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磁性(I)——抗磁性、顺磁性和铁磁性
- 格式:ppt
- 大小:12.86 MB
- 文档页数:88
原子物理学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指导教师:XXX专业:XXXX学号:XXXXXXXXXX姓名:XXXXXXX大学XXXX年X月X日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摘要:一些物质放在磁场中经过磁化后,它的宏观磁矩方向同磁场方向相反,此类物质称为抗磁性的;另一些物质放在磁场中经过磁化后,它的宏观磁矩方向同磁场方向相同,此类物质称为顺磁性的;而某些物质,如铁、钴、镍以及一些稀土元素和许多氧化物,在受到外磁场磁化后,显出比顺磁性强的很多的磁性,在失去磁场后,还保留磁性,这种现象称为铁磁性。
关键词: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一、顺磁性简介: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正值,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X约10^-5~10^-3,遵守Curie定律或Curie-Weiss定律。
物质中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或分子时,存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也就存在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原来取向杂乱的磁矩将定向,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定义: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
当分子轨道或原子轨道上有落单的原子或电子时,就会产生顺磁性。
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
但是原子(或分子)磁矩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交换作用),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
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
这样便使磁化率(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5),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原理:顺磁性物质可以被看作是由许多微小的磁棒组成的,这些磁棒可以旋转,但是无法移动。
这样的物质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后其磁棒主要顺磁力线方向排列,但是这些磁棒互相之间不影响。
热振动不断地使得磁棒的方向重新排列,因此磁棒指向不排列比排列的可能性高。
磁性材料有哪些分类磁性材料具有磁有序的强磁性物质,广义还包括可应用其磁性和磁效应的弱磁性及反铁磁性物质。
磁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
物质按照其内部结构及其在外磁场中的性状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
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为强磁性物质,抗磁性和顺磁性物质为弱磁性物质。
磁性材料按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前者主要有电工钢、银基合金和稀土合金等,后者主要是铁氧体材料。
按使用又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和功能磁性材料。
功能磁性材料主要有磁致伸缩材料、磁记录材料、磁电阻材料、磁泡材料、磁光材料,旋磁材料以及磁性薄膜材料等,反映磁性材料基本磁性能的有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和磁损耗等。
永磁材料,经外磁场磁化以后,即使在相当大的反向磁场作用下,仍能保持一部或大部原磁化方向的磁性。
对这类材料的要求是剩余磁感应强度Br高,矫顽力BHC(即抗退磁能力)强,磁能积(BH)即给空间提供的磁场能量)大。
相对于软磁材料而言,它亦称为硬磁材料。
永磁材料有合金、铁氧析口金属间化合物三类。
①合金类:包括铸造、烧结和可加工合金。
