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课文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文言文阅读训练:《新唐书·柳公权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柳公权,字诚悬。
年十二,工辞赋。
元和初,擢进士第。
李听镇夏州,表为掌书记。
因入奏,穆宗曰:“联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拜右拾遗。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
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文宗复召侍书,尝夜召对子亭,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
从幸未央宫,帝驻辇.,曰:“朕有一喜,边戍赐衣久不时,今中春而衣已给。
”公权为数十言称贺,帝曰:“当贺我以诗。
”宫人迫之,公权应声成文,婉切而丽。
诏令再赋,复无停思,天子甚悦,曰:“子建七步,尔乃三焉。
”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
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墀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
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
”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帝曰:“女自参承太后,岂献哉?”公权曰:“疑嫌间不可户晓。
”因引王珪谏庐江王妃事。
是日,帝命中官..自南内送女还旼家。
其忠益多类此。
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点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咸通初,乃以太子太保致仕..。
卒,年八十八。
公权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
通音律,而不喜奏乐,曰:“闻之令人骄怠。
”其书法结体劲媚,自目一家。
(《新唐书•柳公权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B.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C.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D.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辇,指天子车驾,辇也可用作天子、天子所居的宫廷的代称。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一、阅读平台。
郑板桥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
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
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却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
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
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
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
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
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73岁。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在下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上打“√”。
中.了进士(zhōng zhòng) 散.发(sǎn sàn) 号.称(háo hào)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
(2)“板桥体”的特点是。
3.郑板桥特别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来源:学科网][来源:]4.把文章分为四段,用“‖”在文中标出。
5.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1件:第2件:答案一、1.zhòng sàn hào 2.(1)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 (2)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却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3.因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所以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
4.全文共7自然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3、4自然段为第二段;第5、6自然段为第三段;最后1自然段为第四段。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讲了什么《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是后人根据柳公权的事迹改编而成的一篇故事,柳公权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留下了很多书法作品,令世人叹为观止。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柳公权是一位正直的朝廷命官,他敢于向皇帝谏言,深得世人佩服。
有一次,唐穆宗看柳公权在写字,一面感慨柳公权运笔熟练,一面称赞他字体娟秀。
便问柳公权在书法练习上有什么秘诀,柳公权对唐穆宗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如思,笔化浓山,笔画则姿正也。
”柳公权这句话有双关之意,他不仅告诉了唐穆宗自己练字时的技巧,也从侧面告诉唐穆宗治理国家大事,也需要“心正”。
圣人之学在于心正和笔正,练习书法作品也一样,从心出发的作品才是内心的真实写照。
而这句话也体现了柳公权注重修身养性,后人们在评价书法大家的作品之时,都习惯将他的人格修养当作是一个参考标准,如果此人品行高雅亮洁,他的作品会受到推崇。
一次,唐文宗说起了汉文宗在生活习惯上非常节俭,便以自己的衣袖为例,声称自己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在场的大臣们都赞颂文宗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不言不语。
文宗问他为何不说话柳公权说,君主的大节在于任用贤能,听正直大臣的谏言,洗衣服方面只是小节,君主不应该看中。
唐文宗很欣赏柳公权谏言能力,便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柳公权用“心正”写出世人感叹的“柳骨之姿”,他也以“心正”劝谏皇帝,成为了一代名臣。
柳公权拜师的故事《柳公权拜师》是一则小故事,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
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习是没有止境和终点的,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自身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
柳公权酷爱书法,自幼就临摹书法大师的作品,在全村中,是一名“小书法家”,深受全村百姓的称赞。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柳公权写下“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
这时,一位卖豆腐的老伯挑着豆腐从前面路过,看见了柳公权的作品。
