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30
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指城市的大小,它涵盖有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三层含义。
通常城市规模指城市的人口规模4.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6.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 城市人口:指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并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8. 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9. 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10.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变化量,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与年平均人数的比值。
11. 机械增长率: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与年平局人数的比值。
12.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13. 城市中心: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地地方。
14. 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15. 城市总体规划: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
16.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1、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
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3)全球化与新经济。
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
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农业社会的城市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内手工业和商业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工业社会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同时,工业文明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塞、生态失衡等城市问题;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如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等)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
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和定义1.城市定义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伴随私有化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2.与农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居民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3.现代城镇的定义包含3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我国的城镇可以分为直辖市、市和镇,还可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称为前工业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影响因素:A 防御的要求B 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阶层)C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D 经济发展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农业的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定居的居民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影响因素A 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变化:居住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工业建筑、金融机构、商务贸易活动中心、交通工具的改变导致道理系统布局的变化。
城市类型有所增加: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
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经济中心。
B 环境影响C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品的交换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3.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第3节城镇化1.城镇化的定义——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城市规划是一个涵盖众多层面的领域,其核心原理的掌握对于城市设计和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规划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城市发展趋势、城市规划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规划学基本概念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实现社会目标进行城市设计。
有其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框架。
规划学中的关键概念包括规划和设计,这两个概念专业上有很大不同,规划强调的是政策、战略和布局,而设计强调的是具体方案和技术细节。
二、理论基础知道规划学的规划和设计差异后,设计师就能够更好地应用拟定的城市规划来指导实际项目的设计,从而实现规划学的目标。
规划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
例如,规划学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组织与计划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城市规划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规划与经济学并无直接联系,但是城市规划会受到经济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影响。
因此,规划学的研究热点汇聚这些学科知识,将这些学科理论与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探索城市规划学的原理。
三、城市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更多考虑全球城市化的趋势,因此,城市规划实践需要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的趋势包括绿色、可持续城市设计、大数据分析等方面。
城市规划师们需要越来越多地使用智能城市技术、自动驾驶汽车等现代科技,来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简化城市服务流程。
此外,搭建城市基础设施并加强城市的环保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规划的效率。
在设计城市规划方案时,必须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因素,从而更加全面地考虑城市的发展趋势。
四、城市规划局限性城市规划是很多城市面临的挑战之一。
城市设计师需要面对一些规划局限性,如政治、经济条件、外界对于规划方案的反对以及城市在土地上既有使用权等。
从而,规划理论中需要更多关注细节方面的问题。
如何平衡性、利益权衡等传统城市规划问题,以及在城市的物理与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可行性之间作出平衡是城市规划中的难点之一。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讯子系统、空间子系统。
城市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是生产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
城市化的含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
(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
(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
(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
(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
(6)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朝:中原地区游牧生活的结束;丰、镐两座京城;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战国:《周礼·考工记》,在周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范蠡,《孙子兵法》;赵国,北方特点,高台建设;《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占10%或65岁以上占7%)、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注册规划师复笔记原理(一)一、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6、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7、1957,XXX,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8、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
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
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25个副省级市,2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
9、中型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引“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大城市是基地10、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因素:制造业地位下降、经济呈服务化11、城乡经济联系:(有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
)城乡物质联系:(是公路网、水网、铁路网、生态相互联系。
