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论精华版

民法总论精华版

民法总论精华版
民法总论精华版

民法总论精华版

1.民法上的法律关系模型

有甲、乙两人,各有自己的财产A,B。甲乙两人相互协商,就交换各自的财产达成合意。另有一人丙,对甲或乙(及其财产)实施了侵害行为。这样,三人间构成民法上的三种法律关系:①甲、乙之间的约束关系(契约关系);

②甲、乙与各自的所有物之间的关系(财产所有关系);③甲、乙与加害者丙之间的关系(在财物被侵占的情形,则要求加害人丙返还财物;在财物被毁坏不能返还或人身伤害的情形,则要求以金钱赔偿损害)

2.中国民法的法源

民法通则、民事单行法、行政法律中的民法规范、行政法规、有权解释、习惯法、判例法、法理、学说。

3.民法的基本原理

民法的基本原理是私法自治,即意思自治,是指涉及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一切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和消灭,均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原则上国家不作干预。私法自治的功能在于排除国家不必要的干预。但是,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法律行为违反公序良俗和诚实信用、滥用权利或者有失公平之时,国家法律必须介入,维护社会正义。

4.公法与私法的区别

①凡以国家或公共团体为其双方或一方主体者之法律关系,而以权利服从关系为基础的是公法;仅以私人间或私团体之间相互关系,而以平等关系为其基础的为私法。

②私法案件由普通法院(民事审判庭)管辖,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公法案件中,刑事案件由普通法院(刑事审判庭)管辖,适用刑事诉讼程序。

5.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①平等原则(前提),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即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也就是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平等的

②合同自由原则,又称契约自由或私法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从事民事活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任何人不得对当事人进行强迫。

③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当以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民事行为,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④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应当诚实行事,恪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⑤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和国家利益。

⑥禁止滥用权利原则,是指一切民事权利的行使,不得超过其正当界限,行使权利超过其正当界限,则构成权利滥用,应承担侵权责任。

6.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调整民事生活中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7.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①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财产所有关系、财产使用关系、商品交换、身份关系和人格关系等。

②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8.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

1)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为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团体,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成为民事主体。

2)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利益对象,包括物、行为、权利、知识产品、人身利益等。

3)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9.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的原因(△)

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原因,称为法律事实,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法律事实包括自然事实和人的行为。

1)自然事实:

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客观现象,也就是该现象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包括事件和状态两种。

状态,指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包括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继续占有、时间的经过、战争状态等。

事件,是指偶发的、瞬间的客观情况,包括人的出生、成年、死亡,自然灾害的发生、战争爆发、罢工、不当得利、继承开始等。

【注】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行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在无意识或意识错乱中所为的“行为”,属于事件。

2)人的行为:(△)

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当事人自己的行为,也包括他人的行为。

①自己的行为,是指当事人实施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包括表示行为和非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包括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民事行为,即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如订立合同、发表作品、结婚登记、继承财产等)。准民事行为,即准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有助于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相关事实因素的意愿表达或事实通知行为,如催告、通知等行为。

非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又称事实行为,是指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没有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目的但可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如无因管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遗失物的拾得、埋藏物的发现、从事智力创作活动等)。

②他人的行为,是指由非当事人实施的但能够引起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如法院的判决、仲裁机构的裁决。

10.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在民法上,相互结合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民事法律事实的总和,称为民事法律事实构成。这是因为某些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的出现,即单有某一事实不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动,只有需要的多个事件都出现了才构成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如遗嘱继承关系的发生,需要被继承人留下有效的遗嘱、被继承人死亡和遗嘱继承人接受遗嘱继承三个民事法律事实。

11.民事权利能力

是指据以充当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和承当民事义务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法人格或人格。

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12.民事行为能力

是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是民事权利能力的前提。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法人只要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也就在同样的范围内被赋予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判断自己行为动机和后果,并作出意思表示的能力。是法律赋予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无意思能力,即无民事行为能力。

13.民事责任能力

是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侵权行为能力。

凡依法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均具有民事责任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他人造成损害,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14.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自己为一定行为或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分类:(了解即可)

1)财产权与人身权(人身权当中的人格权不做要求)

财产权,是指可以与权利人的人身相分离而又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如债权、物权等)。

人身权,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为内容而又与人身不可分离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如亲属权、配偶权等)。

2)支配权、请求权

支配权,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客体并享受一定利益的权利。是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如物权、准物权(如矿业权、水权、渔业权等)、知识产权、人格权、身份权。

请求权,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的权利。如债权上请求权,物权上请求权,人格权上请求权,身份权上请求权等。无请求权基础,则无请求权。

3)变动权

是指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包括:形成权、抗辩权、可能权。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直接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如撤销权、解除权、追认权

等。

抗辩权,是指权利人用以对抗他人请求权或他人主张的权利。如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先诉抗辩权等。可能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而使他人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如代位权、代理权、法人代表人的事务执行权等。

15.民事义务

民事义务,是指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主体的利益而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律约束手段。民事义务具有法律约束力与限定性。

16.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根据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可分为:

(1)过错责任,是指以过错为归责原则的民事责任。过错事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行为人没有过错的,不承担民事责任。适用于侵权责任的一般情况。

(2)无过错责任,是指按照法律规定没有过错也要承担的民事责任。适用于侵权责任的特殊情况。如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环境污染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等损害赔偿案件。(3)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均无过错而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民事责任。适用于侵权责任的特殊情况。如紧急避险致人损害的、在为对方利益或共同利益活动中致人损害的情形。

17.自然人

一、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的人。自然人因出生而取得权利能力。出生具有两个要件:①须全部与母体分离;②须与母体分离之际保有生命。

