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农业文化与古代文学的民族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60.63 KB
- 文档页数:7
②展开叙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作文800字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面貌和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主流,而中国古代文学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基础的。
古代文学家往往是一些具有儒家背景的人士,诸如司马迁、李白等人都曾经是儒家的弟子,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也充满了儒家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中,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与道德,注重礼仪讲究,强调天人合一、以德治国等,这些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为中国文学赋予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二、文学与诗词创作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又以诗词为代表,中国诗词创作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诗词的创作要求作者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要求作者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就从文学内涵而言,中国古代诗词的主题主要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感情等方面。
中国古代诗词中更有一大特点,就是经常用在意象及情感的抒发感人肺腑以打动读者,这也是中国诗词创作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三、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紧密联系着,历史事件常常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背景。
例如《赵氏孤儿》、《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同时,这些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凝聚了古代文化的精华,成为后人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途径。
四、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就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方言。
中国古代文学家善于利用各种方言和口头语言,以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个性特征。
这些方言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色彩斑斓的感觉和音韵鲜明的节奏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丰富多彩,其内涵深厚,历经千年的长久岁月,依然难以被超越。
农业文明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作者:陈江敬来源:《广东蚕业》 2019年第8期陈江敬(衡水学院文传学院河北衡水053000)[作者简介:陈江敬(1978- ),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古代人民辛勤劳作中创造出的农业文明,对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诸多影响,也对当前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作品、审美以及发展产生影响。
农业文明的起源和不断发展,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同时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
文章从四个维度入手,剖析了农业文明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文明;我国古代;文学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08-132-02农业在悠久的历史以前便已经出现,在考古的验证下,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起源时代。
在新石器时期,农民便已经开始尝试种植活动,并且对农业生产有较高的依赖度。
伴随商代时期到来,农业已经成为核心的生产方式。
在物质生活难以保障的条件下,周人大力推进了农业发展,自身的生存水平大大提高,逐渐对农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之后,古人开始运用文字、诗歌来表达和传承,农业文明对我国古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其赋予了民族特征。
1 农业生产目的使我国古代文学兼具功利与诗性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实用性,农业生产是古代人民获取衣食的主要渠道。
每个务农人民将农业生产产量作为最关注的问题,以及生产产量能够足以家庭的生存需要。
在农业文明条件下,古代人民虽然生活艰苦,劳动十分艰辛,这期间的劳动者物质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但仍然在内心中向往光明和希望。
古代劳动者将自身希望投入到农作物生产中,伴随农作物萌芽和生长,会衍生出新的希望,在此过程中获取到的慰藉,会完全超越劳作的辛苦,让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同样饱含憧憬和诗性幻想。
基于此,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过程中,通常均融入了人与物的融通韵味,文学作品中并没有体现出让读者感受到完全悲凉的意境和体会。
概括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华夏民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下面我将简要概括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具体如下:1.多民族融合: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融合。
早期的华夏民族是由多个古代部落族群经过长期交往、融合、统一而形成的。
这种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使得华夏民族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族群特性。
2.农耕文化的形成:农耕文化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的兴起使得人们过渡到定居生活,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基本结构。
3.文化传统的长久延续: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之一是其文化传统的长久延续。
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如传统医药、饮食习惯、节日庆典等。
这些传统在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代相传,不断演变。
