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吸虫病流行与防治方法(精)
- 格式:ppt
- 大小:267.00 KB
- 文档页数:42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一、什么叫血吸虫?答: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
脊椎动物指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犬、猫及鼠等)。
血吸虫种类繁多,已为人类认识的86种,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日本血吸虫寄生在我国人体内了。
二、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答: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内管里产卵。
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卵要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
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三、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
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四、人被感染上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性感染。
如在田间从事农活、育秧、栽秧、收割、放水灌田、防洪排涝、捕鱼、捉虾、割草等。
二是生活性感染。
如在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洗衣服、洗蔬菜、游泳、洗手、洗脚等。
五、什么是疫水?答:疫水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沟渠、田、塘水中有感染人畜患病的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
急性血吸虫病感染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具有发病急、症状重等特点,严重影响疫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为有效防控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1.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降低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至[具体目标值]以下。
2. 提高疫区群众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认知率和自我防护意识,知晓率达到[具体比例]以上。
3. 加强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一旦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能在[具体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
三、实施范围血吸虫病流行的所有地区,包括河流、湖泊、沟渠等钉螺孳生环境周边的村庄、城镇等。
四、防控措施(一)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1. 宣传资料制作与分发(1)制作多种形式的宣传资料,如宣传手册、海报、宣传单页、宣传视频等。
宣传手册内容包括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危害、预防方法等;海报设计醒目,张贴在疫区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村委会、集市等;宣传单页可在人员密集场所发放;宣传视频可通过当地电视台、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播放。
(2)针对不同人群制作有针对性的资料,如针对学生的卡通画册,针对农民的实用指南等。
确保每个家庭都能获得宣传资料,每户至少[X]份。
2.健康教育活动开展(1)在疫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X]课时。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传授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2)在农村地区,组织村民健康教育大会,每村每年至少[X]次。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现场解答村民疑问。
同时,利用农村广播,每天定时播放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3)针对疫区的渔民、船民等高危人群,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
在码头、渔村等地设置宣传点,讲解在水上作业时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用具、避免接触疫水等,并免费发放防护用品。
3. 行为干预措施(1)引导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不在有钉螺的水域洗衣、洗菜、游泳等。
在疫区设置警示标识,明确告知危险区域和禁止行为。
救灾期间主要寄生虫病防控指南一、救灾期间涉及的主要寄生虫病防控知识血吸虫病在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流行区,在夏、秋季节要重点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
救灾期间重点要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的爆发流行。
重点人群是来自非疫区的救灾人员,如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医务人员等,疫区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在灾区居住的人群和参与灾后重建的人群等。
一、主要症状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多汗、乏力、头昏、头痛、咳嗽、腹痛、腹泻和肝脾肿大等。
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之间。
二、急性血吸虫病诊断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体征,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即可确诊,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血吸虫病血清免疫学诊断试验阳性可做为临床诊断依据。
三、急性血吸虫病治疗对体温在40C以下或一般情况较好的病例,可用吡喹酮进行病原治疗,成人总量一般采用120mg/kg体重(儿童140mg/kg),6日疗法,每日总剂量分3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天及第2天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剂量在第3~6天分服完;对病情较重者先用糖皮质激素等支持和对症疗法改善机体状况后,再用吡喹酮治疗。
三、预防措施(一)人群预防性早期治疗:根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对同期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发生。
早期治疗的药物和时间是:用吡喹酮治疗应在首次接触疫水4周后,以40㎎/㎏体重顿服;用蒿甲醚治疗应在接触疫水2周后,给予蒿甲醚治疗1次(剂量:6㎎/㎏体重),以后停止接触疫水者,2周后再服用1次;如继续接触疫水,每2周给药1次,直至停止接触疫水后2周再服用1次;用青蒿琥酯治疗应在接触疫水1周后开始服用,以后每隔7-15天1次,直至脱离疫水后7天再口服1次,剂量为6㎎/㎏体重。
(二)环境处理:在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的地区,对疫点及其周围有钉螺的水域和钉螺孳生地,用氯硝柳胺杀灭尾蚴和钉螺。
喷洒剂量为2克/平方米,浸杀剂量为2毫克/升;同时在易感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划定安全生活区。
卫生局血吸虫病治理方案一、背景分析血吸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状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为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方案旨在探讨一套切实可行的血吸虫病治理策略。
二、治理目标1.降低血吸虫病发病率,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提高人民群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3.完善血吸虫病防治体系,实现防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三、具体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1)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
(2)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合力。
