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四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国开电大《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第一题1. 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是指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变化,如价格变化、企业经营状况等。
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和内在规律,如供求关系、利润最大化等。
2. 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交换中体现的一种客观规律。
它主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价值是劳动的凝结。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投入的有形和无形劳动来体现的,是劳动的凝结物。
•价值具有创造性的属性。
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物品具有价值,这种价值可以通过交换来进行实现。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尽管价格可以因为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有所波动,但总体上会趋向于商品的价值水平。
•价值是相对的。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来体现的,因此价值是相对的,取决于商品之间相互比较的关系。
3. 请简要描述商品的价值形态和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形态主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态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根据它们的实际作用来决定的,比如食品具有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的使用价值。
价值形态是指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来体现。
在交换中,商品的价值以另一种商品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被称为价值形态。
一般来说,商品的价值可以以其他商品的形式或者货币的形式来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以下几个决定因素所决定: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某个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较长,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较高。
2.生产者的劳动能力:商品的价值量还与生产者的劳动能力有关。
如果一个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较长,那么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就会较高。
3.生产条件:生产一种商品所需要的生产条件不同,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在线形考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5月;适用于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在线形考考试。
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一、小论文题Qoo分)以"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以"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QOO分)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以"货币可兑换"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说明:学习完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
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从预算意识问题方面来理解全面预算预算是指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的经营计划,未来某一时期一般指一个会计期间,可以是月、季或年度,简单地说就是把企业的经营计划通过货币化的形式来体现出来。
全面预算就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把预算的手段纳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围绕行业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对各类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资源配置进行预测、控制和管理。
但就是这个全面预算的定义,到目前,有很多企业还不能准确的把握,以至于单纯的认为预算只是财务行为,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4参考答案综合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在国民经济核算历史上,英国经济学家(B )主要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统计制度制定工作。
A. J.米德B. R. 斯通C. 范.克利夫D. S.库兹涅茨2.下列经济量中,属于流量的是(D )A.固定资产数B. 存款数C. 人口数D. 销售数3.MPS核算体系中的生产活动(A )A. 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B. 只局限于非物质生产部门C. 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D. 以上都对4.下列经济单位中,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D )A.在国内旅游的外国旅客B.在国外定居的华人居民户C.在我国境外的中资企业D.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5.下列单位中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D )。
A.自来水厂B.机床厂C. 建筑公司D.医院6.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采取的现形市场价格,由于各种价格包含的因素不同,存在以下关系(D )。
A.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B. 购买者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C.生产者价格>基本价格>购买者价格D. 购买者价格>生产者价格>基本价格7.下列不计入服务产出的是(D )A.政府为住户提供免费服务B.非盈利机构为住户提供免费服务C.医院为病人提供了医疗服务D.住户整理家务8.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B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格。
A.生产单位B.常住单位C.企业事业行政单位D. 经济组织9.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计算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的价格标准是(A )。
A.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消耗按购买者价格计算B.总产出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消耗按生产者价格计算C.两者都按生产者价格计算D.两者都按购买者价格计算10.已知第j部门总投入为100亿元,其中消耗第i部门产品价值20亿元,则直接消耗系数为(A )A. 0.2B. 5C. 120D.无法确定11.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的是(B )。
《国民经济核算》第四次网上作业答案根据本地区(或中国统计年鉴)最新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并说明账户体系的编制原则、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各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
账户体系是按国民经济整个运行过程——生产过程、收入分配、消费、投资过程编制的,个个环节都用账户来体现,每个账户都有平衡项,平衡项是本账户的终点,也是下一个账户的起始点;通过平衡项把上下两个账户联系起来。
1.生产账户:生产核算账户包括两个账户的内容,一个是反映货物和服务的帐户。
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放映。
总产出来自国内本年度的生产总量,进口来自本年度从国外进口的全部货物和服务量。
生产核算账户的另一个是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衔接的生产账户,它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状况,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和使用为主要核算目的。