4.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华夏民族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
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中国的统一与稳定逐渐形成,使得华夏民族得以扩大疆域,并维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于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后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思想文化传统之一、自西周时期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主流思想之一、儒家强调道德伦理、教育思想、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观,深刻影响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6.祖先崇拜的传统:祖先崇拜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特点之一、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祭祀、膜拜祖先的传统。
祖先崇拜与华夏民族对家族、血缘的重视紧密相连,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独特文化观念。
7.尊重和强调家庭价值观: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之一是其对家庭价值观的尊重和强调。
华夏民族注重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对家庭和家族的承继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
这种价值观对于华夏民族的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包括多民族融合,农耕文化的形成,文化传统的长久延续,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祖先崇拜的传统,以及对家庭价值观的尊重和强调。
试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关键词:农业文化古代文学影响摘要: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古代文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农业生产目的的实用性与生产环境的审美性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功利性与诗性精神并存;农业劳动过程中人对自然的依从与利用导致了文学中天人合一境界与中和之美并存;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时间的静与动,空间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接受过程是自然的人文化与人的自然化的过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农业民族,考古发掘证明,我国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经开始了种植活动。
早在夏代,人们对农业的依赖便已显露,到了商代,尤其是盘庚迁殷之后,商民族开始真正定居,农业便取代游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而周民族则是个从一开始便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
从《诗8226;大雅8226;生民》等周民族史诗中可以看出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以及对土地的依恋。
在艰苦的条件下,周人发展了农业,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使得他们对农业更加重视,从此也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重农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酝酿出我国源远流长的农业文化胚芽。
周人的重农精神不仅载于史册,如《史记8226;周本纪》:“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
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往归之。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而且还以文学的形式加以表达,使之代代相承。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也一直受着根深蒂固的农业文化的巨大影响,并形成了它带有泥土气息的中国民族特色。
第一,农业生产目的的实用性与生产环境的审美性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功利性与诗性精神并存。
作为农业经济社会,实用是全部生产活动的目的。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农耕社会的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产品的多少,以及产品是否能满足生存的需要。
因此生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同时农业生产活动不同于游牧活动和商业活动,它是绝对要求务实的,从播种、耕耘到收获,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不能靠任何投机取巧,所谓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
中国古代文学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作品和思想。
这些文艺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呈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审美和情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学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
一、古代文学体裁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曲、赋等体裁为代表,这些文学形式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代表作家如杜甫、李白等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伤。
词是古代文人的抒情之作,以其婉约而含蓄的形式,表达了对爱情、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曲则是古代音乐和文学的结合,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壮丽和悲壮悲怀。
赋则是表达感情和抒发思想的一种修辞手法,包含了对历史事件、传统美德和政治家的赞美。
这些古代文学体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审美特点,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生活的思索和追求。
《史记》是中国历史文学的典范,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和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真相的关注和批判。
《诗经》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民歌、赋和祭文等体裁,记录了周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学思想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思想与哲学观念,对于塑造和影响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
