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诊治专家共识
- 格式:docx
- 大小:27.51 KB
- 文档页数:8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诊治糖尿病,中国专家委员会组织多位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诊断标准
本共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颁布的2017年新诊断标准,如下:
- 空腹血糖≥7.0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 随机血糖≥11.1mmol/L,伴有尿糖或糖尿病症状。
治疗原则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采用联合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方案,控制血糖水平达到个体化目标。
- 注意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和身体体重管理,积极控制不良的生活方式惯。
- 密切监测和控制糖尿病的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并防止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二甲双胍,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合并肾脏病或心衰的患者,应采用其他口服药物。
- 在口服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目标血糖的情况下,应考虑胰岛素治疗,其中长效胰岛素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合并妊娠的女性患者,药物治疗需要注意药物安全性,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
总结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控制的慢性病,本专家共识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和药物治疗的方案,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及生活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建议,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肺炎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引言
本文档是关于肺炎临床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的2023版。
以下是根据专家对肺炎的最新研究和临床经验得出的结论和建议。
诊断
1. 肺炎的诊断应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
2.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需要结合体温、血常规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
1. 对于轻型肺炎患者,建议进行家庭隔离并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烧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2. 对于中重型肺炎患者,建议进行住院治疗,包括氧疗、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预防和控制
1. 强调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2. 积极开展疫苗接种,特别是针对的疫苗。
3. 加强公共卫生措施,如流行病监测、传染病防控等。
结论
肺炎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2023版总结了关于肺炎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建议。
该共识将有助于提高肺炎患者的诊疗
效果,并对疫情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请依据可证实的资料进行引用)。
双心医学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所知,在心血管科就诊的患者同时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情况。
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会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也可能以心血管的躯症状为表现形式。
因此形成了心血管与心理医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一门学科------双心医学,而具有类似与不良情绪与心境相关的心血管躯体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则被归为“双心疾病”的范畴。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日益得到研究者重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二者之间的临床表现及发病风险之间的密切联系。
Taylor J等[1]研究显示:抑郁症、社会孤立和情绪异常这三大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提示:2009年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人,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而其中80%以上的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未被合理诊疗[2]。
Nicholson A[3]等对共计涉及146538 名参与者的54 项观察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抑郁是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Roest AM等[4]经过对249846 名患者平均随访11.2 年的meta分析发现,焦虑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虽然,研究者对于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途径展开了深入研究,涉及炎症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基因多态性学说等[5],但是,心理心脏病学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
国际心身医学会曾宣告:“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医学寻找智慧”。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的宝库中蕴涵着悠久的“双心理论”。
早在《内经》中就认识到“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的两项重要生理功能,同时将这两个生理功能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
“心主神明”指心不仅具有统帅脏腑、形体、官窍生理活动的功能,而且具有统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024《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专家共识》要点建议一览推荐意见1:建议门诊关注咳嗽、咽痛、鼻塞及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同时关注头痛、心悸、腰痛、腹泻及嗅味觉异常等对并发症有提示意义的症状。
推荐意见2:持续3d体温>39°C、咯血、胸痛者,以及治疗效果不佳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高龄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需完善肺部CT检查。
推荐意见3:合并胸闷、心陲等症状建议检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及心电图等;合并头痛、意识改变时建议头颅影像学、脑电图、腰穿等检查;出现皮疹等呼吸系统以外临床表现时建议相关学科会诊。
推荐意见4:核酸检测具有快速,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临床上广泛应用;胶体金抗原检测耗时短,操作简便,适合自检或门诊快速检测;病原体IgM、IgG检查疾病早期有假阴性可能,近期IgM转阳或4倍以上IgG升高是病原学诊断的有效补充。
推荐意见5:重症患者,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老年及儿童等特殊人群建议完善血常规、CRP、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等检查以便千评估病清。
