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对大学生身体锻炼、身体素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学习适应良好,能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也能克服各种困难;人际适应良好,能与他人相处融洽;社会适应良好,能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恰当承担社会职责;了解自我,能悦纳自我,情绪稳定,心境平和,人格和谐完整。
应该说,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他们思想情绪稳定,在学习上能保持自信,对未来乐观并有着美好的向往。
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加,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当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心理学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约有23%的中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而近年来已达到30%。
同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上,研究随机调查了1516名大学生结果显示90.5%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呈现的健康状态为亚健康,11.54%-18.6%的学生有时或经常出现某项心理障碍症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忧郁症状,占调查总数的18.6%。
由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相当严峻。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的完整;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教学目标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操作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能促进和协调学生的身心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能锻炼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主体意识、主动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挥个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特殊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3篇)及其社会功能篇一毛主席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
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
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的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好处的。
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
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低头弯腰学习,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
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
因此,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
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
天天深陷于繁重的学习生活,若想应对自如,一个强壮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
可想而知,假如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压力压垮的,又何谈成绩如何如何,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
另外,强健的体质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使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活。
还有,比较长远地讲,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我们寿命的延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体育锻炼还能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
许多体育锻炼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有着考验、锻炼的目的,而且还考验锻炼着我们的毅力、耐力等心理素质。
例如长跑就很能锻炼一个人的耐力与韧劲。
重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重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够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
这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挑战。
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体育课上,学生常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各种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会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还能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体育比赛中的集体荣誉感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
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坚强意志。
在体育比赛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竞争对手并努力争取胜利。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体育比赛中的挫折和失败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面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
体育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等都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体育教育,学生能够明白对手需要尊重,比赛需要公平,胜利需要诚实。
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分析能力。
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在体育课上,学生需要进行各种策略性的决策,如运用战术、分析对手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道德品质和综合分析能力。
当代体育体育健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徐小凡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良好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应将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重要内容进行开展,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日常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由于当下,高校大学生不论从身体素质还是意志能力上都比较薄弱,很难集中精力投入到正常学习中来,长此以往只会使大学生意志更加消沉,生活上更加颓废,对此,高校应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能力,还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推动者,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大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求大学生应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水平还被看做成国家实力的象征,因此高校应重视起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并将其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开展有意义的体育活动来强健学生体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
1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1.1新环境不适应大学校园不比高中校园,学生多来自四面八方,很多跨省学生都是第一次到异乡求学,接触从未见过的人,熟悉当地的生活环境,没有了父母的依靠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
同时,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之间难免会有一些摩擦,这也会给很多新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从而无法进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性格上也变得更加孤僻,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危害。
因此,高校应重视起新生生活上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快速融入到新集体中,并实现自立。
1.2就业压力大就业是每个大学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人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找工作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很多大学生因为自己没考上一个好大学就意味着找不到好的工作,在大学里日渐颓废,整日与游戏作伴,对自己前途充满失望,丧失了进取的动力,这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都有着很严重的危害。
