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46.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练习题附答案
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
1.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B.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是
C.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是
D.物体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时间中点、位移中点瞬时速度相关计算,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
A.全程的平均速度,A不符合题意。
B.时,物体的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
C.若末速度为,则,,中间位置的速度由
,
对前半程有
,
对后半程有
,
联立可得:
,
故C不符合题意;
D.设物体加速度为,到达中间位置用时,则
t,
, 所以,D不符合题意。
【点睛】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公式
灵活选择研究阶段、公式可使计算大为简化。
2.如图所示,小球沿斜面向上运动,依次经过a、b、c、d后到达最高点e.已知ab=bd=6m,bc=1m,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设小球经b、c时的速度分别为vb、vc,则( )
A.a=1m/s2
B.vc=3m/s
C.vb=2m/s
D.从d到e所用时间为3s
【答案】B
【解析】
【详解】
AB.由题,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根据推论得知,c点的速度等于ad间的平均速度,则有:12m/s3m/s222caccdvt,ac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17m/s3.5m/s2acvt,cd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25m/s2.5m/s2cdvt,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2210.5m/svvat,A错误,B正确。
C.由22 2bcvvabc() 得,vb=10m/s。故C错误。
D. 设c到e的时间为T,则vc=aT,得T=6s。则从d到e所用时间为4s,选项D错误。
3.一质点在连续的6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内位移为12m,最后一个2s内位移为36m,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m/s2 B.质点在第2个2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18m/s
C.质点第2s末的速度大小是12m/s D.质点在第1s内的位移大小是6m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位移差公式x3-x1=2aT2可求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第1s末的瞬时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速度和位移.
【详解】
A项:设第一个2s内的位移为x1,第三个2s内,即最后1个2s内的位移为x3,根据x3-x1=2aT2得加速度a=3m/s2,故A正确;
B项: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为定值即3221xxxx,解得:224xm,所以质点在第2个2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24122mmss,故B错误;
C项:第1s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内的平均速度,则v1=6m/s,则第2s末速度为v=v1+at=6+3×1m/s=9m/s,故C错误;
D项:在第1s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有:2211161314.522xvtatm,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并能灵活运用.
4.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四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粒子弹以水平速度vO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四个木块(即D位置)时速度恰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子弹从O运动到D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B点的瞬时速度
B.子弹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变化量vA-vO=vB-vA=vC-vB=vD-vC相同
C.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O:vA:vB:vC=2:::1
D.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A:tB:tC:tD=1:::2.
【答案】C
【解析】
【详解】
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运动的结论可知,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小于中间位置时的速度;故A错误;由于子弹的速度越来越小,故穿过每一块木块的时间不相等,故速度的差值不相等;故B错误;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v2=2ax可知,通过CBAO的速度之比为:1:::2;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vo:vA:vB:vC=2:::1;故C正确;将子弹的速度反向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给x=at2可知,反向通过各木块用时之比为1:(-1):(-):(2-);子弹从进入木块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A:tB:tC:tD=(2-):(-):(-1):1;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要注意明确逆向法的正确应用,同时注意匀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结论的直接应用.
5.如图所示,从斜面上某一位置先后由静止释放四个小球.相邻两小球释放的时间间隔为0.1s,某时刻拍下小球所处位置的照片,测出5ABxcm,10BCxcm,15.CDxcm则
A.小球从A点释放
B.C点小球速度是A、D点小球速度之和的一半
C.B点小球的速度大小为1.5/ms
D.所有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25/ms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D:据2BCABxxaT,求得:所有小球的加速度22222(105)10/5/0.1BCABxxamsmsT.故D项正确.
A:据212ABAxvTaT,代入数据解得:0.25/Avms.故A项错误.
B: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点小球速度是B、D点小球速度之和的一半;B点小球速度大于A点小球速度.故B项错误.
C:B点小球的速度210510/0.75/20.2ABBCBxxvmsmsT,故C项错误.
