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之思想深刻(用)
- 格式:ppt
- 大小:346.50 KB
- 文档页数:34
如何使议论文说理更深刻作者:倪美森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94期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使议论文说理更深刻的方法。
具体是:全面思考,深入分析;敢于质疑,善于溯因;一分为二,辩证思维;论据典型,分析得法。
关键词:议论文论证深刻《考试大纲》中对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刻”有三条说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论证深刻即主旨不再滞留于事物表面的罗列或生活现象的描述上,而是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给人以启迪。
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等等。
议论文以理服人,理说得是否深刻透彻,是衡量议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论点鲜明,说理透彻。
部分学生写的议论文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加上若干例子的堆砌,很少作深入的分析说理。
即便说理,也常常是停留在浅层表象上,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不疼不痒地说几句套话,蜻蜓点水似地评述一番,浮泛浅薄。
那么,议论文怎样写才能做到说理深刻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全面思考,深入分析我们观察一个事物,首先接触的是它的现象。
如果只满足于对现象的了解,那么提炼的主题当然不会深刻,甚至会是肤浅可笑的。
许多现象如果不全面思考,深入分析,蕴涵在其中的道理就无法明晰。
因此说理时不要局限于论述对象本身,而是要认真观察,深入探究,由表及里,挖掘根源,揭示本质,深刻的文章需要通过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呈现。
考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可紧扣论点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说理。
如:找准位置,需要审视自我,认清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优势,我们要做的只是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个性。
从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找准位置,需要相信自我,肯定自我,用一颗不屈的心擎起千金重的理想。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又有几多豪迈与洒脱。
议论文如何做到观点深刻所谓深刻,就是文中提出的观点,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新鲜、独到的思考和见解,言人之未曾言,发人之未曾发,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以便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要做到议论文的观点深刻,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化大为小,小中见大所谓“化大为小”,就是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
也就是抓住大范围中的某一小方面去写作,不求面面俱到。
“小中见大”的“小”是指一人、事、一物、细节等,“大”是指这一人、一事、物、细节等所代表的某种典型的、普遍的社会象征意义。
如“生命的底色”这个话题,写作的范围就比较宽泛。
也就是说,这里的“底色”包含多种色彩:我们可以让生命的底色是充满希望的嫩绿色,是热情饱满的火红色,是果实累累的金黄色,是冰清玉洁的白色。
这时要想立意深刻,避免泛泛而谈,就可采用“化大为小,小中见大”法。
我们可从这四种生命底色中,只选择其中某一种进行深入挖掘来写。
比如,我们选择“热情饱满的火红色”来作为我们作文的中心,据此可以提炼出“红色昭示着一种生命的热情,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心系苍生的宽阔胸襟”等这样一些小中见大”的、较有深度的观点。
、由表及里,揭示本质表”就是表面的,浮于生活现象之上的,我们一一看即知的;“里”就是本质的。
我们在确立观点时,就要通过分析,从现象的背后挖掘到那些带有普遍性的本质。
由表及里”就是让我们在初步认识到一些生活现实的基础上,从独特的视角揭示出深刻的本质,这个本质可以是一种认识,也可以是一种理趣或情感等。
如文题“倾听潮声” ,按一般的思维,如果提炼出“倾听潮声,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之类的观点,那就太表层化了。
其实,我们可以由“潮声”的表层义出发去探究它深潮”“时代之潮”,等等,这些都有较深刻的内涵。
比如我们可以写“历史风潮人物” ,据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层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如“思想之潮”文化之潮” “改革之倾听潮声,感受历史风潮人物不一样的人生,引领我们前进”。
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谈论文的写作技巧篇1一、谈论文的结构合体谈论文,分析事实,论证道理,当然要遵循肯定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肯定体式的文章的结构。
怎样写谈论文才算“合体”呢?一是依据谈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曰“引论”、“本论”、“结论”)三大块构成。
“提出问题”即在谈论文开头一般要鲜亮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或者提出前瞻性期望等。
这一点,众所周知,兹不赘述。
二是分析问题即本论部分,要按肯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
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
这个“向度”有四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
一般情况下,一篇中学生谈论文作文,其本论部分只要从这四个向度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展开即可。
但无论是从哪个向度展开,其分论点之间都要形成肯定的联系。
