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违约损害赔偿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对个人权益的日益重视,精神损害赔偿问题逐渐成为法律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合同违约的情境中,当一方因对方违约而遭受精神损害时,其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如何计算和确定赔偿数额,成为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1. 理论基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源于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当一方因对方违约而遭受精神损害时,应当得到合理的赔偿,以维护合同的公平性和双方的合法权益。
2. 法律条款解读:我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但通过解释和应用相关条款,可以推导出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可和保护。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即违约方和受损方应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条件,如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
2. 行为要件:指违约方存在明显的违约行为,且该行为与受损方的精神损害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3. 损害结果:受损方因违约方的行为而遭受了实际的精神损害,如心理压力、精神痛苦等。
4. 主观过错:违约方在实施违约行为时存在主观过错,即故意或过失导致对方遭受精神损害。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与计算1. 认定标准:在认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时,应综合考虑受损方的实际损害程度、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因果关系等因素。
2. 计算方法: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上,考虑受害人的痛苦程度、生活质量的降低等因素;定量上,可参考相关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五、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1. 证据收集困难:由于精神损害具有主观性,其证据收集往往较为困难。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有效证明受损方的精神损害成为了一大难题。
2. 赔偿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统一的司法解释,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在处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往往存在赔偿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中的违约金与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在合同中,违约金和损害赔偿是一项重要的条款,用于约束合同双方的行为,保护受损方的利益。
合同的违约金与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方法。
一、违约金的计算方法违约金是由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的经济赔偿,其计算方法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固定金额在合同中,可以明确约定违约方需支付的固定金额作为违约金。
这意味着无论违约的程度如何,违约方都需支付固定的违约金。
例如,双方签订租房合同,约定违约方需支付10000元作为违约金。
2.按比例计算根据违约方违约的情况,可以约定按合同总金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违约金。
比如,合同规定违约方每天需支付合同总金额的0.1%作为违约金。
3.实际损失额合同中还可以约定违约金根据实际损失额计算。
双方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违约方需向守约方支付因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额。
例如,如果A公司未按时交付货物给B公司,导致B公司无法按时完成生产,那么B公司可以要求A公司支付因此造成的生产损失的实际金额作为违约金。
二、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的赔偿金,用于弥补守约方因违约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失。
常见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实际损失额与违约金类似,损害赔偿可以根据实际损失额进行计算。
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方需向守约方支付由于违约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额。
例如,如果A公司未按约定时间完成工程项目,导致B公司延误了生产,那么B公司可以要求A公司支付由此造成的生产损失的实际金额作为损害赔偿。
2.合同约定合同中也可以明确约定损害赔偿的具体金额或计算方法。
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方需向守约方支付一定的金额作为损害赔偿,或者根据特定的公式计算具体金额。
这样可以避免纠纷,确保双方都清楚赔偿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违约金和损害赔偿时,应根据合同约定的具体条款进行计算。
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的约定,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争议,或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计算。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一方当事人因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时,有权要求对方当事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
这一制度在各国法律中都有所体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弥补其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精神损失。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一方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精神损害;(2)一方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违反了法律规定或者公序良俗,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精神损害;(3)一方当事人因过错导致合同无法履行,使另一方当事人遭受精神损害。
在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当一方当事人存在过错时,才需要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2)损害事实原则,即受害方必须证明其因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而遭受了实际的精神损害;(3)因果关系原则,即受害方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适用还需要考虑一些因素,如受害方的过错程度、损害程度、违约方的过错程度等。
此外,
