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4讲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6讲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含配套试题)一、考纲阐释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翻译”是指将文言文(语法和表达)转换成现代汉语(语法和表达)。
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当然,考纲规定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给“难易”上画了一道线,生僻、古奥的文章不会出现了,但涉及的范围还是相当大,何况还有文体的不同。
近几年来,论述类、记游类甚至文言小说的出现均说明了这一现象。
所以,这一考点的空间很大,难度也不小。
二、考点透析本考点是对文言实虚词的理解(包括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等的综合考查。
一般来说,一道翻译题3分左右,译出句子大意得1分,译出一个关键点得1分(这里所说的关键点,往往是一个重要词语特别是活用词语、一个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
鉴于前面已对文言实虚词作过专项阐述,在此只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作重点分析。
(一)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即把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
词类活用的特点是临时性、语境性,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义就消失了。
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
第一讲语音一、考纲阐释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本考点的考查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所谓“识记”,就是只要求准确记忆汉字的读音,不要求拼写;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并不在考查范围。
所谓“现代汉语普通话”,就是将古代汉语特有的字音及一些方言排除在考查范围之外。
所谓“常用字”就是指2 500个常用字。
二、考点透析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这一考点,重点考查那些与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用频率高又容易误读的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和习惯性误读字等。
(一)多音字1.同义多音字。
这类多音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没有显著的不同,但读音不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用这个字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读音不同。
如:高考大纲版全国卷“桧柏”的“桧”读“ɡuì”;而“秦桧”的“桧”读“huì”。
二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
如:高考重庆卷“殷红”中的“殷”读“yān”,其他都读“yīn”“yǐn”。
三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
如:高考重庆卷“包扎”为口语,其中“扎”读“zā”,而在书面语中使用时如“驻扎”的“扎”读“zhā”。
2.多义多音宇。
这类多音字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词性不同,读音不同。
如:高考广东卷“畜牧”的“畜”做动词时读“xù”,而做名词时如“牲畜”的“畜”读“chù”。
二是意思不同,读音不同。
如:高考山东卷中“果脯”的“脯”,义与“蜜饯果干”有关时读“f ǔ”;与“胸脯”义有关时读“pǔ”,与“上供、案件”义有关时。
(二)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字义,声旁表读音。
汉字中90%以上是形声字,但由于语音的演变,很多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不再表示该字的读音,如:高考天津卷Ⅰ“浸渍.”的“渍”读“zì”,而不读“zé”,“莘.莘学子”的“莘”读”shēn”,而不读“xīn”。
第三讲标点一、考纲阐释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D级。
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在沉寂了近十年后,最近:几年高考新增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包括两个要素——正确书写标点符号和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正确书写标点符号就是不能用错标点符号,规范书写标点符号就是在行文中把标点符号写得工整清晰。
关于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定要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依据,结合语言现象加深对标点符号应用规则的理解。
可以说,掌握标点符号.的墓本用法是基础;准确理解文意及结构,辨明句子语气是正确使用、识别并改正错误的前提。
二、考点透析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点符号包括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间的停顿、结构关系和语气;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具体列表如下:考生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一)常考标点符号的错误设置1. 顿号(1)概数中间用了顿号如: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句中“三四里”是一个概数,表示大概距离,概数中间不用顿号,句中顿号应删去。
在使用标点的过程中,要分清用相邻数字表概数和并列词语的区别。
如:这项任务由三四班共同完成。
句中“三四班”是“三班”和“四班”两个并列的词语,不是用相邻的两个数字表概数,中间应用顿号。
(2)并列词语间无停顿或停顿很小,用了顿号如:全社会都要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切实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
句中“中小学生”中间不需停顿,顿号应删去。
(3)两层以上并列词语间全用了顿号如:为加强协作,拉动内需,促进跨省城市间合作,共同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山东济南、青岛、江苏南京、苏州、安徽合肥、芜湖等城市都派代表出席了这次协作洽谈会。
第10讲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一、考纲阐释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屑于语言的表达应用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高考着重加强对语言文字规范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准确、鲜明、生动”是新增的语言表达的要求。
“简明”即表达语言要简洁、清晰,能够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具体而言,简,即用语不重复哕嗦;明,即语言表达清楚明白,不含混,不模糊,让听者或读者能迅速准确地领会。
因此,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清晰,实际上就是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最丰富的信息,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连贯”是指表达语言时,句子与句子间排列组合符合语言习惯,并且前后衔接通畅,文从字顺,辞意畅达。
句子与句子应当是逻辑的、有机的联系,就跟人体的血脉一样是贯通的。
古人在评价文章时要求“文气畅达”“语言贯通”,就是强调语言的连贯。
所以连缀好句子,将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考虑好前后的贯通和衔接的紧密,这是句子连贯的基本要求。
当然,句子的连贯与简明是紧密统一的,不连贯的语句表达也就不清楚,表达效果差。