2003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收入)中间消耗 9118.22 总产出 12781.32增加值 3663.10合计 12781.32 合计 12781.322.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形成账户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分配账户,记录当前生产的增加值分配给参与生产的各机构部门流量。
收入形成账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中各个生产要素收入的形成,潜在说明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的要素构成,是整个收入分配过程的起点。
收入形成账户的来源方记录作为分配初始流量的部门增加值,使用方记录该部门对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净额的支付流量,总营业盈余是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支付后的剩余额,也记录在使用方,在账户中起平衡项作用.收入形成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收入)劳动者报酬 1537.02 增加值 3663.10工资及工资性收入 1330.43单位社会保险付款 206.59生产税净额 442.35生产税 572.20减:生产补贴 129.85亏损补贴 106.47价格补贴 23.38总营业盈余 1683.73减:固定资本折旧 573.08净营业盈余 1110.65合计:3663.10 合计:3663.103.原始(初次)收入分配账户:初次分配收入,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束后,各部门获得的生产性收入,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综合指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民经济核算》机考第四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 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A SNAB MPSC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D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2. 下列不同的产业部门核算总产出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按“产品法”计算的是()A 农业部门B 工业部门C 建筑业D 金融业3.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总收入,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B 小于C 等于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4.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逆差是指()。
A 该项目支大于收B 该项目收大于支C 该项目贷大于借D 该项目贷等于借5. 下列行为属于转移性收支的是()A 某居民家庭年底收到股票分红300元B 某企业捐赠100万给希望工程C 政府给某小区建设公用电话亭D 居民购买住房6.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A 金融资产的增减B 金融负债的增减C 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D 资金余缺7. 有关于资金余缺这一项目的位置,正确地说法是()A 在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中都属于来源方B 在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中都属于使用方C 在资本账户中属于使用方,在金融账户中属于来源方D 在资本账户中属于来源方,在金融账户中属于使用方8. 为使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平衡而设置的平衡项目是()。
A 经常项目B 资本和金融项目C 净误差与遗漏D 储备资产9.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A 用生产法B 用支出法C 用收入法D 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10. 某企业将本单位一批价值10万元的设备无偿支援给灾区。
该交易属于()A 经常转移B 资本转移C 现金转移D 无法判断11. 实践中评价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
A 进出口差额B 经常收支差额C 国际收支基本差额D 国际收支总差额12. 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从横向看,表明()。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4参考答案(综合练习1-2)综合练习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1、B;2、D; 4、D; 5、D; 6、A; 7、D; 8、B; 9、A; 10、A; 11、D; 12、A;13、A; 14、B; 15、A; 16。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1、ABCD;2、ABC;3、BCD;4、CDE;5、ABCE;6、AC;7、BCDE。
三、名词解释:1、常住单位:一经济单位在一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则称之为该国的常住单位。
一个独立核算企业,如果它的全部经济活动始终发生在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那么它就是我国的常住单位。
一个企业虽然它的经济活动并非全部发生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但在我国经济领土内建立了一个子企业,该子企业从事一年以上的生产经营活动,则认为母企业在我国建立了一个常住单位。
一个住户,如果它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住房,该住房为它的主要场所,则认为是我国的常住单位。
一个政府单位是它行使管辖权的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中央政府组成单位包括位于国外的使馆、领馆等均为我国的常住单位。
2、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活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生产法、分配法及支出法。
3、非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性的经济资产。
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
4、国民经济负债核算:是指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期初、期末所拥有资产负债存量状况的核算,以及改时期内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引起资产负债变化情况流量的核算。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国民经济核算用那些主要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答:(1)在生产阶段,用GDP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
(2)在收入分配阶段,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
(3)在最终使用阶段,用各种消费构成总量指标反映消费需求,储蓄作为积累领域的主要资金来源,向资金形成和金融市场分流。
形考任务4(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任务说明:本次形考任务包含填空题(21道,共20分),选择题(15道,共20分),判断题(15道,共20分),计算题(3道,共10分),问答题(3道,共30分)。
任务要求:下载任务附件,作答后再上传,由教师评分。
任务成绩:本次形考任务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30%,任务附件中题目是百分制。
教师在平台中录入的成绩=百分制成绩*30%一、填空题(21道,共20分)1.某银行吸收存款1000万元,按规定应留200万元作为准备金,这时的法定准备率为20% ;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额为 5000 万元。
2.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简单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两者之间的比例是货币乘数。
3.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4.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成同方向变动。
5.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周期性失业。
7.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l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15,则从1995年到200l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15% 。