2.宣传教育(1)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
(2)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企业等单位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3.防治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筛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3)推广安全饮水和改厕工程,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
(4)加强钉螺防治,降低钉螺密度。
(5)加强药物防治,对确诊患者进行规范治疗。
4.培训与科研(1)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人员的培训,提高防治能力。
(2)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科学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技术。
5.政策支持(1)将血吸虫病防治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确保政策措施得到落实。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法制保障。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了解血吸虫病疫情分布、传播途径、防治现状等,为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2.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3.组织实施:各级政府、部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4.监测评估:对防治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方案。
五、预期成果1.血吸虫病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人民群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明显提高。
3.血吸虫病防治体系不断完善,防治工作走向常态化、规范化。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11,2023牛血吸虫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德成天峻县木里镇畜牧兽医站,青海天峻817299摘 要 牛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征,可严重影响肉牛健康生长。
疫病检测部门可根据牛血吸虫病的发病经过和临床表现,通过实验室诊断法,确定肉牛是否感染了血吸虫病。
同时,养殖人员应结合养殖区的规模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如实施封洲禁牧措施、建设沼气池、加大血吸虫病的宣传力度、制定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方式,有效降低血吸虫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牛血吸虫病;诊断;治疗;预防措施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11.018 引言牛血吸虫病又被称为日本分体吸虫病,主要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流行,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征,可严重影响肉牛健康生长。
该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钉螺。
牛血吸虫病的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夏秋季气温偏高的时候最易发生,并且该病对犊牛的危害更大,因为犊牛的免疫力弱,一旦感染上,死亡率高达90%。
血吸虫的成虫会寄生在患病牛的主静脉和肠系膜小静脉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大量虫卵,这些虫卵会顺着血液进入到病牛的其他组织器官中从而引起病变,且会随着病牛的粪便排出体外,威胁其他健康牛的生命安全。
发病牛群的临床表现感染血吸虫病的肉牛有慢性和急性2种情况。
其中,慢性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结肠发生病变、肠道变窄等;急性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高烧、肝脏明显肿大、粪便带血。
血吸虫病的发病后期会表现出肝硬化、腹中严重积水、静脉扩张、贫血等,对患病牛的粪便进行检测方可最终确诊。
大多数动物感染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都相似,其中牛感染的情况最为严重。
病理变化通过观察发现,病死肉牛消瘦,供血严重不足,将其进行解剖,观察到其皮下脂肪严重萎缩,肝脏肿大且上面有灰白色或黄色的沙粒状结节。
血吸虫病防治与疫情应急处理邓卓晖1 概述1.1 病原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异体,发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段。
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
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
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
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
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约35天。
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应答,这些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后果便是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的出现。
因此,目前人们已普遍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1.2 流行情况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
我国血吸虫病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12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目前,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省、市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标准。
我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韶关市的仁化、曲江、翁源县,清远市的英德,清新县和清城区(含清远华侨农场),广州市的花都区,肇庆市的四会市(含大旺华侨农场),佛山市的三水区(含迳口华侨农场)、南海区、顺德区及增城市12个县(市、区)和3个农场。
198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消灭)标准。
但目前血吸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省仍存在大量的钉螺可疑孳生环境、输入性急性感染病例和慢性血吸虫病人也时有发现。
1.3 流行环节1.3.1 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属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1.3.2 传播途径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包括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尾蚴从螺体逸出和侵入终宿主这一全过程。
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是3个重要环节。
血吸虫防止应急预案一、编制目的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
我校所处环境是血吸虫病流行区。
____年____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全党重视,全民动员,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血防运动,在短期内就摸清了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
是大批重症和晚期的病人得到积极的治疗,恢复了健康。
但是,目前我镇血吸虫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疫情和螺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由于大部分人员从外地来,对血防知识很陌生,严重威胁着本地居民健康。
为了提高对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规范和指导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确保一旦发生暴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____传染病防治法》、《____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等有关规定编制。
