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 格式:pdf
- 大小:550.72 KB
- 文档页数:17
省工伤事故赔偿项目及标准工伤事故赔偿项目及标准:未死亡的情况:一、医疗费:医疗费赔偿金额=诊疗金额+药品金额+住院服务金额。
注:除紧急情况外,职工应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且各项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条例三十条) 。
二、伙食补助费:伙食补助费赔偿金额=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元/人/天)*人数*天数(条例三十条) 。
三、交通食宿费:交通食宿费=交通费+食宿费+伙食费=职工因公出差交通费用标准*往返次数+职工因工出差住宿标准*天数+职工因工出差伙食标准*天数。
注:此项赔偿前提是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在统筹地区就医则不存在此项赔偿(条例三十条)。
四、辅助器具费:辅助器具费赔偿金额=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器具数量。
(条例三十二条)农民工一次性支付辅助器具费:辅助器具费=(75-领取一次性待遇时的年龄)÷辅助器具使用周期×初次配置辅助器具标准(《省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第十五条)。
五、护理费:(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护理费=统筹地区月平均工资*50%;(二)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护理费=统筹地区月平均工资*40%;(三)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护理费=统筹地区月平均工资*30%。
注:该项赔偿自工伤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时开始至恢复自理能力时止(条例三十四条)。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条例三十五至三十七条)一级伤残补助=本人月工资*27;二级伤残补助=本人月工资*25;三级伤残补助=本人月工资*23;四级伤残补助=本人工资*21;五级伤残补助=本人月工资*18;六级伤残补助=本人月工资*16;七级伤残补助=本人月工资*13;八级伤残补助=本人月工资*11;九级伤残补助=本人月工资*9; 十级伤残补助=本人月工资*7;七、伤残津贴:(条例三十五至三十七条)(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一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90%;二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85%;三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80%;四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75%;五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70%;六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60%注:五六级伤残只有在保留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且难以安排工作时才可获得。
一、鳍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895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3%o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2.18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0471.20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4470.82亿元,增长3.1%o三次产业结构为13.8:36.2:50.O o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716元,比上年增长4.7%o民营经济增加值15011.30亿元,增长4.4%,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8%,与上年持平。
图12018-2023年云南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3456.74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同口径下降0・9队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8.6%o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49.32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0%,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4.4%o其中税收收入1197.19亿元,同口径增长3.8%,自然口径下降20.9%;增值税322.82亿元,同口径增长22.5%,自然口径下降42.7%o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69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中,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增长18.4%;交通运输支出增长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0%;教育支出增长19机图22018-2023年云南地方一般公共情算收入及0. 增长速度.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9%o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3.3%o率均值为5.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2.20万人,全年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o图32018-2023年云南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全年全省农民工总量[4]IO1O.6万人。
其中,本地农民工386.4万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7.0%外出农民工624.2万人,比上年增加21.4万人,增长3.5%。
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5]9.92万元/人,比上年提高5.0%o图42018-2023年云南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35.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o其中,农业产值3629.90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492.20亿元,增长6.9%;牧业产值2192.30亿元,增长5.%;渔业产值119.90亿元,增长3.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01.50亿元,增长7.1%。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云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主要指标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业计划
【发文字号】云政发[2003]68号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3.05.24
【实施日期】2003.05.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云南省2003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的通知
(云政发[2003]68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原计划(草案)主要指标中的2002年预计数已按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了调整。
现将调整后的计划主要指标通知如下,请按调整后的指标安排指导工作。
1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见图1)(见图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见表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2015年平凉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平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平凉调查队(2016年3月23日) 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集中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确保了全市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7.7亿元,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2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6.9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56.54亿元,增长11.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6595元,增长7.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2:35.9:39.9调整为27.1:27.9:45.0,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2.9和5.1个百分点。
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18.17%,占生产总值的2.12%,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
食品上涨1.5%,烟酒及用品与上年持平,衣着下跌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跌0.8%,交通和通讯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跌1.3%,居住上涨4.4%。
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
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113.21万吨,减产1.15%。
其中,夏粮产量38.63万吨,减产4.02%;小麦产量38.45万吨,减产4.02%;秋粮产量74.58万吨,增产0.42%;玉米产量50.26万吨,增产1.78%。
全年谷物产量92.58万吨,减产0.01%。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3.79万亩,比上年增加4.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57.66万亩,减少2.6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3.2万亩,增加4.14万亩;果园面积152.36万亩,减少0.12万亩。