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古代文人笔记中体现,也在民间文化中广泛传承。
佛家思想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诗歌以其独特的宗教性质和人文关怀而闻名,渗透了对生死、人生哲学的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学是丰富多彩的,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主题内容、艺术风格和表达形式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色。
一、主题内容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内容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表达。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古代文人通过表达对家国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切,展现了中国人民奋斗和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屈原以及《木兰辞》中的木兰,他们忠诚于国家、敢于担当,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也关注人生哲理和道德伦理,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二、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这与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注重对生活的描写和抒发,能够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与西方强调逻辑推理和说理不同,中国古代散文的语言更加直观、形象,注重意境和气氛的营造。
中国古代文学还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给作品增加了更多的意味和艺术美感。
同时,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形式都融入了中国人对音乐、韵律的追求。
三、表达形式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学在表达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人讲究节制和含蓄,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在描写情感时往往采用含蓄委婉的方式。
在小说中,通过写人物的举止言谈、行动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增强读者共鸣。
而古代诗歌则通过高度凝练和抒发内心情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还重视对象征意义和象征形象的运用,通过隐喻、暗示等手法传递更深层次的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色体现在主题内容、艺术风格和表达形式上。
它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独具的艺术风格和表达形式更是与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农业文明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作者:吴海中来源:《中国瓜菜》2020年第07期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非常长时期的发展进程,其主要形态从最早的史前文明,发展至古代农业文明,再发展至近代工业文明,最后发展到当前的现代文明。
无论是哪一种文明形态,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同时,文明形态又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绵延了数千年,古代先民们一代代均受到了农业文明的影响,在此前提下,也产生了对在农业文明下诞生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也对各种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了最为直观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书对中国古代农业和农业文明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介绍,并指出了农业文明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
该书首先对传统农业诞生的背景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与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读者进一步研究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之后对传统农业经济的特征与优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传统农业的特征、传统农业的确立、辉煌的农业文明以及发达的农业帝国,阐明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该书对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了阐述,包括农业技术体系、土地关系、灌溉系统等内容,这些涉及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该书还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政策展开论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我国一直遵循农业第一的政策和原则,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农业社会并非最早的历史时代,在此之前还有采集时代、游牧时代等,之后才产生了农业。
但是,在世界各地大多数古代文明均起源于农业,这可能是因为四处漂泊的猎人文化随着猎手的消逝而消逝,而定居的农人才便于积累和保存文明的缘故。
在我国的众多历史史料当中,也都说明了我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古代文学也因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而愈发丰富多彩。
无论是北方的豪放浑厚,还是南方的细腻婉约,中国古代文学都展示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北方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北方文学以壮丽奔放、豪放浑厚的特点而著称。
这一特色得益于北方地广人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北方广袤的草原和辽阔的大漠,培养了北方人豪迈激情的性格和包容广博的气质。
壮丽的风景和开放的社会氛围,孕育了北方文人豪情壮志的创作精神。
例如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破阵子》中“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欲乘风破浪归,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段诗句,波澜壮阔地表达了北方文人无畏风雷的豪情。