他认为柳公权小小年纪,就如此心高气傲,便皱了皱眉头。
小学语文课文《“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
他的字结构紧凑,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对后世影响极大。
人们将另一位著名书法家颜真卿(qīng)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并用颜筋柳骨来形容他们的字。
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zhēng)铮,深得世人钦(qīn)佩。
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zōng)皇帝一边看着柳公权运笔写字,一边连连赞叹,还惊诧地问道: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呢,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jueacute;)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法出自内心,只有心地正直才能写出好字来!这确实是柳公权写字的法。
但在此时此刻,他作为穆宗的书法指导,向穆宗说这样的话,显然是有弦(xiaacute;n)外之音的。
原来,柳公权是在告诉穆宗,写字和治理国家一样,都必须心正。
难怪当时正沉溺(nigrave;)酒色的穆宗半天没有说话,脸色都变了。
这个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
真诚在于柳公权以自己的书法心得来打动穆宗,希望穆宗能够律己清政;大胆则在于他毫不虚伪做作,直言答对。
如此劝告,自然是对穆宗的一次不小的触动。
十几年后的一天,穆宗之子文宗在偏殿上与担任中书舍人的柳公权等人谈话。
说着说着,文宗忽然扬起袖子来让柳公权等人欣赏他的龙袍,并洋详自得地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刚刚说罢,在场众人立刻赞颂不已,都说穿洗过三次的衣服体现了皇上俭(jiǎn)朴的美德。
文宗被捧得喜不自胜,猛然间却发现站在身旁的柳公权竟然始终一言不发。
文宗禁不住问他怎么不说话,柳公权答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chugrave;)不肖(xiagrave;o)之臣;还应接受劝谏(jiagrave;n),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
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这番话显示了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又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
幸运的是,这些话非但没有惹(r ě)恼文宗,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他所著的《心正笔正》是一本解释书法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从“心”和“笔”两个方面对书法进行了讲解,并且注重强调了以“心”来指导“笔”所作出来的作品。
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和“笔”的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运用《心正笔正》的教案来指导学生的作品欣赏。
一、“心”与“笔”的关系在书法中,“心”与“笔”是密不可分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书法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才能够将这种态度贯穿到书法中。
同时,书法家还必须拥有精湛的笔墨技巧,才能够将心里所想的东西通过笔墨表现出来。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态和笔墨技巧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理解“心”与“笔”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心”和“笔”在书法中的作用。
在《心正笔正》的教案中,可以通过例子来让学生深入了解“心”和“笔”在书法中的作用。
例如,可以选取不同风格的字体,分别让学生感受“书体的心态”和“书体的表现技巧”。
让学生看到不同的书体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从而理解书法中“心”与“笔”的关系。
们需要教导学生如何善于运用“心”和“笔”,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归纳实例法”让学生多写练习,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于“心”和“笔”的运用更加熟练。
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慢慢地、轻轻地,不必匆匆地完成一幅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学生的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二、意境与审美的培养通过对《心正笔正》的教学,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审美和意境的培养,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感受并善于表现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刻意蕴。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作品。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风格,来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作品,让他们从中品味到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同时,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品的内在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课堂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互相点评作品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铁骨铮铮无限忠诚
冯老师:《“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讲述的是晚唐时期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通过读这些故事中,柳公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刘学强:我觉得柳公权是铁骨铮铮。
当穆宗询问写好字的方法时,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笈,劝告穆宗要心正治国、律己清政。
忠言往往逆耳,但利于行。
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柳公权不怕触怒正沉溺酒色的穆宗,可见他铁骨铮铮,为人正直。
王爱国:是呀,柳公权铁骨铮铮,敢于直言。
当别人为文宗穿洗过三次的龙袍赞颂不已时,柳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可见他有胆识。
张家伟:我觉得柳公权还很机智,你看他先提出做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衣服的看法。
他的正直,敢言,不逢迎附和,不趋炎附势,让皇帝都觉得他的品格的可贵,皇帝身边需要这样的人。
冯老师:大家说的非常好!“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这是柳公权写好字的秘诀,更是他做人的准则。
正是因为他有着写字的秘诀,才写出了结构精美,瘦劲通神,骨格清奇字,也正是他有这做人的准则,刚正不阿,敢于劝谏,才能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