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TiO2的ZnO薄膜气敏特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0.71 KB
- 文档页数:5
电沉积ZnO薄膜及其气敏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气体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气体分子吸附和反应转化成电信号输出的装置,是工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监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器件。
目前常见的气体传感器材料主要有氧化锡、氧化铁、氧化锌等。
而其中氧化锌由于其高敏感度、高选择性、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而对于氧化锌气敏薄膜的制备方法,电沉积法是其中一种简单有
效的方法。
因此,进行电沉积ZnO薄膜及其气敏性研究,对于进一步拓展气体传感器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采用电沉积法制备氧化锌薄膜。
通过调节电极电位、电解液组成等条件,探究不同条件下所制备的氧化锌薄膜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
并且,将研究所得的氧
化锌薄膜应用于气体传感器领域,并进行气体敏感性测量,分析气敏性能与薄膜制备
条件的关系。
最终目标是实现对于某种特定气体的高灵敏感测,并探究对于其他气体
的敏感性。
三、研究方法
1. 氧化锌薄膜的制备:采用电沉积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氧化锌薄膜。
2. 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采用XRD、SEM、TEM等表征手段研究制备的氧化锌
薄膜的物理化学性质。
3. 气体传感器性能测试:通过实验室实验室性能测试的手段,测量氧化锌薄膜在不同气体环境下的敏感性。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得到以下成果:
1. 制备出优质的氧化锌薄膜,对气敏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2. 研究氧化锌薄膜对于不同气体的敏感性,为制备敏感元件提供实验数据。
3. 对电沉积法制备氧化锌薄膜在气体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拓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Zn 掺杂TiO2 薄膜紫外探测器及其光电性能研究(1)近年来TiO2 与ZnO 等作为紫外探测材料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TiO2 是一种禁带宽度较大的半导体材料,其锐钛矿相TiO2 带隙约为3.2eV,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能胜任高温和腐蚀性环境,有利于制作高性能的紫外光电探测器;但因TiO2 禁带宽度较宽,受激发产生的电子和空穴易复合而产生暗电流,进而影响其光电转换效率。
而ZnO 作为一种直接带隙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禁带宽度为3.37eV,且具有激子复合能量高(60meV)、电子诱生缺陷较低等优点,在红外和可见光背景下探测紫外光具有特殊意义。
实验表明薄膜的光电性能与其化学组成、能带结构、氧空位及结晶度紧密相关,单一薄膜的光电性能并不很理想,合适的金属离子掺杂或将具有不同能级的半导体纳米粒子复合在一起均可以提高电极的光电性能。
Zn 掺杂能够改善TiO2 的能带结构,Zn 与TiO2 的复合结构电极可能会具有更好的光电转换性能。
本文利用射频磁控溅射制备Zn 掺杂TiO2 薄膜,并制成金属-半导体-金属(MSM)结构的光电导型探测器,研究TiO2 紫外探测器的紫外光响应。
1、实验1.1、TiO2 薄膜的制备实验采用沈阳科仪JGP 型三靶共溅射高真空磁控溅射装置,通过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先在Si 衬底上镀一层SiO2 绝缘层,然后在SiO2 表面上制备Zn 掺杂TiO2 薄膜。
实验以含2%Zn 的TiO2 陶瓷靶(纯度99.9%)为靶材,靶面直径为60mm、靶厚为3mm、Ar 气为溅射气体、O2 气为反应气体。
实验中反应压强为0.8Pa、反应氧分压比为10%、功率为150W、衬底温度为300℃。
每次溅射之前, 都预先在Ar 气中预溅射5min 左右,以除去靶表面氧化物。
薄膜。
TiO2ZnO薄膜界面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实验
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TiO2ZnO薄膜界面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实验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纳米材料的热传导性质是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热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
TiO2和ZnO是一类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其由于良好的光电性能,在光电信息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TiO2和ZnO均为纳米晶体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较高的热稳定性。
同时,TiO2和ZnO作为半导体材料之间也能形成异质结界面。
由于异质结界面的存在,其内部的热传导性质与单一的TiO2、ZnO材料是存在差异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适用于纳米尺度下研究材料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
在研究材料的电学、热学、机械等性质时,模拟方法能够提供高效、快速、精确的结果。
因此,本研究计划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结合实验验证,研究TiO2ZnO薄膜界面的热导率及其相关特性。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进度安排
1.收集文献、了解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目标及意义。
(1周)
2.使用DL_POLY软件建立TiO2ZnO异质结界面模型,优化结构。
(2周)
3.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TiO2ZnO异质结界面的热导率。
(4周)
4.通过实验验证模拟结果,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6周)
5.分析实验结果及模拟结果,得出结论及展望。
(1周)
三、预期成果
1.完成一篇论文,发表在相关材料领域的期刊上。
2.在热电材料及异质结界面的研究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对同领域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