【点睛】
将多个物体在同一时刻的位置,当成一个物体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将多个物体的运动转化为一个物体的运动,化陌生为熟悉.
6.某质点做匀加速度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2/ms,关于此质点的速度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s末的速度为4m/s
B.在任意1s内,末速度等于初速度的2倍
C.任意1s内的位移是前1s内位移的2倍
D.任意1s内的位移比前1s内的位移增加2m
【答案】D
【解析】
根据速度时间关系0vvat可知,因不知道初速度,故不能确定2s末的速度大小,故A错误;加速度为22/ms说明单位时间1s内物体的速度变化2m/s,而不是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故B错误;根据2xaT知任意1s内的位移比前1s内位移大2m,而不是前1s内位移的2倍,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7.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位移x1到达A点,紧接着在时间T内又通过位移x2到达B点,则物体( )
A.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2132xxT B.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12xT
C.运动的加速度为122xT D.运动的加速度为212xxT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2VxaT 得,物体的加速度212xxaT,故C、D错误.A点的瞬时速度122AxxvT ,故B错误.由BAvvaT 可知,B点的速度1221212322BAxxxxxxvvaTTTTT,故A正确.
【点睛】
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A点的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B点的速度.
8.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做了如下的实验: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多次测量出铜球运动位移S对应的时间t,增大斜面的倾斜角度θ,重复以上实验,通过计算,从而证明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实验思想是
A.铜球沿斜面运动时加速度较小,速度的测量比较容易
B.如果铜球做匀加速运动,则S1∶S2∶S3∶…=1∶4∶9∶…
C.如果铜球做匀加速运动,则==
D.通过实验将斜面的倾斜角逐渐增大到90°,得出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和铜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是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更有说服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当时的试验条件,速度的测量是不容易的,选项A错误;由运动学公式可知,X=12at2.故22xat,故三次下落中位移与时间平方向的比值一定为定值,伽利略正是用这一规律说明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为匀变速直线运动,C正确,B错误;伽利略设想斜面的倾角越接近90°,铜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越接近自由落体运动;故选项D错误;故选C.
考点:伽利略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物理学的发展史要了解,特别是一些物理学家对物理学史的贡献更应当了解,要注意体会伽利略研究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9.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位移x1到达A点,接着在时间T内又通过位移x2到达B点,则物体( )
A.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122xxT
B.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2132xxT
C.运动的加速度为122xT
D.运动的加速度为122xxT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221xxaT=得,加速度212xxaT,故C、D错误;A点的瞬时速度122AxxvT=,故A正确;B点的速度2132BAxxvvaTT==,故B正确.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名师点睛】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A点的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B点的速度.
10.一小球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 15s 内的位移比第 14s 内的位移多0.2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加速度为 0.4m/s2
B.小球第15s 内的位移为2.9m
C.小球第14s 内的初速度为2.6m/s
D.小球前15s 内的平均速度为3.0m/s
【答案】BC
【解析】
【分析】
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小球的加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小球在第15s内的位移;根据速度时间关系求出14s的初速度;根据第15s末的速度,结合平均速度的推论求出小球前15s内的平均速度.
【详解】
A. 根据△x=aT2得,a=△x/T2=0.2/12m/s2=0.2m/s2,故A错误;
B. 小球在第15s内的位移x15=2215141122atat=12×0.2×(225−196)m=2.9m,故B正确;
C. 小球在第14s初的速度v=at13=0.2×13m/s=2.6m/s,故C正确;
D. 第15s末的速度v15=at15=0.2×15m/s=3m/s,则小球前15s内的平均速度153/22vvms=1.5m/s,故D错误。
故选:BC.
11.有一串佛珠,穿在一根长1.8 m的细线上,细线的首尾各固定一个佛珠,中间还有5个佛珠.从最下面的佛珠算起,相邻两个佛珠的距离为5cm、15 cm、25 cm、35 cm、45
cm、55 cm,如图所示.某人向上提起线的上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佛珠紧靠水平桌面.松手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则第2、3、4、5、6、7个佛珠( )
A.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大
B.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