云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14年4月201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审时度势、科学谋划,统筹部署、攻坚克难,协调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省呈现经济稳中向好、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增长初步核算,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2](GDP)达1172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95.3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27.82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97.75亿元,增长12.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0:42.9:41.1调整为16.2:42.0:41.8。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25083元(折合4050美元),比上年增长11.4%。
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5397.4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图1.2008-2013年云南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省公共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全年财政总收入达29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增值税完成147.68亿元,下降0.2%;营业税完成418.58亿元,增长22.9%;企业所得税完成146.33亿元,增长7.7%。
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09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和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1.7%、15.1%、12.5%、3.9%和76.9%。
图2.2008-2013年云南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全年稳定物价成效明显。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3.1,比上年上涨3.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
2015年来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绿色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攻坚克难,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稳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65.8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4万人,常住人口为218.2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2.1%,城镇人口88.76万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40.7%。
全年出生人口4.46万人,出生率为14.44‰;死亡人口1.26万人,死亡率为5.91‰;自然增长率为8.53‰。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57.70亿元,比上年增长3.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60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218.05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203.05亿元,增长6.7%。
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5%、39.1%和36.4%,第一、三产业分别同比提高0.3、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8.4%,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
三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0%、30.0%和58.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67元。
图1“十二五”(2011-2015年)来宾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17189人,比上年减少1329人,下降8.7%。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比上年末下降0.27个百分点。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人数46294人,下降12.5%。
我市私营企业10662户,从业人员12.71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6.9%、20.0%,其中,市直3968户,从业人员5.74万人;个体工商户58483户,从业人员11.43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5%、9.9%。
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带来的重重困难,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全省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态势,农业大灾之年保增长,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消费需求旺盛,对外贸易恢复强劲增长势头,金融运行良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巩固回升向好的态势,除CPI指标外,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为云南“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达到7220.14亿元,同比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23.93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增加值2606.04亿元,增长14.7%,建筑业增加值617.89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90.40亿元,增长11.5%。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3︰44.7︰40.0。
人均GDP达到15749元,比上年增长11.6%。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创造增加值2931.38亿元,占全省GDP 的比重达40.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粮食生产大旱之年再夺丰收201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省上下开展了一场“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的攻坚战,在小春作物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650万吨,实现连续8年增产。
初步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21亿元,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896亿元,增长3%,林业产值208亿元,增长7%,牧业产值588亿元,增长8%,渔业产值45亿元,增长10%,农业服务业产值63亿元,增长5%。
农业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对GDP的贡献为15.3%。
主要农产品生产再获丰收。
2010年全省蔬菜产量1243.24万吨,增长0.4%,烤烟产量95.99万吨,增长9.0%,油料产量37.60万,甘蔗产量1739.69万吨,茶叶19.72万吨,增长7.8%,橡胶产量32.96万吨,增长10.5%,水果产量360.33万吨,增长5.1%,鲜切花产量60.50亿枝,增长8.0%。
2015年云南省省本级财政收支决算变化情况事项说明一、2015年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决算情况2015年,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13.37亿元,完成预算数的94%,比上年决算数增加33.37亿元,增长8.8%。
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42.4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减少12.6亿元,下降4.9%;非税收入完成170.9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45.9亿元,增长36.7%。
其中变动较大的有:(一)增值税收入决算数为0.84亿元,比2014年决算数减少2073万元,下降20%。
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持续低迷、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高耗能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增长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煤炭、批发零售业和电力等行业减收较为明显。
(二)城市维护建设税决算数为11.7亿元,比2014年决算数减少1.4亿元,下降10.9%。
主要是是受营业税和增值税收入减少的影响导致减收。
(三)耕地占用税决算数为19.1亿元,比2014年决算数增加3亿元,增长18.7%。
主要原因是2015年加强了综合治税工作。
(四)专项收入决算数为96.5亿元,比2014年决算数增加36.3亿元,增长60.3%。
主要原因是将部分基金收入统一调整到一般公共预算专项收入。
(五)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决算数为11.3亿元,比2014年决算数减少1.4亿元,降低10.9%,主要是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各项减费降负政策。
(六)罚没收入决算数为5.4亿元,比2014年决算数减少4亿元,下降42.9%。
主要是加强了对罚没收入的管理。
(七)其他收入决算数为33.3亿元,比2014年决算数增加5.5亿元,增长19.8%,主要是2015年将部分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另外,在税收增长乏力的形势下,各级财政部门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加大了非税收入收缴力度。