一般来说,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三种。
所谓并列式,就是围绕中心从同一个向度列出几个分论点,逐一论证。
假如仅仅围绕一个向度写,那么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并列关系。
递进式同并列式结构相比,除了论点之间的意义联系不同以外,其段落的结构模式与并列式相同,就不再说了。
所谓对比式,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其优点是结构简洁,论证充分,简单上手。
最简洁的对比式是在提出观点后,一段从正面论证观点,一段从反面论证观点,最终得出结论。
还有一种对比式结构是在正面进行论述或者摆出论据后,紧接着用转折或者假设的方式从反面展开论述。
二、思路入格谈论文是论述问题的,当然要有肯定的思路,即谈论文各部分之间要有必定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谈论文是论证问题的,你在提出谈论文论点后,就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你提出的论点令人信服地确立起来。
因此,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就应当是因果联系,即中心论点是“果”,分论点是“因”。
高中思辨性议论文高中思辨性议论文1怎样写出思想深刻的高考议论文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愈来愈倾向于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20__年的18道作文题突出考查学生的观照能力、开掘能力和思辨能力。
纵观近年高考满分佳作,无不闪耀出智慧的理性之光与令人心悦诚服的思辨色彩。
因此,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就得在发展等级“深刻”上下功夫。
同学们平时的议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认识肤浅,思想苍白,立意平淡;文章缺少点睛之笔,缺乏思想的光照,缺少理性的阐述,缺少人文底蕴,缺乏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二、议论文平面运思,角度单一。
只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看不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运思踪迹;也没有多角度、多侧面论证的透彻。
三、普遍存在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毛病,看问题易走极端,分析问题只要一点论,见解片面偏激,认识武断绝对,剖析缺乏思辨的深度。
四、写议论文采取“论点论据”的简单模式,不会分析论据。
总之,学生的议论文往往缺乏深刻、睿智的思想。
议论文怎样才能“深刻”呢?“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揭示观点的现实意义,预测未来的方向、后果、发展趋势)。
概括地说就是说理透彻、论点(思想)深刻。
思想的高度,就是写作的高度。
古人说:“千古文章意最高。
”文意的浅显源于思想的苍白,文意的深刻源于思想的深刻,所以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根本,要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辩证性、敏捷性等品质;尤其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自然、社会、人生,为作文积累有思想底蕴的素材;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多读点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理论书籍;多读些杂文、随感类文章以及优秀作文中深刻的句、段、篇,在阅读中揣摩、模仿。
还要学习掌握对现象作深入挖掘的思考方法,学会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由因推果、由点及面”的加工;多设疑、多思考、多训练,做到看问题能抓住实质,分析问题能鞭辟入里,说理能令人信服。
议论类文章的深刻深入浅出,振聋发聩知识导学孔子在谈到教授方法时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
启发,即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思考而有所领悟。
从文章的教育功能来看,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也是为文的高境界。
观点的“启发作用”具体表现为文章阐明事理能深入浅出,提出观点能振聋发聩,分析论述能勾起联想,抒发情感能引人共鸣。
一般地说,考场作文都必须既“养眼”,又“抢眼”。
所谓“养眼”,即思想内容有一定的分量,让人觉得有可看性;所谓“抢眼”,即有迅速博得读者好感的表现,让人短时间也看得过来。
高考作文就是这样,它的评卷具有限时快评、直观阅读、独力判分、对象陌生、高频转换、单调重复等特点,瞬间获得的直观印象将直接影响得分。
因此,文章的思想深刻固然是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但思想深刻不见得就一定能获得高分,有时立意过高,表意过深而至艰涩,拐弯过多,反而容易使人费解,甚至导致误解,影响得分。
这就是说,写文章要有一定的读者意识,做到“深入浅出,振聋发聩”。
以“深入”见高度,以“浅出”见效率。
言论精辟,道理深刻,见解高明,鞭辟入里,凸显哲理,这是“深入”;措辞浅显,设譬形象。
主次分明,条分缕析,言简意赅,这是“浅出”;晓人以理,启人心智,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唤醒愚陋,这是“振聋发聩”。
正如孟子所说,“言近而指(旨)远者,善言也。
”例如,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
庄子把这个道理叫做“外重者内拙”。
同样的道理,在心理学那里则由实验得到证明:在给细小的绣花针引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
在美国著名高空钢索行走表演者华伦达那里则用生命作了注脚: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事后他妻子说,这次表演肯定会出事,因为华伦达在上场前总是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演出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钢索的表演过程,而绝少考虑表演的结果。
中考教练语文写作培优手册:思想深刻【层级解读】“深刻”指文章有思想深度。
要把文章写深刻就要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人生感悟,挖掘生活的底蕴。
