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练: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3.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史“政治线索”回顾练(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
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
”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解析:选D题干引用材料表现了宗法分封制的基本特征,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大一统格局出现在西汉,不属于西周,故选D项。
2.《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表明()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解析:选C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周天子是天下的绝对大宗,不是周公,故B项错误;“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表明分封的重要依据是智慧和品德,故C项正确;“殷民六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表明殷族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项错误。
3.《左传·襄公十二年》:“秋,吴子寿梦卒。
临于周庙,礼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等级森严B.奴隶制渐趋强化C.宗法制亲疏有别D.封建制尊卑有序解析:选C分封制等级森严是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等级差别,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奴隶制渐趋强化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表明宗法制血缘关系的亲疏,故C项正确;封建制尊卑有序是指分封制的森严等级,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主线一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一、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1.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人物与主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礼”学说;“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代表人物: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理观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人物: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2.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二、儒家思想由转型到扬弃1.宋明理学派别哲学观认识论程朱理学二程:“天理”本原论;人伦即天理“格物致知”。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此工具名称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曲辕犁解析:选D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和筒车是灌溉工具,与材料无关,故A、B、C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工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符合曲辕犁的特征,故D项正确。
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解析:选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均土地减少,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汉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3.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
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
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政府注重精耕细作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各地民俗趋向一致解析:选A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是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传播农桑”,表现统治者重视农业,故A项正确;以农为本导致注重精耕细作与题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春祭庙会活动”只是一种民俗,材料没有涉及各地民俗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4.(2018届高三·苏州模拟)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解析:选D材料中汉代漆杯,六位不同工种工匠说明生产专业细化,七位监督人员说明官府掌控,故D项正确。
课时跟踪检测(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
这主要是由于()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解析:选D据材料“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故D项正确。
2.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
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
”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选B材料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项错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 项正确;C、D两项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
3.有史学家评论说:“隋唐时期……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一定的政务决策权C.皇帝和政府共同决策政务D.政府对皇帝专权有一定牵制解析:选A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信息“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可知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4.(2018届高三·苏州期中)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和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的内容,故A、B两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力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主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主线二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一、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二、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苏考试说明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大宗、小宗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主要是土地和人口.(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等级森严。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核心词: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1.秦的统一(1)统一六国①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②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①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②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③“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3.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清发展线索][掌握发展历程]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①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
[迁移应用]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解析:选C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刺史在汉武帝时期才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
2.《新唐书》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解析:选A据材料“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可知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衡行政运作程序,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给事中“涂归”权力是来制衡行政运作程序,避免行政运作过程中的过失,保障君主独断之权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约丞相行政权力,而不是剥夺丞相行政权力,故D项错误。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9届高三·某某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不再遵守礼器形制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B项。
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此工具名称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曲辕犁解析:选D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和筒车是灌溉工具,与材料无关,故A、B、C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工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符合曲辕犁的特征,故D项正确。
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解析:选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均土地减少,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汉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3.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
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
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政府注重精耕细作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各地民俗趋向一致解析:选A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是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传播农桑”,表现统治者重视农业,故A项正确;以农为本导致注重精耕细作与题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春祭庙会活动”只是一种民俗,材料没有涉及各地民俗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4.(2018届高三·苏州模拟)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解析:选D材料中汉代漆杯,六位不同工种工匠说明生产专业细化,七位监督人员说明官府掌控,故D项正确。
5.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面增,质薄腻,色滋润。
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得知,瓷器是专门为皇家生产,不在市场上流通,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
6.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
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雠货。
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材料说明()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解析:选A材料中“机户领织,谓之代料”“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雠货”“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道程序环环相扣,说明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故A项正确。
7.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九市(位于东、西市)开场,货别隧分。
……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
”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图)。
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解析:选D材料中《西都赋》中的“立十二之通门”“九市(位于东、西市)开场”能与汉代长安城遗址图相互印证,从而说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设问中要求图文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故D项正确。
文学作品容易夸张失真,不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所以A项是不准确的。
B项“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不符合材料的设问,故B项错误。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用考古发现来证实,C项表述错误。
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B.北宋开封城C.南宋临安城D.元朝大都城解析:选B唐朝前期没有夜市,北宋时出现夜市,北宋要早于南宋和元朝,故B项正确。
9.著名学者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提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
”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A.重视道德操守看淡商业利润B.商业资本成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C.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D.缺乏制度的保障而导致发展困难解析:选C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但不能由此推断出其看淡商业利润,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经济运行主流模式,故B项错误;徽商、晋商汇兑业务的运转还是完全依赖道德操守,传统观念固化,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影响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发展缺少法律的保障,但没有体现其发展艰难,故D项错误。
10.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③④①②B.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①徽商产生的时间是明清时期;②曲辕犁的时间是隋唐时期;根据“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谓之团钢”可知为灌钢法,故③的时间为魏晋时期;“交子”是北宋时期的现象,故④的时间为宋朝,B项符合题意。
11.(2018届高三·镇江检测)《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士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
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
”作者意在强调()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解析:选D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与材料中“贵族经济”到“士族经济”“士绅经济”“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相符,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并非作者所强调,故排除。
12.如图是《明清时期国内各区域市场分布示意图》,它较为充分地反映出()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商品经济显著发展解析:选D自给性,与材料中“市场”不符,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材料中“各区域市场”直观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13.《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里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
”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A.加强农业管理B.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D.强化社会管理解析:选D材料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的用意,其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
14.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A.重视农业生产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解析:选D材料把农业和商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农业和商业对百姓生活和国家发展都很关键,故D项正确。
A、B两项失之片面,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5.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
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D.反映“天朝上国”观念解析:选C“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效益,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
某些学者认为,“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
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材料二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
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资”的一方。
……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明代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决不允许突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三角首先被徽商冲破。
……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
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材料三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
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点。
(6分)(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这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得出商品种类多,根据材料一中“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得出经营的地域范围广,结合所学可知徽商的经营方式为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