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框线图
- 格式:ppt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6
学校课程安排整体框架图一、引言本文档旨在设计学校课程安排的整体框架,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课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研究兴趣,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课程安排目标1. 确定学校教育目标和价值观,明确课程安排的宗旨。
2. 平衡课程设置,令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 提供个性化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体差异。
4. 优化课程时间分配,保障学生研究效率。
三、课程分类1.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 基础科学课程- 语文、数学、外语课程-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2. 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艺术课程- 体育课程- 科技创新课程- 实践活动3.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 跨学科综合课程- 兴趣拓展课程- 社会实践课程四、课程安排原则1. 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原则- 规划课程结构,注重学科并重、专业拓展。
- 充分发掘学生的多元潜能,培养综合素质。
2. 个性化发展原则个性化发展原则个性化发展原则- 提供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进行选择。
-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发展。
3. 阶段性安排原则阶段性安排原则阶段性安排原则- 根据学生年级和发展需求,安排阶段性课程。
- 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跟上教育领域的发展。
4. 协同合作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协同合作原则- 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和合作项目,促进学生间的协作精神。
- 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5. 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合理利用课程时间,确保学生研究的灵活性和效率。
- 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实践和社区服务,拓宽研究资源。
五、课程安排流程1. 明确学校教育目标和发展规划。
2. 制定课程目标和对应的教学大纲。
3. 划分课程分类,明确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程。
4. 设计各个学段的课程安排,包括课程时间分配和内容设置。
5. 评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6. 确定教师培训和课程评估机制,保障课程质量。
教学课程设计框架图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X》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课本中的重要定义、定理和公式,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和实施,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本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安排一定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一定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XXX》课本及配套练习册,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提高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流程图模板]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篇1:教学设计流程图模板教学设计是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进行教学,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流程图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哦!教学设计流程图模板1.章节名称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
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
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 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
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
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
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
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生特征填写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的学习准备情况,作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图模板
流程图是指用一系列特殊符号将全部进程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示出来。
教学流程图顾名思义就是教学过程的流程图,是教学方案的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流程图反映教学过程、活动内容和教学结构,更好地在时间和空间上把握教学质量,发挥其对教学实践具有的指导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图模板 1
和传统的教学方案想比,教学流程图不仅可以直观的显示整个课堂活动所占的比重,还可以清晰的呈现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应用中,它与教案有相同的功能,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通过图标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具有逻辑性;还可以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好的教学流程图不仅增加美观,还可以开发教师的艺术潜质,让教学活动变得更有创意。
教学流程图的绘制
我们知道流程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以亿图图示为例,开始绘制教学流程图。
打开亿图图示软件,点击新建中的流程图,选择喜欢的模板可以快速创建流程图,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创建新的流程图。
这时,会跳转到新的画布页面,左侧为符号库,选择对应的符号直接拖动到画布,搭建出整个教学流程图框架。
在用连接线连接好,双击图形编辑好主题文本。
为了使整体看起美观,点击画布右侧更改线条颜色和粗细等样式。
最后将画好的教学流程图保存、导出即可。
相关软件
>>亿图图示(流程图绘制软件)>>MindMaster思维导图软件。
《认识路线图》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位之后,结合这些方位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路线图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在第一次试上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我做的不够好,没有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更没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整节课学生学的比较累,老师教的也不轻松!在课后,经过多位老师的帮助以及指点,我反思在导入环节的教学中,其实我可以脱离课本,自己设计一个情景,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课本排列顺序来教学,因此,我将原先的复习导入创设了一个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
如:我以“固城中心小学的校园平面图”来导入,让学生根据平面图分别说说图中的各个景点,并选一景点为中心,再说说其它周围的各个景点分别在它的哪一面,这个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例题教学时让学生说的次数较少,应该让学生多说,多练一练,体会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行走时的路线。
《认识路线图》教学反思2:结合第一次的试上,及各位老师的建议,我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试上,对于先前复习导入的修改,教学下来效果较好,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设计环节有些地方的顺序不太恰当,如:在导入时,应及时把八个方向的坐标图板书出来,后来出示显得有些板书置后了。
另外,在固城中心小学的校园平面上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平面图中的篮球场、池塘、并不是在南大门的正北方向,因此,学生描述起来有些困难,结合各位老师的综合意见,进一步将固城中心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进行修改及规范,设计了以学校花坛为中心,其它各个景点的位置都相对属于比较正的方位,这样的修改在教学中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减少了不少难用语言描述的话,学生说起来都比较准确,教学效果较明显。
还有,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有些问题应以文本框的形式呈出来,让学生可以先读题,在进行解答,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
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 510735摘要:为了落实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目标,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方式,本文以大单元教学理念,结合中华美术经典作品鉴赏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清明上河图》大单元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大单元的设计和实施策略,以“并列式主题”和“递进式主题”践行美术核心素养本位教学,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探索落实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大单元教学研究和实践,并充分发挥中华经典美术教育培根铸魂、启增智慧、弘扬中华文明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美术鉴赏中华美术经典一、开展大单元教学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形式的需要目前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以主题划分,一节课内所牵涉的美术名作众多,作品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甚至还包含多个画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着学生“走马观花”,深度学习难以展开,更谈不上达成“文化理解”的教学目标;课后学生们只识画作名称而不知其内涵,也无法达到“文化认同”的学习目标。
实际上,美术经典作品反映人类的文明成就,其中的美学基因是打开人类历史文化宝库的钥匙,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教育功能。
如何利用经典美术作品开展深度教学,达成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美术鉴赏教育,是众多美术老师思索的难题。
2022年公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倡开展大单元教学:“鼓励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构建艺术教材的框架和内容,突出主题化、生活化、情境化、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新的学习理念和方式。
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
”大单元教学在教学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均有很大优势:能从大概念出发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艺术实践活动,正确理解经典美术的形式美、意蕴美和人文美,温润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二、单元教学概要“单元”教学概念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1931年美国学者莫里逊的著作《中学教学实践》中首先提出“莫里逊单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单元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在一个周期内学习一个内容;随后,美国推行“学科单元”、“经验单元”、“学习单元”等教学研究;1955年,Hanna,L.A.等美国学者提出单元教学(Unit Teaching)概念,并定义为:“单元教学是聚焦横断在各学科、基于儿童个体社会需求且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