二、2014年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决算情况2015年,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829.88亿元,完成年初预算数的90.11%,比上年决算数减少4.04%。
2015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2016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1990年以来首次"破7",增速创25年新低。
城市GDP方面:截至2016年1月19日,全国大部分城市的2015年经济运行数据已经公布,根据信息汇总,2015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如下:GDP最高的四大经济强省方面:广东21个省辖市中,9个进入全国百强;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全国百强的省份;山东17个省辖市中,15个进入全国百强,百强城市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浙江11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全国百强。
详细排名:1.上海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人均:104330元2.北京23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68万),人均:106088元3.广州(广东1)181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667万),人均:107978元4.深圳(广东2)175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1077万),人均:162488元5.天津1720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1516万),人均:113456元6.重庆16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3001万),人均:53648元7.苏州(江苏1)14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人均:135849元8.武汉(湖北1)1100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33万),人均:106485元9.成都(四川1)10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1442),人均:74895元10.杭州(浙江1)10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889万),人均:113610元11.南京(江苏2)9600亿元,同比增长9.2%(人口:821万),人均:116930元12.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人均:107921元13.长沙(湖南1)8600亿元,同比增长9.7%(人口:731万),人均:117647元14.无锡(江苏3)8500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650万),人均:130769元15.佛山(广东3)82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20万),人均:113888元16.宁波(浙江2)80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81万),人均:102432元17.大连(辽宁1)7800亿元,同比增长3.8%(人口:669万),人均:116591元18.郑州(河南1)745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937万),人均:79509元19.沈阳(辽宁2)728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8万),人均:87922元20.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人均:89743元21.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人均:88951元22.东莞(广东4)62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31万),人均:74608元23.泉州(福建1)61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29万),人均:74185元24.南通(江苏4)61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人均:83835元25.唐山(河北1)6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53万),人均:80345元26.西安(陕西1)60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62万),人均:69605元27.哈尔滨(黑龙江1)5750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1001万)28.福州(福建2)567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34万)29.长春(吉林1)565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767万)30.石家庄(河北2)5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31.合肥(安徽1)5600亿元,同比增长10.5%(人口:769万)32.潍坊(山东4)53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4万),人均:57575元33.徐州(江苏5)52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862万),人均:60904元34.常州(江苏6)52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469万),人均:110874元35.温州(浙江3)46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36.绍兴(浙江4)4400亿元,同比增长7.1%(501万)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36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01万),人均:216915元38.大庆(黑龙江2)4280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281万),人均:152313元39.济宁(山东5)4220亿元,同比增长8.4%(人口:808万),人均:52227元40.淄博(山东6)42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461万),人均:91106元41.盐城(江苏7)41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21万)42.扬州(江苏8)40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461万)43.昆明(云南1)40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26万)44.南昌(江西1)400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524万)45.临沂(山东7)382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83万)46.东营(山东8)37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210万),人均:178571元47.包头(内蒙古2)3689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276万)48.台州(浙江5)368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603万)49.泰州(江苏9)3600亿元,同比增长9.9%(人口:508万)50.嘉兴(浙江6)359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455万)51.洛阳(河南2)3576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62万)52.厦门(福建3)356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67万)53.镇江(江苏10)356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11万)54.金华(浙江7)34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55.南宁(广西1)3425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666万)56.沧州(河北3)34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57.襄阳(湖北2)34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50万)58.宜昌(湖北3)3332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05万)59.邯郸(河北4)33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60.泰安(山东9)329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56万)61.榆林(陕西2)329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35万)62.惠州(广东5)314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70万)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091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00万)64.威海(山东10)30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80万)65.中山(广东6)30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2万),人均:96474元66.保定(河北5)29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67.吉林(吉林2)2950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68.鞍山(辽宁3)294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364万)69.南阳(河南3)2916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009万)70.德州(山东11)2793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50万)71.岳阳(湖南2)2790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559万)72.太原(山西1)2753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429万)73.聊城(山东12)273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91万),人均:46345元74.乌鲁木齐(新疆1)2730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75.