北方文学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北方地区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汉族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的文化交融。
北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常常纳入了汉族文化的瑰宝,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便成为了北方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同时,北方地区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这反映在北方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元素的融合。
例如元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融入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猴王形象以及印度文化中的美猴王形象,充分体现了北方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二、南方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南方文学以细腻婉约、柔情似水的特点而闻名。
南方地区多湖泊、江河,气候湿润,这种自然环境为南方文人提供了灵感。
南方文学多以描绘田园景色和展现细腻情感为特征,其语言柔美典雅,意境深远。
南方的山水风景、水乡民俗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南方文学中重要的题材来源。
例如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乡村四月》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一段诗句,深情描绘了南方乡村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南方文学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方地区多民族共存,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互相借鉴,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画卷。
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独立自给:古代中国的农业自给自足,以自给为主,少有市场贸易。
农民多数是自耕自食的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农作物主要用于家庭消费。
以家庭为单位,种植粮食、蔬菜、果树等,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二、劳动方式传统:古代中国农业的劳动方式主要是农民手工劳动,主要依靠人力、牲畜力和简单的劳动工具。
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进行灌溉、耕种、收获等一系列农事活动。
技术手艺传统世代相承,技术更新缓慢,使农耕工作没有太大的技术突破。
三、水稻主导:由于中国气候条件和土地环境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导。
水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丰富。
种植水稻需要大量水源和灌溉设施,因此大规模水利工程也是古代农业的一个特点。
四、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农奴制和土地集中制。
土地归属于地主和贵族,农民只能以佃农、地契等形式从事耕种。
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和利用程度较低,几乎无法对土地进行流转和买卖。
这种土地制度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
五、农耕文化:古代中国传统农业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
农民依靠黄河、长江等大河的水源灌溉农田,形成了灌溉农业的传统。
同时,农民也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进行农事活动,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节日和习俗,例如春耕、夏播、秋收等。
六、农村社会组织: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组织主要以农村为基础,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生活独立。
农村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农田、农民、农产品相互依存的农业生产关系。
在农村社会中,还有村落自治组织、社会公德和互助合作等农村社会规范和传统。
2003年第2期 中国文学研究 NO,2,2003 (总第69期)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G eneral,N o.69 [古代文学研究]简论农业文化与古代文学的民族特征邓乔彬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62)关键词:中国 农业文化 古代文学 民族特征摘 要:我国古代受农业文化的影响,很早就萌生了天人合一观,生产对象改造了生产主体,也使之变为审美主体,使情景交融遍及古代文学的所有样式。
在生产劳动中观察自然、气象,形成了“有机”自然观,导致了阳刚阴柔说及相关的正变说产生,方法论则使古代文学具有传神写意的特点,且体现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中,形式的简约凝练,规范性与程式化等,是主要的表现。
从劳动的主体而言,农业社会中氏族组织得到充分发展,血缘亲属成为社会基础,其生活结构和社会心理生成的伦理核心导致了古代文学以情理和谐、美善相兼为尚,祖先崇拜和血缘、宗法制度又使文学以传世观念和尚古意识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3)02-025-07About agriculture and national characters of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Deng qiao-bi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 sity,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Shanghai,200062) K ey Words:China agriculture classical literature national charactersAbstract:In fluenced by Chinese antique agriculture,the conception of“the nature and the human’s integration”was born since rem ote antiquity in China,which made“the fusion of em otions and landscapes”cover all types of classical literature.The“organic”nat2 ural conception led to the theory of“Y ang’s strength and Y in’s s oftness”,and the methodology accorded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have qualities of“sketch and spiritual expression”.At the same time,the agricultural s ociety’s ethnical heart led to classical literature’s characters:“harm ony of sensibility and reas on,union of beauty and virtue,awareness of transmitting to posterity and venerating the an2 tiquity”. 我国古代是长期的农业文化,受到文化的影响、制约,古代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