1)我国司法实践认定出生时间一般为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如档案、护照等)。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具有的完全独立地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括: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自然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具有的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部分民事权利和承担部分民事义务的资格。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人)。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应由其法定代理人进行。包括: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④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得以单独实施的民事行为:

使未成年人纯获利益,或者被免除义务的行为;

未成年人自由财产的处分行为(如学费、旅费等由法定代理人预定使用目的的财产,及零用钱等未预定使用目的的财产);

被许可营业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营业行为;

缔结劳动合同和请求劳动报酬的行为(法定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日常生活中的定型化行为(如利用交通工具等)。

3)死亡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因自然死亡而消灭。一般以呼吸断绝、脉搏消失且心脏跳动停止之时为死亡之时。通说认为,死亡是以脑死亡为判断标准。死亡的时间,一般应以户籍簿登记的死亡时间为准。依照我国继承法的司法解释,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意外事故中死亡,如果不能确定死亡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各自都有继承人,如辈分不同,则推定长辈先死亡;辈分相同,则推定为同时死亡。

二、监护,是指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置保护人,以监督和保护其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的制度。

法定监护,是指监护人由法律直接规定而设立的监护。

1)未成年人的监护

①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此关系不受离婚影响,但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明显不利的,法院可取消其监护资格;

②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年兄姐担任监护人;

③由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担任监护人,但须其愿意,并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同意;

④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2)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

①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监护人;

②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但须其愿意,并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同意;

③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3)关于担任监护人的争议

指定监护,是指在担任监护人发生争议时,监护人由有关单位指定的监护。包括:①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指定。未成年人父母双亡或均没有监护能力的,其他近亲属对于担任监护人有争议或不能确定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具有监护能力的近亲属中指定。被指定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诉讼,由法院裁决指定。

②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指定。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被指定者对指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诉讼,由法院裁决指定。

总之,在监护权有争议时,先由单位、居委会、村委会指定,不服的再向法院上诉。

4)监护人的职责

①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②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③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④保护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其财产;⑤代理被监护人进行各种民事活动;⑥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⑦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三、宣告失踪(△)

人民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法定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自然人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1)条件:①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②利害关系人须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须依法定程序宣告(法院受理宣告失踪的申请后,应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3个月)。

2)效力: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在于为失踪人设定财产代管人。代管人可由失踪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担当,没有顺序限制,只遵循有利于保护失踪人财产的原则。代管人负有管理失踪人财产的职责,否则,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起诉追究其责任或变更代管人。

3)宣告失踪的撤销,当失踪人复出或有人确知其下落时,经本人和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法院的撤销失踪宣告作出后,财产代管人资格消灭,财产代管人应交还代管财产并汇报管理情况。

四、宣告死亡(△)

指人民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法定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自然人为死亡的法律制度。

1)条件:①在通常情况下,自然人下落不明须满4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为2年。但有关机关能证明其不可能生存的,不受2年法定期间的限制。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之日起算,期间是4年。②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利害关系人及其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受遗赠人、债权人、债务人、人寿保险合同的受益人等。③法院须以法定程序宣告。法院受理宣告死亡的案件后,应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经有关机关证明其不可能生存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2)宣告死亡的撤销,是指当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有人确知他没有死亡时,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撤销原来的死亡宣告。

宣告死亡撤销的后果:①主体资格恢复;②双方都没再婚前提下婚姻关系恢复;③依继承法取得其财产的予以返还(遗产尚存的返还;遗产不存在的适当补偿;第三人合法取得的不予返还;恶意取得的返还并赔偿损失);④子女被收养的其合法收养关系不因死亡宣告之撤销而无效。

五、住所

是指自然人生活和民事关系的中心地。自然人以其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18.法人

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法人的成立要件(△)

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注:此为法人特有)。

2)法人与自然人的区别

①法人不是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其依法产生、消亡。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生存的人。

②法人是集合的民事主体,而自然人则是以个人本身作为民事主体的。

③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也有所不同。

3)法人与合伙的区别

合伙,指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出于共同的经济目的,自愿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和经营,共负盈亏和风险的组织体。(须有合伙人对合伙债务负担无限连带责任)

①法人的目的具有永久性,而合伙经营具有暂时性;

②法人必须具有特定的名称和一定的组织,是超个人的单一体,而合伙仅为各个人的集合;

③法人的财产属于法人本身,而合伙人的财产属于全体合伙人公司共有;

④法人的债务仅以法人所有的财产为担保,而合伙债务,除合伙财产外,各合伙人还须以自己的全部财产负连带无限责任。

4)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法人对自己所为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①须有加害他人的侵权行为;②须因法人的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员的行为;③须因执行职务的行为所发生(在执行法人职务时所为的行为才属于法人自身的行为)。

5)法人机关

法人机关,是指根据法律、法人章程或条例的规定,在法人成立时无须特别授权就能够以法人的名义对内管理法人的事务,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机构。其特点如下:

(1)法人机关是形成、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法人机构。法人社会组织而不是生命体,因此法人意思的形成、表示和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

(2)法人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织部分。法人机关并不是独立的主体,而是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法人机关是根据根据法律、法人章程或条例的规定而成立的法人代表机关。法人机关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时,不需另行授权,因此,法人机关与法人之间的关系是代表关系而不是代理关系。

(4)法人机关是由自然人个人或集体组成。由单个自然人组成的法人机关称为独任机关,如企业的厂长;由集体组成的法人机关称为合议制机关,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

6)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具有如下特点:

1、法定代表人是依法确定的。如公司的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

2、法定代表人是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法人不仅应对法定代表人的合法经营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而且也应当对法定代表人的违法经营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3、法定代表人是代表法人进行业务活动的自然人,且有资格的限制。

7)法人的变更

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在存续期间所发生的重要事项的变动。包括如下:

