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4.62 KB
- 文档页数:1
(浙江省宁波“十校”2023届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假设文章与政治或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古时期有关这一假设命题的阐述,远远超出了儒家核心原则“正名”本身,即言辞之得体确保了社会和道德规范之得体。
对这重关系的一种天真说法便是简单的反映论—一文章“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秩序。
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容许在具体的反映对象以及反映模式上面存在种种巨大的理论差异,它远非中国所独有,且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中间。
还有一种说法,虽然也并非为中国所独有,不过它在中国传统中却有特殊的分量:这样的命题便是好文章能够或者应当改变政治和社会秩序。
著名的现代小说作家鲁迅为拯救中国而弃医从文,原因就在于此。
以韩愈为首的文学集团所倡导的“复古”文学价值所显示出来的紧迫感,便是基于这一假设。
白居易及其盟友所倡导的新乐府,虽然方式不同,也有赖于同一假设。
对道德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明确表现,会唤起并强化读者内在的道德感,移风易俗,教化人心。
在任何文字表现系统的内部,一种立场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立场,而作者表现某一立场时的紧迫感,会将这个立场与其特殊的对立面缠结在一起。
在韩愈和白居易集团的作品中对文章的道德功用的确认,是和一个更为重要的反例联系在一起的。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命题,即“好”作家(究竟是指德性上的“好”,还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好”, 这里有一点含混)必然会为社会所忽视,甚至主动地抛弃。
在比较温和的说法里,正如在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中那样,好作家只是不为世人赏识而终老于孤芳自赏,而在极端的说法中,如孟郊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好”作品只会招来他人的敌视,最终毁了作家:“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穷”,在穷困之外,还有穷途末路、孤立无援之意。
在孟郊一首更偏激的诗《懊恼》中,一个原本用来表示在阅读时思考回味的常见词“咀嚼”,与文人间相互倾轧的“吃人” 行径别扭地联结在了一起:好诗更相嫉,剑戟生牙关。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
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
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
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
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
1.B解析:材料意思是元代废除科举,知识分子仕途无望,大批知识分子转向戏曲创作,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创作队伍,故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有关。
2.D解析:本题较简单,根据所学随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得到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适应市场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学形式出现,如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本题应选D项。
3.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褚人获,康熙二十年前后在世。
终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诗善文,尤喜涉猎历代稗史轶闻,著作颇多,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隋唐演义》。
他有多方面的才能,著作颇丰。
传世的有《坚瓠集》、《读史随笔》、《退佳琐录》、《续蟹集》、《宋贤群辅录》等。
隋唐两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但作为长篇讲史小说却开始于明代。
到了清初,长篇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所涉及的内容上自远古,下至明朝,几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细密的历史系列。
《隋唐演义》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个环节。
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称为《隋唐两朝志传》。
褚人获就是以此书为主,又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无名氏《隋炀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如《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
作者广采博收,精心编撰,将众多的人物、繁杂的事件,悠长的历史熔于一炉,形成一部有机的艺术整体。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4.B 5.A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轼及有关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
根据所学,BCD三项符合所学,他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词清新俊逸,意境丰富,开豪放词派之先河;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浪漫色彩,至今广为流传。
A项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成就,本题选A项。
6.C解析:利玛窦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朝后期。
明代时期,中央政府已无三省,故A不正确;《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的作品,故排除B;明朝后期实行闭关和海禁政策,故D不正确。
只有C项与题目中的时间相符。
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如《叹命》二.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
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
如《寒地百姓吟》。
三.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之鸣的创作理论。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
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一向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
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
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
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
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
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
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
如《江雪》《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
一.题材不同1.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谪贬中度过的,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咏史诗,分量不大,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
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
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
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
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
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
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
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
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
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
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
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生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里去领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民族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
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
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不需要客观实践。
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
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是动手动口的结合。
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
这样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自命都是无效的。
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及答案大汇总(网络版)(中文考研远离尘嚣QQ:1661732092)《中国古代文学》习题辅导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名词解释上官体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其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一.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二.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三.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四.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一.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第一编先秦文学练习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的发生期,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它指的是秦代以前历史时期的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中国古代文学》(高起专)上参考答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与原始歌谣及《诗经》第一节上古神话(上)第一节一、1、①2、①3、①4、①二、②③④⑤三、始祖、洪水、部落战争四、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
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
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2、感生神话:在神话中,叙述女性不经男女结合而是受到自然界的某种感应而孕育生命的现象,这样的神话就叫感生神话。
五、简答题1、从地域上划分,中国上古神话可分为南部神话与北部神话。
北部神话: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化比较务实,加速了神话的理性化,《淮南子》、《列子》等典籍中保留了一些片断,如“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愚公移山”、“黄帝大战蚩尤”等,都属于北方神话。
南部神话:长江流域的文化发展,略后于黄河流域。
“苗”、“蛮”集团,其巫祝文化发达,所谓楚人“信巫鬼,好淫祀”,盛产神话。
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远游》等,便有许多优美动人、多姿多彩的神话。
中国的许多重要神话都在南部神话中得到展示。
另外,中国神话还可以分为东部蓬莱神话系统与西部昆仑神话系统。
昆仑神话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
昆仑神话神奇瑰丽,流传到东方以后,又与苍莽窈冥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
第二节一、简答题1、上古神话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学的传统,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楚辞》及后人的诗歌及中国的志怪、传奇与明清小说中均有很多神话题材;其二,神话作为一种原型,作为一种象征型艺术,它对于中国文学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2、第一,是以已观物,以已感物。
第二,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单元综合测试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
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
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头,出于实现社会志向的须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备,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
从文艺指责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
同样,“无邪”仍旧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志向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
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志向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洁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相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显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悟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
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需以敬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即使在上古神话
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
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
例如在“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这两则著名的古代神
话中,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
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
业。
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
的。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也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
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
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
所以在古代神话中产生了有巢氏、燧人氏、神
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
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等)。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
来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神
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人类
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
因此,中国上古神话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许多神话人
物一直被看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可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
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
天国。
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
宗教观念在中
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它们对文学的影响也主
要体现为作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没有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
例如在
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且不说讴歌边塞题材的高适、岑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