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毒素协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3.12 KB
- 文档页数:4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陈晓伟;程士欢;李贺;张春生;衣爱枝;李贞兰【摘要】目的: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小腿三头肌,观察其对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肌张力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其在社区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治疗组患者小腿三头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侧下肢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定.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 Meyer (FM)量表中的下肢部分,步行能力评定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时间.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M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MAS随访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FMA评分、10MW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10MWT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快速而持久降低肌张力,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适合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42)003【总页数】5页(P582-586)【关键词】脑卒中;肌痉挛;A型肉毒毒素;步行能力;社区康复【作者】陈晓伟;程士欢;李贺;张春生;衣爱枝;李贞兰【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医院康复科,吉林长春130051;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医院康复科,吉林长春13005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划圈”步态严重影响着步行和运动功能,下肢小腿三头肌痉挛是导致异常步态和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1]。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脑卒中偏瘫患者约80%~90%有某种程度的痉挛,国外报道为65 %。
虽然痉挛有助于某些患者的站立和转移,或使某些患者的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水肿,但痉挛妨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恢复,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患肢永久性的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明显降低。
1 机理研究目前对脑卒中后的痉挛状态的机制还不十分确定。
一般认为,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引起,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是以牵张反射亢进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紊乱所致。
脑卒中后由于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失衡,造成γ运动神经元占优势,使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作用减弱,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
临床上,多出现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高,形成所谓的Wernicke-Mann体位。
也就是说,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主要是脊髓中枢兴奋性增加,特别是α2γ环路活动性增强而引起的。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切断神经根,阻断Ⅰa 类神经冲动传入治疗脑瘫性肌痉挛。
诱发肌电图是对外周神经进行刺激时而产生的诱发性肌肉放电活动。
其中,H波成分是指外周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传至脊髓,诱发脊髓α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单突出性反射电位。
H波的最大振幅值可以反映脊髓α运动神经元被动员的总量,是判定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客观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机能评定等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领域之中。
另外,当外周神经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运动传出神经纤维传至骨骼肌时,会引起骨骼肌纤维细胞兴奋而产生骨骼肌复合反应电位M 波。
由于M 波容易对H 波振幅变值的大小产生影响,所以一些研究者认为,H/Mmax的变化更能反映痉挛状态下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缝隙连接蛋白(Cx32) 是由一对6 个连接蛋白形成的细胞间两个连接子组成的中空亲水性电突触。
23例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治疗脑卒中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46例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3例,前者采用单纯注射btx-a治疗,后者采用btx-a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措施治疗,最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fma 评分、mas评分及bbs评分改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肌肉btx-a注射治疗:btx-a,100u/每支,稀释至浓度50u/ml,选取腘绳肌、胫骨后肌、髋内收肌及股二头肌等肌群注射a型肉毒毒素,根据肌群大小,从每个肌群中选取3到5个位点作为进针点,每个位点注射5到10u,患者用药量因个人注射肌的大小和痉挛程度而异,但总剂量需控制在500u以下,每天1次;研究组在患者注射btx-a后进行促进肌肉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具体措施如下:①肌肉摆放姿势控制:患者首选卧位,该体位可有效抑制肌张力的增加,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②关节负重、被动牵拉: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患者进行翻身,关节伸展,患者尽量实现从仰卧位到坐立、从坐位到站位转换的平衡训练。
③促进神经发育技术:bobath技术、pnf或brunstrom等技术。
各项康复训练时间每次30-45min,每天进行1次,15天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及5个月由一位康复医师进行功能盲法评定。
13疗效评定方法[3]分别采用fma表(简易运动功能量表)、采用bbs表(berg平衡量表)及改良后mas表(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的下肢肌运动能力、动态和静态状态下的平衡功能以及下肢伸肌痉挛状况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在p<005下具有统计学意义。