1、法人组织体的变更,分为法人的分立和合并

(1)法人的分立,是指由一个法人分成两个以上的法人,包括派生分立和新设分立两种。派生分立,是指由一个法人中分出一个或数个新法人,而原法人的资格并不消灭。新设分立,是指由一个法人分开成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法人,原法人的资格消灭。

(2)法人的合并,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法人合并为一个法人,包括创设合并和吸收合并两种。创设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法人合为一个法人,原法人的资格消灭。吸收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法人合为一个法人,其中一个法人的资格保留,其余的法人资格消灭。

2、法人组织形式的变更,是指法人组织结构的变化

3、法人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包括法人的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本等事项的变更

8)法人的终止

1、法人的终止,是指法人资格的消灭,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终止。

2、法人终止的原因如下:

(1)依法被撤销:如无存在必要的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依据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行政命令而撤销;或因法人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被撤销,如企业法人因违法经营等而被吊销执照。

(2)解散,是指因法人的任务完成或无法完成、法人成员的决议、规章规定的存续期间届满、法定人数不足等事

民法总论框架图

民法概念: ①财产关系:财产归属、财产流转 民法调整对象调整的含义 ②人身关系:人格关系、身份关系 ①市民社会的法——区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 ②私法——公私法划分标准、意义、私法的特点 民法的性质③权利法——权利法的特点 ④市场经济的法——体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 ⑤实体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区分 ①为市场经济提供规范,促进其发展 ②保障人权 民法的任务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促进社会民主政治 ⑤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①私权神圣——私权本位、平等保护、人格权与所有权神圣是核心 民法的理念 ②私法自治——核心是意思自治——形成权利义务的预期、有利争议解决、 节约交易成本 法律的三种本位——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 民法的本位权利本位内容:整个法律体系中、具体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与权力关系中我国民法以权利为本位的意义 概念: 特征:整体性;统帅性;非规范性;强制性与补充性 总论地位:立法、行为、私法的准则;贯穿整体规范的准则;是民法调 整社会关系与民法理念的综合反映 功能:指导功能;约束功能;补充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 内容:权利能力平等;权利义务对等;平等保 主体地位平等原则意义:体现民法调整方法的特点;反映市场 经济本质要求;体现现代法治精神 内容:自我决定;约定优先;自己责任 分论奠定民法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地位; 地位反映市场经济本质需要 意思自治原则体现民事立法的认识论基础 体现:所有权所以和行使自由;合同自由 限制: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权利滥用

内容:以忠实、宽容、体谅的心态进行民事活动,务求权利 义务对等、平衡;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禁止权利 滥用;以诚信解释意思表示及法律规范 本质体现:市场经济道德准则;道德法律化;授予自由裁量 诚实信用 确立基础:经济基础——培育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社会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功能:指导功能;补充功能;解释功能(合同内容、法律) 法律行为内容及目的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 变化:概念扩张;保护消费者;保护劳动者;区分绝对无 无效与相对无效;处理对象包括市场交易 民法基本公序良俗 原则分论功能:调控习惯法;限制私法自治;是公民基本权利进入 民法的媒介 判断标准:以客观行为为准;以行为时为准; 定型化的体现:如危害国家公序、暴力行为等10类 一切民事权利之行使,不得超过其界限 权利滥用的构成:正当权利的存在;有损害事实;主观故意禁止权利滥用 功能:作为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明确权利范围;缩小民事 权利;强制调停权利人与他人的冲突 效果:承认权利存在,只是否认其行使 概念:三层含义 特点: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任意性(立法、司法、适用) 平等性;以民事权利为核心 意义:是法律控制社会生活的工具;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是打开民 法殿堂的钥匙;是处理民事案件的思维方法 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有时包括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客体:物;行为;权利;智力成果 内容:民事权利、义务(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 民事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民法_焦少林_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导论 一、判断正误 1.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人”,即为该国之公民。 2.我国所有的民事法律规范,均适用于我国的一切领域。 3.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4.“民法”一词最早源于古罗马的“万民法”。 5、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都是等价有偿的。 6、《法国民法典》被称为“商品生产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以前,我国没有民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其实施以前发生的民事关系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9.我国实行民法和商法分别立法的立法体系。 10.1803年到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是以《德国民法典》为蓝本编纂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民法的渊源。 2.简述民法的功能。 三.论述题 试论民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判断正误 1.《德国民法典》在世界上首次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由债权债务关系扩充到一般的权利义务关系。 2.近代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绝对私有权原则、契约自由原则与过失责任原则。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司法机关在没有具体法律规定时,据以裁判民事案件的法律依据。 4.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为现代民法的“帝王规则”。

5.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公平、诚实作用、意思自治、过失责任等原则。 6.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它强调民事主体行为享有绝对的自由。7.《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两个具有弹性的原则是指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诚实信用原则? 2.简述意思自治原则。 三.论述题 什么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判断正误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特定的当事人。 2.张某将李某打伤。张某的打人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事实。 3.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能够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因而也是法律事实。4.根据权利的作用可以把民事权利划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5.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就能够产生。 6.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指主体、客体与标的。 7.法律事实可分为事件和行为两类。 8.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不同,其属于中性行为,并无合法与不合法之分。9.行使形成权的形为一般都是单方民事行为。 10.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都可以是不特定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2.简述民事法律事实的含义及内容。 三.论述题 2

第一章 民法学基础

第一章民法学基础

第一章民法学基础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1、概念: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的词源 古罗马法中的jus civile(市民法)和jus gentium(万民法) 法国民法典driot civil(市民法)日本学者翻译为“民法” 清末《大清民律草案》1929《中华民国民法典》 3、民法的含义 1)法律部门 2)民法典 3)民事法律规范 4)民法学 第二节民法的起源 大陆法系的渊源——罗马法编纂 罗马城邦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使商品生产高度发达,和一批优秀的法学家的存在,导致罗

