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2》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1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吨的认识(第2课时)人教版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第2课时)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吨、千克、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观察,理解并掌握吨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吨、千克、克进行质量的换算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吨、千克、克之间的换算。
2. 教学重点:掌握吨的概念,能够运用吨、千克、克进行质量的换算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吨有多重吗?(2) 学生回答:一吨等于1000千克。
2. 知识讲解:(1) 讲解吨、千克、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举例说明:1吨 = 1000千克,1千克 = 1000克。
3. 例题讲解:(1) 例题:小明有一袋苹果,重2千克,他想要知道这袋苹果重多少吨。
请帮助他计算一下。
(2) 解题过程:2千克÷ 1000 = 0.002吨。
(3) 讲解:所以,这袋苹果重0.002吨。
4. 随堂练习:(1) 练习题:1. 小红有一袋糖果,重500克,这袋糖果重多少吨?2. 一辆汽车重2吨,它重多少千克?(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5. 课堂小结:(2) 强调运用吨、千克、克进行质量的换算和计算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吨、千克、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吨 = 1000千克1千克 = 1000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小明有一堆货物,重3吨,他想知道这堆货物重多少千克。
请帮助他计算一下。
(2) 小华有一袋大米,重20千克,这袋大米重多少吨?2. 答案:(1) 3吨 = 3000千克(2) 20千克 = 0.02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吨、千克、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情况。
《吨的认识》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上册p11吨的认识二、教学准备学生:感受1千克物体的质量;了解自己的体重;了解在什么地方见过吨。
教师:5袋每袋10千克的大米;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的选择(一)、目标确定“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质量已经有一定的体验与感受,然而“吨”是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将抽象的“1吨”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
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应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过桥”、“货车、电梯的载重量”等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在“搬一搬”、“抱一抱”等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500千克( ) 头五、教学片段实录片段一:体验“1吨”的重量(抱一抱、跳一跳)师:谁能说说自己的体重?生1:我的体重26千克生2:我的体重35千克(一个胖胖的小男生)“哇”(齐喊)生3:我的体重24千克(一个小女生)师: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然后互相抱一抱。
师:请说说刚才抱同桌的感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吨的认识(第2课时)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吨的概念,理解吨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吨进行质量计算和单位转换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吨的定义及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2. 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吨的相关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吨的概念、吨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
2. 教学难点: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吨的相关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质量单位换算表、吨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模型、实物(如一袋大米、一桶水等)。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单位,进而引入吨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吨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吨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吨的大小。
3. 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吨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4. 活动二:进行吨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活动三: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吨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吨的定义及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2. 吨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3. 吨的相关计算。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单位,完成质量单位换算。
2.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计算题:计算实际问题,运用吨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吨进行计算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适用性,如何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课后反思要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测量吨的认识(2)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列表格的方式进行有序、合理的分配,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 在对比观察中,体会列表法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感受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特点。
3.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有序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案。
2. 列表格时有序、合理分配,做到不重不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完成下列填空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学生独立完成。
第3单元测量第6课时吨的认识(2)【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完成下列填空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吨的认识(2)-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吨的概念,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
2. 能够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3. 在实际情境中,能够运用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吨的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2. 能够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2. 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吨的概念、换算方法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吨的知识。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吨的概念。
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称重、换算等,加深对吨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千克的概念。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千克,那么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更大的质量单位呢?二、新课1. 讲解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
2. 通过演示法,展示1吨的实物,如大米、书本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吨的大小。
3. 讲解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吨转换为千克,以及如何将千克转换为吨。
4. 通过操作法,让学生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练习,加深对换算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吨的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实际应用1. 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吨的知识进行解答。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解答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吨的知识。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吨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二)新授: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3)学生排队尝试(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千克,()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吨的认识(2)学习目标知道常用的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课文讲解例7,学习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
这部分内容对孩子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孩子独立填写,再让孩子说理、说方法,如因为1吨=1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
辅导精要复习,1吨有多重?1吨=1000千克。
让孩子通过数数的方式,进行推理,即2吨=2000千克,3吨=3000千克,……,可多说一说,如到15吨=15000吨,或更大的数,也到孩子表示他已经学会可以不要再数了。
例7,孩子自己读题。
问孩子:已知条件是什么?孩子会说:1吨=1000千克。
让他独立填数,并会说理,如因为1000千克=1吨,所以6000千克=6吨。
如果说上述数数的过程是呈现连续的学习材料,那么在这里就是呈现跳跃的学习材料。
连续性和跳跃性的学习材料对提高学习效率都是必须的。
“做一做”。
第1题,说一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让孩子进一步理解质量单位“吨”,知道称很重的物品用“吨”作单位,如货车的载重量是15吨,汽车的重量3吨,我国生产一种矿山用车的载重量是300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的重2.35吨。
第2题,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吨与千克的换算知识。
让孩子读题,并独立思考,300×6=1800千克,整百数乘一位数孩子还没学,他能列式计算应该好好表扬,孩子也可以用累加的方法进行计算。
习题解析第2题,吨与千克的换算。
让孩子独立完成。
第3题,用吨的知识解决问题。
答案不惟一。
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2吨)就可以。
由于孩子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
如把机器按轻量排列是1000千克>800千克>700千克>600千克>400千克,前两台机器装一车,后三台机器装一车,两辆货车载重差异最小,这是最优化的装车方法。
第4题,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孩子了解自己家里每月用水量。
教师与孩子一起制定节水方案,如:1.让孩子知道一个月有30天,要节1吨水,平均每天节水33~3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