅲ因子:是外膜细胞的特殊分子,参与凝血酶形成的过程。
总之,活化凝血因子是人体凝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它们参与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维持身体正常的止血功能。
而凝血因子的失调或缺陷会导致血液凝固疾病的出现,如血栓症、出血性疾病等,因此活化凝血因子的研究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液凝固原理血液凝固是人体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在维持血管完整性、控制出血和修复受伤组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液凝固原理的理解对于医学领域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血液凝固是机体在遭受创伤后,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将液态的血液转化为凝固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依赖于复杂的凝血系统。
二、凝血系统组成凝血系统主要由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组成。
凝血因子是一组蛋白质,它们通过级联反应相互作用,最终形成血凝块。
血小板则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们在血管受损处黏附并聚集形成血栓。
三、凝血反应凝血反应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途径。
内源性途径是通过血管内损伤,暴露了血管壁组织因子,从而启动了凝血过程。
外源性途径是通过创伤直接激活凝血因子。
四、凝血级联反应凝血级联反应是凝血过程中一系列凝血因子相互作用的连锁反应。
它们按照特定顺序被激活,每个激活的因子都会激活下一个因子,最终形成血凝块。
五、纤维蛋白生成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成分。
当凝血级联反应进行到最后一个步骤时,纤维蛋白原转化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网状结构。
六、抗凝作用在凝血过程中,机体也具备了一系列抗凝机制,以避免血液过度凝固并维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其中重要的机制包括抗凝血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纤溶系统的活化。
七、凝血与疾病凝血系统的失调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其中包括血栓形成、出血倾向和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了解血液凝固原理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八、结论血液凝固原理是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凝血因子的活化、级联反应的进行以及纤维蛋白的生成,机体能够在血管受损后及时形成血凝块,控制出血。
同时,抗凝作用的存在也确保了血液流动的正常。
对血液凝固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内源性凝血系统
HMWK
Ka
ⅫⅫa
HMWK
Ⅺ
TPL ⅨⅨⅦaⅦ
Ca2+Ca2+
PL PL
ⅧTPL
X Xa
Ca2+
PL
Ⅷ
ⅡⅡa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ⅹⅢⅹⅢa
外源激活途径内激活途径
PK Ⅻa α2抗纤溶酶(α2AP )
CK.SK
KK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抗纤
(PLG ) (PL) 溶酶复合物
(PAP )
PAI
t-PA
u-PA 裂解纤维 分解因子 裂解纤维 蛋白原(Ⅴ、Ⅱ、Ⅸ、Ⅷ等)蛋白
+
微血管中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 出血倾向的表现 皮肤:局灶性出血 皮肤:出血点、瘀斑、静脉穿刺处 肾:少尿、肾皮质坏死 肾:血尿
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粘膜:鼻出血,牙龈出血 胃肠:大面积出血 胃肠:急性溃疡
神经系统:多灶性病变,谵妄,昏迷 神经系统:脑内出血
凝血的激活
多器官微循环中微血栓的堵塞
凝血栓形成 微循环
中的纤维微循环中 的FDP 血小板和凝血 因子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