马法成为“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立法”。 6世纪罗马帝国的法典编纂《罗马法大全》(又称《国法大全》、《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新律》) 罗马私法的体系 资本主义民法的产生 中世纪封建制度对个人权利的漠视导致私法的倒退 近代资本主义民法的产生背景 1、封建制的崩溃和资产阶级的兴起,要求人身独立、保护私有财产、经济自由 2、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私法自治

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民法典 1)法国民法典(1804)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大原则 2)德国民法典(1896)创立“五编制” 3)日本民法典(1898)拿来主义 4)瑞士民法典(1907)民商合一 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 大陆法系起源于罗马法,以民法典为中心(民法法系),制定法为法的主要渊源。德国民法典的极端理性化与瑞士民法典的概括抽象化。大陆法国家判例的作用 ?普通法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核心,不 存在民法典。民法由财产法、合同法、侵权 行为法等构成。普通法国家的制定法的作用我国民法的产生发展 1922年苏俄民法典(总则、物权、债、继承)中国的民事立法史 1、古代民刑不分。商品经济不发达、中央集权、以礼代法 2、近代民事立法: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1929年《中华民国民法》 3、解放区和建国初期民事立法:婚姻法、土地

朱庆育民法总论笔记

第一章民法基础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起源 自然法适用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万民法是人类一体适用的法律,市民法则是专属罗马市民的法律。 有学者主张,翻译为市民法,以此传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野的观念,同时表达对于私权神圣的尊崇。但可能会将原意中的身份立法含义带入啊,这是不应该的。 二、调整对象的学说 苏联民法认为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法律,两个一定理论。 佟柔认为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关系。 三、公法与私法 利益说隶属说主体说 利益说:乌尔比安提出公法事关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但是社会保障法等公法实际上是关于个人利益的。而一些亲属法则关乎伦理,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另外以利益为判断标准,可能会导致一切法律皆公法。比如说德国纳粹的法律理论宣称,所有法律均是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工具,因此私法亦是关乎公共利益之法,与公法别无二致。 隶属说:认为公法法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具有隶属性,但是它有不足,因为像一些看似平等的,其实它是公法,比如说国际法,像一些看似部平等的,它却是私法,比如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的隶属关系,它并不平等,但却属于私法主体。

旧主体说认为主体只要一方当事人是公权力人,那就会形成公法关系。 新主体说融合了融合了隶属说和旧主体说,当公权力者以公权力担当人的面目出现时,形成公法关系,否则即为私法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提出了第三法域的主张,即将劳动法经济法婚姻法等一些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团法以及一般交易条件法归入第三法域,其共同特点在于当事人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受到约束,但自由度较之公法领域为大。 卡尔森则主张公法私法一元论,也就是说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仅仅只在于创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它作为一般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因此公法和私法具有一元性。 *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 作者认为民商合一虽然是立法趋势,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本土,因为我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是很苛刻的,所以不应该说商人地位已经不再特殊,把理想当做现实,民商合一会导致将民法人与商法人等量齐观,从而提高民法人的注意义务的结果。一方面成为商人,需要克服层层的法律与行政障碍,另一方面又以商人的行为标准加入民法人,这样的民商合一并不可行,同时也会影响具体规范的设置,比如合同法196条和合同法211条一个规定了借款合同需要付息,另一个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如果没有明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那就不支付利息。前者其实是一个商事规则,后者则是一个民事规则,其实是将民法规则变成了一种特别法。 第二节民法总则编 *总则公因式的提取 法律规范虽然事关生活关系,但并非意在描述生活关系,而是为生活和关系提供特定的规范评价,它的逻辑结构包括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两部分,那么公因式的提取标准或者是法律效力或者是构成构成。如果采用法律效果标准,那么会导致关于法律效力的规定汇集成总则。分则则规定各项具体的构成事实的结果。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则采用了双重标准。

民法学_王利明_绪论

第一节民法学 一、民法的定义 民法,是调整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在从事民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民法是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重要的基本法。 “民法”一词源自古罗马的市民法(jus civile),反映着古代社会简单商品经济活动的根本要求。伴随着千百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民法逐渐形成调整不同社会形态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制度。 民法的基础特征是: 第一、民法在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 第二、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其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第三、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内容上表现为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四、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民法学的基本内容 民法学,是研究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现象和民法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民法学是法学体系中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培养人的法律意识的基本理论之一。 民法学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反映着人类探索民事法律制度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成就。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民法学的观点、体系有所差异,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却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化着的。民法学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知识体系,为正确制定民事立法、指导司法审判实践、提高人们的法制思想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民法学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民法总论。该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主体(公民与法人等)、民事权利客体、民事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 第二、物权。该部分主要研究物权法总论、财产所有权、共有、相邻关系、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占有。 第三、债权。该部分主要研究债权总论、合同法基本原理、合同法分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第四、人身权。该部分主要研究具体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制度、以及如何对人身权给予全面、有效的民法保护。 第五、知识产权。该部分除一般地研究知识产权原理外,主要是具体研究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制度。 第六、继承权。该部分主要研究继承法总论、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产的处理。 第七、民事责任。该部分主要研究民事责任的概念、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 三、民法学的学习方法 民法学在法律科学体系中属于部门法学和应用法学。因为这门法学是专以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现象和民法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它不仅要研究民事法律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更要探索民事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则和法律适用的方法。所以,学习民法学,首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把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民事法律制度的客观要求,了解司法审判实践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使我们对民法学的学习置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学习有针对性,收获有现实性。