“深刻”是中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项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有现象,又有本质。
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的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就能挖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即写记叙文,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应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写说明文,应以揭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来体现深刻。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有后果就必然有前因,要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文时,要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即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文章的深刻性往往就表现在这里。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所持观点要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能把认识提高一个档次,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并能引发读者思考,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
【失误提醒】深刻是就立意而言的。
初中生写作,在立意上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失误:1.浅尝辄止,无法深刻。
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由形观神地审查事物,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
具体地说,此类文章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等问题,而不能涉及“为什么”“怎么办”一类较深刻的问题。
譬如,只从刻苦学习方面来分析一个学生成绩优秀是不够深刻的,若能进一步阐述他为什么会刻苦,为什么能持之以恒,或者就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他刻苦学习的动机和动力,这样的主题,这样的立意,就深刻多了。
2.套用范文,无法深刻。
写作话题作文时,有些考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行文,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题。
写议论文要说理,而且要说那些别人没有说过或者没有说得正确、说得透彻的道理。
这些道理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我们从客观事物中发现、总结来的。
那么怎样才能从客观事物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呢?首先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水平,只有有了深刻的思想,才有可能从客观事物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文中的基本特征就是层层挖掘,需要透过相关事物、道理和表面现象,发掘到隐藏在更深层的东西。
容易催人深思,发人深省。
(一)小中求大。
把典型的小事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上去思考,从一个人的变化,一个家庭的变化,认识到社会的变化。
有的是看到事物的苗头,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和结果,从而看出它的意义。
商朝的箕子由商纣王吃饭的变化,看到了纣王思想的变化,想到国家前途,预见了商朝的灭亡。
(二)平中求奇。
从平凡的事物看到不平凡的道理,从不凡的小事理,悟出了不平凡的事理。
2011年新疆一位考生由爷爷养羊一事悟出“国家崛起”的道理,写出一篇奇文来。
(三)因中探因。
在探究事物的原因方面,一般考生的作文只能推论事物的直接的、一般性原因,不能“打破沙锅问到底”;善于说理的考生的作文则能追本溯源,追本刨底。
如《创造源于对世界的爱》(专题十二),对成功的“创造”作原因探究,在一般生归因于“刻苦”“机遇”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根溯源,揭示出创造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对世界的爱”,从而使文章立意超拔,思想深刻。
(四)表中求里。
2010年江苏省不少高考作文思想不够深刻,就绿色说绿色,拘泥于“绿色生活”的表面意义。
有考生面对“绿色生活”的命题,并不停留在对“低碳”“环保”的表面论述上,也不作向往陶渊明式隐居生活的无病呻吟,而是由表及里,由生态到心灵,在绿色生活的内涵上作了深度的开掘。
所以,我们写作文若想立意深刻,就得突破作文题的表层意义,揭示其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
二、反弹琵琶出华章“反弹琵琶”指反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
鱼骨图,让议论文写作走向深刻作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06期“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作为教学文体之一的议论文“以逻辑为基石、以论证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1],正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最佳工具。
根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评分标准,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个要点,细化有三: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高考阅卷从评价的角度披露了对中学生优秀议论文“深刻”的具体要求:一类是结论性深刻,一类是过程性深刻。
结论性深刻,即有思想,作者能敏锐地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挖掘出深层的内涵来;过程性深刻,即能通过逻辑推理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论点,是思维深刻的呈现。
要达到“深刻”的要求,就必须具备深刻的分析能力。