铸造合金的主要品种有:A1Ni(Co)、FeCr(Co)x FeCrMo x FeAIC x FeCo(V)(W);烧结合金有:Re-Co(Re代表稀土元素)、Re-Fe以及AINi(Co),FeCrCo等;可加工合金有:FeCrCo s PtCo s MnAIC.CuNiFe和AIMnAg等,后两种中BHC较低者亦称半永磁材料。
②铁氧体类:主要成分为MO6Fe2O3,M代表Ba、SnPb或SrCa、1aCa等复合组分。
③金属间化合物类:主要以MnBi为代表。
永磁材料有多种用途。
①基于电磁力作用原理的应用主要有:扬声器、话筒、电表、按键、电机、继电器、传感器、开关等。
②基于磁电作用原理的应用主要有:磁控管和行波管等微波电子管、显像管、钛泵、微波铁氧体器件、磁阻器件、霍尔器件等。
③基于磁力作用原理的应用主要有:磁轴承、选矿机、磁力分离器、磁性吸盘、磁密封、磁黑板、玩具、标牌、密码锁、复印机、控温计等。
物质的磁性与磁场物质的磁性一直是人类探索的热点之一。
从古至今,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深入研究物质的磁性与磁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物质的磁性、磁场的产生以及物质在磁场中的行为三个方面,探讨物质的磁性与磁场的相关性。
1. 物质的磁性磁性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表现为物质对磁场的响应。
根据物质对磁场的不同响应,可以将物质分为磁性物质和非磁性物质两类。
1.1 磁性物质磁性物质是指具有明显磁性的物质,如铁、镍、钴等。
这些物质在磁场中可以被吸引或排斥,形成磁性的现象。
磁性物质的磁性主要来源于其原子或分子内部的微观磁矩。
1.2 非磁性物质非磁性物质是指对磁场无明显响应的物质,如木材、玻璃、塑料等。
这些物质的磁矩方向混乱,无法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形成明显的磁性行为。
2. 磁场的产生磁场是指物质周围存在的一种力场,它可以在空间中产生力的作用。
磁场可以通过电流、磁体等方式产生。
2.1 电流产生的磁场根据安培环路定理,电流通过导线会产生磁场。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围绕导线会形成一个闭合的磁场,磁力线呈环形状。
磁场的强弱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
2.2 磁体产生的磁场磁体是指具有一定磁性的物质,如永磁体、电磁体等。
当磁体被激发时,会产生磁场。
永磁体是由具有寿命较长的磁性物质组成,通过磁化可以形成固定方向的磁场。
电磁体则是通过电流的作用使磁性物质产生磁场。
3. 物质在磁场中的行为物质在磁场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主要包括磁化、磁导率和磁化曲线等。
3.1 磁化磁化是指物质在磁场中被磁化的过程。
当物质受到外部磁场的作用时,其中的磁矩会被重新排列,使物质整体具有磁性。
磁化可以分为临时磁化和永久磁化两种。
临时磁化是指物质在磁场作用下暂时具有磁性,一旦外部磁场消失,物质的磁性也会消失。
永久磁化则是指物质在磁场作用下形成的长久磁性,即使外部磁场消失,物质依然具有磁性。
3.2 磁导率磁导率是物质对磁场的导磁性能的度量。
磁导率高的物质对磁场的响应更强,磁场对该物质的影响更大。
顺磁性与铁磁性
顺磁性与铁磁性有三方面区别。
一、概念不同
1、顺磁性:是指材料对磁场响应很弱的磁性。
2、铁磁性:是指物质中相邻原子或离子的磁矩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而在某些区域中大致按同一方向排列,当所施加的磁场强度增大时,这些区域的合磁矩定向排列程度会随之增加到某一极限值的现象。
二、原理不同
1、顺磁性:组成顺磁性物体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具有未被电子填满的内壳层,这类材料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中存在固有磁矩,因其相互作用远小于热运动能,磁矩的取向无规,使材料不能形成自发磁化。
2、铁磁性:在铁磁性物质内部,如同顺磁性物质,有很多未配对电子。
由于交换作用,这些电子的自旋趋于与相邻未配对电子的自旋呈相同方向。
三、应用不同
1、顺磁性:医学上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到电子顺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显示生物体内顺磁物质(如血红蛋白和自由基等)的分布和变化,此外某些测氧仪利用了顺磁性的原理。
2、铁磁性:仅有四种金属元素在室温以上是铁磁性的,即铁、钴、镍和钆。
极低低温下有五种元素是铁磁性的,即铽、镝、钬、铒和铥。
以及面心立方的镨、面心立方的钕。
磁性材料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磁性材料magnetic material可由磁场感生或改变磁化强度的物质。