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儿童脑外伤后肢体痉挛中的应用曾晓艳;董燕;吴涛;陈波【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脑外伤后肢体痉挛性运动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脑外伤后肢体痉挛性运动障碍的患儿44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注射A型肉毒毒素+康复训练组22例(其中上肢痉挛12例、下肢痉挛10例)。
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组22例(其中上肢痉挛10例、下肢痉挛组12例)。
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用改良Ashworth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同期比较,其改良Ashworth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中上肢痉挛患儿改良Ashworth评估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估优于下肢痉挛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儿童脑外伤后痉挛性运动障碍的改善有较好作用,且上肢痉挛者获益可能优于下肢痉挛者。
【总页数】3页(P1900-1901,1904)【作者】曾晓艳;董燕;吴涛;陈波【作者单位】310051 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康复医学科;310051 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康复医学科;31002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310051 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康复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A型肉毒毒素在痉挛型脑瘫儿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J], 徐开寿;燕铁斌2.A型肉毒毒素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J], 山磊;崔利华;杨宇琦3.A型肉毒毒素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应用中的疗效研究进展 [J], 汪菲;李建华;徐守宇4.A型肉毒毒素深部肌肉注射治疗脑外伤后肢体肌痉挛 [J], 卢家璋;陈善成;刘灵慧;杨灵;谢才兰;林宽5.脑外伤后上肢痉挛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临床探索 [J], 滕以亮;李娜;马国欣;李燕燕;陈晓琳;李铁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用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小儿脑瘫,探求有效方法。
方法:btxa剂量为2~3iu/kg痉挛肌运动点注射。
结果:20例运动障碍患儿治疗1月内,9例能平稳走路,5例扶行,6例肢体痉挛肌松弛,随访1~3月未发现复发及副作用。
结论:该方法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对肌肉组织无损害,可作为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辅助方法。
关键词:肉毒毒素类;脑性瘫痪【中图分类号】r7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37-02小儿脑瘫以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为主,康复训练最为关键。
但部分患儿痉挛、畸形明显,治疗难度较大,康复效果不佳。
我们对其中20例痉挛型患儿予以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中心治疗的脑瘫患儿,20例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岁2个月~6岁;均为痉挛型;早产12例,分娩异常7例,出生体重低13例,黄疸6例,头小畸形3例;智商低于75分占9/20,肢体受累20/20,头颅ct18例异常。
1.2 方法:20例患儿均予以推拿按摩、头针、理疗、功能训练(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综合治疗3~6个月,使关节活动能力改善,畸形减轻,有站立或行走意识后注射btxa 。
注射药物btxa(兰州生物所产),根据koman[1]sanchez[2] 2iu/kg剂量。
痉挛严重、畸形明显则选用3iu/kg。
选择导致畸形的痉挛肌注射,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者选用肱二头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等,交叉腿、马蹄足分别选用大腿内侧的内收肌群和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
注射部位为神经肌肉接头处,由在专门机构培训过的熟练医师对痉挛严重的肌肉直接进行多点靶肌注射。
每块肌肉注射2~4个位点,距离相差2cm左右,每点注射液体少于0.5ml, 每点注射剂量小于50iu。
注射后立即观察效果,以后每日观察至1周,1月后复查。
A型肉毒毒素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山磊;崔利华;杨宇琦【摘要】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XA)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按常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用BTXA局部注射痉挛的肌肉,每次注射总剂量≤500 IU.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6、12周分别采取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足印分析法评估2组的肌痉挛状况、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态.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6周2组的MAS评分显著下降,FMA及MBI评分均显著升高,步速及步长显著提高,并且实验组表现更优(P<0.05).治疗后12周,2组的MAS、FMA、MBI、步速、步长等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痉挛肢体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且不良反应较低.【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6(011)003【总页数】3页(P236-237,277)【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脑卒中;肢体痉挛;康复【作者】山磊;崔利华;杨宇琦【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北京100068;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北京 100068;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北京 10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4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脑组织损伤后脊髓节段牵引反射亢进引起的速度依赖的被动活动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阵挛和肌肉强直,即为肌痉挛,是脑损伤后致残的主要原因。
据报道[1],世界范围内约有1.2亿人受肌痉挛的影响,其中半数需要治疗。