“得体”就是要求做到恰如其分,使语言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语体,即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分清不问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等要素,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准确”是语言表达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涉及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确定等方面。
“鲜明”是语言运用的原则之一,具体指的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晰,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楚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它是就表达观点、态度而言的。
表达的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
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
“生动”是就语言表达的效果而言的。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生动的语言才能说服和感染读者,那种词汇干瘪.语言无味的文章,即使观点正确,也是不会有读者的。
名句默写●教学目标1.熟记教材内的名句。
2.积累课外名句。
3. 思索该类题型的基本答题策略。
●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名句默写的命题思路和考查重点。
2.积累课内外名句难点:积累课内外名句。
●设计思想高考语文卷的名句默写多采用6+2形式,即6分课内+2分课外,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为数不多的在试卷上直接呈现的考核知识点,此题得分最容易拿,也相对可控,因此要绝对重视这一题的训练,争取获得最多的分数。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1)文档:2015江苏高考考试说明限定的默写范围课外名句全集修订名句名篇逐日默写●教学设计●课堂反馈一、实战演练〔2011江苏高考〕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3〕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假设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4〕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5〕以古为镜,_______________;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吴兢《贞观政要·任贤》〕〔6〕_______________,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7)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答案]〔1〕泠然善也〔2〕乘骐骥以驰骋兮〔3〕星汉灿烂〔4〕屋舍俨然〔5〕可以知兴替〔6)去来江口守空船〔7〕佛狸祠下〔8〕独立之精神〔2012江苏高考〕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⑵,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⑶,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⑷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专题四正确使用词语命题形式命题特色命题趋向1.词语的误用种类一般集 1.要点考察易混杂的词中在近义混杂、望文生语,如近义混杂、望文生考察形式相对稳固,主要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义、用错对象、色彩不明、是单项选择题 (4 选 1),要不合逻辑等方面不合事理等求选出运用正确或不正2.资料多项选择自报刊、网 2. 仍以单项选择题的形确的一项络上的时势热门资料,贴式命题,分值仍固定为 3近现实生活,时代感较强分的一项为哪一项)分1.(2016·浙江卷)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3)(A.他喜好宽泛,喜爱寂静的棋类运动,对喧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平常感性的流行歌曲,对隆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精粹的看法让人信服;镜头B.荧屏上,他沉稳大方,评论时势亦庄亦谐....外,他爽朗乐观、热情助人,是街坊、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固然最先其实不相信自己涉嫌犯法,但因为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通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后成了骗子的猎物。
D.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明星们或许悟出了言多必失的道理,鲜有人会在聚光灯前竹筒倒豆子,少说、不说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理智选择。
.....A[ 此题从不合语境的角度设误考察词语的使用。
A 项,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宁愿蒙受困难、难过。
语境中没有“宁愿蒙受困难、难过”的意思,不切合语境。
B 项,亦庄亦谐:指 (发言或文章的内容 )既隆重,又幽默。
用于评论时势,切合语境。
C 项,言之凿凿:形容话说得有根有据,特别必定。
切合语境。
D 项,竹筒倒豆子:常比喻坦诚,无保存。
切合语境。
]2.(2015·浙江卷)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在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中,连那些科班身世的经济学博士都被赶出华尔街,到地铁卖热狗去了,况且他这个半路出家的?..B.在外打拼数十年后,他回到了家乡,用节衣缩食的结余..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拳拳爱心。
第4讲正确使用词语(第一节正确使用实词)【2012考纲解读】《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它要求考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它们不同的语言色彩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考查对一定语境下词语使用正误的判断。
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
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从而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动词、形容词居多)上,以辨析近义词为主。
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
它要求学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近义词的辨析是重点也是难点,辨析的关键是同中求异,“求异”时通常从词义的轻重、范围大小、侧重点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性,词的构词能力、适用对象、搭配习惯等角度切入比较,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它们的使用语境。
【重点知识梳理】汉语的词语十分丰富,从语形式看,有单音词、多音词;从词的构成看,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从词的意义看,有单义词和多义词;还有同义词和反义词;从语汇包含的成分看,有通用词语、文言词语、方言词语和外来词语等。
要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意思,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怎样选用词语呢?1.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
现代汉语中近义词语的数量比较大,使用这一类词语是要留心辨别其相同与不同之处。
辟如亲密、亲切、亲热,它们的共同语素是“亲”,亲近;不同之处在另外的语素“密”、“切”、“热”。
亲密,着重指关系,感情密切,没有隔阂;亲切,着重指感情真挚、恳切;而亲热,着重指亲切而热情。
课题第一课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教学目标1.从词义的轻重范围、词语的用法、词义的色彩等角度辨析近义实词。
