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伴弥漫性脑肿胀的早期手术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52.68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发脑肿胀的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1-06-10T09:53:57.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许惠龙[导读] 硬脑膜与颞肌袋状缝合。
去骨瓣减压,硬膜外置引流管一根,严密缝合头皮各层,硬膜外引流管接无菌引流袋。
许惠龙(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医院 152053)【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1-0138-02【摘要】目的提高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肿胀的抢救成功率。
方法对标准大瓣开颅-早期小硬膜切开-硬脑膜袋状缝合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肿胀患者52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
结果随访0.5-1年,按GCS评分法,良好24例,中残6例,重残12例,死亡14例。
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早期小硬膜切开-硬脑膜袋状缝合减压术是救治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肿胀的重型颅脑操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脑肿胀大骨瓣减压术选取收治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肿胀患者78例,其中52例采用大骨瓣开颅-早期小硬膜切开-硬脑膜袋状缝合减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这52例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男38例,女14例。
年龄13-68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36例,高处坠落伤8例,打击伤及摔伤各4例。
伤后至入院时间30min-8h,平均63min。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 : 3-5分12例, 6-8分32例, 9-12分8例。
瞳孔双侧散大8例,单侧散大30例。
去皮层状态6例,呼吸不稳定6例。
合并休克6例,血气胸4例,脾破裂2例,四肢长骨骨折14例。
1.3 CT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行头颅CT检查,硬膜下血肿量10-20ml 24例, 21-30ml 36例, >30ml 12例,中线结构移位5-10mm 34例, >10mm 16例,侧脑室变窄或闭塞34例,基底池、第三脑室变窄及消失26例;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内散在小血肿10例。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怎么办?
一、概述
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伤害的病症。
根据伤者受伤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其中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十分危险的,多数是被由头部外伤引起的。
这病症如果没及时予以治疗,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一旦患上硬脑膜下血肿该怎么办呢?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二、步骤/方法:
1、硬脑膜下血肿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的选择须依病情而定,而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三种:①钻孔冲洗引流术:。
②骨窗或骨瓣开颅术: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病人。
③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
2、而对于硬脑膜下血肿也有非手术治疗的,然而急性、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无论手术无否,均必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在急性血肿术后,尤为重要。
虽然有个别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自动消散,但为数很少,事实上,也只有少数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原发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迟缓,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3、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是十分急重的,尤其是特急性病例,死亡率很高。
一经诊断,刻不容缓,应争分夺秒,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而在治疗过程中如有病情恶化,即应改行手术治疗,任何观望、犹豫都是十分危险的。
谈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于硬脑膜下血肿的医疗要点与心得,以便更好地护理患者。
1. 早期诊断硬脑膜下血肿的早期症状可能是不明显的,但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因此,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到硬脑膜下血肿的可能性,并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来做出正确诊断。
2. 早期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硬脑膜下血肿患者而言,手术治疗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尽快识别出血肿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较小的血肿,可以采用开颅引流、穿刺引流等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大的血肿,则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3. 合理药物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硬脑膜下血肿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扩血管药物、抗炎药物、磁共振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症状,促进血肿吸收,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4. 术后护理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恢复期。
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给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支持,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5. 预防与复发治疗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过程中,预防与复发治疗同样重要。
为了预防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患者需要避免一些头部创伤、颅内感染等危险因素,同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及头部影像学检查。
而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我们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复发治疗,以保证病情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和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因此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总之,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精通其疾病特点以及治疗要点,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急性硬膜下血肿外科治疗体会王云杰;李杨【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硬膜下血肿最佳治疗策略.方法: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2例,其中急诊手术治疗52例;保守治疗20例,其中4例保守治疗失败后手术.结果:入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28例,中残11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6例.结论: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应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血肿量的多少、中线结构是否移位、环池是否清楚等决定治疗方式,争取在患者昏迷前或瞳孔散大前进行手术.【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43)007【总页数】3页(P806-808)【关键词】颅脑损伤;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作者】王云杰;李杨【作者单位】包头市第八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包头市第八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orrhage,ASDH)是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常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病情发展复杂多变,不易掌握[1]。