推荐意见6病史采集需包括流行病学史,如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接触史、所在工作单位或学校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等。
推荐意见7:病原学检查的选择依据当地近期流行渭况而定,一般需包括近期流行的主要病原;对千常规检查未获得病原学结果的重症患者、多例聚集且临床表现相近病例建议行mNGS,以排查少见病原体及新突发传染病可能。
推荐意见8:对千症状典型、流行病学依据充分的患者,可按照临床诊断采取治疗,疗效不佳者建议完善病原学检查。
推荐意见9:如条件允许,建议门诊采集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指氧饱和度,为病情评估提供客观生理指标。
推荐意见10: CURB-65 � 2分,SOFA评分�2分及临床评估为重症的患者建议住院治疗。
推荐意见11:体温2!:.38. 5 °(或发热时伴有明显不适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非肖体类解热药物对症治疗;儿童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孕妇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2023年癫痫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导言本文是由中国专家团队于2023年共同拟定的癫痫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该共识总结了当前国内和国际上关于癫痫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并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诊治策略和建议。
癫痫病的定义和分类定义癫痫病是一种由于大脑异常神经元放电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
分类根据癫痫发作类型和病因,将癫痫病分为以下几个大类:1. 部分性癫痫发作2. 大发作3. 小发作4. 特殊类型的癫痫发作癫痫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癫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癫痫发作2. 精神运动发作3. 癫痫病的相关症状辅助检查诊断癫痫病时,除了临床表现外,还需要进行以下辅助检查:1. 脑电图(EEG)2. 血液检查3. 影像学检查(MRI、CT等)癫痫病的治疗非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癫痫病,非药物治疗可能是有效的选择,例如:1. 手术治疗2. 神经刺激疗法3. 生活方式干预措施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和主要的癫痫病治疗方式。
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考虑患者的发作类型和病因2. 遵循逐步增量药物剂量的原则3. 定期评估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孕期管理和儿童癫痫病治疗针对孕妇和儿童患者,癫痫病的治疗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 孕期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风险评估2. 儿童患者的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结语本文所述的2023年癫痫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癫痫病。
由于癫痫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xx病专题讨论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xx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 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
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的单一病原微生物。
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
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的重点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清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xx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分别于____年12月5日和____年3月28日组织了xx病专题讨论会,xx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儿科心血管和免疫的专家就KD的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的诊断、IVIG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因缺乏特异诊断方法,KD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
KD可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____年xxxx病研究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届国际xx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
xx心脏病协会(AHA)亦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并发表于Pediatrics(2004)和Circulation(2004)上。
与会代表认为xx与xx的典型KD诊断标准大致相同,但有一些微小差异:xx标准将发热与其他5项主要临床表现整合在一起,而xx标准则将发热单列为必备诊断条件;xx标准认为具备6项主要临床表现xx4项,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而xx标准则认为如果具备除发热以外的4项主要临床表现,发热4d时亦可明确典型KD诊断。
与会专家认为不具发热表现的KD患儿比例极低,xxK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仅有0.3%患儿无发热,因此提出我国典型KD诊断建议:发热5 d或以上(部分病例受治疗干扰发热可不足5d),具有以下5项xx的4项者: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发红、肢端改变(急性期表现为肿胀,恢复期表现为脱屑)、皮疹和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即可确诊为KD。
如具备除发热以外3项表现并证实有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
须强调任何KD诊断标准并非特异,一定要除外引起各项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
还应注意,各项临床表现并非同时出现,应动态观察,以助诊断。
2.不完全型KD:约10%患儿(尤其是婴儿)为不完全型KD。
该型名称混乱,有不典型KD、不完全型KD和延迟诊断性KD等。
不典型KD尤指具有少见临床表现者(如无菌性脑膜炎、肾脏受累等),延迟诊断性KD是指各项诊断指标先后于10d左右才表现出来,因而延迟了诊断。
与会代表认为我国宜采用“不完全型KD'’这一统一名称。
不完全型KD并非轻型KD,其冠状动脉受累风险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典型KD类似,因此不完全型KD诊断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焦点问题一。
与会专家强调xx注意xx接种处红斑、硬结、前葡萄膜炎、胆囊肿大、恢复期肛xx脱屑等重要表现以助诊断。
脑利钠肽上升可作为KD诊断的参考指标。
年龄小于6个月婴儿,KD表现更不典型,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参考xx心脏病协会标准,即:发热持续不退,排除其他疾病,实验室检查有炎症反应证据存在(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虽无KD临床表现,应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损伤。
一旦发现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可诊断不完全型KD并采用标准治疗方案。
然而对于年龄大于6个月患儿,发热5d或以上,需具备几项KD主要临床表现才疑诊KD尚有争议。
标准设置过严,可能导致部分患儿漏诊或延迟诊断,错失IVIG治疗最佳时机;诊断标准过松,则可能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经充分讨沦最后建议:除发热5 d或以上外,应具有至少2项KD主要临床表现,并具备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升高,在除外其他疾病时,可疑珍不完全型KD。