按照磁性的强弱,物质可以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等几类。
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为强磁性物质,其余为弱磁性物质。
现代工程上实用的磁性材料多属强磁性物质,通常所说的磁性材料即指强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的用途广泛。
主要是利用其各种磁特性和特殊效应制成元件或器件;用于存储、传输和转换电磁能量与信息,或在特定空间产生一定强度和分布的磁场;有时也以材料的自然形态而直接利用(如磁性液体)。
磁性材料在电子技术领域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简史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物质磁性现象和应用磁性材料的国家。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天然磁性材料(如磁铁矿)的记载。
11世纪就发明了制造人工永磁材料的方法。
1086年《梦溪笔谈》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使用。
1099~1102年有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述,同时还发现了地磁偏角的现象。
近代,电力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金属磁性材料──硅钢片(Si-Fe合金)的研制。
永磁金属从 19世纪的碳钢发展到后来的稀土永磁合金,性能提高二百多倍。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软磁金属材料从片状改为丝状再改为粉状,仍满足不了频率扩展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荷兰J.L.斯诺伊克发明电阻率高、高频特性好的铁氧体软磁材料,接着又出现了价格低廉的永磁铁氧体。
50年代初,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美籍华人王安首先使用矩磁合金元件作为计算机的内存储器,不久被矩磁铁氧体记忆磁芯取代,后者在60~70年代曾对计算机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50 年代初人们发现铁氧体具有独特的微波特性,制成一系列微波铁氧体器件。
压磁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即已用于声纳技术,但由于压电陶瓷的出现,使用有所减少。
后来又出现了强压磁性的稀土合金。
非晶态(无定形)磁性材料是近代磁学研究的成果,在发明快速淬火技术后,1967年解决了制带工艺,正向实用化过渡。
铁磁性铁磁性Ferromagnetism过渡族金属(如铁)及它们的合金和化合物所具有的磁性叫做铁磁性,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铁是具有铁磁性物质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
钐(Samarium),钕(neod ymium)与钴的合金常被用来制造强磁铁。
铁磁理论的奠基者,法国物理学家P.-E.外斯于1907年提出了铁磁现象的唯象理论。
他假定铁磁体内部存在强大的“分子场”,即使无外磁场,也能使内部自发地磁化;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称为磁畴,每个磁畴的磁化均达到磁饱和。
实验表明,磁畴磁矩起因于电子的自旋磁矩。
1928年W.K.海森伯首先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铁磁体的自发磁化强度,给予外斯的“分子场”以量子力学解释。
1930年F.布洛赫提出了自旋波理论。
海森伯和布洛赫的铁磁理论认为铁磁性来源于不配对的电子自旋的直接交换作用。
铁磁性材料存在长程序,即磁畴内每个原子的未配对电子自旋倾向于平行排列。
因此,在磁畴内磁性是非常强的,但材料整体可能并不体现出强磁性,因为不同磁畴的磁性取向可能是随机排列的。
如果我们外加一个微小磁场,比如螺线管的磁场会使本来随机排列的磁畴取向一致,这时我们说材料被磁化[1]。
材料被磁化后,将得到很强的磁场,这就是电磁铁的物理原理。
当外加磁场去掉后,材料仍会剩余一些磁场,或者说材料"记忆"了它们被磁化的历史。
这种现象叫作剩磁,所谓永磁体就是被磁化后,剩磁很大。
当温度很高时,由于无规则热运动的增强,磁性会消失,这个临界温度叫居里温度(Curie temperature)。
如果我们考察铁磁材料在外加磁场下的机械响应,会发现在外加磁场方向,材料的长度会发生微小的改变,这种性质叫作磁致伸缩(magnetostriction)。
