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统计资料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47.00 KB
- 文档页数:18
“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情况分析文化事业费集中体现了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是反映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费(指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收到的本级财政拨款(或财政补贴,不含基本建设的财政拨款,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也不包括文物经费,持续快速增长,文化事业费投入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优化,但文化事业费总量仍然严重不足,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势在必行。
一、全国文化事业费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全国文化事业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
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292.32亿元,比上年增加44.28亿元,增长17.9%,增幅比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表1:“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费总量和增长速度年份文化事业费(亿增长速度(%元158.0318.12006年198.9625.92007年248.0424.72008年292.3217.92009年(二“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费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十一五”前四年,全国文化事业费897.35亿元,年均增长21.6%,增幅高于“十五”时期5.4个百分点,高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七五”时期10.8个百分点。
“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费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三人均文化事业费快速提高。
伴随着文化事业费总量的不断增加,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快速提高,2009年为21.90元,比上年增加3.13元,同比增长16.7%。
中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2010-2020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
本文将分析2010-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的总体变化,以及各领域的具体发展状况,并探讨未来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二、2010-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的总体变化1.市场规模增长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
尤其在互联网文化、影视、动漫与游戏等领域,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引领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2.增长原因分析文化产业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消费升级、技术变革等多方面原因。
在国家层面,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消费层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拉动了文化产业市场的扩大。
在技术层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运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模式。
3.地区差异与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整体上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各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由于其经济实力、人才优势和市场需求,文化产业市场规模较大,发展较为成熟。
而中西部地区和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不足,文化产业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发展较为滞后。
三、文化产业各领域的发展状况1.互联网文化产业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引领作用显著。
以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文化产业的布局不断深化,推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
短视频、直播、网络文学等新兴业态市场规模迅速崛起,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2.影视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优质内容驱动市场需求。
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国产电影和电视剧的品质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观众。
同时,影视产业链逐渐完善,跨界合作日益频繁,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
首先,2003年北京市文化产业总产值持续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了XX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XX%。
其中,北京市的电影、电视、广播、动漫、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壮大,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2003年北京市文化市场持续繁荣。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市的文化市场不断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市文化市场交易额达到了XX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XX%。
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也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观众和游客前来参与,为北京市的文化消费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再次,2003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市文化从业人员总数达到了XX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XX%。
这些从业人员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艺术家、制作人、策划人、经纪人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最后,2003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2003年,北京市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和媒体的关注。
北京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逐渐走出国门,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肯定和认可。
总的来说,2003年是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市文化产业在这一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北京市的文化市场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产值不断增长,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将继续迎来更加璀璨的辉煌。
2010年一季度北京文创产业占GDP比重超12%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2%,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继续巩固。
为此,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新闻发言人邢志宏接受了记者专访,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解读。
一季度文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邢志宏透露,今年第一季度,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2%。
其中,今年1-2月,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75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2%;从业人员81.5万人,同比增长 3.14%。
“这说明今年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依旧非常强劲。
”自2005年北京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经过几年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可喜业绩,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支柱产业。
邢志宏表示,2006-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达到28.2%,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11.2个百分点。
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97.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2%,高于全市GDP现价增速 4.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12.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显示出较强的抗击能力,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愈加突出,已经成为新时期带动首都经济持续增长的优势产业。
”邢志宏表示。