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吴承龙;王黎萍;孙新芳;宋建良【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08(017)001【摘要】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XA)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下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在肌电引导下,对卒中后痉挛肢体进行BTXA多点注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肢体痉挛状态都有所改善,治疗组在注射1周后即出现显著改善,疗效持续3个月,以2月末时最为显著;对照组在治疗1周后痉挛状态无改变,在1个月左右出现显著改善.结论肌电引导下注射BTX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痉挛的方法,对肢体功能恢复有显著的帮助作用,结合有效的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页数】2页(P50-51)【作者】吴承龙;王黎萍;孙新芳;宋建良【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绍兴,312000;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绍兴,312000;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绍兴,312000;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绍兴,3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R977.6【相关文献】1.非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 [J], 敖丽娟;钱菁华;王文丽;郑琳;唐梅;姚黎清;李咏梅2.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痉挛临床观察 [J], 张文君3.肌电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损伤后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 [J], 吴小丽;文国强;吴宏胜;谢德丰;孙畅4.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临床分析 [J], 罗蔚锋;刘春风;包仕尧;吴雪良;赵合庆5.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J], 范雪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肉毒毒素A治疗痉挛型脑瘫探讨杜凤珍;路生禄;王惠英;席彩萍;丁吉芳;姜艳;安超文;魏玉香【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03(009)006【摘要】目的探讨肉毒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X-A)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7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接受正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辅以痉挛肌注射BTX-A,观察两组患儿的内收肌角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治疗组患儿的内收肌角、ADL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康复训练仍是有效的脑瘫治疗手段,BTX-A局部注射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可为康复训练提供良好时机,两者结合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在脑瘫康复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总页数】2页(P328-329)【作者】杜凤珍;路生禄;王惠英;席彩萍;丁吉芳;姜艳;安超文;魏玉香【作者单位】730000,甘肃兰州市,甘肃省康复中心脑瘫康复研究所;730000,甘肃兰州市,甘肃省康复中心脑瘫康复研究所;730000,甘肃兰州市,甘肃省康复中心脑瘫康复研究所;730000,甘肃兰州市,甘肃省康复中心脑瘫康复研究所;730000,甘肃兰州市,甘肃省康复中心脑瘫康复研究所;730000,甘肃兰州市,甘肃省康复中心脑瘫康复研究所;730000,甘肃兰州市,甘肃省康复中心脑瘫康复研究所;730000,甘肃兰州市,甘肃省康复中心脑瘫康复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相关文献】1.肉毒毒素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 [J], 许连香;刘朝华;周谊霞;王俊;李国荣;朱美玉2.不同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临床探讨 [J], 郑琳;唐欣3.单次多水平肉毒毒素A治疗与外科治疗的异同 [J],4.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婴幼儿痉挛型脑瘫与非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比较 [J], 卢凤玲;陈继栋;李伟明5.电针联合运动疗法在痉挛型脑瘫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J], 唐玉文;刘汇团;黄小玲;吴庆阳;张玉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下肢瘫痪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下肢瘫痪的效果。
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66例痉挛性下肢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A型肉毒毒素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分析。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乙组总有效率90.9%,甲组总有效率72.7%,乙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进行分析,乙组不良反应率为6.1%,甲组不良反应率为12.1%,乙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甲组。
结论:对痉挛性下肢瘫痪患者给予A型肉毒毒素进行治疗,效果明显,能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痉挛性下肢瘫痪;效果分析脊髓损伤是严重致残性疾病,常发生于青壮年人群中。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脊髓损伤导致损伤神经节段以下肢体及大小二便严重的功能障碍。
劳动力丧失及高额的治疗费用给个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脊髓损伤后同时会带来肌痉挛、神经病理性疼痛、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众多并发症,其中肌痉挛为最常见的并发症。
有研究显示至少80%的SCI患者存在肌痉挛,其中33%为重度痉挛。
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及日常生活都有严重的影响。
为了降低脊髓损伤患者肌痉挛,减轻患者痛苦及提高日常功能活动能力。
分析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的效果,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66例痉挛性下肢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方式和A型肉毒毒素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分析。
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66例痉挛性下肢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方式和A型肉毒毒素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分析。
两组都是33例患者,甲组中男女分别是20例和13例,年龄在18-50岁,平均年龄(岁。
乙组的男女分别是18例和15例,年龄在118-550岁,平均年龄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