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
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分析吴永红发布时间:2023-06-14T08:33:44.03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吴永红[导读] 目的:分析脑血管介入术后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价值。
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介入术后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价值。
方法:时间选取为近三年,把80例受诊的患者视作医学调查对象,均进行脑血管介入术诊治,为了预防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采取数字表法进行小组划分,有预防指导组与普通指导组,比较下肢静脉血栓出现情况,评估预防性护理的效果。
结果:预防护理组有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占比7.5%,普通护理组有6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占比15.0%,互相比较预防护理组的指数更低,p<0.05;预防护理组的满意度越高p<0.05。
结论:对患者进行脑血管介入术治疗,要重视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医护人员及时选取预防性护理理念,有助于让患者早日恢复。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有效性利用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大多数应选取股动脉加以穿刺,可是手术之后患者很有可能有下肢静脉血栓的出现,造成患者静脉内有血液凝块,阻碍静脉回流过程,一旦凝块进入患者的肺部血管,让患者面临着急性肺栓塞的威胁。
为了更好的对此种并发症进行预防,组织80例患者接受临床观察,均匀划分普通护理组与预防护理组,观察患者身体康复情况,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对在临床领域内接受脑血管介入术诊治的患者纳入调查范围,划分两个小组,分别引进普通护理与预防护理,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6、34例,最小年龄是63岁、最大年龄是72岁,均值(67.52±1.02)岁。
这些患者均满足脑血管介入术的治疗标准,家属均签署书面协议,资料信息比较有正态分布特征p>0.05。
1.2方法在患者接受脑血管介入术诊治之后,对40例普通护理组患者引进普通干预理念,即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病情控制和改善程度。
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间收治的行骨科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40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行骨科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效果显著,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护理方案,能有效降低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护理干预,骨科,下肢静脉,血栓,效果评价骨科手术患者大部分是由一些外伤,意外事故受伤等导致的,而术后常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若处理不好,会造成患者致残,甚至丧失生命。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直是骨科临床护理的重点,及早护理预防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机率[1]。
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对行骨科手术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详细情况记录如下,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经验。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选取在我院有过治疗经历的行骨科手术的8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0.6±6.4)岁,其中8例腰椎间盘手术患者,15例股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患者,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患者,8例四肢手术患者;研究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1.3±6.5)岁,其中9例腰椎间盘手术患者,14例股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患者,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3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患者,9例四肢手术患者。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进程。
因此,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的相关内容。
一、风险评估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既往病史等等。
为了准确评估风险,一些广泛应用的评估工具被提出,如Caprini评分系统和Wells评分系统。
Caprini评分系统通过对多个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的风险级别。
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既往病史、手术类型、肿瘤、卧床时间、家族史等等。
通过根据每个因素的权重进行累加计分,可以快速判断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水平。
Wells评分系统主要用于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通过包括下肢水肿、疼痛、压痛、近期是否有高危因素等多个观察指标的评价,可以对深静脉血栓的患病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术后患者进行分级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二、护理干预1. 定期监测血栓相关指标术后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栓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通过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异常变化,可以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 应用抗凝治疗对于高风险患者,应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的凝固性,防止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但使用抗凝药物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以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3. 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包括主动活动和主动康复训练。
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对于卧床不起的患者,应采取主动翻身、肢体运动等有效措施,以维持血液循环畅通。
4. 使用弹力袜弹力袜是一种常用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通过适度的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栓的形成。
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分析贾小荣(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西安 710038)【摘要】目的 分析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的效果,确定不同护理方式的推广价值。
方法 在我院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选100例,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他们常规护理与预防性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统计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要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39%)和(10.22%)。
结论 预防性护理理念的渗透和护理方法的选择,更利于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降低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使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起来,各项诊疗计划的实施变得高效。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效果观察;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20.6.87.02患者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后,下肢容易发生静脉血栓,严重时危及生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构建优质护理模式,并给予患者良好的护理服务,预防这种并发症的出现,需要医务人员主动进行问题有效解决办法的总结。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观察了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实验报告总结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选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选择脑血管介入治疗的100例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保证每组各有50例。