据了解,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广播影视行业,去年克服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逆势上扬,创收达到109.55亿元,同比增长21.5%;实现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电影票房达到8.1亿元,占全国票房总量的13%,同比增长52.8%,居全国首位。
谈及对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的预期,邢志宏表示,随着国际、国内环境进一步趋好,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整体经济环境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继续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2010年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分类进行阐述,梳理了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同时,本文还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以推动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和创意产品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产业链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载体的产业。
它以知识、创意和文化产品为主要要素,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创新性,同时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城市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2. 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文化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统计数据,北京市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在近几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北京市的电影、音乐、游戏和设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3. 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丰富的文化资源: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创新创意能力:北京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然而,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北京市的文化产业仍然以传统文化领域为主,现代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小。
- 人才培养不足:尽管北京市拥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但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还不够充分。
4. 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北京市文化产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几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 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例如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发展将成为重要的方向。
- 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领域的结合。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方针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六项建设”,千方百计破解难题,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积极增长的良好态势。
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3. 1%;第二产业增加值314.7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97.7亿元,增长11.2%。
二、农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全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 6.9 亿元,增长 3.1%。
全年粮食总产量15.7万吨,比上年增长0.83%。
其中:夏粮产量7.9万吨,增长1 %;秋粮产量7.8万吨,比上年增长0.65%。
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进一步发展,水果产量24416吨,比上年增长11%。
蔬菜总产量46183吨,比上年增长9.3%,油料产量 4959吨,比上年增长4.4%,棉花产量461吨,比上年下降29.3%。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6家,其中,郑州市级12家,2家农业企业进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新申报认定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郑州市级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个。
造林绿化有序进行。
全年成片造林面积达2390.6公顷,比上年下降31%;成林抚育面积 6598公顷,比上年下降10.6%;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592公顷/次;当年新育苗面积145.8公顷,四旁植树101万株。
畜牧业平稳发展。
全年肉类产量23105吨,比上年增长 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9794吨,比上年增长4 %;禽蛋产量9359吨,比上年增长2%;奶类总产量5019吨,比上年增长0.9%;水产品产量980吨,比上年下降15.4 %。
北京市东城区2010年暨“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区域经济平稳运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2010年,全区经济平稳运行,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3.1亿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区GDP 的4.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占全区GDP的95.3%。
从行业构成看,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803.2亿元,这五大行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65.1%,是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10年东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行业构成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合计实现增加值779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63.2%。
“十一五”末期,东城区生产总值比“十五”末期增长98.3%,年均增长14.7%,其中,第二产业年均增长3.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5.4%,第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92.3%提高到2010年的95.3%。
财政收支2010年,全区财政收入(不含基金预算收入)达到1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从主要税种来看,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增值税和房产税是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中,营业税4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土地增值税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增值税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房产税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7.1%,这四大税种拉动全区财政收入增长9.3个百分点。
2010年,全区财政支出(不含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15.59亿元,比上年增长5.7%。
201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在调整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增幅与上年持平。
分季度看,一季度经济增长14.9%,上半年增长12%,1-3季度增长10.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4.3亿元,下降1.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23.1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701.6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30.5亿元,增长9.1%。
1.农业生产小幅下降,都市型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6%。
主要是受气候异常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影响,部分农副产品产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导致种植业呈现降势,如粮食产量115.7万吨,下降7.3%;蔬菜产量303万吨,下降4.5%。
全市设施农业实现收入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户收入分别为17.8亿元和7.3亿元,分别增长16.7%和20.7%;种业收入14.6亿元,增长13.5%。
2.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企业利润增势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与上年相比提高5.9个百分点。
汽车、装备行业高速增长,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2.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个百分点;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增长25.4%、23%和11.9%,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9个百分点。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7%。