民法总论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民法概述 【本章重点】: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点、体系 【本章难点】:民法调整对象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基本要求】 一、了解:民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理解:民法的表现形式 三、掌握:民法的性质 ?第一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的含义 (一)民法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法中的市民法 2、我国古代没有民法,古代诸法合一,民刑不分 清朝末年清政府派沈家本修订法律,聘请日本的松冈义正起 草民法,1911年完成了一部《大清民律草案》 《大清民律草案》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法典草案,有民法的内容,但不能称为民法(重点颁布时间和意义)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参考德、日、 前苏联的立法经验,在1929年5月23日颁布《中华民国民法》 《中华民国民法》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 (重点颁布时间及意义)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法机关在1954年—1959年 (大跃进),1962年—1964年(文革前期)两次组织起草民法典, 但是因政治、经济、思想的原因搁浅了,1979年—1982年(改革 开放)听取邓小平的建议起草民法,不过由于讨论计划经济和市 场经济谁重要,由于政治原因,也没有立法成功。 5、1986年准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正式出台,198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新时期民法典步入了新的进程,为我国构建现代化民法体系奠定了基础。(重点同上) 6、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意味着我国民法典编撰工作第一部已经完成,在我国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重点同上) 需要同学们每人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二)民法的含义 1、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 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需要理解为什么是总称) 总称的原因:由多个法律组成,各种规范的总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2、含义 (1)民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民法只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不调整其他关系

民法总结重点总结

《中国民法学》李开国、张玉敏主编 第一章民法概论 <一>民法概念: 1,意义(了解). 2,调整对象(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和研习,因为这是学习民法的基石之一,虽然一直没出过题,但是有助于民法整体框架的搭建,我复习的时候,是按简答题的形式复习的?广大考友一立要重视,基础的基础啊,里而对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论述,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就要绝对要熟记) 3,调整方法(了解)(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 4,民法的槪念和基本观念:<1〉,主体平等;<2>,意思自治;〈3>权利本位.(此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容易出题,尤其是论述题,好象"意思自治"于04年考过了,本人复习的时候是按论述题的答题套路复习的,此内容的复习切记不要局限与教材,要多加注意其他教材的论述以增加个人的理论水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论述题的答法绝非平时考试的答法可比,对考生的专业语言驾驭能力较高,里而要多加注意权利本位和意思自治,主体平等较好论述) <二〉,民法的性质 本节可以说是是"出题者与考友的必争之地",本人复习的时候,注意过其他学校的民法入学试题,有很多学校的论述题对这部分内容青睐有加,西政的历年真题也考过这部分?因为这是民法理论的基本,能考出考生的理论知识! 1,民法是市民法(市民社会的槪念,本人只是简单的书本了解,一直没有领会到其本质的精神是什么所以希望大家领会的比我多一点,如果大家仅仅为了考试,教材的论述应该可以应付答题了,任这,我就不在多说!记得有道题是"论民法的市民法性质",应该是人大的,大家不要忽视对"市民法的理解") 2,民法是私法(本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不透彻,我结合其他教材,把他完整如下) <1>,法学中关于公私法的划分(这是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教材有所论述) <2>,民法是私法:主体是私人;本质是权利;形式上表现为授权性规范. <3>,强调民法私法性质的意义:确左不同的法律调整机制;确立"私法优先"对社会的意义 3,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以调整已平等为特征的市民社会关系,其立法目的在于,通过对私法的维护调动市民进行民事活动的积极性, 由此决定了民法的权利性质. <1>,民法以私法神圣为重要原则; <2>,民法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 <3>,民法以权利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 <三〉,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区别 这一节的内容个人认为属与一般了解,因为,关于民法与经济法和商法还有婚姻法的关系在几年前属于理论争议的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已经渐渐不在有人提起了,故本人复习的时候仅仅是做一般性了解,但是,出于防范的考虑,建议大家至少要有印象! 〈四〉,民法的渊源(如果你连这个在复习之前都不知道,那你就要在头上扎个绷带好好复习了) <五〉,民法的适用: 1,运用范囤(了解):2,运用原则(重点掌握,虽然考题不会直接出到,但是,作为一轲有志于民法研究的人,不掌握它,就象上街不穿衣服一样难堪);3,民法的解释(了解)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本节要求大家一圧要读懂,吃透,理解,并且能够很好的用自己的方式在试卷上反映出来!! 1,民法原则的概述(了解,对其概念和特征要把握,尤其是特征,非常有可能在论述题中牵扯到) 2,传统民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和发展(西政早年岀过这方面的题,最近几年一直没岀过,因为本人喜欢法理,所以对法学的历史很喜欢研究,当时复习的时候,仅仅是以增长知识和兴趣爱好来学习的,从出题的考虑来看,应该不会牵扯到,不过,近年来四政在进行改革,不知会不会对岀题风格也进行改革,所以建议大家最好记忆一下)

民法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一编 民法总论【圣才出品】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一、概念题 1.民法(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中南财大2005年研) 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广泛,涉及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和其他多种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民法相关联。民法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裁判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民法是人们的行为规则;如果不遵守这种规则而发生诉讼时,民法是法院裁判民事案件的准绳。 2.民法学与民法典(中南财大2005年研) 相关试题:民法的渊源(北科2014年研) 答:民法典是按照一定体系将各种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编纂在一起的民事基本规范,它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通常冠以“民法典”的称谓。民法典的规定涵盖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内容,属于民事基本法。按照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分类,民法典属于一般法,专门针对某个方面制定的民事单行法,为特别法。 民法学是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法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而且这里的民法既包括以民法典形式表现出来的普通民法规范,也包括以其他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特别民法规范,以及以习惯、判例、学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补充性民法规范。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学就是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民法典是民法学的表现形式。

