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研究--社会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820.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2010 北京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学会、北京工业大学参会嘉宾名单1.参会领导名单王伟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梦奎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丁伟志原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郭书田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卢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刘应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司(局级)研究员宋贵伦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坚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强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岳金柱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曹贵根北京市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办公室主任孙世芳经济日报农村部主任王东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刘礼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处长范忠敏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工作人员周志武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工作人员韩贵海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谷建英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军崇文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马向东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2.参会学者名单郑杭生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邓伟志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宋林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教授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思斌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卢汉龙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邴正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刘敏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王处辉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宣朝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乐天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宋亚平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石英陕西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江波陕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文江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钱宁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靖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周长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罗教讲武汉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教授雷洪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孙秋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谢俊贵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永平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黄丽华广州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扈海鹂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朱汝鹏江苏省太仓市委原人大副主任刘友佺江苏省太仓市市委办公室主任周伟文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察局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克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处长吕红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副处长陈光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石秀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樊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李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高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处级调研员李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馆员刘仲翔《新华文摘》编辑、博士后吴忠民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刘东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龚维斌国家行政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教授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王延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校长王大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田国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张静波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冯波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邹千江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孟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惠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湧春外交部亚洲司处长陈树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戴建中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北京市政府参事、研究员尹志刚北京行政学院教授袁吉富北京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主编良警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游正林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包胜勇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颜烨华北科技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3.北工大参会领导名单郭广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王守法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爱林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革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蒋毅坚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四平北京工业大学两办主任王大勇北京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吴斌北京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石照耀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郭福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乔俊飞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4.北工大人文学院参会学者名单杨茹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唐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系主任、教授李东松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魏爽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张荆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学科部副主任、教授王国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宝晶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杨荣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吴力子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主任、副教授宋国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君甫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主任、副教授刘金伟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赵卫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胡建国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李晓婷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杨桂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赵丽琴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副教授鞠春彦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朱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曹飞廉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曹晓鸥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蔡扬眉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刘蔚玮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鲁杰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讲师崔芳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讲师5.参会出版社、杂志社专家名单谢寿光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邓泳红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中心主任张宛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室副编审王珀辉《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刘秀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编辑6.参会媒体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时报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新浪网网易千龙网京华时报日程安排日期时间地点活动内容2010年12月24日全天09:00-19: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大厅京外嘉宾报到2010年12月24日中午12:0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2010年12月24日晚上18:00-20: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晚餐2010年12月25日上午07:00-08:3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自助早餐08:30-09: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大厅嘉宾签到09:00-10:00 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开幕式10:00-10:30 工大建国饭店集体合影、茶歇10:30-12:00 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旨演讲2010年12月25日中午12:1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2010年12月25日下午13:30-15:30 北工大人文楼1001 主题演讲一15:30-17:45 北工大人文楼1001 茶歇15:45-18:05 北工大人文楼1001 主题演讲二2010年12月25日晚上19:05-21:0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晚餐2010年12月26日上午07:00-08: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自助早餐08:30-09:4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一单元09:40-09:5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 茶歇09:50-11:0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二单元11:00-11:3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三单元11:30-12:00 北工大人文楼1001 闭幕式2010年12月26日中午12:0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午餐2010年12月26日下午14:00-16:00 