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
- 格式:doc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10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翻译及作者情感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解释:诗人独自站在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橘子洲头就在眼前。
表达的感情:描绘了诗人独立于秋天的橘子洲头,眺望湘江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孤独、沉思的情感。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解释:看那万山遍野,层林尽染,湘江水清澈透亮,百舸争流。
表达的感情:描绘了秋天湘江两岸的壮丽景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释:鹰在长空中翱翔,鱼在浅底中游弋,万物都在霜天中自由竞争。
表达的感情: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竞争的赞美。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解释:望着辽阔的大地,我感到惆怅,谁能主宰这世间的沉浮?表达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深沉、忧郁的情感。
5.“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释: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游玩过的地方,回忆起那些峥嵘岁月。
表达的感情:回忆起和朋友们的游历经历,表现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感慨。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解释:我们这些同学正值青春年华,充满朝气;我们这些读书人充满豪情壮志,挥斥方遒。
表达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青春年华的赞美和对自己书生意气的自豪。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释:我们用文字激扬江山,指点江山,将那些权贵视为粪土。
表达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热情,以及对权贵的蔑视。
8.“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解释:你们还记得吗?我们曾在中流击水,那时的浪花都能阻止我们的飞舟前行。
表达的感情:回忆起青年时期激昂奋斗的经历,表现出对青春的怀念和对勇往直前的激励。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自由竞争的向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青春年华的赞美和对权贵的蔑视等情感。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青年人的激励。
沁园春长沙的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赏析沁园春长沙的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赏析《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的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近现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集体研讨式备课提纲
年级高一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王军儒时间2015年8月30日
集体研讨式备课提纲
集体研讨式备课提纲
年级高一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何凤英时间2013年4月5日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4.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
教师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
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
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
量,不愧是语言大师。
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