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护理实训报告心肺复苏一、引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指在发生心脏骤停或呼吸骤停时,通过外部手段对心肺功能进行恢复和维持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措施,可以挽救生命。
本次护理实训旨在通过模拟场景,让学员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二、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心脏和肺部,以维持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从而保证体内的氧供和二氧化碳排除。
1. 心肺复苏的目标心肺复苏的目标是恢复有效的循环和气体交换。
其主要目标包括:- 提供足够的氧供,支持身体重要器官的功能;- 通过心脏按压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脑部血流;- 通过人工通气或辅助通气,保证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2.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包括:辅助通气、胸外按压和除颤。
具体步骤如下:a. 辅助通气:将患者头后仰,同时揭开口鼻部分泄气孔,利用面罩进行人工通气,每次通气时间约1秒,频率一般为10-12次/分钟。
b. 胸外按压:在通气完成后,进行胸外按压,场地标志性手指位置压迫,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每次按压约深度为5-6厘米。
c. 除颤:在心室颤动一旦发生时,应立即进行电除颤。
三、模拟实训操作在本次的模拟实训中,学员将通过实践操作来熟悉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技巧。
模拟实训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胸外按压的正确技巧和频率掌握。
2. 辅助通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心肺复苏操作的调整和注意事项。
4. 如何正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模拟实训,学员对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际操作中,学员在胸外按压、辅助通气和除颤等方面的操作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讲解,学员对于心肺复苏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五、实训心得与建议心肺复苏是一项关乎生命的急救技术,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具备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心肺复苏实践报告总结一、背景介绍1.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心肺复苏技术,我们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急救援助,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2. 学生参与心肺复苏的意义学生心肺复苏实践是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对心肺复苏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抢救成功率。
3. 实践报告的目的本实践报告旨在总结学生参与心肺复苏实践的经验和收获,进一步推广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二、实践准备1. 理论知识学习在进行心肺复苏实践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
通过课堂教学和参考书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为实践活动做好了准备。
2. 实操训练除了理论学习,我们还参加了针对心肺复苏的实操训练。
在模拟救护场景中,我们通过模拟患者的急救情况,熟悉了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和协同配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
3.设备准备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我们确保了心肺复苏所需的设备齐全。
包括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人工呼吸面罩和胸外按压模型等。
这些设备的准备为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实践过程1. 团队配合在实践活动中,团队配合至关重要。
我们通过分工合作,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确保了心肺复苏的高效进行。
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够提高整体抢救效果和患者的生存几率。
2. 实际操作在真实场景中,我们面对病人的突发状况进行了实际的心肺复苏操作。
通过按压胸部、进行人工呼吸等步骤,我们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这个过程考验了我们的应急反应和技能掌握。
3. 分析总结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我们讨论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这个过程是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四、心得体会1.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再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及时的心肺复苏操作可以将生命从死神的边缘拉回,给予患者新的生机。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践活动中,团队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肺复苏技术的简称,是对心脏骤停所致的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等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急救措施的总称。
心肺复苏成功率越来越高,复苏成功后护理愈加重要,早期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
标签: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挽救生命的急救技术,是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时最有效的救治措施,据报道80%的心脏骤停在医院外发生,而心搏骤停急救成功率尚不到1%,其原因之一是CPR 操作质量不达标。
美国心脏协会(AHA)《2015 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强调高品质CPR 的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集中选择并接受急诊心肺复苏且抢救成功的46例外病患,全部病患都得与心搏骤停的有关诊断标准基本一致。
其中主要涵盖男性女病患有32、14例,运用随机性的方式来将其分组,分成23例观察组与23例对照组,两组病患在一把资料在对比之下具备一定的可比性,其中各项数据之间处在差异性逼格具备一定的统计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针对23例对照组病患实施常规化处理,将病患运送到重症病患实施严密性的监护,针对生命提升实施全天候的检测,另外还得要实施氧辽,并配备一些必要的急救药品与器材,一旦出现紧急事件就得要立即进行抢救。
23例观察组则是在此基础之上来进行急诊护理干预,其具体为:(1)呼吸系统护理一些病患要实施必要的插管治疗,并时刻关注病患的表明与神态是不是处在异常,并确认导管是不是有漏气和脱落的情况;确保病患口腔、鼻腔清洁,定期清理分泌物,在最大限度之上来进一步的保障病患呼吸顺畅。
心肺复苏的心得体会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用于恢复心跳和呼吸。
作为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我在实习期间接触到了很多紧急情况,也亲身体验了心肺复苏的过程。
以下是我对心肺复苏的心得体会:首先,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
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这个过程需要同时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以维持心脏供氧和血液循环。