北工大人文楼806专题活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会议议程12月25日上午9:00-10:00开幕式(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持人: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开幕辞:郭广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致辞:王伟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致辞:宋贵伦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致辞: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宣读郑必坚贺信:李惠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致辞: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10:00-10:30南门、工大建国饭店集体合影、茶歇10:30-12:10主旨演讲(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持人:唐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演讲嘉宾:陆学艺(10:30-10:50)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与社会建设演讲嘉宾:邓伟志(10:50-11:10)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转变社会建设的理解点评嘉宾:李强(11:10-11:20)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演讲嘉宾:孙立平(11:20-11:40)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走向社会重建之路演讲嘉宾:俞可平(11:40-12:00)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教授——题目待定点评嘉宾:景天魁(12:00-12:10)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2月25日中午12:10-13:30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12月25日下午13:30-15:30主题演讲一(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演讲嘉宾:郑杭生(13:30-13:45)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题目待定点评嘉宾:关信平(13:45-13:50)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李培林(13:50-14:05)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建设的组织载体点评嘉宾:沈原(14:05-14:10)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演讲嘉宾:卢迈(14:10-14:25)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社会建设与社会实验点评嘉宾:王延中(14:25-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察局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演讲嘉宾:卢汉龙(14:30-14:45)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公民社会及非政府组织发展和意识形态挑战点评嘉宾:刘世定(14:45-14:5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演讲嘉宾:王思斌(14:50-15:05)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走向社会建设的基础结构点评嘉宾:刘敏(15:05-15:10)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演讲嘉宾:邴正(15:10-15:25)吉林省社科院院长、教授——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点评嘉宾:刘少杰(15:25-15: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15:30-17:45 北工大人文楼1001茶歇15:45-18:05 主题演讲二(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刘敏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演讲嘉宾:李路路(15:45-16:00)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矛盾与社会建设点评嘉宾:戴建中(16:00-16:05)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演讲嘉宾:丁元竹(16:05-16:20)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理解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点评嘉宾:龚维斌(16:20-16:25)国家行政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演讲嘉宾:宋亚平(16:25-16:40)湖北省社科院院长、教授——统筹城乡发展的另一个视角点评嘉宾:谢立中(16:40-16:4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吴忠民(16:45-17:00)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社会建设内容分类点评嘉宾:尹志刚(17:00-17:05)北京行政学院教授演讲嘉宾:曹锦清(17:05-17:20)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化私为公:关于“公民社会”的若干思考——从孙中山的“社会建设”说起点评嘉宾:张乐天(17:20-17:25)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演讲嘉宾:刘欣(17:25-17:40)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点评嘉宾:谢俊贵(17:40-17:45)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党委书记、教授演讲嘉宾:张静(17:45-18: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原则辨析点评嘉宾:田国秀(18:00-18:05)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12月26日上午8:30-11:30专题研讨第一组(北工大人文楼710)第一单元主持人:雷洪(8:30-9:40)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演讲嘉宾:孙秋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当前乡村建设的当务演讲嘉宾: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城市化与“村落终结”演讲嘉宾:王处辉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社会建设的核心演讲嘉宾: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题目待定茶歇(09:40-09:50)专题研讨第一组(北工大人文楼710)第二单元主持人:王春光(09:50-11:0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演讲嘉宾: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论人水和谐演讲嘉宾: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题目待定演讲嘉宾:王永平广州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社会管理的社会化演讲嘉宾:周长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社会建设视域下的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分析演讲嘉宾:刘金伟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北京社会建设演讲嘉宾:周伟文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角色转变与权力让渡专题研讨第一组第三单元讨论(11:00-11:30)8:30-11:30专题研讨第二组(北工大人主持人:罗教讲(8:30-9:40)武汉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教授文楼806)第一单元演讲嘉宾:石英陕西社科院副院长、陕西省社会学会会长、研究员——社会建设的三个维度演讲嘉宾:朱汝鹏江苏省太仓市原人大副主任——真心实意抓好社会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演讲嘉宾:陈文江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题目待定演讲嘉宾:扈海鹂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预期与社会建设的趋向演讲嘉宾: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运用制度创新推进社会建设演讲嘉宾:良警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茶歇(09:40-09:50)专题研讨第二组(北工大人文楼806)第二单元主持人:谢寿光(09:50-11:00)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演讲嘉宾:钱宁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风险社会中的家庭与社区:社会建设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演讲嘉宾:王大为中国公安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题目待定演讲嘉宾:张荆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科部副主任、教授——加强社会建设缓解基层矛盾演讲嘉宾:韩贵海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题目待定演讲嘉宾: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研究员——社会建设应当再走一步演讲嘉宾:专题研讨第二组第三单元讨论(11:00-11:30)11:30-12:00闭幕式(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专题研讨组交流与会议总结2010年12月26日中午12:00-13:30工大建国饭店餐厅午餐12月26日下午14:00-16:00专题活动(北工大人文楼806)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研究报告一、引言社会治理是指政府依据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化手段,对社会各层面进行管理与服务,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治理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实践进行研究,并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参与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政府具有宏观调控的责任,通过政策制定和监管,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其次,政府要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公共服务,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第三,政府还应积极开展社会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工作,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参与,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公民的合作,形成合力。
三、社会组织的角色与贡献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组织能够代表群众的利益诉求,对政府提供监督与建议,推动政府工作的创新和改善。
其次,社会组织能够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责任,开展慈善救助、环保保护等公益事业,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社会组织还能够引导和组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通过融入社会各个层面,加强社会网络的建设,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凝聚力。
四、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与路径公民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公民参与能够为政府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和意见,减少决策的局限性,提高政策的可行性。
其次,公民参与能够提高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公民参与的路径包括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民教育和提升参与能力等。
五、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治理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日益显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综述分析。
一、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
经济结构的转型给就业状况带来了挑战。
随着传统产业的衰落,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能够完全填补就业缺口,导致了就业结构的不稳定。
社会结构的转型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由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的存在,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治理难度加大。
二、信息化社会的治理问题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信息爆炸给舆论治理带来了压力。
随着网络的普及,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些负面信息往往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影响,如何有效治理舆论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三、社会治理体系的不完善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这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行政管理过于集中,导致政府管理效率不高,治理效果不佳。
社会组织水平的不足也成为了治理的障碍。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比较薄弱,无法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四、突发事件治理的挑战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这些突发事件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但是社会的组织程度不高,导致了突发事件治理的困难。
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也非常快,如何有效地引导舆论、稳定社会也成为了治理的难点。
