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秸秆能源化利用问题与发展方向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问题与建议探讨秸秆是农作物收获后残留的茎秆和叶子的统称,通常被用作饲料或者直接焚烧处理。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秸秆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在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高效利用秸秆资源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1. 秸秆焚烧污染目前,在一些地区,农民会选择将秸秆集中焚烧,造成大量的烟雾和污染排放。
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
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2. 秸秆资源浪费在很多地区,秸秆被丢弃或者直接压实处理,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秸秆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还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目前,我国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还比较不成熟,很多地方没有找到有效的利用方式,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需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二、秸秆综合利用建议探讨1. 提倡农民进行秸秆还田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将秸秆还田,用于土壤改良和增加土壤肥力。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农荒地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绿色、有机发展。
2.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尤其是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秸秆造纸、秸秆建材等方面的利用技术,以解决农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能问题,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 建立秸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需要建立起从秸秆收集、加工、利用再到废弃物处理的完整循环利用体系。
通过在农村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站点,将秸秆进行集中收购和加工,制作成生物质能源、生物质炭、有机肥料等产品,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
4. 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支持,包括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给予财政和税收上的扶持,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推动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我国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的分析共3篇我国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的分析1我国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的分析秸秆资源是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农村地区是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区域,秸秆的数量庞大,远远超过城市地区。
然而,目前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率还较低,未得到充分利用。
本文将从我国秸秆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秸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我国秸秆资源分布秸秆是农作物垄断的茎、叶、壳等部分,是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我国的农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等,其中秸秆资源的主要来源是粮食作物。
据统计,我国年均秸秆产量达到15亿吨左右,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
我国秸秆资源的分布情况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北方地区的秸秆产量较高,其中以东北地区最为突出,主要由于该地区种植大量粮食作物和玉米。
南方地区的秸秆产量相对较低,主要由于该地区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而水稻的秸秆品质较差。
此外,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农业发展滞后,秸秆产量也相对较低。
二、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状况目前,我国的秸秆资源主要用于畜牧业饲料、农业废物处理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其中,畜牧业饲料是秸秆利用的主要途径,占用了秸秆资源的大部分。
农业废物处理主要是指秸秆的堆肥利用,堆肥除了能够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提高土地肥力和土壤结构。
另外,秸秆能够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如秸秆能够用于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纸浆和木质板材等,还可以作为蘑菇、食用菌的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然而,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的状况还不够理想。
一方面,我们在利用秸秆时存在某些技术难题,如秸秆的使用效率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分离难度大等。
另一方面,农民对秸秆资源的利用意识不足、没有秸秆资源利用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给秸秆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带来阻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秸秆资源的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加利用率,既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有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问题与建议探讨秸秆是农作物收获后留下的废弃物质,一直以来被农民们当作废物进行处理,或者直接焚烧,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而秸秆综合利用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
本文将围绕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秸秆综合利用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更新、技术改进、人才培训等方面,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农民和企业缺乏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导致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难以进行。
2. 技术水平低下:在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
3.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来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执行难题,导致了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
4. 处置成本高:如果秸秆无法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只能进行焚烧或者填埋,这样既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增加了处理的成本,对农民和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二、建议探讨1. 加大政策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加大补贴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减少税费负担等方面,从而激励农民和企业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2. 引导资金投入: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来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同时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该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和企业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来源。