3.财产流转关系(北邮2009年研) 答:财产流转关系是指财产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而发生的关系。财产流转的基本内容属于商品交换关系,其典型表现是商品买卖关系、货币借贷关系、货物运送关系、物品保管关系以及知识产权转让关系等,这些关系体现了商品生产或者商品交换的不同环节或者不同形式。财产流转关系还包括一些无偿的关系,如财产的赠与关系、物品的借用关系等。 4.人身关系 相关试题:民法上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华南理工2014年研) 答: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两类。人格关系是基于人格利益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人格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等方面的利益。身份关系是基于身份利益产生的社会关系。身份利益包括亲属和监护等方面的利益。人身关系不是仅由民法调整,但主要由民法调整,根据宪法确认和保护各种人身权利是民法的基本任务。行政法和刑法也保护人身权,其保护方法与民法不同。人身权受到非法侵害时,民法采用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方式予以保护;行政法和刑法对人身权的保护,采用行政制裁和刑罚的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民法的调整对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相关试题: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及其特点。(中南财大2006年研) 答:(1)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

龙卫球-民法总论

序 民法总论是民法中最抽象的理论体系,阐释起来非常困难。我写作本书并无野心创建独特学术体系,过去十年来,我只是一直试图通过研究积累,将所收集到的经典民法学家们有关民法总论的研究资料,做一个诚恳的整理。所以,这本书的体系和主要理论成果,应归功于书中所引著述的民法学家们。当然,我希望我的整理也是有益的努力,对当前我国民法学的学术背景起到一定的梳理作用。在某些主要理论问题上,我也在自己研究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结论,以期抛砖引玉。这或许也称得上是一种学术积累和交流。我深信,中国民法学有朝一日,必大放异彩,但其前提是能够承前启后。创造新理论,解决新问题,不应只求维新,而也应求论理。所以,我理解,承前启后者,必以论理为其核心。中国未来民法学,其理之源泉,除了创新的思考,还在于人类既有的经验智识。悉心整理以往之学术成就,是理解和吸收这种既有经验智识的一个途径,是将死的历史转化为活的源流的一个方法。 在本书,我以能偶收集的资料为限,借助材料分析,搭建了我所理解的传统民法总论体系。具体撰写中,在方法上,突出主要学理问题,交代其背景,依一定的学术发展脉络汇编整理各家见解,注重挖掘元穿着的学术思路和异议者的不同思考。我的学术用意也很明显:一切主要的学理问题,都不应以通说为终结,而是应呈现思考的开放性。通过对民法主要学理问题的考察,人们应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学术规律:在人类设计的民法制度中,那些经过人类智慧充分论理,最后妥协形成的规则,总是能够历经久远不修正或者作极小的修正,留存于现世,并依然是民众心中信服的规则,甚至是社会智识文明的象征。所以,我认为,所谓法治,必是善法之治,而所谓善法,就是指这种包容过充分论理,深具智识的规则体系。本书通过对传统民法学理的揭示,也得出这样一种认识:传统民法的许多制度,通常不是简单的社会势力支配或社会妥协的产物,而

第一编 民法总论习题(含答案)

《民法练习题集》 第一章民法概述 名词解释题: 1民法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一个选项属于“私法”范畴?()(考研) A行政法B组织法 C婚姻家庭法D刑法,程序法 (二)多项选择题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在罗马法典编纂方面最富成效和影响力,该《民法大全》由哪几部分组成?() A查士丁尼法典B学说汇纂 C法学阶梯D查士丁尼新律 关于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法律发展史上看,先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后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B现代社会,各国既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又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C形式意义上的民法能涵盖民事生活全部,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不需要实质意义的民法 D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不能否认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后者可以对前者归纳整理并予以体系化 对于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身关系都具有固有性 B等价有偿原则不适用于人身关系 C侵害人身利益的情形下刑罚保护手段更严厉,所以可以代替民法保护手段 D人身关系具有非财产性,所以与财产关系没有联系 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我国民法渊源的是()。 A习惯 B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C某学者关于名誉权保护的专著 D最高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

简答题 简述民法调整人身关系的必要性和特点。(考研)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题: 人身关系,是指没有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是基于一定的人格和身份产生的,体现的是人们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利益,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两类。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C 本题考查公私法的划分。私法主体能够自由作出决策,不同于刑法、行政法、组织法等公法部门,我国婚姻家庭法从民法中分离出去,成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但是仍然属于私法的范畴,是私法多元体制下的重要部分。