其中,对照组男患者32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龄区间为59~67岁,平均的年龄为(63.88±2.39)岁;研究组男患者35例,女患者15例,患者年龄区间为62-80岁,平均的年龄为(69.17±3.56)岁。
(1)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基本条件[1],统一签署过知情同意书,为自愿加入研究活动。
两组患者其他方面的临床资料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说实验结果有可比性。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方法:抽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4例为此次观察对象,按护理干预模式不同作分组处理,参照组(n=42)施行常规护理,研究组(n=42)施行综合护理。
组间比较术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情绪、认知、生活质量变化。
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护理后HAMA、HAMD分值低于参照组,认知、SF-36分值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积极意义,且能改善患者情绪、认知、生活质量,效果明显。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认知;情绪骨科术后患者因持续卧床、制动,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术后康复效果。
为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促骨科患者术后康复,同时做好优质、综合护理服务十分重要[1-2]。
本次试验即分析护理干预用于骨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1.基线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抽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4例为此次观察对象,按护理干预模式不同作分组处理,参照组42例患者中,男23例、女19例,患者年龄在37岁~63岁,平均年龄为(49.36±3.12)岁;研究组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患者年龄在36岁~64岁,平均年龄为(49.24±3.19)岁。
组间对比各基线项目数据,可知,差异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1)确诊为骨科疾病;(2)符合手术指征,择期开展手术治疗;(3)知悉此次研究内容,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伴严重感染;(2)手术失败;(3)病例资料不完整。
1.2方法参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即为病人介绍手术方案、注意事项等,并开展基础性对症护理。
研究组:施行综合护理,具体措施为:(1)认知干预。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护理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2.44%、4.88%,均低于对照组17.07%、21.95%,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手术;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生活质量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日渐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多采取介入手术治疗,穿刺部位以股动脉为主,术后需对下肢压迫止血,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处理不当存在致残或致死的可能性[1-2]。
如何预防脑血管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日渐成为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很多研究指出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进行有效预防,但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护理体系,针对脑血管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研究较少[3]。
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1例。
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50~68岁,平均(49.13±2.47)岁;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51~69岁,平均(60.07±3.08)岁。
护理干预对预防重症医学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早期护理干预在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244例ICU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剔除入住1CU时间≤1周的患者,单数为观察组(125例),双数为对照组(119例),入院后分别予以早期护理千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入院2周内双下肢肿胀及DVT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双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8.54,P<0.01),观察组DVT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x2=5.28,P<0.05)。
结论: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中,早期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重症医学;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效果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并发症类型,其主要是由于人体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存在不正常凝结,进而导致血管阻塞,引发下肢血液供应障碍,病情严重者可增加下肢伤残风险,若发生血栓脱落情况,易形成肺血栓,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
深静脉血栓(DVT)是重症医学科(ICU)严重的并发症, ICU患者下肢DVT发生率高达17. 01%,且有28.57%的患者无临床症状,其主要原因与ICU患者病情危重及治疗护理手段有关[2],如持续镇静镇痛、各种深静脉置管、保护性约束等,且ICU患者大多长期卧床,因此ICU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远高于普通病房。
现对我院244例重症医学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详细措施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ICU住院患者244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入组前排除下肢骨折未行固定手术等下肢需要制动的患者,剔除ICU滞留时间≤1周的患者,两组干预时间不少于1周,观察时间不少于2周,观察组为125例,对照组119例,其中男143例,女101例,年龄(54.15±26.45)岁;脑卒中129例,颅脑外伤4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8例,重症胰腺炎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19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各种病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26例。
手术室术中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过程中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价值进行针对性研究。
方法:抽取2019年6月-2020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应用手术室术中护理和常规护理,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术后各项凝血指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进行验证比较。
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观察指标的统计学差异验证结果为:实验组患者的术后PT(凝血酶原时间)、D-D(D-二聚体)、FDP(尿纤维蛋白降解物)和Fbg(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手术室术中护理能通过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及术后予以的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改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水平,从而有助于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方面作用显著,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手术室术中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手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这一治疗方式可对患者受损的器官组织进行修补,并能够有效切除病变组织,有助于患者正常生活的恢复。
但是,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式,患者术后势必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卧床休息,已促进切口的快速愈合。
但是,长期的卧床修养易导致患者静脉血流速变化,从而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因此,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着重要的予以。