常德(湖南3)272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07万)76.漳州(福建4)2700亿元,同比增长10.9%(人口:496万)77.贵阳(贵州1)2692亿元,同比增长12%(人口:468万)78.淮安(江苏11)26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560万)79.衡阳(湖南4)2603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810万)80.茂名(广东7)2534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601万)81.滨州(山东13)251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82.芜湖(安徽2)244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361万)83.湛江(广东8)243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16万)84.菏泽(山东14)24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843万),人均:28469元85.柳州(广西2)2398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375万).86.株洲(湖南5)23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95万).87.许昌(河南4)2318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31万).88.江门(广东9)2311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448万)89.咸阳(陕西3)2300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495万)90.廊坊(河北5)223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50万)91.枣庄(山东15)221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92.周口(河南5)219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880万)93.连云港(江苏12)2141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07万)94.湖州(浙江8)21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62万)95.宿迁(江苏13)205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572万)96.新乡(河南6)203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600万)97.通辽(内蒙古4)202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3万)98.遵义(贵州2)2025亿元,同比增长14.6%(人口:800万)99.郴州(湖南6)2021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69万)100.兰州(甘肃1)20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01万)***************************************************************************************************************** 2015年山东省各地市GDP总值排行榜12(全国).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人均:107921元20(全国).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人均:89743元21(全国).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人均:88951元32(全国).潍坊(山东4)53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4万),人均:57575元39(全国).济宁(山东5)4220亿元,同比增长8.4%(人口:808万),人均:52227元40(全国).淄博(山东6)42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461万),人均:91106元45(全国).临沂(山东7)382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83万)46(全国).东营(山东8)37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万)60(全国).泰安(山东9)329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56万)64(全国).威海(山东10)30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80万)70(全国).德州(山东11)2793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50万)73(全国).聊城(山东12)273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91万),人均:46345元81(全国).滨州(山东13)251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84(全国).菏泽(山东14)24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843万),人均:28469元91(全国).枣庄(山东15)221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日照(山东16)1670.80亿元,同比增长3.66%(人口:295.95万)莱芜(山东17)755.00亿元,同比增长9.8%(人口:129万)。
云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云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09年)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克服了冰冻雨雪、地震、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走过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
全省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57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名第19位,创近12年来的最高排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20.9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51.09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2228.07亿元,增长12.1 %。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7:43.2:39.1调整为17.9:43.0:39.1。
全省人均GDP达到12587元(按年末汇率折合1842美元),比上年增长10.3%。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194.5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图1 2003-2008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略)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其中增值税完成99.41亿元,增长16.0%;营业税136.63亿元,增长21.5%;企业所得税66.03亿元,增长18.5%。
云南省服务业区域性变化特征分析 张 烨1,杨新平1,伍茜溪1,陈 富2 (1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 楚雄州统计局,云南 楚雄 675000)[摘 要]为推进云南省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文章首先运用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两个统计指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各个地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总量变化的特征;其次对服务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各个地州的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指标隐藏的内部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出内部结构变化特征;最后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相互验证给出了云南省十六个地州服务业发展状况的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关键词]云南省;服务业;区域性;特征[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7 11 0581 云南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云南省“十三五”规划发展纲要》(2016年4月)为了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重点指出了云南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提出加快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养老等复合型旅游转变,创新旅游业态,加强品牌营销,规范旅游市场,建设旅游强省;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健康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突出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发展农村特别是边境、民族、贫困地区服务业,增强县域中心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2 云南省服务业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分析2006年前后,云南省十六个地州市服务业统计数据口径不同,涉及的指标也不同,所以这里采用2006年以后的服务业的统计数据展开分析和研究。
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年鉴》(2003-2015年)及《云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3月)》。
2 1 云南省服务业的区域总量对比2 1 1 区域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时序对比分析昆明和曲靖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对比分析详见图1和图2。