3. 提高技术水平:鼓励农民和企业引进先进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可以在各地区设立相关的培训基地,提升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
4.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和企业更加了解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益处,从而增加他们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积极性。
5. 探索新的利用方式:鼓励农民和企业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创新,可以探索秸秆生物质能源、秸秆有机肥料、秸秆生物基材料等方面的新利用方式,从而丰富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方式。
秸秆综合科学利用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秸秆收储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秸秆利用能力不足。
当前乡镇的秸秆收储体系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从现有收储模式来看,主要是“农户(专业户、经纪人)收集+企业利用”的分散型收储模式,农户或经纪人收集秸秆后直接出售给利用企业,企业很少参与到田间收集和原料运输过程。
此模式下秸秆收集规模小,效率低,管理分散,价格不稳,秸秆供给缺乏保障,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营。
二是收集难度大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虽然秸秆本身价格不高,但农业种植面积大多小而分散,收集难、运输难问题突出,导致人工收集、运输、装卸等收集成本大大提高,加重了企业负担。
三是秸秆收储企业经营困难。
目前我县有9家秸秆收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现象。
秸秆收购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收购后需要场地堆放,需要雇佣人员看管,秸秆销路并不理想,因此,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秸秆产业政策不稳定、变化大,地方上缺乏长远规划,比如有的地区新划定禁燃区,环保部门对秸秆燃料企业“一刀切”,说拆就拆,给秸秆能源化利用造成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问题与建议探讨秸秆是农作物收获后留下的稻草、玉米秸秆等废弃物,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加深,秸秆产量逐渐增加。
大量的秸秆处理和利用成为了困扰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率低、技术设备滞后。
一、资源浪费严重由于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或者堆放,导致了大量的秸秆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浪费。
据统计,每年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10亿吨,其中有一半以上未得到有效利用,直接成为废弃物。
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耗竭。
二、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焚烧秸秆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颗粒物和含硫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危害周边居民的健康。
堆放秸秆又会导致大面积的霉变腐烂,产生难闻的臭气,影响了周边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三、能源利用率低秸秆是一种优质的生物质能源,然而传统的焚烧方式能源利用率较低。
而且,大面积堆放的秸秆由于腐烂迅速,也很难进行有效的能源化利用。
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也无法满足农村的能源需求。
四、技术设备滞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先进的秸秆处理技术和设备,这导致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较低。
传统的焚烧和堆放方式的处理成本虽然低廉,但是却无法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需要大力推动先进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提高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强化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
对于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补贴和财政资金扶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
对于传统焚烧和堆放方式进行严格限制和管理,引导农民采取新型的秸秆处理方式。
秸秆焚烧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秸秆焚烧作为一种能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的手段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秸秆焚烧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秸秆焚烧的现状1. 秸秆资源丰富: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秸秆产量巨大。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秸秆产量超过8亿吨。
2. 治理需求迫切:秸秆不当处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环境污染。
在农作物收割后,如果秸秆未得到有效利用,常常成为乱堆乱放的垃圾,容易引发火灾事故,并且秸秆露天焚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3. 技术难题:秸秆的高湿度、体积大、含有难分解的有机质等特点,使得其焚烧利用技术面临一系列挑战。
传统的秸秆焚烧技术存在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尾气污染问题。
4. 政策支持: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政府对秸秆焚烧治理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环境防控技术政策》明确提出加强秸秆焚烧治理,提高利用率。
二、秸秆焚烧的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的秸秆焚烧技术逐渐发展。
例如,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可以将秸秆转化成颗粒状燃料,提高燃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气化技术可以将秸秆转化成合成气,用于发电、制热等领域;焚烧尾气处理等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减少污染排放。
2. 综合利用:将秸秆焚烧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实现综合利用也是未来的趋势。
例如,秸秆焚烧可以与焚烧电厂相结合,通过发电的方式将秸秆转化为电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另外,秸秆还可以作为肥料、动物饲料等农业用途。
3. 精细化管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意识的增强,秸秆焚烧将向着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
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和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秸秆焚烧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焚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并确保环境安全。
4. 政策支持:政府将继续加大对秸秆焚烧治理技术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动秸秆焚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5. 国际合作:秸秆焚烧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需要共同合作来推动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秸秆是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剩余的植物茎秆,通常会被留在田地里进行自然腐烂,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秸秆的综合利用被视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1: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相对滞后,无法实现高效利用。
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质燃烧、秸秆制浆和纸张生产等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导致了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