8.紧缩性缺口引起周期性失业,膨胀性缺口引起需求拉满的通货膨胀。
9.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10.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1.顶峰是繁荣的最高点,谷底是萧条的最低点。
12.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13.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
14.货币筹资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债务筹资是把债券买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
15.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量。
16.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经济。
17.贸易赤字是指出口小于进口。
1.经济法的本质。
2.乙方修理设备的劳务行为。
3.个人独资企业具有法人资格4.股份有限。
5.债务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6.5000元-四金-3500×3%=应缴税额。
7.股票。
8,土地的所有权可以进行有权买卖和。
9.2年。
10.通过限制产量或者供应量,操纵价格。
11.全。
12.是指一切和具有多样性。
13.全。
14.除了债务人停止支付便这个。
15.全。
16.除保险诚实信用这个。
17.全。
18.全。
19.除进品易。
20,社会,国家。
经济法律关系是由经济法律规范所确立的人与人之间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外商独资企业简称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例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企业来自国内外的所得一律汇总征税,但允许抵扣该居民企业在国外以纳的税额,以免国际重复征税。
限制数量的协议,是指由参与企业通过控制或限制相关市场上产销的供给量,进而限制价格的协议。
主要包括,限制产量协议;限制销售量协议。
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广义的产品质量法包括所有调整产品质量及产品责任关系的法律、法规。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国债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有其明显的形式特征。
第一、国债的自愿性。
这是指国债发行或认购应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
这一特征与税收所具有的依法强制特征有明显的差别。
第二、国债的有偿性。
所谓有偿性,一是指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政府必须按期偿还。
除此之外,国债债权人还可以根据事先规定的利息率取得相应的利息,这也是国债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第三、国债的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由政府根据财政资金的余缺状况灵活地加以确定,而非必须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
XXX《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4阶段测验答案形考任务4(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任务说明:本次形考任务包含填空题(21道,共20分),选择题(15道,共20分),判断题(15道,共20分),计算题(3道,共10分),问答题(3道,共30分)。
一、填空题(21道,共20分)1.某银行吸收存款1000万元,按规定应留200万元作为准备金,这时的法定准备率为;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额为万元。
1.20%50002.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两者之间的比例是。
2.简单货币乘数货币乘数3.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
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3.公开市场活动4.LM曲线向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成同方向变动。
4.右上方5.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失业。
5.自然周期性7.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l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15,则从1995年到200l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
7.15%8.紧缩性缺口引起失业,膨胀性缺口引起的通货膨胀。
8.周期性需求拉上9.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的通货膨胀。
9.利润推动10.XXX曲线是用来表示之间瓜代关系的曲线。
10.失业与通货膨胀11.顶峰是的最高点,谷底是的最低点。
11.繁荣萧条12.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12.需求管理供给管理13.财政政策是通过来调节经济的政策。
13.政府付出和税收14.货币筹资是把债券卖给,债务筹资是把债券买给。
XXX以外的其别人15.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
15.货币供给量16.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
16.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17.贸易赤字是指。
17.出口小于进口18.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净出口。
18.国内支出19.在开放经济中,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会使AD曲线向移动,从而使平衡的国内出产总值,贸易收支状况。
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
题目1
完成
满分100.00
标记题目
题干
作业内容: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结合工作情况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题目自拟,可参考课程论坛组织的学习讨论。
)
GDP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
GDP 核算与GDP不同,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现行的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之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
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
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DP数字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加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表达的关系。
国内“绿色GDP”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81)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1982-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
第三阶段(1992-1995),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
因此,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改革,构建以“绿色G D P” (GGDP)为核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是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
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
从总体来说,环境经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本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
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模式建议: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
3、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
4、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5、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