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的历史与发展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99 MB
- 文档页数:60
环境保护法的历史沿革环境保护法是指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人类健康,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规范和加强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知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
一、早期环境保护法的出现追溯环境保护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早期的环境保护法主要是针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英国于1863年通过的烟雾控制法、德国于1873年颁布的工厂法等。
这些法律主要是为了控制工业排放所产生的烟雾和废气,对环境进行保护。
二、环境法的发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世纪开始,各国开始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环境法的体系。
例如,美国于1969年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政策的法律,其对后续环境立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同时,一系列关于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法律陆续出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联合国环境大会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各国于1972年首次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大会(简称“斯德哥尔摩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各国代表就环境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环境行动计划》,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全球意识。
此后,联合国环境大会成为各国协商环境问题的重要平台,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四、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在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制定相对较晚。
1984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起步。
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五、环境法的创新与完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演变,各国的环境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例如,德国于1974年通过的《循环经济法》规定了循环利用废弃物的相关制度;日本于1993年通过了《全球环境保护基金法》,通过设立全球环境保护基金来支持环境保护项目。
环境法学界⽬前对环境法的调整对象问题尚在论战之中。
有些学者主张环境法是以⼈与⾃然间的关系为调整对象,⽽有些学者则主张环境法是以⼈与⼈之间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
尽管两种主张之间的分歧较为严重,但却都毫⽆例外地强调了以⼈作为所调整关系的核⼼。
以⼈为调整对象是法的基本特征,环境法在近代的蓬勃发展主要源于⼈类在⽇益恶化的⽣态环境压⼒下,⾼度关注和反复思考⾃⾝存在问题的结果,这在本质上就决定了环境法必然以⼈为其价值本位。
⼈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万物灵长,他们⾃产⽣之⽇起就从未中断过对⾃⾝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
“理性的思潮,例如⼈本主义,从实质上影响着法律传统。
只要世俗社会和思想的王国存在着律令,理性的思潮就对法律的成长发⽣着实际的,或许深不可测的影响。
”⼈类对⾃⾝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经过演化,最终构成了环境法的法哲学基础,因此环境法⾃诞⽣之⽇起就被深刻上伦理道德的烙印。
然⽽⼈类的上述思考是⼀个不断递进、逐渐深⼊的过程,环境法也并未始终以⼈类伦理为其演进轨迹。
现代以前,⼈们较为重视思考⾃⾝存在的⽅式问题,以此为基础的传统环境法过于偏重保护⼈类⾃⾝的⽣存环境。
再加之⼈类认知能⼒和科技⽔平的有限,因此传统环境法只可能成为保护某种资源和防⽌某种污染或破坏的纯技术性规范。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并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们不得不转⽽开始思考⾃⾝存在的价值问题,环境法于是进⼊以环境伦理为构造基础的现代发展阶段。
法作为⼀个历史范畴,它的演进具有过程性与阶段性,环境法亦不例外。
⾃197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后,各国普遍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政策与⽴法的指导思想,环境法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相应地历经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过程。
尽管学界普遍将综合性、社会性、科技性和共同性视为环境法的普遍特征,但这都并未概括出现代环境法的独特之处。
现代环境法是⼈们对⾃⾝存在价值问题进⾏哲学思考的法律结果,它相对传统环境法⽽⾔,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内蕴着极其丰富的伦理精神。
环境法兴起的背景探析[摘要]环境法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和法理背景。
自然环境有限的条件下产生社会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和对新规范及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思想受到了挑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概括地说包括外部性与公地的悲剧、过度增长癖、自然最知。
在法理学上,20世纪初出现了社会连带主义法学,强调权利的社会性和个人的社会义务的法律思想,将“社会利益”作为解决个人之间权利冲突的准则。
[关键词]环境法兴起;社会背景;经济背景;法理背景在举国大众都关注雾霾天,希望能够早日治理雾霾,摘掉口罩的当今,立法部门和政府决策者对环境法及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环境法兴起的背景对于环境保护立法和政府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即试着通过社会、经济和法理三个角度,对环境法兴起的背景进行初步探析。
一、环境法兴起的社会背景①(一)自然环境有限的条件下产生社会冲突人类社会经历了早期人类社会、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产业革命工业社会。
从以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逐渐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并最终出现危机。
但人类也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理性的提高,逐渐地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特别是优质的环境,更为稀缺。
因此,人类要进行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以谋求更大的福利,而自然环境又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这两者必然产生冲突;而出于本能理性的追求和占有欲,又使得人与人之间为了这种稀缺资源必然产生冲突。
(二)社会冲突的功能与环境法的产生科塞对社会冲突功能的理解有五点,其中的两个是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和对新规范及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1.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的促进功能。
上文分析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人们为了更有效地缓解、解决冲突,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和不切实际的,于是人们很习惯和自然地组成一个个的新群体。
第四编国际环境法基础一、国际环境法发展史简介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人类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纵观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从本世纪20 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 年内罗毕会议;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1.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国际环境法的萌芽期。