本文通过分组的方式对不同护理方案下两组手术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进行了比较,现总结相关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数字随机表法的方式将2019年6月-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应用1∶1的比例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纳入45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组中:男27例、女18例;最高年龄者75岁,最低年龄者36岁,平均年龄(51.22±7.84)岁。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探究
王楠楠,刘晓天,王莉莉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53)【摘要】目的 探究将预见护理方案应用于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其临床护理应用意义。
方法 在我院中数据库中选择时间段2016年9月~2018年5月间收入的所有接受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本次实验要求纳入其中76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开展研究。
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8)与实验组(n=38)。
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仅实施常规护理。
根据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明显更优,实验组中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数为1(2.63%)例,对照组中发生例数为6(15.79%)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发现,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血管介入手术;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10.104.02
脑血管介入手术在临床中非常多见,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下肢静脉血栓,主要是因为下肢的血液出现凝结,而导致下肢出现肿胀、疼痛、静脉曲张等症状,影响其正常生活[1-2]。
本次研究探究将预见护理方案应用于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其临床护理应用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中数据库中选择时间段2016年9月~2018年5月间收入的所有接受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本次实验要求纳入其中76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开展研究。
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8)与实验组(n=38)。
实验组女性14例,男性11例,年龄范围在56~76岁之间,平均年龄(62.1±4.6)岁,对照组女性15例,男性10例,年龄范围在54~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9±4.5)岁。
本次实验均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有权因非个人因素随时退出本次试验,所有患者在入院时经临床诊断未见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患者个体化资料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含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病房的通风等。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预见性护理:(1)合理的进行饮食指导,想要快速恢复身体还得摄入充足的营养和蛋白质才能。
定期为患者更换舒适的体位,时刻观察其下肢的颜色和体温,尽量防止下肢被压迫,导致血液流动不畅。
(2)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当做好早期的被动训练,护理人员需要指导家属对患者的下肢进行自下而上的挤压按摩,并在患者睡眠时适当将下肢抬高,这样有助于静脉回流,避免出现血栓。
1.3 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主制定的表格根据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进行分析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x2检验,本文中一般资料的年龄信息应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采用t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明显更优,实验组中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数为1(2.63%)例,对照组中发生例数为6(15.79%)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组别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n=25)1323980.00%6(15.79%)
实验组(n=25)2915197.78%1(2.63%)
3 讨 论
预见性护理在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3],是指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各类专业的护理技术,来尽量恢复患者的残余机能,尽量降低患者的痛感或感到舒适,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
同时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能够提高患者身体的免疫力,防止患肢血液流动不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发现,将预见性
(下转106页)
血量,同时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申静.优质护理对甲状腺切除术后出血及术后出血再
手术率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21):4001-4002.
[2] 万莉.全程优质护理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应用
价值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130-132.
[3] 徐革,张娟,方子乔.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经皮肾镜碎
石取石术中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8):176-177.
[4] 冯玉兰.优质护理在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
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6):163-164.
本文编辑:吴 卫
护理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晓辉.脑血管病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7):295.
[2] 路信,魏丹,赵玉洁.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07):164-165.
[3] 伍燕.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脑血管意外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 11(25):270-271.
本文编辑:吴 卫
参考文献
[1] 储琳珊,李亚君,彭国琴.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护理
中对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8,32(1):84-85.
[2] 谢静华.循证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护理依从性及安全
性的影响研究[J].当代护士,2017,9(4):90-92.
[3] 肖莎,张小莉.循证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
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 30(10):1531-1532.
[4] 闫静.循证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影
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1):223-224.
[5] 杜文文,陈海燕.循证护理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
果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2):278-280.
本文编辑:吴 卫
综上所述,II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中医护理能够缩短血糖达标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伟珍,王燕萍,邓富强,等.观察中医护理对老年2型糖
尿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 12(18):196-197.[2] 陈瑜芳,李洲,洪燕,等.中医三联疗法及中医护理
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者50例[J].糖尿病新世界,2018, 21(1):166-167.
[3] 张智霞.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实施干预
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5):44.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103页)(上接104页)(上接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