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_表征方法_李文俊
- 格式:pdf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26
一文全面了解锂电池材料表征技术表征技术对锂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锂电池表征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组成、材料形貌、晶体结构、微观组织、表面结构、输运特性、力学特性、热学特性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准确和全面的理解电池材料的构效关系,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技术,如原子力-拉曼光谱联用、原位透射电镜、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中子衍射以及二次离子质谱、比表面积分析等。
一、锂电池结构锂电池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材料,如钴酸锂(LiCoO2)、锰酸锂(LiMn2O4)或磷酸铁锂(LiFePO4)、镍锰酸锂(LiNi0.5Mn1.5O4)等二元或三元材料;负极采用锂-碳层间化合物,主要有石墨、软碳、硬碳等;电解质由溶解在有机碳酸盐中的锂盐组成;聚乙烯、聚丙烯微孔膜作为隔膜位于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保证锂离子通过的同时,阻碍电子传输,目前主要有单层PE、单层PP、3层PP/PE/PP复合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1 锂电池结构组成二、锂电池材料表征内容1、锂电池电极材料锂电池电极材料表征主要包括电极粉体材料的化学组成、粒径、比表面积、振实密度、杂质含量、颗粒形貌等。
以正极材料研究为例,正极材料性质与性能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多对多关系。
电池材料关心的主要性质包括结构方面和动力学方面,均与材料的组成与微结构密切相关,对电池的综合性能有复杂的影响。
图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质与性能关系图表1锂电池电极材料表征常用指标常用指标测试方法影响化学组成能量弥散X射线谱(EDX)、二次离子质谱(SI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电池综合性能pH值pH计pH值高,含碱量大,影响加工性能粒径激光粒度仪加工性能、容量、倍率等比表面积低温N2吸附比表面积测试仪粘结效果振实密度振实密度仪容量杂质含量原子吸收光谱自放电、安全颗粒形貌扫描电镜/投射电镜加工性能、电性能2、电解液锂电池电解液表征主要包括电导率、水分含量、粘度、酸度、密度、表面张力、杂质分析等。
4万5000余字详细总结锂离⼦电池材料计算⽅法看了近100篇综述和⽂献总结了锂离⼦电池材料计算⽅法,涉及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多种材料的计算和多尺度计算以及⾼通量计算以及材料基因组等内容。
全⽂约4万5000余字,为⽅便阅读,⼤家可以添加微信号(renhuangfuxilijian)或者扫描封⾯上的⼆维码添加微信免费获取PDF源⽂件,⽂件格式如下,含⽬录和所涉及到的参考⽂献。
参考⽂献较多,就不在⾏⽂中标注,可见⽂末参考⽂献。
PDF版本中做了详细的⼀⼀对应。
1. 前⾔1.1. 写在前⾯本⽂主要是对⽬前已经公开发表的关于锂离⼦电池材料的计算⽅法进⾏总结,涉及到的内容从第⼀性原理⼀直覆盖到有限元以及材料基因组等多种技术。
与之前发布的多尺度材料计算⽅法不同的是本⽂的主要内容是将多尺度材料计算与⾼通量计算⽅法与锂电材料的具体应⽤场景以及⾏业属性融合在⼀起进⾏撰写的。
这⾥需要明确的⼀点是,在锂电⾏业领域,通过计算材料学技术来提升研发效率、改进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业龙头企业的共识,⽬前本⽂作者接触到的很多锂电⾏业企业都已经将计算材料学作为了其研发⼯作中的⼀环。
因此,本⽂基于如下条件:(1)不再讨论计算材料学是否能够应⽤到锂电领域;(2)核⼼观点是在锂电企业的哪个环节要⽤到计算材料学⼯具和相应的⽅法论和使⽤流程。
1.2. 背景介绍新能源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个热点,电池材料的研究也是如⽕如荼。
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第⼀性原理计算模拟的应⽤越来越⼴泛。
⽤理论计算来分析电池材料的储能机理能够从原⼦尺度分析电化学反应动⼒学,结合⾼精度的实验表征技术往往可以很好地阐释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理论计算也可以⽤来预测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或者在⼤量的材料中筛选合适的电极材料,⽽不需要繁复的实验和仪器表征。
⽤理论计算来指导实验往往能节约时间和成本。
图1 锂离⼦电池研究过程中空间尺度的跨度1.3. ⽅法分类⽬前针对对于锂离⼦电池材料的计算⽅法主要分为如下⼏类:(1)多尺度计算⽅法,包括第⼀性原理、分⼦动⼒学、计算相图、相场、蒙特卡洛、分⼦⼒场以及有限元等⽅法;(2)热⼒学⽅法和动⼒学⽅法。
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ⅩⅣ)——计算方法黄杰;凌仕刚;王雪龙;蒋礼威;胡勇胜;肖睿娟;李泓【摘要】基础理论的创新与计算机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为高精度与多尺度的计算模拟提供了可能,这些方法也在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蒙特卡罗、相场模拟、分子力场、有限元等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在锂离子电池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如计算电池电压、电极材料的电子结构、能带结构、迁移路径、缺陷生成能、离子在材料体相及不同微观结构中的输运、材料中温度场分布、应力场分布等.【期刊名称】《储能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5(004)002【总页数】16页(P215-230)【关键词】计算方法;密度泛函;分子动力学;经典模拟;锂离子电池【作者】黄杰;凌仕刚;王雪龙;蒋礼威;胡勇胜;肖睿娟;李泓【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21计算材料学(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是材料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用于材料中结构、物性的设计与计算模拟,涉及物理、化学、计算机、材料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1]。