其进展常和病人受伤的力度、时间、饮酒史、年龄有关。
选择适时适当的手术和保守治疗,对伤者预后极为重要。
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入院治疗的72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最佳处理策略。
1 资料与方法本组72例病例的选取依据是:①入院时第1次头颅CT显示以硬膜下血肿为主;②入院时间在受伤后24 h以内。
1.1 一般资料72例患者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14~87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41例,打击伤8例,摔伤12例,其他原因致伤11例,伤后0.5~24 h入院。
1.2 临床表现伤后有原发昏迷史51例,昏迷时间几分钟至数十分钟。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8分31例,9~12分23例,13~15分18例。
入院时一侧瞳孔散大12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
87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体会汪学清;孟涛;周全孝【摘要】目的:清除硬膜下血肿,解除占位效应,处理出血源,清除挫伤坏死的脑组织.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7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方法.结果: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伴有脑挫裂伤,预后一般不甚满意,尤其是重症病例,故临床以提高生存率为主要目的,本组病例死亡22例,生存65例,生存率75.5%.结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及时手术,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保护脑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11(008)010【总页数】1页(P85-85)【关键词】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作者】汪学清;孟涛;周全孝【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人民医院,中卫,755000;宁夏中卫市人民医院,中卫,755000;宁夏中卫市人民医院,中卫,7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例,男51例,女36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1.3岁;直接损伤54例,其中加速性损伤18例,减速性损伤14例,挤压伤22例;间接损伤33例,其中传递性损伤12例,挥鞭样损伤14例,创伤性窒息7例。
伤后1~5h入院,平均3.25h。
脑表面动静脉破裂出血者46例,矢状窦静脉出血者41例。
入院时格拉斯哥(GCS)评分 3~6分 24例,6~9分 49例,9~12分 11例,12~15分 3例。
1.2 手术方法骨瓣开颅加去骨瓣减压是本组的主要手术方法。
2 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清除约95%单侧幕上颅内血肿,另外5%幕上顶后叶、枕叶和颅后窝血肿则需行其他相应部位骨瓣开颅术。
本组病例87例死亡22例,生存65例,生存率75.5%。
早期引起颅内迟发性血肿者27例,后期致脑软化、萎缩者22例,脑积水者14例,癫痫并发者38例。
3 讨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汇杂高密度影。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引言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H)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颅内损伤,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以供医务人员参考。
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头颅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手段。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偏瘫等。
头颅CT扫描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关键方法,可清晰显示硬膜下血肿的位置和大小。
MRI对于一些复杂病例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轻度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 - 密切监测:对于血肿较小且无严重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头颅CT扫描,以评估血肿的吸收情况和出血的控制。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急性硬膜下血肿引起的症状。
例如,使用镇痛药物控制头痛,使用抗呕吐药物缓解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大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开颅减压术开颅减压术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常用手术方法。
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开颅:通过切开头皮和颅骨,进入颅腔。
常见的开颅方式包括钻孔开颅和经双侧减钻开颅。
2. 血肿清除:找到血肿的位置,将血肿彻底清除。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对脑组织造成进一步损伤。
3. 排除原因:在清除血肿的同时,还需要寻找出血的原因,尽可能止血或修复出血源。
4. 恢复颅盖:手术结束后,将颅骨修复并恢复颅盖,完成手术。
开颅减压术可以有效缓解硬膜下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少神经系统损伤,但手术本身风险较大,需要严密的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
穿刺排血术穿刺排血术是另一种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
其主要适用于血肿较小、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
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3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患者,给予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患者经过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后,9例恢复良好、5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
结论对于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患者,早期给予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水肿;手术治疗;疗效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频发,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成为临床外科常见疾病,病情危重,临床处理相对棘手,如果短期内不能有效治疗,往往继发广泛性脑水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
所以,对于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河南省平舆县中心医院诊治的3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患者,给予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3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0.0~70.0岁,平均(36.0±6.0)岁,其中车祸伤15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4例,以及其他伤2例。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3~5分14例、GCS评分6~8分16例。
入院后,颅脑CT显示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一侧大脑半球水肿、侧脑室受压移位,以及三脑室、环池、鞍上池、四叠体池消失,并且中线移位程度与血肿量不成正比例关系。
1. 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甘露醇、呋塞米,进行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术中咬除蝶骨脊,解除颅内受压情况,对于术中急性脑膨出,可通过调节收缩压、静推硫喷妥钠、过度换气等方式,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管血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