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还需要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如受害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以确保赔偿数额的公平合理。
合同纠纷中违约损害赔偿有哪些原则规定⼀、《合同法》损害赔偿原则的规定《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不履⾏合同义务或者履⾏合同义务不符合规定,给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合违反合同⼀⽅订⽴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本条规定确⽴了对违约损害完全赔偿原则,“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的赔偿⼜包括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
直接损失是指因违约造成现有财产的减损灭失和费⽤⽀出。
⼀般包括:因为违约⽽得不到补偿的订约费⽤⽀出;⼀⽅对另⼀⽅作出履⾏后未获得的对价;因标的物交付瑕疵⽽要承担的全部损失;因履⾏迟延造成的利息损失和其他财产损失等。
可得利益损失是指受损⽅在合同适当履⾏以后可以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因违约⽅的违约⾏为⽽没能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损失。
与直接损失相⽐,可得利益损失是⼀种未来的、期待的利益损失。
⼆、可得利益损失的种类最⾼⼈民法院《印发<关于当前形式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法发[2009]40号)规定:根据交易的性质、合同的⽬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损失主要分为⽣产利润损失、经营利润损失和转售利润损失等类型。
⽣产设备和原材料等买卖合同违约中,因出卖⼈违约⽽造成买受⼈的可得利益损失通常属于⽣产利润损失。
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同以及提供服务或劳务的合同中,因⼀⽅违约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失通常属于经营利润损失。
先后系列买卖合同中,因原合同出卖⽅违约⽽造成其后的转售合同出售⽅的可得利益损失通常属于转售利润损失。
三、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规则和计算⽅法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可得利益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反合同⼀⽅订⽴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最⾼⼈民法院《印发<关于当前形式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法发[2009]40号)规定:⼈民法院在计算和认定可得利益损失时,应当综合运⽤可预见规则、减损规则、损益相抵规则以及过失相抵规则等,从⾮违约⽅主张的可得利益赔偿总额中扣除违约⽅不可预见的损失、⾮违约⽅不当扩⼤的损失、⾮违约⽅因违约获得的利益、⾮违约⽅亦有过失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必要的交易成本。
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摘要:传统理论认为精神损害只能通过侵权责任获得救济,精神损害赔偿属于侵权法范畴,不能扩展到违约责任中。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国外许多国家、国际性立法文件均肯定了在特定情形下对违约行为所致精神损害的赔偿,然而我国立法却没有明确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本文首先介绍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确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最后对我国施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首先,违约之损害赔偿,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依法赔偿债权人所受损失的责任。
其中,损害可分为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又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
合同一旦生效将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完全地、严格地履行合同义务,任何一方当事人因违反有效合同所规定的义务,都要承担违约责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违约所导致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的责任①。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和限制主张建立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不意味着要广泛承认合同责任上的精神损害赔偿。
对违约精神损害的赔偿必须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对一般的违约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不予赔偿,否则精神损害赔偿扩及整个合同法领域,大大加重债务人和法院的负担。
因此,我们必须对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加以限制:1、合同类型的限制按合同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商业合同和非商业合同。
一般认为,商业合同是以纯粹的商业目的为基准的,对商业合同的违反是商业风险的必然产物,对此造成的精神损害,受害一方当事人不宜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反对以实现私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家庭利益为主要目的的非商业合同中,在合同订立之时,合同当事人就对合同实现有极高的期待,期盼通过实现合同目的来获得既定的精神享受,一旦合同不成立将会给受害人带来极大损失包括精神损失。
《民法典》违约损失的赔偿的相关规定⽬前,我国现⾏《民法典》对违约损失赔偿采⽤了完全赔偿原则,即违约⽅对与受害⼈因违约⾏为所遭受的全部损失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完全赔偿原则的⽴法⽬的是最⼤限度的使违约受害⼈恢复到合同正常履⾏所能达到的状态。
那么《民法典》违约损失的赔偿的相关规定是怎样的?接下来由店铺⼩编为您解答。
《民法典》违约损失的赔偿的相关规定《民法典》第五百七⼗七条【违约责任】当事⼈⼀⽅不履⾏合同义务或者履⾏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四条【损害赔偿范围】当事⼈⼀⽅不履⾏合同义务或者履⾏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订⽴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五百⼋⼗五条【违约⾦】当事⼈可以约定⼀⽅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付⼀定数额的违约⾦,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法。
约定的违约⾦低于造成的损失的,⼈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过分⾼于造成的损失的,⼈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就迟延履⾏约定违约⾦的,违约⽅⽀付违约⾦后,还应当履⾏债务。
这些规定表明,当事⼈在对⽅违约时要求赔偿损失有三种⽅式:⼀是约定违约⾦,即当事⼈在合同中约定⼀⽅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的情况向对⽅⽀付相应的违约⾦。