对策1:加强科研力量,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提升我国的综合利用水平。
问题2:秸秆资源分散,收集困难。
秸秆资源在产生和分布上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导致秸秆的集中收集和利用面临很大的困难。
农民对于秸秆的利用意识薄弱,不愿意主动参与秸秆的收集和利用。
对策2: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的收集体系。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秸秆综合利用意识,增强其参与秸秆收集的积极性。
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的收集体系,提供收集车辆和设备,方便农民收集和运输秸秆资源。
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户将秸秆卖给利用秸秆的企业,增加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收益。
问题3:秸秆综合利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秸秆的综合利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秸秆生物质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煤烟和二氧化硫,造成空气污染;秸秆制浆和纸张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对策3: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排放。
对于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废水,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秸秆生物质燃烧过程中,可以加装烟气净化装置,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在秸秆制浆和纸张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废水处理,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问题与建议探讨秸秆是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其综合利用对环保、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秸秆综合利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加强探讨和改进。
本文将从秸秆的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 秸秆数量庞大,难以处理。
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12亿吨,其中以稻草和玉米秸秆居多。
但秸秆本身比较膨胀,密度低,难以运输和储存,而且还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有效处理秸秆成为了农村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的重要课题。
2.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相对滞后,主要集中在生物质能、有机肥、饲料等方面。
但是这些利用方式存在着某些问题:比如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低,运输成本高;有机肥的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不足;饲料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饲养效益。
因此,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上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创新技术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和质量。
3. 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不足。
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前景不够乐观,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竞争力不足,难以与传统能源相比;二是因为秸秆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理所当然不属于政府产业扶持的主要对象,导致政策面的支持不足。
因此需要创造更为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
二、建议探讨1. 支持农民采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秸秆数量。
农业先进生产模式的推广,将有助于降低秸秆的产生量,有益于环保。
另外,还需要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推广秸秆的直接还田或改良还田,促进秸秆的综合利用。
2。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开发新型利用技术。
目前,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应该加强研究,开发出更为实用的秸秆利用技术,切实解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
3.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行业的市场和政策扶持。
出台有利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例如:对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于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等。
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进展情况工作总结2024年是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节点年份,我将综合总结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进展情况,详细介绍政策措施的推动、技术创新的突破以及产业发展的推动,全面展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政策措施的推动2024年,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推动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如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等。
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并形成了秸秆资源整治行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技术创新的突破2024年,技术创新是秸秆综合利用取得重要突破的关键。
在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研发取得了突破,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成为现实。
同时,利用生物质燃料代替传统燃料,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对降低空气污染和碳排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还有土壤改良、有机肥料的研发和应用,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产业发展的推动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体系。
在秸秆综合利用中,农民是关键的参与方,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和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同时,政府与企业合作设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基地,提供生产、销售、技术等全方位支持,使得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逐渐形成。
秸秆综合利用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政府推动和扶持企业培育新的市场,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但是,2024年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还存在问题甚多: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研发水平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协同发展不够。
秸秆综合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但目前各相关部门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合作不够紧密,协同发展难度较大。
2024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1. 引言秸秆作为农产品的副产品,在农业生产中产生大量,如果不进行合理处理和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我国制定了2024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