校园跑活动对学生健康的积极影响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责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跑活动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在多方面对学生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二、健康影响分析1.增强心肺功能:校园跑活动是一种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通过持续的跑步锻炼,学生的心脏和肺部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2.改善身体素质:校园跑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肌肉、骨骼和关节,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长期参与校园跑活动的学生,通常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3.促进新陈代谢:跑步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通过参与校园跑活动,学生能够加速体内废物的排出,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4.减轻心理压力:学习和生活压力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校园跑活动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在运动中,学生能够暂时忘记烦恼,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和放松。
5.促进社交和团队合作:校园跑活动通常以团队或集体的形式进行,这为学生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在运动中,学生能够结交新朋友,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三、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跑活动对学生健康的积极影响,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需求,提供科学的锻炼指导和建议。
确保学生在运动中既能够得到锻炼,又能够避免受伤。
2.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强度: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校园跑活动的时间和强度。
确保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3.加强安全保障:在活动中加强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在运动中的人身安全。
提供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和人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四、结论校园跑活动对学生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素质、促进新陈代谢、减轻心理压力以及促进社交和团队合作等。
体育教育大学生思想报告前言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身健体和谐发展体育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强身健体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只有身体健康,学生才能更好地备战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
同时,体育教育也强调和谐发展。
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竞争,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竞争意识。
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集体项目,学生都需要在相互尊重、友爱互助的氛围中进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意识。
体育教育与思想品质培养体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活动既要求个人表现,也要求个人服从团队的需要。
在竞技过程中,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又要注重团队协作,关心他人的进步。
这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此外,体育竞技也强调公平公正。
竞技中的规则和纪律要求参与者守规矩、遵守道义,不得采取任何不正当手段获得胜利。
这为学生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引导他们在思想上正直坚定,不计较短暂的得失,注重长期的成长。
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体育教育不仅仅关乎身体的健康,也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科学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释放压力,减轻焦虑,缓解学生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相对较大,长期的高强度学习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学生能够缓解压力,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和竞争也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在比赛中,学生常常会面临失败与胜利的交替,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更加坚韧和乐观。
关于体育课程改革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其身体健康更是备受重视。
随着社会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面临着严峻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出发,分析体育课程改革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以期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1.1 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峻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备受瞩目。
根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着多种体质健康问题,包括肥胖、近视、脊柱畸形等。
肥胖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据统计,中国大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运动量不足的情况,长期缺乏锻炼导致的体质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1.2 体育课程现状不容忽视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体育课容易被学生认为是一门单调乏味的课程,缺乏吸引力。
再加上一些大学体育课程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对身体锻炼的意识不强。
体育课程的改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2.1 提高学生体质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和科学的体育课程设置,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其免疫能力,改善体质健康状况。
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接受系统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有利于调节生理机能,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2.2 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体育课程改革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激发其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通过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让体育课程更加注重锻炼方法、锻炼技能和锻炼效果,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大学校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学生们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课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健康意识的培养。
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需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而体育与健康教育正是帮助他们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等。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减少生病次数,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健康基础。
除了体育锻炼,健康教育也是大学校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健康教育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到维护自己的健康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