在建筑合同中⼯期延误损害赔偿就属于违约⾦的⼀种⽅式。
⼆是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法。
⽬前,我国现⾏《民法典》对违约损失赔偿采⽤了完全赔偿原则,即违约⽅对与受害⼈因违约⾏为所遭受的全部损失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完全赔偿原则的⽴法⽬的是最⼤限度的使违约受害⼈恢复到合同正常履⾏所能达到的状态。
这⼀⽅⾯要求给予受害⼈充分的赔偿,包括合同履⾏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主要指利润);另⼀⽅⾯也不⽀持让违约⼈承担惩罚性的违约责任。
中的违约责任与损害赔偿计算模式分析违约责任与损害赔偿是合同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涉及到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所应支付的赔偿金额。
在合同中,一方违约后对方享有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同时也需要根据损害程度进行相应的赔偿。
本文将对中的违约责任与损害赔偿计算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违约责任分析在合同中,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根据违约行为的不同,违约责任可以分为违约责任和违约责任。
对于违约行为,违约方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同时对方享有请求履行权利;对于违约行为,违约方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对于违约责任的确定,首先需要对违约行为进行判断。
根据合同的约定,当一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即构成违约行为。
合同通常明确约定了履行的时间、方式、质量等,当一方未能按照约定履行时,将被认定违约。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责任应当具备三个要素:违约行为、损害结果和过错。
违约行为是指违约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行为;损害结果是指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的经济损失;过错是指违约方在违约行为中的过失或过错程度。
违约责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请求履行,即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另一种是请求损害赔偿,即要求违约方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请求履行主要适用于违约方能够履行义务的情况,请求损害赔偿主要适用于违约方无法或不愿意履行义务的情况。
损害赔偿计算模式分析在确定违约责任后,需要对损害赔偿进行计算。
损害赔偿的计算模式主要包括实际损失赔偿、合同目的的损失赔偿和违约金。
实际损失赔偿是指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在计算实际损失赔偿时,需要对损失的种类、数额进行具体的分析。
例如,当一方未能按时交付合同约定的货物,给对方带来了停产、滞销等直接经济损失时,应根据停产、滞销的时间和数量计算相应的赔偿金额。
合同目的的损失赔偿是指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在计算合同目的的损失赔偿时,需要考虑合同交易的目的和合同履行的预期效益。
法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的争议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是合同法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见的问题。
当一个合同当事人违反了合同约定,就会引发违约责任的问题。
同时,违约行为也可能给另一方造成一定的损害,这就需要讨论损害赔偿的争议。
本文将围绕法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的争议展开探讨。
1. 违约责任的基本原则在合同法中,规定了一些基本的违约责任原则。
首先,摄取完全责任原则,即违反合同责任的一方应当承担全部的违约责任。
其次,违约责任应当以损害赔偿为主,即违约责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赔偿受损方的损失来恢复其利益。
最后,违约责任应当符合诚实信用原则,即当事人应当遵循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不得以损害他人权益的方式行使权利。
2. 违约责任的形式违约责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违约责任的履行和违约责任的非履行。
违约责任的履行指的是违约方通过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来消除违约。
而违约责任的非履行则是指违约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从而引发对方的损失。
根据违约的形式不同,合同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救济措施。
3. 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一方违约给另一方造成损失时,损害赔偿的争议常常引发纠纷。
首先,作为受损方,他需要证明违约方的违约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实际的损失。
其次,受损方需要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来确定损失赔偿的方法和范围。
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实际损失赔偿和合理支出赔偿两种方式。
实际损失赔偿是指赔偿受损方因违约行为而实际遭受的损失,而合理支出赔偿是指因违约方的行为而经受了合理支出的补偿。
最后,另一方作为违约方,需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通过赔偿受损方的损失来消除违约所导致的不利后果。
4. 法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的解决途径当发生法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的争议时,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违约行为双方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达成一致,确定赔偿金额和方式,从而解决争议。
其次,如果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当事人可以选择仲裁或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争议。
仲裁是一种非诉讼的争端解决方法,当事人可以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选择合适的仲裁机构来解决争议。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法律议题。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合同关系中因违约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需求日益增长。
本文旨在探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适用条件、赔偿标准及限制等问题,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合同关系中,因一方违约导致另一方遭受精神损害,由违约方对受损方进行的经济赔偿。
这种赔偿旨在弥补受损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心理压力等非物质性损失。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1. 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受损方与违约方之间必须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这是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