全年生产汽车150.3万辆,比上年增长18.3%;其中轿车62.2万辆,增长15.7%,货车70.1万辆,增长11.4%。
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8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6%,增幅同比提高26.5个百分点。
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对全市94家(其中包括各类小剧场25家)主要从事营业性演出场所的统计,初步汇总数据:2011年北京市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次共计21075场;观众人数共计1026万人次;演出收入共计14.05亿元。
(一)收入总体比例对比:按剧场类型划分看点1:大型场馆收入增加 主要原因为:a 场次增加 b 票价增加 看点2:其它各类小剧场收入降低 主要受众群体发生转移综合性多功能演出场所, 38.4(下降0.7%)大型场馆9个,45.6(增加16.8%)以戏剧、音乐、儿童剧为主, 5(下降1.7%)以旅游观众为主, 9.27(下降0.53%)其它剧场及各类小剧场, 1.63(下降8.05%)(二)观众人数对比看点1:音乐类观众剧增 a 音乐剧突起 b 明星演唱会增多 2:舞蹈,京剧,综艺类观众人数下降50100150200250音乐舞蹈京剧话剧儿童综艺其他20102011单位:万(三)各类演出场次比例看点:1总体场次比例变化不大2 增加的有:音乐、综艺类、地方戏曲、儿童剧减少的有:杂技、京剧、话剧、歌舞3 传统艺术形式的演出再逐年减少(四)票价与上座率2011年各类演出票价总体与去年持平(按照艺术形式划分(备注: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各类演出赠票占据30%—50%)(五)旅游演出为主剧场对比(备注:2011年旅游演出为主剧场增加3家)a演出场次下降 b观众人数起伏(10年较09年增长40%)(六)总结:北京演出市场存在的问题1总体票价偏高(同一人演唱会,票价高于台北与香港)原因:制作成本过高(艺人出场费,场租费用,赠票)所以最近3年来,观众总数变化不大,但总收入增高。
赠票(高等票)是所有演出无法回避的成本,有的甚至高达50%2 北京可演出剧场数与城市人口比例不协调美国百老汇1001场,巴黎600个剧场伦敦1000剧场北京市常住人口2000万可演出剧场仅94个城市平均每个剧场要容纳约20万人,所以城市剧场功能缺口巨大。
概况
2010年,北京市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人文北京”建设行动,以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整合资源,创新方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舞台艺术生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跃对外文化交流,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文化建设任务收尾工作,开展了“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工作,谋划“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
一、文化行业管理范围不断调整,机构、从业人员相应减少。
截止2010年底,我市文化行业共有产业机构2453个,从业人员28834人。
由于行业管理的需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范围的不断调整,与十五末期相比,机构数量减少了2000余个。
表1 2005——2010年机构、人员情况
图1
二、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10年间增长了7倍。
2010年,北京市文化局所属业务范围的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20.7亿元(不含中央、部队等),比上年增加3.2亿元,增长了18%。
图2
在“十五”基础上,“十一五”文化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由2001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7亿元,10年间增长了7倍多。
图3
三、政府加大投入,人均文化事业费持续在全国名列前茅。
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2010年,全市文化事业单位总收入为24.7亿元,其中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1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1%和18%。
人均文化事业费82.44元,排名全国第一。
图4
四、主要业务活动(一)、艺术表演团体
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累计审批艺术表演团体376家,全年共演出20239场,国内观众1458万人,演出收入5亿元(含文化部、中央其他部委、市区属、社办团),分别比上年增长21%、26%、29%(备注:2009年演出收入数据有误,实际应为38839万元)。
其中:2010年市属11个专业院团共演出6403场,国内观众414万人,演出收入1.4亿元。
表2 2010年艺术表演团体基本情况
备注:1、社办团机构数,为历年累计审批数。
2、社办团数据为实际140个单位汇总数据。
随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动员全社会各种所有制文化机构共同参与北京文化建设,社会办团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社办团演出收入达到4669万元,比上年增长14%,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
表3 艺术表演团体主要时期对比情况
(二)、剧目生产
为迎接建党九十周年,夯实一大批新编剧目生产。
以新编剧目为重点,抓好市属院团的艺术生产工作。
2010年市属院团新创并首
演剧(节)目8台;新创作品52项,复排作品93项,移植作品3项。
北京京剧院《下鲁城》荣获文化部“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评剧院《马寡妇开店》荣获文化部“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模特自白》荣获“第二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沙家浜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金奖”;北京京剧院《三打陶三春》入选文化部组织的全国优秀传统剧目展演活动;北京交响乐团荣获行业最高奖“金唱片”奖;中国木偶剧院《猴王·闯东海》荣获文化部“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六项大奖。
(三)、艺术表演场所
2010年全市86个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17674场,观看艺术演出的观众1009万人次,艺术演出分成收入11.8亿元(含场租收入1.1亿元)。
表4 2010年艺术表演场所基本情况
与去年同期相比,演出场次、观众人次、演出收入分别增长了24%、20%、49%。
表5艺术表演场所对比情况
表6 艺术表演场所按剧种分类演出情况对比
(四)、公共图书馆
2010年,北京地区25个公共图书馆(含国家图书馆)总藏量4613万册,全年总流通人次1308万人。
含中央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2.35册,人均购书经费10.51元。
其中:北京市24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715万册,全年总流通人次775万人,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2138次,外借书刊804万册,新购藏量125万册。
北京市人均拥有藏书0.87册,人均购书经费2.09元。
表7 2010年北京地区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含中央)
十一五期间,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与十五末期相比,十一五末期公共图书馆的总藏量、总流通人次等主要指标均有较大提高,分别增长了53%、41%。
表8 北京市属公共图书馆情况对比(不含国家图书馆)
图5
(五)、群众文化
十一五以来,全市基本形成了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区县文化馆、街道(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社区(行政村)文化室(多媒体
综合文化中心)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和网络,基本实现了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和行政村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全覆盖的目标。
截止2010年底,全市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9个,文化站317个,共举办展览2135个,组织文艺活动24237次,举办训练班22836次,培训130万人次,组织各类研讨和讲座194次。
表9 2010年群众文化机构及活动基本情况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10年底,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74个,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16个。
(七)、文化市场秩序日益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健康。
下发《北京市文化局关于推进网吧连锁化经营有关事宜的通知》和《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起草了《2010-2012年北京市游艺娱乐场所总量与布局规划(试行)》等相关文件,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文化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2010年全市审批备案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104个。
统计报表数据显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从业人员1.6万人,经营面积124万平方米,营业收入93025万元,利润总额16138万元(以上数据由1937个单位汇总所得)。
与去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两项经营指标分别增长了122%和17%,规范市场秩序效果明显。
表10 2010年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基本情况
图6
(八)、对外文化交流成绩显著。
春节及中瑞建交60周年、中意建交40周年期间,本市派出多个演出团体赴比利时、马耳他、德国、芬兰、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城市访问交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浓郁魅力,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2010年度,我局受理对外交流文化项目202批,3724人次。
其中引进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共44批1860人次;出访国外及港澳台
地区158批1864人次。
表11 历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情况
单位:批次、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