本文拟对此作一粗线条的宏观探讨,祈识者有以教之。
一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阴阳刚柔、传神写意农业经济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主体的两端分别是“天”(自然界)和“人”,故此我们也着眼于这两端,而分两部分论述它们与文艺民族特征的联系。
这里先看前者:劳动对象———天,并论述其与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以及阴阳刚柔、传神写意的关系。
作为农耕民族,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萌生了天人合一观。
先秦时代,已经不乏对天人对应关系及人之应天而行的看法。
子产曰:“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国语・周语》所记伶州鸠关于音乐之论,则倡人神相和之论。
孟子关于“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君子”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周易》的“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倘不言政治哲学,而是讲文艺美学,那么,我们可以关注从原始的人格神崇拜,演而为先秦理性精神之下的“山水比德”,即在自然中找到人格、道德的对应。
《国语・晋语八》引师旷语,表达了“乐以风德”的思想,孔子所论更著名:“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逐渐地,人们从对自然的顺应中,又发现了自然本身的美,促使文学创作走上情景交融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说分工有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不同形式,出自于物质劳动的农业生产的“天人合一”观,已成为一种文化Ξ[收稿日期]:2002-12-20[作者简介]:邓乔彬(1943— ),男,广东珠海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有著作十多种,论文百余篇。
“神”,岂非透露出农业文化所积累的信息?古代的传神说,除了指人的精神以外,更广而指事物的本质、规律,“传神”即对事物本质特性的形象把握和传递。
我国古代文艺中关于传神的理论甚多,此处不作详述,而仅将传神写意在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作些归纳。
首先是形式的简约凝炼。
诗之句式从四言始,发展了二千年,仍以五、七言为主,杂言固有十字以上者,但极为少见,以句数言,四、八句为多。
后起之词、曲,虽是杂言体,后者更有套曲形式,但仍是简约凝炼的。
即使是受到汉大赋善作铺排的影响,而有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的《孔雀东南飞》,也不过1700多字。
中国绝无西方的长诗,散文、骈文也都是如此,从语录体、格言体开始,后来虽然篇幅较长了,但是写人状物,多是寥寥几笔,绝少周到细致的描写刻划。
雅文学如此,俗文学也如此。
小说的章回目录、诗词串连,史体结构而非性格结构,叙事之简炼,描述之概括,不重在心理刻划,仅寥寥数言的性格描写或身份交代,都远较西方小说简炼,更不必说从唐宋传奇到《聊斋》之类的文言短篇小说了。
戏曲从元剧的四折一楔子到明清传奇的多达数十出,固是由短变长,但由于不服从三一律,打破时空限制,开放式结构中的凝缩性情节等,也体现出中国戏剧的简洁凝炼。
其次,是艺术手法的特点。
赋、比、兴之以“兴”为贵,是一个主要特点。
外国文艺也讲描写、比喻,故“赋”、“比”并不能体现简洁,而“兴”则为我国所特有,用之可以启动、激发人的联想,“言传”不多而让人“意会”为多。
另外,是用典、双关、对偶等修辞手法。
戏曲是在时空表现、舞台道具、布景上的虚拟性(以简代繁,以少代多,以无代有)和写意性,三两人代千军万马,几步路行万水千山,挥动一根鞭子就可代替赶马前行,做几个摇橹动作就可以表示行船,这些,都是我国所特有。
再说规范性与程式性。
商业文化是处于永恒的变动(对象、市场、产品、营销方式等),农业文化是循环之中的不绝绵延。
前面曾说,农业小生产所面对的是一个变而不变的自然天地和劳动过程:日出日落、月缺月圆、寒来暑往、春华秋实;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抗旱排涝、男耕女织。
劳动的形式、对象,久而久之的周而复始,使先民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一种循环图式,积淀着农业文化因素的中国古代文学也就表现出特有的规范性和程式性。
规范性如:《诗经》的十五国风、二雅、二南、三颂,时间既长,产地亦广,却具有不少共同点,可以看到一定的规范(当然,这也是经过加工的证明)。
如句子以四言为主,手法以赋为主而兼有比兴,多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修辞手法中以复叠、对偶、示现、呼告、设问、顶真等用得较多。
《楚辞》杂言,然而也有规范(如共用“兮”字,多神游、巫降等内容)。
汉赋如枚乘《七发》出后,纷纷仿作,成为“七体”,司马相如设主客问答,汉大赋亦多用主客问答式。
南朝乐府的西曲、吴声都有独特的规范。
律诗、绝句的规范更为明确(如平仄、对仗、用韵)。
骈文的骈四俪六。
散文虽曰“散”,亦有一定的对称、均衡。
词、曲更有严格的词牌、曲牌和联套方式。
戏曲中如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成为定例,每剧的上场诗,明清传奇的开头用一首词介绍内容大要,各有上下场诗等。
小说中的章回体,仿说话人口吻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八股文的起承转合更是规范。
戏曲的规范除文学上的成分已如上述外,还有行当、剧种、声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身段、走台、宾白、科诨、服饰等方面的严格规范。
以至当年的昆曲有“可穿破,不穿错”的行话。
曲艺的不同形式者,从其文学脚本到表演方式、伴奏、技巧,都有不同规范。
当然,并不是说外国的文艺没有规范,但既无中国文艺那样普遍,那样严格,那样代代相承、自觉接受,亦无其悠久而深远的文化积累、思维定势的内涵。
程式性其实是与规范性密切相关的,由于严格的规范,终于形成了诸多表现程式。
仅以戏曲言,形式上的题目正名、自报家门、宾白科诨;行当的副末、副净、孤、正末、孛老、卜儿、亻来、细酸、邦老、生、旦、净、丑等;表演的身段、台步、圆场、走边、起霸、亮相、云手、趟马;服饰的袍、靠、披、衣、盔、领、髯口、把子、水袖;脸谱的象征性(红表忠勇,黑表刚直,黄表残暴,紫表果敢,白表权诈,金银色为仙灵鬼怪)等,程式的丰富可见一斑。
以上是农业经济在人与“天”的关系上,所长期形成的集体文化心态造成的几个文艺共性特征的表现。
下面再看人与人关系的一面。
二 情理和谐,美善相兼,尚古意识,传世观念我国农业文化的劳动主体———人,也决定了文学的民族特征。
农业文化确与商业文化有许多不同。
商业文化从来就是变动不羁的,商品的生产、销售、市场的扩大、变动,季节性的贸易与持续性的需求,从小商贩到托拉斯,从内部“圈地”的“羊吃人”,到外部掠夺的“人吃人”(抢占殖民地的杀死土著,填补劳力空缺的贩卖黑奴),从跨海的武装远征到跨洋的发现新大陆……与之相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盘剥、欺骗、奸诈、作恶、掠夺(当然也有内部某种程度的平等、自由、或相互救助)。
恩格斯曾说过:“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
……”[3]西方阶级社会之拉开序幕就是如此,难怪罪感文化、宗教心理会成为“集体无意识”了。
中国在开始阶级社会以来,也避免不了这一阶段。
但是,由于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的农业经济提供了许多特点,从而也影响到文学的特性。
由血缘推出的社会生活结构和伦理观念,使得我国古代的文学以情理和谐、美善相兼为特色。
莱布尼兹说:“如果任用哲人担任裁判,不是裁判女神的美,而是裁判人民的善,他一定会把金苹果奖与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