通过健康教育,学生们可以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各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着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投入,推动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开设更多的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质素质,为学生们的未来打下健康基础。
而学生们在大学期间也要重视体育与
健康教育,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健康教育课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健康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素养的培养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供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还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自信心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本文将就体育素养的重要性、培养体育素养的方法以及体育素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体育素养的重要性体育素养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具备的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素养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更是对身体锻炼的积极态度和终身运动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身体健康: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学生们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 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体育活动要求学生们展示团队精神、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态度。
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毅力、耐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开拓思维和培养创造力:体育活动中需要学生们迅速做出反应和决策,帮助他们培养灵活的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学生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尝试,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方法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学校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1. 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学校应该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们体验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兴趣和热爱运动的习惯。
2. 注重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学校和教育者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包括运动会、比赛、俱乐部等,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社区合作,提供丰富的体育项目选择。
3. 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和教练,他们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通过专业的指导,学生们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运动技能,培养对体育活动的理解和兴趣。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生身体锻炼的途径,还能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锻炼身体、提升学生自信心和培养团队精神三个方面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锻炼身体体育教育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重要途径,通过运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
在体育课中,学生们参与各种运动项目,如跑步、跳跃、游泳、篮球等,这些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和灵敏度。
这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各项指标得到提高,还有助于预防一些常见疾病,如肥胖、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等。
体育教育还能提高学生免疫力,增加抵抗力,减少生病的概率,从而使学生更加健康。
二、提升学生自信心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们可以克服一些困难,挑战自己的极限,取得个人成绩,这些都可以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
在团体项目中,学生需要与队友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合作,学生们可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分担责任和压力,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培养团队精神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体育比赛中,学生们需要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
通过团体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学生们学会了信任和依赖他人,懂得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这些团队合作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他们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此外,体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一些团体项目中,学生们需要组织、领导他人,这些经历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结体育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锻炼身体、提升自信心和培养团队精神,体育教育不仅让学生身体更健康,还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体育教育的地位,给予其充分的支持和发展空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对大学生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及身体形象的跟踪研究作者:张惠红 赖勤 叶培军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对大学生的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和身体形象的变化及其性别不同进行2年的定量跟踪调查,以期分析现行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为此,对121名大学生的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和身体形象,分别在大学一年级体育教育开始时和大学二年级体育教育结束时的2年期间进行重复测试。
结果发现在大学体育教育作用下,男生的身体活动量、男女生运动身体素质分数和外表态度均有显著提高。
但是,男女生的健康身体素质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女生没有改善较低的身体锻练活动量。
研究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体育锻炼、健康身体素质、运动身体素质、外表评价中图分类号: G 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5041703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ffected physical exercise,physical fitness,and body image.Through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n 121 college students,the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college PE increased METmin/week for males,sportrelated fitness and appearance attitude for both genders.However,healthrelated fitness tende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and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was not improved for the females.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a requirement for college PE reform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phy sical and metal wellness.Keywords:physical exercise;health fitness;sport fitness;appearance evaluation收稿日期:201407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TY024)。