2.从基本含义、语法作用、恰当位置等方面辨析易混虚词。
3.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别。
●重点、难点重点:1.在一个语段中辨析词语表达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分析学生耳熟能详的高频词在实际运用中的易混易错现象。
难点:关注第六版《新华字典》中词义变化的和新增加的词语。
●设计思想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对这一考点应从理解辨析入手,将着力点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上。
除了系统梳理考点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外,要在对历年考题的剖析中找寻应对方法。
●教学资源1.2011至2015年全国及各省相关高考试题。
2.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中的相关章节①文艺作品的词汇规范化②同义词③几个常用词的辨析④词类家族的奥秘⑤词以类聚●课堂反馈1.(2015·无锡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广袤无垠的大漠深处,由于地球独特的地壳结构、地质作用以及风蚀、水流等因素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奇观。
大自然的创造力常常令人,吸引着无数旅游者和探险家观光和探险。
大自然的奇观为人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让人类出自然、生命的真谛。
A.其他瞠目结舌前来想B.外界叹为观止前去悟C.表层赞不绝口前往品D.表面望洋兴叹上前探2.(2015·南京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着黄山的雨云。
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啪啪掉下来。
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
触目皆是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
A.悬又因石破天惊冷峻B.挂只要惊天动地严峻C.飘既然触目惊心冷酷D.扬一旦天翻地覆严酷3.(2015·盐城一模)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金秋,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了苇草被称为“海”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波涛般雄浑。
"某某省邗江区瓜洲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讲熟语教案 "一、考纲阐释高考命题对词语的考查,以往只强调成语。
从2004年开始,《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仅仅一字之差,却扩大了词语的考查X围。
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已经约定俗成的词组或句子。
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
所谓“正确使用”,就是指所用词语的含义、使用X围、感情色彩等都要与语句表达的意思、感情等协调一致。
近几年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仍以成语为主。
二、考点透析(一)熟语的特点1.结构上具有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特定性,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往往无关。
(二)熟语的分类1.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退避三舍、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望洋兴叹;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豁然开朗、不可救药,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来自现代人的生活与著作,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如成语“文不加点”“如履薄冰”“七月流火”“石破天惊”“不刊之论”“差强人意”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
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
2.惯用语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
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往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实际上就是它的表意点。
第4讲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一、考纲阐释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
“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表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
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
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
本考点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三个方面,本部分重点解析实词和虚词。
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虚词主要指副词、介词、连词。
二、考点透析(一)实词正确使用实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实词。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能力。
近义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如:“学力”和“学历”,“必须”和“必需”;二是异音近义词,如:“迟缓”和“犹豫”,“称道”和“称奇”。
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高考不变的考查方向。
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意义方面辨析(1)辨明范围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如:“事件”和“事情”都表示人类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事件”限于指历史上或社会上的不平常的大事情,适用范围小;“事情”可指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适用的范围广。
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
如果不注意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搭配习惯,就会用错。
(2)把握轻重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如:“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
如岳飞被秦桧___________(诬蔑,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此句语境要用词义较重的“诬陷”。
再如:妨碍、妨害。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
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弄清侧重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
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重。
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
再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
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
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的方面,如:“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如:“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