产生铁磁性条件:铁磁质的自发磁化:铁磁现象虽然发现很早,然而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和规律,还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认识的。
1907年法国科学家外斯系统地提出了铁磁性假说,其主要内容有:铁磁物质内部存在很强的“分子场”,在“分子场”的作用下,原子磁矩趋于同向平行排列,即自发磁化至饱和,称为自发磁化;铁磁体自发磁化分成若干个小区域(这种自发磁化至饱和的小区域称为磁畴),由于各个区域(磁畴)的磁化方向各不相同,其磁性彼此相互抵消,所以大块铁磁体对外不显示磁性。
磁性材料有哪些分类磁性材料具有磁有序的强磁性物质,广义还包括可应用其磁性和磁效应的弱磁性及反铁磁性物质。
磁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
物质按照其内部结构及其在外磁场中的性状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
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为强磁性物质,抗磁性和顺磁性物质为弱磁性物质。
磁性材料按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前者主要有电工钢、镍基合金和稀土合金等,后者主要是铁氧体材料。
按使用又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和功能磁性材料。
功能磁性材料主要有磁致伸缩材料、磁记录材料、磁电阻材料、磁泡材料、磁光材料,旋磁材料以及磁性薄膜材料等,反映磁性材料基本磁性能的有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和磁损耗等。
永磁材料,经外磁场磁化以后,即使在相当大的反向磁场作用下,仍能保持一部或大部原磁化方向的磁性。
对这类材料的要求是剩余磁感应强度Br高,矫顽力BHC(即抗退磁能力)强,磁能积(BH)即给空间提供的磁场能量)大。
相对于软磁材料而言,它亦称为硬磁材料。
永磁材料有合金、铁氧体和金属间化合物三类。
①合金类:包括铸造、烧结和可加工合金。
铸造合金的主要品种有:AlNi(Co)、FeCr(Co)、FeCrMo、FeAlC、FeCo(V)(W);烧结合金有:Re-Co(Re代表稀土元素)、Re-Fe以及AlNi(Co)、FeCrCo 等;可加工合金有:FeCrCo、PtCo、MnAlC、CuNiFe和AlMnAg等,后两种中BHC较低者亦称半永磁材料。
②铁氧体类:主要成分为MO6Fe2O3,M代表Ba、Sr、Pb或SrCa、LaCa等复合组分。
③金属间化合物类:主要以MnBi为代表。
永磁材料有多种用途。
①基于电磁力作用原理的应用主要有:扬声器、话筒、电表、按键、电机、继电器、传感器、开关等。
②基于磁电作用原理的应用主要有:磁控管和行波管等微波电子管、显像管、钛泵、微波铁氧体器件、磁阻器件、霍尔器件等。
③基于磁力作用原理的应用主要有:磁轴承、选矿机、磁力分离器、磁性吸盘、磁密封、磁黑板、玩具、标牌、密码锁、复印机、控温计等。
反磁性和顺磁性
1、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的轨道运动产生附加转动(Larmor进动),动量矩发生变化,产生与外磁场相反的感生磁矩,表现出反磁性。
但在含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中被顺磁磁化率(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掩盖。
2、顺磁性(paramagnetism)是指材料对磁场响应很弱的磁性。
如用磁化率 k=M/H 来表示(M和H分别为磁化强度和磁场强度),从这个关系来看,磁化率k是正的,即磁化强度的方向与磁场强度的相同,数值为10-6——10-3量级。
一些原子核(如1H,7Li,11B,13C,17O等以及中子)具有磁矩,在磁场作用下会产生顺磁性,但其顺磁磁化率比电子对顺磁性的贡献小得多,只有10-6——10-10量级。
因而在讨论物质的顺磁性时,可不计及核的顺磁性。
扩展资料:
物质之磁矩是由其内每一原子内之电子之自旋,及轨道运动所产生之磁矩和及原子间之交互作用之和。
利用物质之磁矩对中子磁矩作用产生之绕射现象,可以测定物质内原子磁矩之分布方向和次序。
利用中子绕射而测得之MnF₂和NiO二种反铁磁性物质之磁矩结构。
在MnF₂反铁磁性物质中,Mn 离子其3d轨道未饱和
之电子受到磁场磁化之磁矩依面心立方晶格而分布,因在每一角落上离子之磁矩都是同一方向。
而是在这个立方面上之离子磁矩都在同一相反方向。
其向量和等于零,因而此种物质之磁化率,X等于零。
物质在磁场中之取向效应受到热激动的抵抗,因而其磁化率随温度而变。
当温度等于某一温度尼尔温度时,反铁磁物质的磁化率会稍微上升,当温度超过尼尔温度TN时,则反铁磁性物质之磁性近于顺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