期末检测典型真题-云南省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真题精选(人教版)试卷说明:本试卷试题精选自云南省2022-2023近两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真题试卷,难易度均衡,适合云南省及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四年级学生期末复习备考使用!一、选择题1.十位上的3比十万位上的3表示的数少()。
A.299970B.29970C.2970D.297702.在3和5的中间添上()个0,就可以组成三亿零五。
A.5B.6C.73.0﹣9这10个数的和与这10个数的积比较,谁大些?()A.和B.积C.同样大4.在下列算式中,()的商是两位数。
A.173÷28B.741÷78C.388÷45D.869÷24 5.15×7500,积的末尾有()个0.A.3B.2C.16.下面各数,读数时只读一个0的是()。
A.904070B.9040700C.90047007.下面读出2个0的是()。
A.303025B.330205C.303205D.3300258.把609540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A.600万B.609万C.610万二、填空题线上的数写作(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亿。
10.用3个4、3个0组成的最小的六位数是( ),它最接近( )十万。
11.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0000=( );5080000=( );5900000=( )。
12.飞机2小时飞行1700千米,平均每小时可飞行( )千米.是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是( ).13.50的13倍是( );( )的15倍是900。
14.70950040是个( )位数,含有( )个数级,它的最高位是( )位;9在( )位上,表示( )。
15.在括号里填最大的整数。
70×( )<50130×( )<28290×( )<552三、判断题16.15□0000000≈15亿,□里可以填的数字有0,1,2,3,4。
2002年云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从云南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克服云南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取得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成绩。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2231.8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9.94亿元,增长3.7%,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55.99亿元,增长9.8%,对GDP增长的贡献为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05.95亿元,增长8.8%,对GDP增长的贡献为3.2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1.7:42.5:35.8调整为21.1:42.8:36.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78元,比上年增长6.9%。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股份制经济及个体、私营经济等发展迅速。
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9%,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19.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2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9547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
市场物价总水平低位运行。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0.2%,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下降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8%(见下表)。
云南省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以上年为100)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30多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60万人,比上年增加8.9万人,增长2.5%。
2015年云南省旅游经济运行情况综述发布日期:2016年02月14日来源: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编辑:朱艳【打印文章】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收官之年,面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和国际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双重压力,我委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强省、推动产业跨越发展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改革,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建设,不断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全省旅游消费持续活跃,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旅游经济总量呈现两位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国际旅游市场(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增长。
2015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入境游客1075.32万人次,同比增长7.75%,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过夜)570.08万人次,增长7.35%,接待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505.24万人次,增长15.65%。
在海外旅游者(过夜)中接待外国游客420.0万人次,增长9.81%;香港游客67.32万人次,增长1.82%;澳门游客21.64万人次,下降1.71%;台湾游客61.11万人次,增长1.12%。
(二)主要客源国旅游市场有增有减。
亚洲客源市场总体仍保持快速增长,全省累计接待亚洲游客292.84万人次,同比增长13.46%。
其中接待泰国游客5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37%,接待韩国、马来西亚游客分别达33.66万人次、25.76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
接待新加坡游客25.18万人次,同比增长4.71%。
欧洲客源市场入滇游客为83.0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40%,其中接待英国游客12.54万人次,同比增长7.74%,接待法国游客15.09万人次,下降0.61%,居欧洲市场接待量第一。
与此同时,北美和大洋洲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美洲入滇游客27.82万人次,同比下降6.66%;大洋洲游客11.16万人次,同比下降7.01%,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游客达8.52万人次,增长4.59%。
云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16年3月2015年,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形势,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谋划部署,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不断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有好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
一、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2](GDP)达137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8.7%,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55.7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492.76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69.41亿元,增长9.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5:41.2:43.3调整为15.0:40.0:45.0。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29015元,比上年增长8.1%。
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6389.6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省公共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达325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全省地方公共一般预算收入1808.14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其中增值税完成190.25亿元,增长2.2%;营业税367.68亿元,下降7.2%;企业所得税完成147.44亿元,下降7.6%。
全省地方公共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12.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农林水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1.0%、20.0%、8.0%、29.4%和13.7%。
全年稳定物价成效明显。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1.9,比上年上涨1.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1.3%。
表1 2015年云南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食品 3.4 3.8 2.7 其中:粮食 1.4 1.2 1.6 油脂-3.2 -2.8 -3.6肉禽及其制品 5.2 5.0 5.7 烟酒及用品 3.9 3.8 3.9 衣着 2.0 2.0 1.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 1.3 0.5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2.5 3.1 1.6 交通和通信-1.7 -1.3 -2.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1 1.1 1.0 居住0.6 0.9 0.1注:居民消费价格及相关价格指数由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提供。