2.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2.1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2.2 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2.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
3. 加强农田秸秆还田工作,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3.1 鼓励农民将秸秆还田,提供鼓励政策和技术指导。
3.2 加强对秸秆还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对秸秆还田的认识和意识。
3.3 建立农田秸秆还田监管机制,加强对秸秆还田情况的检查和评估。
4.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替代化石能源4.1 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4.2 加强对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提高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和产量。
4.3 建立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5.1 加大对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农民参与项目建设。
5.2 加强对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的评估和监督,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营。
5.3 建立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从中获得合理收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6. 强化秸秆禁烧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6.1 加强对秸秆禁烧工作的监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
6.2 建立秸秆禁烧执法和处罚制度,对违法者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
6.3 加大对秸秆禁烧宣传的力度,提高公众对秸秆禁烧意义的认知和理解。
7. 强化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各方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重视程度7.1 加强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方案的认知和支持。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问题与建议探讨1.数量不足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在不同季节和农业类型中产生的资源量不同。
而在一些地区,秸秆刻意堆积或者被提前处理导致了数量不足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秸秆综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解决方式:政府与农民联合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秸秆减量、分类利用的认识和意识;鼓励农民尽可能使用秸秆还田,利用其良好的肥效性能;定期收集秸秆,避免秸秆损失导致数量不足的问题。
2.处理技术不成熟在秸秆综合利用中,制粉、制丝、制片等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制品质量难以保证,使用范围有限。
同时,物流系统也不完善,秸秆运输成本高,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解决方式:加强技术创新,探索适合各地环境和产业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及商业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完善物流体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
3.安全隐患秸秆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容易引发火灾,对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同时,秸秆利用后的产品质量不佳,易污染环境。
解决方式: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监管,特别是在易燃和易爆区域控制和管理;注重环境保护,加强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管理;通过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信用度,扶持优质秸秆加工企业,规范企业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4.缺乏政策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涉及到农业、能源、环境四个领域,跨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政策支持的需求。
但是当前我国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孤立性强,政策鼓励和激励不足。
解决方式:加强科技和政策扶持,给予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相应的金融、税收和财政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节能减排等环境产业评估、评价、认证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促进行业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秸秆综合利用虽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承载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技术和物流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迅速发展。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作物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高达10亿吨以上,其中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了农田秸秆的焚烧、堆放等问题。
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的收集机制。
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收集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地区存在着农作物秸秆无人收购或者收购价格低廉的情况。
农民缺乏秸秆的销售渠道,导致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难度。
2. 缺乏成熟的加工技术。
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离不开加工技术的支撑,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秸秆加工技术还比较不成熟,很多地区的农作物秸秆只能堆积在农田里,无法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3. 缺乏有效的利用渠道。
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需要有成熟的利用渠道,而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秸秆利用渠道相对还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利用方式。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的收集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投入资金建设农作物秸秆收购点,设立收购价格保障机制,引导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秸秆收购行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销售秸秆的困难。
2. 发展成熟的加工技术。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农作物秸秆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培育和引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
3. 拓展多样化的利用渠道。
政府可以通过推出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多种利用方式,开展深加工产业,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4.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财税支持,鼓励企业投入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推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具体措施2. 资金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农作物秸秆的深加工,鼓励企业进行高效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
中国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一、主要废弃物可利用性对比秸秆资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富含热能和碳、氮、磷、钾、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比其他废弃物,例如厨余垃圾、排泄物、废塑料等,秸秆的分布更加集中,涉及商务对象更少,有助于保持供应的稳定性。