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的创新与计算机性能的大幅度提升,计算材料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
根据所研究问题的内容与所在的空间与时间尺度,计算材料学的模拟方法涵盖了从微观原子、分子水平,到介观微米级别,直至宏观尺度的各种理论。
图1展示了不同尺度上的主要模拟方法[3].计算材料学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能源材料的研发进程[4]。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锂离子电池计算方法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锂离子电池计算方法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锂离子电池计算方法(大纲)一、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1.1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2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结构二、锂离子电池关键性能参数2.1容量2.2能量密度2.3循环寿命2.4充放电速率2.5安全性三、锂离子电池计算方法3.1电池容量计算3.1.1额定容量计算3.1.2实际容量计算3.2电池能量密度计算3.3循环寿命预测3.4充放电速率计算3.5安全性能评估四、锂离子电池计算模型4.1电池等效电路模型4.1.1Thevenin模型4.1.2PNGV模型4.2电池电化学模型4.2.1电化学机理模型4.2.2简化电化学模型4.3电池热管理模型4.3.1热传导模型4.3.2热对流模型五、锂离子电池计算软件及工具5.1常用电池计算软件介绍5.1.1BatteryDesignStudio5.1.2COMSOLMultiphysics5.2电池计算工具开发5.2.1MATLAB工具箱5.2.2Python电池计算库六、锂离子电池计算应用实例6.1电池管理系统(BMS)设计6.1.1BMS功能需求6.1.2BMS计算方法6.2电池组热管理设计6.2.1热管理策略6.2.2热管理计算方法6.3电池寿命预测与优化6.3.1寿命预测方法6.3.2电池优化策略一、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关键电源。
锂离子电池浆料表面张力测量1. 引言1.1 概述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存储装置,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对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升要求的不断增加,对其材料表面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浆料的表面张力是一个关键参数,它直接影响到锂离子电池内部碳酸盐沉积、固液界面反应和离子传输等过程。
1.2 文章结构该文将以“锂离子电池浆料表面张力测量”为主题,系统地介绍了相关的测量方法、仪器和实验操作步骤,并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进展案例,展示了表面张力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本文总结存在问题与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锂离子电池浆料表面张力的测量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总结出相关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为锂离子电池材料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
2. 锂离子电池浆料表面张力测量方法2.1 界面张力的基本概念界面张力是指两种不同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即液体与气体或液体与固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表面张力。
在浆料中,由于存在不同组分的粒子和溶剂,这些组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界面张力的测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内部结构和化学活性。
2.2 常用的测量方法和原理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浆料表面张力测量方法包括垂直平衡法、动态悬滴法、静态悬滴法和脱附法等。
- 垂直平衡法:通过向待测试液体中加入一根细玻璃管,在重力作用下使液体形成液柱,并通过调整液柱长度来平衡液-气界面上的张力。
根据杨氏方程计算出表面张力。
- 动态悬滴法:使用一支注射器注入待测试液体,然后以恒定速率从针尖自然流下形成一个毛细管吸湿滴。
通过测量滴落的时间和重力对液滴的拉开长度,计算出表面张力。
- 静态悬滴法:使用一支针管将待测试液体吸入,并使其形成一个静止在针尖上的液滴。
通过测量液滴的形态和重力对液滴的拉伸程度,计算出表面张力。
锂离子电池原理及正负极材料的关键问题锂电池是一类以金属锂或含锂物质作负极的电的化学源总称,自1991年锂离子电池问世并商业化消费以来,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的比能量,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和绿色环保等一系列优点,受到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开展。
一、根本原理所谓锂离子电池是指分别用两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活性物质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
电池充电时, 锂离子从正极脱嵌, 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放电时,锂离子那么从负极脱出, 插入正极。
以将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电池为例。
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
当对电池进展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
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构造,它有很多微孔,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