这25 年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登记,签订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仅有3 件,其中最早出现的是1921 年日内瓦签订的关于油漆中使用无铅的公约。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是国际环境法的初步成长期。
在这25 年里国际环境法得到初步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共56 件。
3.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是国际环境法的蓬勃发展期。
1972年6 月5 日到16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以前,人们往往把环境问题看成孤立的局部的问题,通过这次会议,树立了全球一体、保护生物圈的整体观念。
《人类环境宣言》与《世界环境行动计划》一起,被113 个与会国一致通过,并得到1972 年联合国大会的确认。
会后的十年,签订国际公约共40 件。
可以说,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原则性的全球环境法的诞生,是国际环境法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4.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国际环境法的成熟期,为了纪念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2年5月10日至1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特别会议,参加者有105 个国家和49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3000 多人,会议总结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的工作,规划了以后十年的工作,会后发表了内罗毕宣言。
这次会议对国际环境法的进展起到了加油站的作用。
在这十年中,签订了40 多件国际公约、协定,与我们关系比较大的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1986),《核成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6),《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1989)等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高潮。
国内外环境法的比较分析摘要:环境法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加强环境管理的法律保障,研究掌握当代国内外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实现环境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回到我国现有的环境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中,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该部法律尚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两法的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对比,总结出我过环境法的发展方向,必须对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发展做出适当变革,保证其作为国家基本法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法国内外比较法律问题现状发展趋势一.中外环境法的发展:1.国内环境法的发展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法即中国现代环境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的环境法”;二是“创业时期”的环境法;三是改革开放或“经济转型时期的环境法”。
其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中国现代环境法缓慢发展和逐步兴起的时期,第三阶段是中国现代环境法蓬勃发展的时期。
因此,真正现代意义的中国环境法是第三阶段的环境法。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本世纪60年代未,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
这是一个“万事开头难”的新生时期,许多法律都不成熟,环境法也不例外。
因此,可以将这个阶段的环境法简称为“建国初期的环境法”,这个时期是中国环境法缓慢发展的阶段。
本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国家的环境法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以防治环境污染为标志的、与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相联系的现代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开始在中国兴起,中国环境法开始进入艰难的创业时期,因此称为“创业时期”或“起步时期”的环境法。
但是,恰恰在这个时期,即从1966年至1977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这虽然是中国现代环境法逐步兴起的阶段,但这个阶段的环境法大都带有动乱时期的特征和“左”倾思想的烙印。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时期。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大事件和举措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件。
1. 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2015年在法国巴黎达成的一项国际气候变化协议。
该协议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在2摄氏度以内,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各国共同努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里程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指导框架。
2. 瑞士国家公园的建立瑞士国家公园(Swiss National Park)于1914年建立,是欧洲第一个国家公园。
该公园被视为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之一。
瑞士国家公园的建立以及其后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公园,推动了自然保护区概念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3. 爱德华·威尔逊的环境理念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是一位生物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他提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对全球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威尔逊认为,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的理念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行动。
4. 中国的长江保护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中国的长江保护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系统和减少水污染,包括设立河道长制度、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和开展长江大保护行动等。
这些措施为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5. 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案美国通过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和政策来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中,清洁空气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环境保护立法。
该法案于1970年通过,旨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并设立了环保署,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
清洁空气法案对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