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是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实践中仍然存在技术、政策、产业化等层面的各种瓶颈,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之根本。
二、中国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背景秸秆高值化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是中国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和地方政策陆续出台将加速秸秆产业化进程。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中的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提出: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
秸秆作为农村重要的固废资源,行动中提到要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
通过政策鼓励扶持秸秆综合利用、以乡镇、村、企业或经纪人为主体建设秸秆收储站,并对秸秆农机、秸秆三贮一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能源化、收储中心建设等提供补助,也为秸秆的利用的推进提供了动力。
三、中国秸秆资源量我国是全球重要的农业大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其他农副产品产量常年保持全球领先水平。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高度重视下,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除2018年由于自然灾害、种植结构调整导致轻微减产外,其余年份均增产,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十六连增”,粮食总产量从2013年的63048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66949万吨,净增3901万吨。
从我国主要粮食产量来看,2020年玉米产量26066.52万吨,同比下降0.04%,稻谷产量21185.96万吨,同比增长1.07%,小麦产量13425.38万吨,同比增长0.49%,薯类产量2987.41万吨,同比增长3.63%,豆类产量2287.46万吨,同比增长7.3%。
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进展情况工作总结一、引言秸秆是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一种常见农作物残短物,经过综合利用可以转化为一些有用的资源,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总结2024年我国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进展情况在2024年,我国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秸秆能源利用:在能源利用方面,秸秆发电和秸秆燃气利用得到了重点推进。
秸秆发电厂的建设和运营规模不断扩大,通过丰富的秸秆资源实现了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同时,在燃气利用方面,开展了秸秆生物燃气的研发和应用示范,为农村能源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2. 秸秆资源化利用:秸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其资源化利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2024年,秸秆纸和秸秆板等纤维制品的生产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同时秸秆也被转化为生物炭、有机肥等土壤改良剂的生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3. 秸秆环境利用:由于大量秸秆残留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秸秆的环境利用备受关注。
在2024年,开展了秸秆堆肥和秸秆生物降解剂的使用示范项目,有效减少了秸秆对环境的影响,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三、面临的挑战尽管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上述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1. 秸秆收集和储存困难:由于秸秆的分散性和储存方式的问题,秸秆的有效收集和储存成为一个难题。
目前收集和储存秸秆的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收集和储存的效率。
2.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秸秆发电技术的成本高、秸秆燃气利用技术的可行性等。
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成熟度和经济效益。
3. 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不足:秸秆综合利用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但目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利用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低,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
需要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秸秆产量庞大是阻碍其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产量庞大,但其综合利用率仍然相对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研究的对策。
通过引进和开发先进的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生物质燃料、生物基凝
胶材料等,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和品质。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单一是影响其应用效果的另一个问题。
目前主要的农作
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是作为生物质能源进行燃烧利用,但这种方式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
二氧化碳等污染物。
需要推广其他资源化利用方式,如秸秆制肥、秸秆制纸、秸秆制板材等。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益。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
在当前的政策体系下,农作物秸秆
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
持措施,如提供补贴资金、优惠税收政策等,以激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农作物秸秆资源
化利用,推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发展。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培养也存在不足。
需要加强对农作物秸秆资
源化利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提高资源化利用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
培养一支专
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人才队伍,加强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相关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废弃物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对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概述,然后详细分析了目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和模式,包括堆肥、沼气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等。
文章还对农村生物质能源的种类、特点以及利用现状进行了介绍,重点探讨了生物质能源在农业、工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面临的挑战,如技术瓶颈、政策支持不足、市场接受度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展望了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农业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能源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巨大。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是最主要的农业废弃物之一。
目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包括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基料和秸秆能源等。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饲料可以转化为动物饲料,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率;秸秆基料可用于生产食用菌等农产品;秸秆能源则可以通过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气等方式实现能源化利用。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是另一种重要的农业废弃物。