应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冠状动脉和其他心脏改变,如出现冠状动脉病变者可确诊,并及时使用标准治疗方案,如无冠状动脉病变,建议暂不使用IVIG。
如发热持续又不满足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指标者,应除外其他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猩红热、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xx毒休克综合征、细菌性颈淋巴结炎、药物xx、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引起的类似临床表现等。
二、KD其他表现和实验室检查KD除6条主要临床表现外,还会出现以下症状和体征:1.心血管系统:可以表现心肌炎、心包炎及心内膜炎,听诊可有心脏杂音、奔马xx或心音低钝,心电图检查可以有P-R、Q-T间期延长、异常Qxx、QRS低电压、ST-Txx改变或心xx失常;胸部X线检查可有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除冠状动脉改变外,还可见心包积液、二尖瓣反流等。
血管造影检查可见体循环动脉瘤(发生率约0.8%)。
2.非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腹泻、呕吐、腹痛、胆囊肿大、麻痹性肠梗阻、轻度黄疸、血清转氨酶值上升;血液系统:白血球计数增多伴核xx、血小板增多(病程7 d后)、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低xx血症、血脂异常(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水平下降)、轻度贫血等;泌尿系统:泌尿道感染、蛋白尿、沉渣xx白血球增多;呼吸系统:咳嗽、流涕、肺野出现异常阴影;神经系统:无菌性脑膜炎、惊厥、意识障碍、面神经麻痹、四肢瘫、听神经障碍,个别患儿在恢复期可以出现颅内出血;骨骼肌肉系统:关节炎、关节和(或)肌肉疼痛、肿胀。
KD的其他表现虽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但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尤其是实验室检查xx的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CRP明显升高、血小板增多(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PLT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等。
三、KD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冠状动脉病变最常见,往往是KD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
未经IVIG治疗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达20%~25%,正规IVIG治疗后降至5%左右。
KD 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往往发生在冠状动脉近端,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发现,另外,超声心动图还可以检测心功能、瓣膜反流及心包积液。
因此超声心动图对KD的诊断、病情估测及治疗选择均显重要,所有KD患儿均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应使用频率较高(5~7.5 MHz)的探头,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检测的可靠性。
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异常分为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a)、狭窄和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AA)。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频率依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近端、左冠状动脉近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远段。
超声心动图检查应在胸骨旁、心尖部、剑下及胸骨上窝部位多种切面探查冠状动脉的各段(冠状动脉左主干、回旋支、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近、xx、远段)。
观察冠状动脉扩张部位及程度,冠状动脉瘤数目、部位、大小及形状。
测量舒张期冠状动脉内径,即血管内缘至内缘的距离,应避免在分支处测量。
由于小儿冠状动脉内径的正常范围目前尚不统一,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不一致。
从前主要采用xxxx病研究组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即小于5岁儿童冠状动脉内径>3 mm;5岁或5岁以上者>4mm;冠状动脉局部内径较邻近处明显扩大,大于或等于 1.5倍。
近年来已有一些报道用体表面积校正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
xxde Zorzi等提出冠状动脉内径z值≥2.5为冠状动脉扩张。
xxKurotobi等及xxTan 等均提出冠状动脉内径Z值>2.0为冠状动脉扩张。
xx及xx学者提出体表面积校正的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略低于xx的资料,可能比较接近xx儿童。
我国目前仅有用年龄校正的冠状动脉正常值标准,该正常值的样本量小(188名正常儿童),且提出年代早。
xx儿童的体表面积校正冠状动脉正常范围需要重新建立。
已有研究证明,采用xxxx病研究组的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会低估xx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Tan等报道的资料xx,正常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瓣环内径比值范围较窄,LCA/AoA=0.15±0.02(0.09~0.21),RCA/AoA=0.13±0.02(0.09~0.20),比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无关,也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扩张的参考。
冠状动脉瘤指冠状动脉扩张段内径与相邻段内径比值超过1.5,且内径超过4mm。
冠状动脉内径<5 mm为小型CAA,5~8 mm之间为xx等CAA,>8 mm 为巨大CAA。
xx等以上冠状动脉瘤应注意瘤内有无血栓形成。
在检查冠状动脉的过程xx还要注意观察左室功能、瓣膜反流及心包积液情况。
冠状动脉扩张或CAA是KD冠状动脉并发症的主要客观依据,近来有学者提出冠状动脉壁辉度(回声)增强、血管内壁不光滑是KD血管或血管xx围炎的表现,尤其是对缺乏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的KD诊断有参考意义,临床应提高警惕,对患儿加强随诊。
左室室壁节段运动异常、主动脉根部扩张、心功能减低、新出现的二尖瓣反流、心包积液对KD诊断也有帮助。
除冠状动脉以外,少数患儿可并发体循环动脉瘤,体循环动脉瘤以腋动脉瘤最常见,发生率0.8%~2.2%。
其他依次为股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
KD冠状动脉病变呈动态发展过程,可从发病第5天开始,对怀疑KD者应尽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参考基础。
建议于病程2、4、8xx复查超声心动图。
对合并持续高热、冠状动脉瘤、心功能减低、瓣膜反流及xx量以上心包积液病例,可增加检查次数,严密观察,以指导治疗。
研究发现4~8xx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正常者,1年复查再次发现冠状动脉改变的可能性极小,但有专家建议有条件者1年还应复查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冠状动脉远端病变及狭窄有局限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其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近来有学者报道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等新技术可以无创检测冠状动脉远段及狭窄病变。
四、急性期治疗1.阿司匹林:大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小剂量具有抗血小板活化作用。
欧xx家多采用急性期大剂量阿司匹林[80~100mg/(kg•d)]治疗,但多xx心大样本Meta分析显示大剂量与30~50mg/(kg•d)阿司匹林在与IVIG联用情况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效果无显著差异,因此与会专家一致推荐阿司匹林与IVIG联合使用,剂量为30~50mg/(k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