“鱼骨图”作为一种写作策略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树立层层推因、“以现象深入本质”的意识;还可以探究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用有序排列的关键词澄清因果关系,拓展逻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接近“写得深刻”的目标。
“鱼骨图”是由日本东京大学工程学教授、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提出的,是一种寻找事件原因的思考方法,因形似“鱼骨”而得名。
这种图式,从思维的角度看,是一个反复出现、以一定形式排列、以特定方式组合的规则系统。
它可以构建理解信息,并将阅读信息可视化。
作为思维训练的支撑,它比传统的形式更直观,在分析问题时能使“追根究底”的思维过程清晰化。
既能突出论证推理水平,又能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既便于学生拓展和修正思维过程,又便于教师對这一过程进行引导和干预。
鱼骨图主要有三种类型:原因型、对策型、整理问题型,在分析现象成因、提出解决对策和梳理知识结构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
你的思想也可以深刻,你的作文也可以出类拔萃 作文辅导0320 1621张悦群(节选择自江苏省教育出版社《高考作文升格》一书,请不必)思想深刻,是一个令很多考生写作望而生畏的字眼,然而,高考作文除了文通字顺的基本要求,思想深度绝对是划分高考作文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
难道这真是一道我们大多数考生无法跨越的鸿沟吗?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可以肯定地说,你的思想也可以深刻,你的作文也可以出类拔萃。
不妨先看一篇作文的升格过程:世间自有公道“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看到这个题目,耳边似乎响起了成龙大哥豪情满怀慷慨激昂的歌声。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耳边似乎还听到了老子深沉的叹息。
“为善的受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娥愤怒而冤屈的哭泣又挥之不去。
这世间有公道吗?当然!种善因者终得善果,种恶因者终得恶果。
这其中自有公道。
世间自有公道,洒下一路汗水,你将拥有一份丰盈的收获。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就拿我们现在高三学子的学习来说吧。
夙兴夜寐,题海苦战,挑战自己的极限,可以说陪伴同学们的不仅是汗水,而且是泪水了。
但走过高三回头眺望,谁能否认它是自己人生长河中最丰盈的一段呢?姑且不说金榜题名的欣慰与喜悦,单是那种历练出来的沉着、坚毅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就可以让人受益终身了。
世间自有公道,走过一路坎坷,你将锻炼出超群的能力。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也许你会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想接受天降之大任。
那么“吃一堑长一智”呢?失败给善于反思的人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痛苦,更有此路不通、另寻他法的宝贵经验,还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可贵品质。
老子的话引用不当,其中的“道”与“公道”意义不同。
整句话与“世间自有公道”观点也不一样。
本段在“打擦边球”,泛泛而谈。
“汗水”“收获”之间的关系未加揭示,论证不够深刻。
对“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理解与分析不到位,应该突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具体内容,即“锻炼出超群的能力”。
人生感悟议论文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充满了起起落落,风风雨雨。
在这
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也会经历许多喜怒
哀乐。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明智。
首先,人生感悟的第一点是要学会接受。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
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无论是工作上的挫折,还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都需要学会接受。
接受并不代表认输,而是要学会面对现实,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接受了现实,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
其次,人生感悟的第二点是要学会感恩。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学会感恩。
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感恩身边的亲
人朋友,感恩每一次挫折和失败。
因为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成长,
让我们更加坚强。
感恩让我们心存感激,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人生感悟的第三点是要学会坚持。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
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轻易放弃。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走到成功的彼岸。
坚持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态度,是一
种对生活的态度。
只有坚持,才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不被击倒,让我
们在困难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总之,人生感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
在人生的
旅途中,我们要学会接受,感恩,坚持,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感悟,收获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