全省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92万人,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6%。
2015年全省农民工总量为719.5万人。
其中,本地农民工266.1万人,比上年增加11.7万人,增长4.6%;外出农民工453.4万人,比上年减少28.1万人,下降5.8%。
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1070元/人[3],比上年提高7.2%。
二、农业201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338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其中,农业产值1840.61亿元,增长6.1%;林业产值317.52亿元,增长9.7%;牧业产值1031.48亿元,增长4.0%;渔业产值81.67亿元,增长8.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1.80亿元,增长10.1%。
全年粮食总产量[4]达 1876.4万吨,比上年增长0.8%。
油料产量65.87万吨,增长1.8%;烤烟产量89.53万吨,下降5.3%;蔬菜产量1873.9万吨,增长8.0%;园林水果产量656.32万吨,增长8.4%;茶叶产量37.19万吨,增长10.8%;鲜切花产量86.85亿枝,增长1.7%。
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5]达375.5万吨,与上年持平;牛奶产量55.0万吨,下降5.5%;禽蛋产量26.0万吨,增长7.1%。
表2 2015年云南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6.7%。
规模以上工业[6]增加值3623.08亿元,增长6.7%。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4%,集体企业增长7.6%,股份制企业增长6.3%,私营企业增长9.2%。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326.69亿元,增长10.6%;制造业增加值2731.98亿元,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564.41亿元,增长7.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1300.17亿元,比上年增长4.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535.76亿元,增长7.9%。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1255.4亿元,比上年增长5.6%。
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9.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4.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16.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粗钢产量1418.08万吨,下降16.0%;钢材产量1695.37万吨,下降12.4%;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32.83万吨,增长3.9%;水泥产量9305.31万吨,下降2.0%;卷烟产量780.73万箱,增长1.4%;成品糖产量249.58万吨,与上年持平。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1750.31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实现利润461.99亿元,下降9.5%。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57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全年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268.93亿元,比上年增长7.0%;实现利润120亿元,下降0.8 %;上缴税金115亿元,下降2.3%。
表3 2015年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达13069.39亿元,增长18.0%。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99.92亿元,增长61.9%;第二产业投资3145.92亿元,增长12.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3145.19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9 423.55亿元,增长18.1%。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612.73亿元,增长8.4%,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9%。
基础设施投资完成4314.54亿元,增长21. 6%,增速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3.0%。
表4 2015年云南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1670.27亿元,下降8.7%;办公楼投资162.04亿元,增长21.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08.91亿元,下降4.5%。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072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商品房屋竣工面积2546.74万平方米,增长42.4%;商品房销售面积3145.13万平方米,下降1.5%;商品房销售额1666.85亿元,增长4.4%。
表5 2015年云南房地产业发展主要指标情况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05.81亿元,增长9.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97.34亿元,增长11.8%。
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4359.06亿元,增长10.0%;餐饮收入额744.10亿元,增长10.9%。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8]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0%,饮料增长17.3%,烟酒类零售额增长9.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6%,化妆品类增长1.0%,金银珠宝类增长40.0%,日用品类增长5.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4%,中西药品类增长15.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8.7%,家具类增长7.6%,通讯器材类增长4.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5.2 %,汽车类增长2.9 %。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零售额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倍。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45.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2%。
其中出口总额166.26亿美元,下降11.5%;进口总额79.01亿美元,下降27%。
全年对欧盟进出口15.01亿美元,下降15.7%;对东盟进出口131.66亿美元,下降8%;对南亚进出口11.04亿美元,增长40.4%。
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3%;农产品出口40.6亿美元,增长40.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3亿美元,下降19.9%;电力出口1.3亿美元,下降15.1%;有色金属出口2.5亿美元,增长57.9%。
在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进口9.6亿美元,下降42.9%;金属矿砂进口17.6亿美元,下降19.1%;农产品进口8亿美元,下降44.6%。
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42个,比上年增长7.6%。
合同利用外资22.6亿美元,增长108.7%。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9.9亿美元,增长10.6%。
全年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13.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304.49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1.96亿吨,比上年增长3.3%。
货物运输周转量1482.45亿吨公里,增长5.3%。
表6 2015年云南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全年旅客运输总量5.01亿人次,比上年减少0.1%。
旅客运输周转量597.96亿人公里,增长4.5%。
表7 2015年云南各种运输方式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1.5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2.5 %,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431.35万辆,增长14.7%。
民用轿车保有量 217.37万辆,增长13.6%,其中私人轿车201.27万辆,增长14.7%。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791.44亿元,比上年增长39.5%。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5.3亿元,增长26.3%;电信业务总量756.14亿元,增长40.2%。
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6664.72万件,包裹业务135.87万件,快递业务量11109.14万件;快递业务收入20.12亿元。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77.5万户。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94.1万户,农村电话用户83.4万户。
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1.3万户,年末达到3789.8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823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1325.6万户。
年末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167.3万户,比上年末减少11.06万户。
固定电话普及率下降至8.06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80.86部/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