2. 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违约方的行为必须导致受损方遭受精神损害,如恐惧、焦虑、抑郁等。
3. 精神损害与违约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受损方的精神损害必须与违约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4. 法律规定的其他要件: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可能还存在其他适用条件,如损害的可预见性、损失的可量化等。
四、赔偿标准及限制1. 赔偿标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因国家、地区而异。
一般来说,赔偿金额应与受损方所遭受的精神损害程度相匹配,并考虑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受损方的预期利益等因素。
2. 限制:虽然精神损害赔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受损方的损失,但并非所有精神损害都可以获得赔偿。
例如,轻微的、短暂的精神痛苦可能不被视为可赔偿的损失。
此外,赔偿金额也受到一定限制,以防止过度索赔和滥用诉讼。
五、国内外立法及实践比较1. 国内立法及实践:我国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内容。
在实践中,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并确定具体的赔偿金额。
2. 国外立法及实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及实践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和标准,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对保守。
本文就我国合同法中的违约损害赔偿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阐述了违约损害赔偿的意义和概念,指出违约损害赔偿是最重要和最具广泛适用性的违约责任形式,是整个合同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违约损害赔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从违约损害赔偿的特点、损害赔偿与其他违约责任形式的区别和损害赔偿的确定方式这三个方面对违约损害赔偿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述,对在实际履行中如何准确把握和正确适用这一违约责任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文中阐述了违约损害赔偿的六个特点:①是因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②原则上仅具有补偿性而不具有惩罚性;③以赔偿受损方因对方违约行为而遭受的全部损害为原则;④具有一定的任意性;⑤是最重要的违约责任形式,并且其他任何责任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损害赔偿;⑥是一种严格责任。
文中分析了违约损害赔偿与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采取补救措施、解除合同和定金责任这五种责任形式的区别。
指出了违约损害赔偿的两个确定方式——约定损害赔偿与法定损害赔偿,并对法定损害赔偿在实际履行中应遵循的规则给予了阐述。
关键词:违约损害赔偿补偿性任意性严格责任合理预见规则合同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合同法律制度中,违约责任是重中之重,它起着维系合同关系、促使当事人适当履行合同义务的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一个利器。
而损害赔偿则是最重要的违约责任形式,是整个合同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并且其它任何违约责任形式皆可转化为损害赔偿。
研究和正确把握损害赔偿这一违约责任形式,可以有效地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裁违约行为,鼓励交易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进而充分发挥合同法在调整市场经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所谓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和依据合同的规定而应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一、违约损害赔偿的特点1、损害赔偿是因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
合同生效后,因债务人违约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害,当事人之间的原合同债务关系就转化为损害赔偿的债务关系。
作为违约责任形式的损害赔偿,与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损害赔偿、合同无效后的损害赔偿、合同撤销后的损害赔偿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仅能基于合法有效的合同存在之前提。
如果合同不存在、无效或被撤销,则不适用违约损害赔偿。
2、损害赔偿原则上仅具有补偿性而不具有惩罚性。
违约损害赔偿是民事责任的一种,理应和其他民事责任一样,从法律本性而言只具有补偿功能而摒弃惩罚功能。
再者,从民法等价有偿原则出发,任何民事主体,一旦造成他人损害都必须以等量的财产予以补偿,一方违约后,违约方必须赔偿对方因违约而遭受的全部损失。
违约损害赔偿也完全适用这一原则,亦即:损害赔偿应当具有补偿性,其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或填补债权人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害。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①。
即“一加一”赔偿。
由于该赔偿的数额已经超出了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故属于惩罚性损害赔偿。
此种赔偿仅针对欺诈行为而适用,它只是合同违约损害赔偿的一个例外,而非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
3、损害赔偿以赔偿受损方因对方违约行为而遭受的全部损害为原则。
一方不适当履行或不履行合同,另一方不仅会遭受现有财产减少的损失,而且会遭受期待利益的损失。
这些损失理应得到全部赔偿。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4、损害赔偿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等条款规定了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可以预先约定一方当事人在违约时应向对方当事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
这种方式可以对违约赔偿的范围和数额进行约定,也可以对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进行约定。
同时,当事人也可以预先约定免责条款免除其未来的违约责任,包括损害赔偿责任。
当然,这种约定以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为限。
5、损害赔偿是最重要的违约责任形式,并且其他任何责任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损害赔偿。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把损害赔偿专门列为一节,我国《合同法》虽无专列章节,但也在违约责任一章中对损害赔偿给予特别规定②。
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任何损失一般都可以转化为金钱赔偿。
特别是在违约责任中,损害赔偿具有根本救济功能。