五、社会诚信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诚信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问题。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包括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一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其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简要介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梳理其演变轨迹和主要成就。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包括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法规政策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揭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二、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反映了我国社会管理的进步和变革。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管理。
在这个阶段,社会管理主要由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社会组织和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小。
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确保社会稳定和秩序。
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控制,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灵活性差等问题。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开始逐步放开计划经济,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变化也影响了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开始逐步减少对社会的直接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同时,政府也开始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了对社会的监管和服务。
第三阶段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阶段。
社会学(社会管理方向)专业一、专业介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学科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在费孝通先生的亲自主持下,社会学学科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发展。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知名学府陆续建立起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各种社会问题相应地出现,这种局面为社会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极佳环境,也为社会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能够更大地施展才华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因此,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社会学系在内蒙古大学和公共管理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于2002年9月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并于2003年9月开始招生。
共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和社会保障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
社会学系于2006年6月与民族学系整合成立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不仅如此,作为基础学科的社会学,也渗透到其他学科如新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体系中去。
从事新闻工作,无论是采集社会新闻,还是进行社会透视,还是关注社会生活,都需要扎实的社会学知识为基础;从事公共管理研究与公共管理实践,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从事法律专业教学科研以及司法实践,离不开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这是法律社会学(法社会学)得以发展的原因;从事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管理实践,狭隘的经济观不合时宜,将经济问题与社会因素相结合越来越重要,经济学社会化是大势所趋;等等。
应该说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知识,都是百利而无一害,这就是许多学科都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原因。
社会学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与科学性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可与肯定。
因此,为适应国家与内蒙古自治区对社会学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应广大同学们的呼声,经内蒙古大学教务处批准,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将在本科生中开设社会学(社会管理方向)双学位专业。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中国必须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综述,旨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生育率却下降。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政府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投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应该鼓励家庭和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巨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问题、城市贫困问题等。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等措施。
政府应该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帮扶。
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应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而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短缺问题也制约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制定和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指社会中各种治理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进步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与治理行为。
中国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体系经历了长期实践和不断完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一、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国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
社会管理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了多级负责、协同合作的管理体系。
1.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中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对社会进行规范和引导。
政府负责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等职责。
2.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通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和社会监督,弥补了政府管理的不足,起到了补充和支持的作用。
3.基层群众自治的推进中国注重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力量,通过设立和发展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加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的参与和共建。
二、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建设和完善制度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效能,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1.依法治理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积极构建法治社会。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构,推进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2.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的特色之一。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文化等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3.网络治理网络治理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中国加强网络空间规则建设,推动网络科技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第一章:引言社会组织是指在民间自发组织起来,向社会提供服务和反映利益的非营利组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而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更好地认识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作用2.1 加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往往承担着社会服务、公益慈善等方面的职责。
比如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救援组织等,都在自己的领域内为社会提供着力所能及的服务。
这不仅弥补了政府部门无法覆盖到的领域,也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2.2 代表和维护利益,促进民主建设社会组织往往涵盖了一定的人群,代表着他们的利益。
比如工会组织、商会组织、消费者组织等,都在为各自所属的人群维护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建设。
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多元化的意见和建议,推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3 承担公共事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组织还可以承担起公共事务的职责,比如居委会、物业管理等。
通过自我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章: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3.1 组织管理方向不明确一部分社会组织在管理上存在问题,比如对成员的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够规范。
同时,一些组织目标不够明确,导致组织活动缺乏方向性和目的性。
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指导和管理,明确组织目标和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监督机制。
3.2 认识和法律意识不高一些社会组织对法律法规意识不够高,存在一定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对自身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充分,往往缺少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
应对措施:加强社会组织法规宣传和普及,建立社会组织自律机制,提高组织定位和发展策略意识。
中国社会研究社会管理
漂族老人和空巢老人
漂族:“漂族”主要来自于农民和农民工家庭,城市的弱势群体,退休、离退休人员,待就业人员的家庭,他们来自的地区主要还是地级市以下的家庭。
漂族成因:
1、大城市的吸引力。
2、中国就业形势的变化。
中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
3、中国就业政策的调整。
国家就业政策也为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大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持。
4、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差异。
大量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尴尬局面。
漂族老人:
背景:2011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10。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城市化的发展,“漂族老人”在这一数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问题:
一、“漂族老人”放弃了家乡熟悉的社交关系,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一时无法适应。
如果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心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二、“户口歧视”几乎成为所有“漂族老人”难以释怀的心结,使他们很难享受到暂住地的一些服务,因此他们难以找到归属感。
解决方向:应加快完善对老年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统筹政策,为流动老年人创造更多方便。
尤其在社区和街道层面,对外来老年人与本地老人应一视同仁,为他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提供切实的服务。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首先,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
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
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
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
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其次,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
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再次,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
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
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