在紧急情况下,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因此掌握心肺复苏的技巧和要领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心肺复苏需要冷静和专注。
在遇到急救状况时,大脑和身体会产生紧张和压力,但作为急救人员,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和专注。
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实践应用,因此我们经常进行模拟急救训练,以提高处理紧急情况时的反应能力。
这种锻炼使我们能够在紧张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冷静并正确地执行心肺复苏。
另外,团队合作在心肺复苏中非常重要。
心肺复苏通常需要多人参与,其中包括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监测患者状况等。
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良好的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且密切协作,相互配合。
团队合作能够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并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心肺复苏的成功与早期识别和干预息息相关。
在发生突发状况时,及早呼叫急救车辆以及开始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同时,早期干预可以包括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识别并纠正患者的心律失常,从而恢复正常的心跳。
心肺复苏的准确性也非常重要。
正确的心肺复苏能够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这需要我们对心肺复苏的技巧进行充分的训练和实践。
通过模拟训练和实习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手法和节奏。
但是,心肺复苏的有效性也取决于患者的状况,以及后续的医疗护理措施。
最后,心肺复苏还需要我们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
医学不断进步,急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技术。
通过与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交流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提高急救技能,为患者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机会。
心肺复苏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心肺复苏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6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的相关护理技术。
结果: 36例心脏骤停患者中14例复苏成功,成功率38.9%。
结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迅速的抢救治疗与护理配合是保证复苏成功、提高生存
率的关键。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护理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36例,现将心肺复苏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心脏骤停患者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5~76岁。
病因:冠心病21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脑血管意外3例。
1.2护理方法
1.2.1心肺复苏的方法与护理
尽早施行基本的心肺复苏对心跳骤停患者非常必要,护理人员应将患者头后仰卧在硬板床或平地上,且平卧去枕,口鼻、呼吸道异物需立即清除,打开气道的方式可采用仰头举颌法。
现场急救采用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但要在呼吸道通畅的条件下。
1.2.2神经系统观察与护理轻度低温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
在心肺复苏成功后应立即进行头部降温和全身降温,心律、血糖、出血等情况是护理人员在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监测的[1]。
护理人员须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的变化及是否抽搐以尽早发现及防止脑死亡。
患者处于恢复中的神经系统
状态是由浅昏迷转为昏睡,四肢有屈动。
1.2.3尽早电除颤临床治疗中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部分是电除颤。
除颤越早则成功率越高,施行除颤的最佳时机是在心跳骤停后3min内[2]。
除颤的原理是用除颤器以较高电压和短暂的适量电流通过心脏,全部除极所有的心肌纤维,窦房结无病变者心搏由窦房结控制,然后心律恢复正常。
首次除颤直流电应为200j,300~400j 可用于首次无效者,临床上,350~400j为首次最大的电功率,另外重复电击除颤可在一次电击除颤无效后配合应用肾上腺素使用,也可能出现多次除颤失败的情况,护理人员应把呼吸道阻塞、心脏按压的效果、酸中毒、内出血、体内缺钾等原因仔细检查。
另外,电除颤的适应证要掌握,下列情况严禁除颤:心脏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颤。
原因是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会因电除颤引起副交感神经介质释
放而降低[3]。
1.2.4静脉通道和气管给药护理人员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便于抢救用药,上腔静脉系统尤其肘窝静脉为首选,因为心肺复苏进行时不会因穿刺血管而影响成功率。
远端静脉给药一般不宜选用,因为复苏患者远端肢体尤其是下肢血流减退[4]。
开通静脉之前,气管内给药可在紧急情况下选用,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药物可经气管通过肺吸收,但禁用碳酸氢钠等。
气管内给药时各种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方式和副作用等护士必须熟悉,以便输入抢救药物时能快速、准确、无误。
1.2.5营养支持静脉营养支持及肠内营养支持一般被复苏患者采用。
一般用鼻饲的方式肠内营养,鼻饲输注时应少量、缓慢,不能过快,避免胃内潴留的发生,若出现胃内潴留严重的症状,应让肠道休息再重新缓慢恢复喂养。
此外,出现下列情况考虑暂停营养支持治疗:导管感染、严重水电平衡紊乱、难以控制的高血糖及氮质血症等。
1.2.6心理护理心脏骤停患者的家属都避免不了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开导,安慰患者家属。
应使心肺复苏后神志恢复的患者感到医护人员时时刻刻在身边,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温暖,同时,患者通过体态语言传递的信息需准确把握,为减轻孤独感,增强患者治疗信心,让患者与家属在探视时间多接触多沟通,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早日康复。
2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成功14例(其中3例为入院时呼吸心跳骤停、4例呼吸抑制、7例呼吸循环衰竭者),成功率38.9%;死亡22例(均为入院时呼吸心跳停止10min以上者)。
3讨论
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5]。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各种急救器械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密切配合医生,提高复苏抢救质量。
参考文献
[1]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05,112(suppl i):ⅳ-1-ⅳ-85.[2]倪海滨,刘汉,张铮.心肺脑复苏规则新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1): 94-96.
[3]方向韶.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 1) : 8.
[4]邹向阳,齐立军,崔华荣.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机制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 6) : 652 -653.[5]赵开庆.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4 例分析
[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 6) : 667.
作者单位:116011辽宁省大连市西岗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