这完全符合民法等价有偿及赔偿的补偿性及金钱的一般性质,并且与当事人订立合同获得经济利益这一主旨相符。
因此,作为违约责任的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等皆可转化为损害赔偿。
6、损害赔偿是一种严格责任。
损害赔偿是一种严格责任,即无过错责任。
只要有违反合同的行为,并且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违约方就要负损害赔偿责任。
至于其违反合同有无过失,在所不问。
从我国法律规定来看,《民法通则》中关于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中没有提及过错的概念③,《合同法》也没有明确规定过错责任原则。
实际上,我国合同法律制度中的损害赔偿应是一种严格责任,理由如下:其一,我国法律没有规定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甚至连过错一词亦无提及。
其二,违约行为具有客观性。
它指的是合同当事人的行为不符合约定的或法定的义务这样一种状态,而不包括当事人的主观过错。
其三,《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仅规定了不可抗力这样一个免责事由。
其四,《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该条突出说明了违约责任无过错性的特点。
因此,如果一方当事人能够举证证明另一方构成违约并造成损害后果,违约方即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除非其能举证证明其违约具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
这里牵扯举证责任问题④,如果一方欲让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其必须举证对方违约并造成损害后果;违约方如欲免责,则必须举证证明其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
二、违约损害赔偿与其他违约责任形式的区别1、损害赔偿与实际履行。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可见,这两种救济方式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实际履行具有特殊的功能:其一,实际履行是实现合同目的、维护合同纪律所必须采取的救济方式。
其二,实际履行的适用可以使合同得以继续存续,进而鼓励交易增加社会财富。
其三,从举证责任来看,受害人要求采取实际履行的补救方式可不必承担对实际损失的举证责任,因而在很多损失难以确定和举证的情况下,实际履行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当然,尽管违约方不得以其他补救方式代替合同的实际履行,但对受害人来说,在损害赔偿方式能够有效地维护其利益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放弃实际履行的补救方式而采取损害赔偿。
实事上,某些情况下采用实际履行的方式不足以弥补债权人的损失。
例如,债务人迟延交货使债权人生产经营停顿,从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尽管通过实际履行获得了合同约定的货物,但已遭受的损失仍未得到完全弥补。
针对这种情况,就应结合损害赔偿救济方式,保护受害方利益,制裁违约当事人,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
2、损害赔偿与支付违约金。
损害赔偿与支付违约金都是合同责任的主要方式。
前者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责任形式,而后者则具有补偿性和惩罚性双重属性。
所以,损害赔偿通常要与实际损害相结合,而支付违约金的数额与实际损害之间并无必要联系。
即使在没有损害的情况下,也应支付违约金。
如果支付补偿性违约金不足以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债务人还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弥补违约金的不足部分,即违约金可与赔偿损失并用。
但在两者并用的情况下,应以受害方的实际损失作为责任的最高限额,即受害方不得获取超过实际损失的补偿。
3、损害赔偿与采取补救措施。
在不适应继续履行的情况下,受损方可以要求违约方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挽回损失。
如在买卖合同中,如果标的物的瑕疵可以修补,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修补瑕疵,并由其承担修补所需费用。
但修补后如仍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给予损害赔偿。
例如,债务人修补瑕疵造成迟延履行,而因迟延履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那么债权人当然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4、损害赔偿与解除合同。
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从这一条可以看出,合同解除后在通过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等方法仍不足以使财产关系恢复原状时,才可以借助损害赔偿方法。
除此之外,赔偿的范围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还包括管理、维护标的物所产生的费用以及因归还财产等本身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原则上,合同解除时损害赔偿不应包括可得利益(即期待利益)的损失。
因为期待利益只有在合同完全履行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既然当事人选择了解除合同,就说明了其无意继续履行合同,因而也就不考虑对其期待利益的赔偿。
5、损害赔偿与定金责任。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据法律规定或双方的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订立时或订立后、履行前,按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当事人的金钱或其它替代物。
定金具有担保性质,它具有担保、证约、预付款三种作用。
而违约损害赔偿则是一种违约责任形式,双方具有独立性。
定金责任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其适用不以实际发生的损害为前提,而且适用的是“定金罚则”。
损害赔偿以损害为前提,以赔偿实际损失为限度。
定金责任的承担不能替代损害赔偿。
也就是说,既不能将定金责任作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也不能在计算损害赔偿时将定金列入其中。
当然,如果同时适用定金和损害赔偿,其总值超过标的物价金总和的,法院应酌情减少定金的数额。
三、违约损害赔偿的确定方式1、约定损害赔偿。
约定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预先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或约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
对此,《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有着明确的规定。
约定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包括:①预定性。
即损害赔偿数额或损失计算方法在缔约时即预先约定。
②从属性。
即它以主合同的有效成立为前题。
③条件性。
即约定损害赔偿条款在主合同成立并生效后并不能当然生效,而只有在发生了违约行为并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后才能实际生效。
2、法定损害赔偿及其应遵循的规则。
法定损害赔偿是指由法律规定的,由违约方对受害方因违约而遭受的损失承担的赔偿责任。
根据法律的规定,法定损害赔偿应遵循以下规则。
(1)完全赔偿原则。
完全赔偿原则是指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而对受害人造成的全部损失都应当由违约方负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