-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
如他在湖面上划船。
/来往船只很多。
2.从用法方面辨析(1)分清对象有些近义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事,有的对物。
分清所指对象,可以直接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异。
如: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__________(启用起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启用”指开始使用机关印信等,对象是物,“起用”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也指提拔使用新人,对象是人。
句中对象是“退休教师”,所以应选“起用”。
(2)找准搭配一个词语所依据的语法关系,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搭配方式。
做题时,要根据语境正确选择。
如:_________(侵占、侵犯)别国领土就是___________(侵占侵犯)他国主权。
“侵占;多与“土地、财产、领土、公款”相搭配;而“侵犯”多与“主权、利益、领空、人权”相搭配。
根据搭配关系,第一空应填“侵占”,第二空应填“侵犯”。
(3)明确词性和语法功能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如: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品位品味)的作品来的。
“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
因此这里应选“品位”。
(4)注意词语的特定“方向性”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就会出现错误。
如:请判断下句中加横线的词是否正确:这家酒店刚开业,服务质量肯定不错。
我们今天就光顾它。
“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
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而不是顾客到商家去,故本题错误。
类似的词还有:“惠存”(敬辞,请别人保存,而不是“我”或“我们”保存),“斧正”(请别人改文章,而不是“我”改。
如“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文章中有几处不通的语句,我斗胆加以斧正”中的“斧正”就用错了),“垂询”(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而不是自己去问别人。
如“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明白,特写信垂询”中的“垂询”用错了),“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的敬辞,如“我的一首小诗在《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中的“雅正”就用对了),“惠临”(请对方到自己这里,如:目前惠临,失迎为歉),“惠顾”(请别人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光临”(称宾客来到,如“敬请光临”)等等。
可见,这些词语所表示的行动都不是“我”或“我们”发出的,而是“对方”发出的。
3.从色彩方面辨析(1)把握感情色彩有些词词义基本相同,但是表现的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褒义,有的带贬义,有的无所谓褒贬,只是一个中性词。
如: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人生..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该句中的加点词语就因不辨褒贬而用错了对象。
“凶猛”指(气势、力量)凶恶强大,多含贬义,不应用来修饰“猎人”。
此句中两词的位置应对调。
(2)区分语体色彩有一些词语具有语体风格的差异,有的是口语,有的是书面语;有的是政论用语,有的是描写性用语。
如果不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用得不合适,就会使人感到很不协调。
如:思考了一夜,爷儿俩决定明早(动身启程)进城买粮种。
“启程”书面语体色彩浓,“动身”口头语体色彩浓,结合语言环境当选口头语“动身”。
(3)辨析文学作品用语与一般用语方面的不同文学作品用语和一般用语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文学作品用语往往更注重体现感情、形象。
如:一般日常说话或一般性文章说“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
再如:马儿在跑——马儿在奔驰;这个人小气——这个人吝啬。
在选用近义词之时,若从是否有文学色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进行辨析、这也是一条思路方法。
(二)虚词正确使用虚词,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注意关联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对虚词的辨析要注意以下几点;1. 把握词性,辨析异同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如: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
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刚才”是时间名词,它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该换用时间副词“刚刚”。
近几年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要准确地运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如: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______(关于对于)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
“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
句中“对于……作过……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
2.摆正位置,对应搭配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
如;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宇,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
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如: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句中介词“由于”不能与动词“决定”搭:配,应该把“由于”改为“由”。
3.辨明关系,有机衔接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如:水库建成后。
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遏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
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错误。
虚词作为语意连接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
如: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句中“没有很好地把握……,单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大大削弱……”,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应该是“顺、接”,用了“反而”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
4.避免重复,谨防脱漏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妁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
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
如: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句中“自己”前脱漏一介词“与”,造成语意不连贯。
三、命题规律近几年高考对词语运用部分的考查,呈现以下规律特点和趋势:1.命题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