目前,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包括堆肥发酵、沼气发电和有机肥生产等。
通过堆肥发酵,可以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沼气发电则可以将畜禽粪便中的生物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化利用;有机肥生产则可以将畜禽粪便转化为高品质的有机肥料,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秸秆肥料化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现状秸秆肥料化生产是一项重要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秸秆能源化利用问题与发展方向
摘要: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目前秸秆能源化利用率不高。
本文综述了我国目前秸秆能源化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同时展望了今后我国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秸秆;能源化;利用
Abstract: China’s straw is rich in resources, but the straw energy utilization rate is not high.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major issues of China straw energy facing, including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nd prospects of straw in the future energy utilization of the main directions.
Key words: straw; energy;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产农作物秸秆7亿t以上[1]。
2008年财政部表示,在保障适度还田和满足饲料需求前提下,能源化利用应作为我国剩余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向。
今后国家将通过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引导农民收集剩余秸秆。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清洁能源,变废为宝[2]。
同时生物质利用过程中SO2、NOX的排放较少,造成的空气污染和酸雨现象会明显降低。
每利用1万吨秸秆替代煤炭,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万t,二氧化硫排放40t,烟尘排放100t[3]。
因此,秸秆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秸秆对转变能源结构及环境保护都有巨大的现实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1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概况
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有7亿t左右,除部分作为造纸原料、炊事燃料、饲料肥料和秸秆还田之外,可作为能源用途的秸秆约4亿t,折合1.8亿t标准煤,可以转化为1亿t燃料酒精或5000万t生物柴油。
到2010年秸秆总量将达7.26亿t,相当于5亿t标准煤[4]。
然而秸秆每年利用率不足10%。
因此,我国农业秸秆资源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2 秸秆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技术因素
(1)秸秆体积密度和能量密度低,加上运输、储存费用都相对较高,这限制了大型电厂对秸秆能源的有效利用。
提高秸秆的体积、能量密度是秸秆能源化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采用的主要技术有打包、制作高压成型块或焦碳。
(2)纤维素含量高,不易粉碎以及加料设备易阻塞。
针对这一系列的困难,应开发大型、高效率的秸秆能源转化利用技术,如秸秆的低温热解集中供气;热解液化制生物油等。
2.2 经济因素
秸秆资源分布分散,难以使用集中处理技术,而分散处理技术效率较低,这也是目前秸秆大规模推广使用的主要难题。
同时秸秆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商业化发展过程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和问题。
这些障碍和问题主要来自经济因素,例如液体生物油,它具有可再生、低污染等诸多优点,但其成本通常比矿物油高1O%~100%,且需要专用的燃料处理设备,这些因素在经济上的制约都阻碍了它的广泛应用。
当前秸秆能源化利用研究重点在于开发经济性合理的应用技术与工艺。
3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图解
秸秆转化利用图解见图1:
图1 秸秆转化利用图解
固化成型技术原理是将经过粉碎、具有一定粒度的秸秆,放入挤压成型机中,在一定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制成棒状、块状或粒状物的加工工艺,成型后再采用传统的燃煤设备燃用[5]。
秸秆气化是通过秸秆的大分子结构在高温(700~900℃)下与气化剂(如空气、氧气或水蒸汽)反应,分解、断裂或重整产生轻质可燃气体燃料。
气化后的产物是H2、CO和CH4等低分子烃类的可燃气体[6]。
催化热解和共热解技术原理是秸秆在反应器中完全缺氧或只提供有限氧和不加催化剂条件下,高温分解为生物炭、生物油和可燃气的热化学反应过程[7]。
热裂解工艺有以下3种类型:①低温慢速热解(烧炭法);②常规热解;③快速热解。
秸秆热化学转化制生物原油或燃料油的高压液化技术,一般在温度为250~400℃、压
力为5~20MPa的条件下进行,通常是在催化剂存在下转化为液体燃料,作为汽车用燃料或进一步分离加工成化工产品[8]。
厌氧干发酵制沼气技术原理是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经过粉碎并添加发酵菌剂做堆沤等预处理后,加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来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
发酵制乙醇制备过程是先将秸秆碾碎,通过化学水解或催化酶作用将纤维素、半纤维素转化成多糖,再用发酵剂将糖转化为乙醇,得到乙醇体积分数较低的产品,蒸馏除去水分和一些杂质,最后浓缩的乙醇冷凝得到液体。
4 秸秆能源化利用展望
我国秸秆能源化研究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很多研究成果尚在实验阶段,离普及推广应用为时甚远。
产业化发展比较快的将会是秸秆气化(供气、供热、发电),开发秸秆高效气化装置和燃气净化技术,尤其是热电联供系统,将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固化成型技术在我国发展比较快,在已经研究开发成功的棒状和颗粒状成型燃料生产技术基础上,将重点开发低能耗的成型技术和设备。
今后我国将大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大中型高效沼气和发电工程系统的研究;秸秆生产燃料酒精工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水解工艺与设备;高效纤维素水解酶的筛选和改造;先进的乙醇发酵与精制工艺和设备);热裂解液化开发燃料油的工艺和设备的研究;间接液化生产合成甲醇和其它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
生物质科研工作者是开展生物质能源研究的主体,政策的倾向和制度的建立对其发挥自身作用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应从政策与制度上给予支持。
同时设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生物质科研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解决生物质科研工作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立,张婷,王永泽,王金华. 不同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效果的比较[J]. 可再生能源.2008,26(5):46.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发办[2008]105号)
[3] Xianyang Zeng, Yitai Ma, Lirong Ma. Utilization of straw in biomass energy in China[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7(11):976–987.
[4] 赵军,王述洋.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与利用[J]. 太阳能学报. 2008,29(1):90-95.
[5] 袁振宏,吴创之,马隆龙,等编著. 生物质能利用原理与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34.
[6] 吴创之,马隆龙主编. 生物质能现代化利用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50.
[7] 姚向君, 田宜水编著. 生物质能资源清洁转化利用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0.
[8] Bridgwater A V, Meier D, Radlein D. An overview of fast pyrolysis of biomass[J].Organic Geochemistry, 1999, 30: 1479-149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