民法总论笔记 (1)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民法学研究的理论基石 民法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2 (3(4 二、从民法的历史发展认识民法 (一)民法主要起源于罗马法——罗马奴隶制国家施行的法律 (二)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 1. 近代民法——经过十七八世纪的发展,于19世纪经欧洲各 国编纂民法典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民法概念、 原则、制度、理论和思想的体系,在范围上包 括德国、 法国、瑞士等大陆法系国家民法。 主要特点:(1)抽象的人格平等; (2)无限制私有权原则; (3)契约自由; (4)过失责任原则。 2. 现代民法——近代民法在20世纪的发展与修正 主要特征:(1)对所有权的限制; (2)对合同自由的限制; (3)归责原则的多元化; (4)人格权制度的勃兴; (5)侵权法的独立与扩张; (6)交易规则的国际化趋势; (7)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三)我国民法的发展及未来 (四)从民法的基本特征认识民法——民法的性质 ▲ 1. 民法是私法(公法的对称) 2.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3. 民法是权利保障法 4. 民法是人法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民法学理论体系的含义 (二)中国特色民法学理论体系的特征 ▲ 1. 本土性 2. 实践性 3. 包容性 4. 时代性 5. 科学性 (三)未来我国民法学的发展 第一,民法价值的发展; 第二,民法内容的发展; 第三,民法体系的发展; 第四,民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衔接; 第五,民法方法的多样性; 第六,民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四、学习民法学的具体方法 一是准确掌握民法概念; 二是娴熟地运用类型化和体系化的研究方法; 三是重视运用逻辑的方法; 四是掌握法律解释的方法; ▲ 五是注重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甚至统计 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民法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民法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摘要民法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市场经济可以说是法治经济,民法为现代化市场经济提供一般规则和市场活动的行为规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也为民法提供了发展环境。市场经济是民法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又离不开民事法律的保护,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关键词民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引言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的表现。它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中心,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它对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竞争机会平等、以契约为纽带构筑社会关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市场经济对民法有更大的需求1。民法就是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公民与法人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市场经济中,民法以平等自由、等价有偿为保护手段,以确认市场活动参与者的主体资格、人身保护、静态物权和动态债权为核心内容以反映商品流通过程中各种交换关系和保障市场活动参与者公平竞争为主要任务。可见。民法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从法律上确认三个基本要素:即主体、权利和交易规则。民法的主体制度确认和规范着市场主体,赋予各类民事主体独立的法律人格;民法的财产权制度确认和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使主体能以自己的财产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民法的法律行为制度、合同制度等规范主体的行为,规定交易规则,使主体得以公平、正当地进行竞争,安全有序地进行交易。可见,民法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着基本的法律保障。 2、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说明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一,市场经济活动的契约性要求法制。市场经济主体间进行的各种商品交换和市场往来,主要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将大规模的采用各种各样形式的合同,合同法律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 第二,市场经济要求各交易主体地位公平、平等,以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交易。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这是民法首要的和核心的原则,体现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要求,市场经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承认商品生产者和交换着的独立和平等的地位。平等是市场经济发育的基础。诚实信用是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民法的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讲诚实、守信用,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规避法律和合同,不得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市场经济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而市场经济有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必须要用一定的法律规范来制约。 第四,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经济。每一主体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换着,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存在,自由的追求自己行为的最大效益目标,是市场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民法中的自愿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意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自愿原则的核心是给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意志自由,这有利于促成市场交易主体最大化交易价值的实现。 二、我国民法的有关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1、物权制度 一是物权制度构建了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市场是交易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夏利民:民法机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参考教材民法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民法教案

参考教材:民法(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民法教案 王鑫 政法系 2015学年度第2学期 第一编民法总论 目录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四章自然人 第五章法人 第六章非法人组织 第七章民事权利 第八章物 第九章民事行为 第十章代理 第十一章期限与诉讼时效 参考资料一、主要参考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7.法国民法典 8.德国民法典 9.日本民法典 10.台湾民法典 10.苏俄民法典 二、参考文献 1.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刘凯湘:《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3.郭明瑞主编:《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 5.高圣平/梅夏英:《物权法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 6.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居于基本法的地位。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的市民法,罗马法奠定了现代民法的基础,而后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是现代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蓝本。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词源 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法,罗马法在法律体系上也是诸法合一,但在学理上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 “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万民法),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市民法),即罗马法包括市民法和万民法,在查士丁尼制定《国法大全》时,两法已经合并,罗马法主要以私法为主。近代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民事立法均为私法,从词源上看,民法是调整民间社会关系的法。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民事立法可追溯到1911年清政府的《大清民律草案》,(清政府委任沈家本等人为修订法律大臣,曾聘请日本学者松本义正等人起草该民法,民法学者一般认为中国“民法”一词源自日本,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文献中便有“民法”一词,如《尚书.孔传》有文:“咎单,臣名,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一篇,亡。”)这是我国刑、民分立的第一个民法草案。但未及公布,清朝就覆亡了。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25年完成《中华民国民法草案》,但也未正式颁行。南京国民党政府以上述两草案为基础,借鉴法、德、瑞士、日本等国民法某些原则和条款,于1928年5月到1930年底制定民法典,分五编(总则编、债编、物权编、亲属编、继承编)陆续公布。它是我国历史上正式公布的第一部民法典,至今仍施行于台湾省。 二、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通则》第2条和《合同法》第2条)。“民法”一词有多种含义,应加以区别: (一)形式上的民法和实质上的民法 形式上的民法,专指系统编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实质上的民法指调整民事活动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不仅包括形式上的民法或民法典,也包括单行的民事法规和其他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我国无民法典,但实质上的民法是存在的。 (二)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 广义的民法是指调整民事活动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不仅包括形式上的民法或民法典,也包括单行的民事法规和其他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市民法 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 1925年《中华民国民法草案》 1929.5.23公布《民法》总则

第一编+民法总论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民法概述 名词解释题: 1民法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一个选项属于“私法”范畴?((考研 A行政法B组织法 C婚姻家庭法D刑法,程序法 (二多项选择题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在罗马法典编纂方面最富成效和影响力,该《民法大全》由哪几部分组成?( A查士丁尼法典B学说汇纂 C法学阶梯D查士丁尼新律 关于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法律发展史上看,先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后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B现代社会,各国既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又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C形式意义上的民法能涵盖民事生活全部,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不需要实质意义的民法 D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不能否认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后者可以对前者归纳整理并予以体系化 对于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身关系都具有固有性 B等价有偿原则不适用于人身关系 C侵害人身利益的情形下刑罚保护手段更严厉,所以可以代替民法保护手段 D人身关系具有非财产性,所以与财产关系没有联系 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我国民法渊源的是(。 A习惯 B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C某学者关于名誉权保护的专著 D最高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 简答题 简述民法调整人身关系的必要性和特点。(考研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题: 人身关系,是指没有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是基于一定的人格和身份产生的,体现的是人们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利益,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两类。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C 本题考查公私法的划分。私法主体能够自由作出决策,不同于刑法、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学习笔记