)城乡服务联系:(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交通服务)13、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4、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至多-经济/社会/交通2)平至立-立体交通/地下化3)生产至生活4)分离均匀质至多样15、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讲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一,城市的产生1,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哪些?巢聚,穴居,半穴居,地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布局常呈环形位置:较高及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向阳,靠近河湖水面功能分区:生与死2,城市的产生·从军事防御到商品交换为城市·三产物: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剩余物品交换和争夺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与产业分工的产物(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在5000年前禹作城,强者欢,弱者守,敌者战,城都自禹始也--博物志,3城市的概念城: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是以武器首位徒弟的意思市:交易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被广泛认同的城市的概念: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的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乡之间界限日益模糊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人口,建筑,生产,消费,交集,城市聚集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城市的未来不断发展变化4.城市具有系统性,包含相互流动的政治,经济,社会,空间环境,要素流动于系统等4,城市与乡村(城镇)的基本区别(6)极具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益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差异;物质形态差异;文化观念差异5,我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点一是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二是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广域性市制:市区和市域)第二讲二.聚落(居民点)层次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总称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人类聚居学:道萨迪亚斯人居环境科学:吴良镛,广义建筑学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领接地域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日本通常称之为都市圈中国确定都市区的简明指标1.中心市+领接县(市)2.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的地级市可作为都市区的中心市3.都市区外围县(市)的划分:全县(市)GDP构成中二、三产业占75%,非农经济劳动力60%以上4.县市连绵而不间断5.由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作为确定县(市)都市区归属的依据6.从县(市)中心是发到各地中心城市额客流的最大流向作为确定其都市区归属的辅助指标二、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带大都市带(城市群)·概念:许多都市区连城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国家的核心区域,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2500万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全球城市区域·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区域不同于普通意义的城市,也不同于仅有地域联系的城市群或城市连绵区,而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在全球背景中扮演的角色·一旦都市区,大都市带,城市密集区,大都市连绵区域赋予全球经济的战略地位,就足以成为全球城市区域·浮现的全球城市区域——长三角城市群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城市的功能是作为世界经济的支配中心,作为金融和专业服务企业的关键区位,作为创新的生产点,以及作为生产出来的创新和产品的市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一,城市形成和发展动因城市形成的发展动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①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②科技革命和革新③全球化与新经济④城市文化特质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城市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制度↓(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居民点就具有防御要求:城→城墙→壕沟(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地反映。
在中国的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面积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直接影响。
①中国封建社会郡县制都城规模大、布局严整②欧洲封建社会分裂城市规模小③中国封建城市中心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欧洲的则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的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近代城市的发展人口聚集,城市布局变化,城市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高质量的城市生活(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2)城市布局的变化①工业化初期城市的典型形态:圈层式扩展模式②工业发展:产业部类的增多如仓储用地③人口聚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出现了多种建筑,又出现了商品贸易活动的地区④交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
如汽车,火车,轮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①聚落效应: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展②辐射效应:大量相互交换的物流。
人流。
信息流,使城市与区域城镇的联系更密切③扩展模式由圈层式扩展,逐渐向城镇群(城镇密集地区)扩向发展第三讲4.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二、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带三.城镇化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事: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一、城镇化的概念1.定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人口农业用地↓↓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的扩大2.城镇化水平的度量计算公式:PU=U/PPU 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U 城镇常住人口P 区域总人口3.城镇化的一般规律:4.城镇化的基本阶段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区域差异明显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集聚城镇化)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的出现和发展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三、我国的城镇化1.我国城镇化的现状:(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东向西转移,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连接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1)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租房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3)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四.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①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不能脱离开区域而独立发展,城市与区域共同构成统一开放的巨系统,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越高,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强②城市是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城市是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收的作用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城市的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理解: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城市在自身地域以外地区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若这种能力旺盛,城市就会成长;若这种能力衰弱,城市就会衰落。
这是因为:一个城市为外界提供的服务越多,反过来的利益也越多,刺激自身的经济越多样化,也就约有实力组织扩大再生产,由此导致城市迅速成长——乘数效应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五讲)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两种主要思想·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规矩——古代都城——《周礼·考工记》·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变通——地方城市——《管子》《周礼·考工记》关于城市建制的记载充分体现了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理解:《管子》关于建城的思想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沃,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髙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利中心结构形态。
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井田制(商时达到鼎盛,春秋时瓦解)——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镇是按照一定的形制规划建设的,周代以后,把设计城镇加以范式化,成为礼制的组成内容之一。
主要城镇的位置和等级,是按照统治和军事防卫的需要而定的,兼而考虑接近河流和农业地区等。
城镇的主功能是官衙、府邸、屯兵、以后还有庙宇等,商业、手工业到唐宋以后才逐渐发达起来。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前11世纪-前8世纪)周王城河南偃师商城遗址:曹魏邺城: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