三、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措施果断;依靠科学,依法管理。
四、应急____指挥体系及职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毛学良副组长:卢文良、汪再猛成员:陈光学、吴建文、叶春城、晏世茂、王兴文、各班主任负责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____、协调和领导,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可设立监测与疫情处理、医疗救治检查督导、物资保障等专业组。
监测与疫情处理组医疗救治组由当地血防管理机构牵头,宣传组由团委办公室牵头,物资保障组由后勤处牵头。
五、预警发布1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的疫情监测信息,根据疫情分级标准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及时向____提出相应级别的预警建议,并由____向社会公告预警。
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预警级别。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正文:----------------------------------------------------------------------------------------------------------------------------------------------------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06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3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重点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国务院卫生、农业、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和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血吸虫病防治专项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有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的地区(以下称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农业或者兽医、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根据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血吸虫病防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考核、监督。
第五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组织村民、居民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血吸虫病防治地区的村民、居民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鼓励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社会组织动员青年团员等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人类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在急性期患者可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消瘦乏力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危及生命。
儿童得血吸虫病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发展为侏儒症,患者将痛苦终身。
2、危害人类健康的“瘟神”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猖獗,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园荒芜、断垣残壁、满目凄凉,出现了许多“无人村” “寡妇村” “肚胞村”等悲惨景色。
如素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昆山,血吸虫病感染者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5%以上,有100多个“无人村”。
高邮县新民乡农民在有螺的洲滩下水劳动,其中4019人感染急性血吸虫病,死亡1335 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个,真所谓“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血防形势依然严峻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和血防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一种生命力、繁殖力都很强的生物,加之有螺环境复杂,给灭螺工作增加了难度。
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人口大流动使血防形势更加严峻。
例如,我省某市一小学生暑假期间随父的船队去血吸虫病流行区,曾在江滩上戏水玩耍,回家以后生病入住市医院。
医院因病孩高热不退给予多种治疗措施,疑为伤寒、白血病等而作各种细菌培养、骨穿刺,还转诊上海某医院,未果。
后经血防部门工作的亲戚探病提出看法,即去血防站就医,确诊为血吸虫急性感染,给予吡喹酮治疗痊愈出院。
该患儿由于误诊使得病程延长,增加了痛苦,多耗费了近万元,劳民伤财。
由于缺乏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导致一些人得病后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导致死亡的这类病例并不少见,同时也反映了部分临床医生的血防意识淡薄。
4、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长江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县、市、区。
一、预案背景急性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疫水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和调查急性血吸虫病疫情;2. 快速开展病例救治,降低病患死亡率;3.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急性血吸虫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工作。
2. 设立急性血吸虫病防控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协调和监督防控工作。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参与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疾控中心要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网络,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2. 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疫情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全面。
五、病例救治1. 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急性血吸虫病诊疗规范,提高救治水平。
2. 对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确诊后立即给予抗血吸虫病药物治疗。
3. 加强病情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患康复。
六、疫情处置1. 对疫情发生地区,要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源地范围。
2. 对疫源地周边地区,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3. 对疫水进行清理,防止血吸虫卵传播。
4. 加强钉螺控制,降低钉螺密度,切断血吸虫传播途径。
5. 对病患及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落实预防措施。
七、健康教育1. 加强对急性血吸虫病的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普及防治方法。
3. 加强对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群体的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八、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开展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