同样,当对电池进展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正极。
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就是放电容量。
在Li-ion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
Li-ion Batteries就像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象运发动一样在摇椅来回奔跑。
所以Li-ion Batteries又叫摇椅式电池。
正极反响:放电时锂离子嵌入,充电时锂离子脱嵌。
正极可选材料很多,目前主流产品多采用锂铁磷酸盐负极反响:放电时锂离子脱插,充电时锂离子插入。
负极材料多采用石墨。
电池总反响:锂离子电池是由电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等部分组成, 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组成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尤其是正极和负极材料。
因此研究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是采用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可逆地嵌脱锂离子的正、负极材料。
二、正负极材料〔一〕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开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应满足条件:①足在所要求的充放电范围内, 与电解质溶液有电化学相溶性;②温和电极过程动力学;③高度可逆性:④全锂化状态下在空气中稳定性好。
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计算方法一、本文概述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和转换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基础科学问题,如电池性能衰减、热失控、离子迁移机制等,仍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关键难题。
因此,采用计算方法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基础科学问题,对于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的计算方法,包括第一性原理计算、蒙特卡洛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并探讨这些方法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和限制。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了解计算方法在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潜力,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深入理解和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文也旨在为从事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一种有效的计算工具和研究思路,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二、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锂离子电池(LIBs)是一种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嵌入和脱嵌过程的二次电池。
这种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因此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四个主要部分。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往返迁移,实现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
具体来说,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出,经过电解质和隔膜,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放电时,锂离子则从负极材料中脱出,再经过电解质和隔膜,返回到正极材料中。
这种锂离子的迁移过程,就是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基本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如LiCoOLiMn2OLiFePO4等,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势和较好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提供较高的能量密度。
负极材料则通常为碳材料,如石墨、硅基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较低的电势和较高的比容量,能够提供较长的循环寿命。
电解质则负责在正负极之间传输锂离子,常见的电解质有有机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等。
锂电池正极材料表征
锂电池正极材料表征是指对锂电池正极材料进行性能评价和分
析的过程。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常见的锂电池正极材料有氧化物、磷酸盐、硫化物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氧化物类材料。
对锂电池正极材料进行表征需要使用多种手段和技术。
其中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热重分析等。
这些技术可以分析正极材料的结晶性、形貌、组成、热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性能。
通过对锂电池正极材料的表征,可以了解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优化材料的配方和工艺,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发展。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