《民法学原理》,一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民法教研室几位中青年学者的力作。他们思想敏锐,敢于用一种新的民法思维来阐述在我国还很不发达的民法学。 民法学是一个理论上博大精深的法学部门。它的历史悠远、立法详尽;理论根深、著作浩瀚。不深刻掌握民法的理论,就不能深刻理解立法的精神并正确运用于实践。高等法律院校的莘莘学子尤其应注意民法理论功底的培养。从多年教学实践来看,只掌握民法学每一个别制度、原理,而对整个民法学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解,是民法学学习和讲授中尤其应注意的问题。本书作者在设计全书结构时,力图贯彻体系化的要求,既注意对每一项民事法律制度的分析,又注意从体系角度对每一项民事法律制度的阐述,以便使读者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民法体系观念。 民法学又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法学部门。每一项制度、每一个原理、每一个法条、每一个解释,都是以社会各种生活为其依据,又以社会生活为其用武之地。再复杂的民法理论、再难懂的民法条文,一旦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就很容易被人理解、掌握。但实际又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总不能把一本民法教程变成查找解决案件的辞书、手册,更不能把每一个具体纠纷的解决答案都详尽无遗地告诉读者。要在教程中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自身。本书作者注意民法实务的研究,并力图在民法实务中更多地解决方法论问题。作者不仅设专章介绍法学方法论,而且在各部分的叙述中注意对学生方法论的训练培养。 民法较之其他许多法律部门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体系观念和方法论则是二者重要的结合点。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将会有助于民法学在我国的发展。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学习笔记 第一章民法的意义理念与性格 民法通常在两个意义上使用: 1,大陆法系部门法之民法;(调整私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实体部门法) 2,指该部门法的法典。 商法的兴起与民商分立。 市民法的传统理念: 1,私权神圣;人格权神圣和所有权神圣。自由的真谛是赋予每个人尽可能多的价值。他强调的是自立、自主、甘冒风险、不干涉邻人事务,以及对于他人的宽容与合作。但自由并不意味着不受制约。那种诋毁自由,认为自由主义就是为所欲为的观点是片面的肤浅的。所有权神圣为其他财产权的神圣奠定了逻辑基础。 2,身份平等;在市民社会,平等实质上只是竞赛机会的平等,而不是竞赛结果的平等。结果平等是检验竞赛规则是否符合社会正义的标准之一。 3,意思自治。意思自治的真谛,是尊崇选择。这本是自由的应有之义。选择是参与的前提,而参与又使选择得以实现。在商品经济中,意思自治导致契约,契约的总和是市场。身份平

民法总论1

一、客观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考核知识点: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关系,参见P53 ★考核知识点: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参见P117 ★考核知识点: 退伙的法律后果,参见P86 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退伙人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考核知识点: 宣告死亡制度,参见P53 (二)判断题 ★考核知识点: 民法的调整对 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考核知识点:期限的计算 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民法通则》第155条规定,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以外”,不包括本数。 ★考核知识点: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范围与行为能力的特征 考核知识点解释: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要受到其性质、目的范围的限制,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同样要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也就是说,法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个承担义务的范围,不能超出它们的民事权利能力所限定的范围。 ★考核知识点: 紧急避险的法律后果 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二、主观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考核知识点: 民事行为的分类 考核知识点解释: 单方民事行为是指仅由一方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民事行为。 ★考核知识点: 民事行为的分类 考核知识点解释: 双方民事行为是指由行为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行为。 ★考核知识点: 民事行为的分类 考核知识点解释: 多方民事行为是指由多个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行为。 ★考核知识点: 意思表示的概念 ★考核知识点: 民事权利的分类 ★考核知识点: 民事权利的分类 ★考核知识点: 民事权利的分类 考核知识点解释:

西政民法总论超好笔记

第一章民法概论 <一>民法概念: 1,意义(了解). 2,调整对象(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和研习,因为这是学习民法的基石之一,虽然一直没出过题,但是有助于民法整体框架的搭建,我复习的时候,是按简答题的形式复习的.广大考友一定要重视,基础的基础啊,里面对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论述,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就要绝对要熟记) 3,调整方法(了解)(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 4,民法的概念和基本观念:<1>,主体平等;<2>,意思自治;<3>权利本位.(此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容易出题,尤其是论述题,好象"意思自治"于04年考过了,本人复习的时候是按论述题的答题套路复习的,此内容的复习切记不要局限与教材,要多加注意其他教材的论述以增加个人的理论水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论述题的答法绝非平时考试的答法可比,对考生的专业语言驾 驭能力较高,里面要多加注意权利本位和意思自治,主体平等较好论述) <二>,民法的性质 本节可以说是是"出题者与考友的必争之地",本人复习的时候,注意过其他学校的民法入学试题,有很多学校的论述题对 这部分内容青睐有加,西政的历年真题也考过这部分.因为这是民法理论的基本,能考出考生的理论知识! 1,民法是市民法(市民社会的概念,本人只是简单的书本了解,一直没有领会到其本质的精神是什么,所以希望大家领会的比我多一点,如果大家仅仅为了考试,教材的论述应该可以应付答题了,在这,我就不在多说!记得有道题是"论民法的市民法性质",应该是人大的,大家不要忽视对"市民法的理解") 2,民法是私法(本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不透彻,我结合其他教材,把他完整如下) <1>,法学中关于公私法的划分(这是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教材有所论述) <2>,民法是私法:主体是私人;本质是权利;形式上表现为授权性规范. <3>,强调民法私法性质的意义:确定不同的法律调整机制;确立"私法优先"对社会的意义 3,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调整以平等为特征的市民社会关系,其立法目的在于,通过对私法的维护调动市民进行民事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决定了民法的权利性质. <1>,民法以私法神圣为重要原则; <2>,民法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 <3>,民法以权利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 《三》,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区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