作者简介:张惠红(1962—),女,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体育系,南京 210096;2韦恩州立大学体育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密西根48202,美国1Southeast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210096,China;2Wayne State University Division of Health,Kinesiology & Sport Studies,MI 48202,U.S.A.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缺少身体活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国民疾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1]。
例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0年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等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是美国人死亡的3个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的身体活动在经济与日常生活中日益减少,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类似的“文明病”急剧上升,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
2007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显示我国有1.8亿高血压患者,并由此引起的脑血管病是国民死亡的头号原因[2]。
最近的研究表明,缺乏体育活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相应地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可以降低升高的血压、控制血糖水平和降低体重,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3]。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参加身体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达到身体健康。
不仅如此,大学体育教育还肩负着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任务,然而,现实与目标有很大差距。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在2000年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在全国范围为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度和时间不足,中学生和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趋势是年级越高参加的频率越低[4]。
最近,宋逸等对2010年全国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调查,也发现学生体育锻炼的频率从小学到高中呈显著下降趋势[5]。
这种趋势给发展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在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时常把体育锻炼和身体形象联系起来。
例如,美国学者Hausenblas等在对100余篇已发表的有关身体形象论文数据进行元分析后,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对自身外表的认知较肯定,自信心较高,而反之亦然[6]。
同时,国内的学者也开始探索运用锻炼心理学中身体形象的概念与理论,分析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锻炼发展的内部因素[78]。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跟踪调查设计,来定量分析大学生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及其有关的身体形象在二年大学体育教育期间的变化,以期为大学体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促进学生健康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提供参考。
先前的有关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忽略了跟踪调查法,采用同时抽取不同年级学生样本来反映发展趋势。
根据运动发展的理论,跟踪调查因其对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间隔后进行重复测量,故能较准确地反映体育活动参与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9]。
考虑到男生、女生的身心差异,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和身体形象的性别不同也在本文中被分析考量。
1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大城市高校150名健康新生,参加2年的跟踪调查,其中完成所有测试的学生为121人(年龄17~20岁,男生48人,女73人)。
其余没有完成测试或转学的学生从研究中剔除。
所有研究参与者没有先前的身体锻炼量表和身体形象量表的测试经历,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测试。
1.2研究过程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IPAQ)中文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多维身体自我关联量表》(MBSRQ)中文版,分别测量大学生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和身体形象。
上述测试首先被实施在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作为前测结果。
2年体育教育课程结束之时,对每个被试进行同样的测试,作为后测试。
学生的学号被使用来追踪二次测试的一致性。
1.3身体锻炼测量使用《国际身体活动量表》(IPAQ)短表的中文版测量每个研究对象一周的身体活动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身体锻炼水平。
《国际身体活动量表》(IPAQ)是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不同文化和国度使用的可靠、有效测量身体活动量的方法[10]。
该量表首先收集每个学生在过去7 d中的身体活动信息,然后根据各种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的不同权重,来计算工作代谢当量(MET);因此,加权后的一周工作代谢当量(MET)时间能够较准确地估计身体锻炼水平或身体活动量,其计算公式如下:MET (min/周) =走路MET(min/周)+中等身体活动MET(min/周) +剧烈身体活动MET(min/周)其加权方法如下:走路MET(min/周)=3.3×每天走路时间(min)×走路时间(d)中等身体活动MET(min/周)=4.0×每天中等强度活动时间(min)×中等强度活动时间(d)剧烈身体活动MET(min/周)=8.0×每天剧烈活动时间(min)×剧烈活动时间(d)在量表中,剧烈身体活动是指付出很大努力,呼吸比正常快得多的活动,例如快跑、球赛、健身操、力量训练、快速骑车等活动;而中等强度活动则指付出一些努力,呼吸比正常较快的活动,例如慢跑、搬运物品、中速骑车、乒乓球等活动。
1.4身体素质测量本研究采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4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包括1 000 m跑(男)或800 m跑(女)、50 m跑、立定跳远、体前屈。
选择该4项指标的原因是为了较为全面评价身体素质,把国际上通用的与健康有关的指标如耐力(1 000 m或800 m)和柔韧性(体前屈),以及与运动有关的指标如速度(50 m)和爆发力(立定跳远)分类分析。
每项测试的结果根据《标准》转换成标准分数。
与健康有关的身体素质用耐力和柔韧性指标分数之和来表示,而与运动有关的身体素质则以速度和爆发力指标分数之和为代表。
1.5身体形象测量身体形象涉及到个体对自身外表的认知。
为了准确地了解学生身体形象,本研究采用了锻炼心理学界享有盛誉的“多维身体自我关联量表”(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的中文版[7,11]。
“多维身体自我关联量表”是一个旨在测量个体对外表、身体素质、健康、体重等的自我评价与认识的问卷,它包括10个维度共69项问题。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选择了与身体形象的认知最直接的外表评价(效度=0 .88,信度=0.91)和外表态度(效度=0.85,信度=0.90),其他维度因为与本课题无直接关系而剔除。
外表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身体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满意外貌的自我评价,而外表态度则测量对自己外表和打扮的关注程度。
这2个维度是决定身体形象的直接要素。
1.6统计分析本研究共测量一周工作代谢当量(MET min/周)、健康身体素质分数、运动身体素质分数、外表评价分数、外表态度分数等5个自变量。
其中工作代谢当量反映身体锻炼活动量,健康与运动身体素质分数表示身体素质水平,外表评价与态度分数则是估计自我身体形象的认知程度。
大学体育教育对上述自变量的作用,用前测结果和后测结果的比较来显示。
同时,把性别作为另一个因变量,以了解男女生在身体锻炼、身体素质、身体形象上的不同特点。
因此,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是2(性别:男生与女生)×2(测试时间:前测与后测)双因素重复测试的方差分析(ANOVA)。
所有分析使用SigmaPlot 11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的显着性定在α=0.05。
2研究结果2.1身体锻炼结果分析对一周工作代谢当量进行双因素重复测试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试时间和性别的交叉作用,F(1,119)=6.81,P2.2身体素质结果分析使用重复测试方差分析方法,对健康有关的身体素质指标和运动有关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分别分析。
在健康身体素质分数上,结果没有发现男女生不同,性别和测试时间也没有交叉作用;但与前测结果相比,所有学生的健康身体素质分数在后测试时都有显著地减少, F(1,119)=23.73,P另一方面在运动有关的身体素质指标上,分析发现测试时间和性别的交叉作用,F(1,119)=25.36,P2.3身体形象结果分析采用与上述类似的双因素重复测试方差分析,发现外表评价的测试时间与性别的交叉作用,F(1,119)=4.82,P3讨论与分析把身体素质分类为健康有关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有关的身体素质,起先于美国运动医学研究,并逐渐成为国际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