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整体思路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69.76 MB
- 文档页数:46
编写说明全套书共六册,每册书按单元编排。
每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立意、内容结构与主要观点、教学目标和设计依据、内容分析、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重点与难点问题解析。
——单元立意。
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教科书内容,简要说明本单元的设计意图、解决的问题、主旨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等。
——内容结构与主要观点。
简要说明本单元由几课组成,每一课设置几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本单元的内在结构、设计思路和逻辑关系,提炼、阐释教科书涉及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教学目标和设计依据。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分别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成长规律等方面说明本课设计和编写的依据。
——内容分析。
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对教科书每一课的核心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阐释和解读,尤其是对教科书的立意、观点、材料等进行详尽的解释,并提供相关的方法指导和提示。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包括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策略方法、活动操作建议等内容。
——评价建议。
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从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角度提出建议,并提示实施的路径。
——重点与难点问题解析。
对本课涉及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理论难点、疑难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从理论、实践等层面加以拓展、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
前言本套教材的编写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初中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需要处理的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提炼生活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内容。
在教材的立意与设计上,关注初中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及其时代特征,关注初中学生成长中的体验与困惑,注重教材内容对初中学生在思想性与精神成长方面的引领,以及从思想认识到生活实践的引导。
下面就本套教材的编写及其特色作几点具体说明,希望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把握和使用教材。
加强宪法教育培育宪法精神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思路(一)从各学段法治教育重点把握初中法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1.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意识,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2.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初步了解物权的概念,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
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校园伤害事故等)。
了解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原则,以及教育、社会保险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3.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4.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同,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5.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初中法治教育阶段目标:1.初步了解基本法律常识;2.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观念;4.初步具备辨别是非、依法维权、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宪法教育在初中学段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从而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教育部《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从知晓、理解、认同三个角度展开。
加强宪法教育培育宪法精神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思路(一)从各学段法治教育重点把握初中法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1.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意识,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2.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初步了解物权的概念,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
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校园伤害事故等)。
了解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原则,以及教育、社会保险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3.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4.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同,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5.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初中法治教育阶段目标:1.初步了解基本法律常识;2.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观念;4.初步具备辨别是非、依法维权、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宪法教育在初中学段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从而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教育部《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从知晓、理解、认同三个角度展开。
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特点与教学策略阐释作者:梁春丽来源:《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08期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初中课程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如何利用该教材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基于此,从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特点入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部编教材;教学特点;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材。
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重视道德说教,而轻视道德实践,因此,品德课堂变成了道德说教的灌输,甚至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的标准,这显然与课程教学目标是相背离的,那么如何利用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道德、法治教育呢?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特点1.教材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贯彻始终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在字里行间得以体现。
在《少年有梦》这一内容中,将少年和国家的梦想融合起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体现。
《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内容中,教师要从敬业的态度带领学生体会平凡中的伟大……教材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2.教材强调综合型,重视学习的过程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对道德、法律等各方面内容进行了整合,用各领域知识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参考,重视用知识来认识、处理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
如,在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对“行己有耻”这一内容进行设置,教材从青少年的心理出发,揭示文章主题,再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不代表肆意妄为,还有一些规则、界限是不能逾越的,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去遵守和践行。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入手,更新了传统简单知识传输的方式,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并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及单元目标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教材解读】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设计同时兼顾了城市与乡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感受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也都有必要关注世界,与世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方法,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本单元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同住地球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课。
第一课《同住地球村》引领学生认识和感受当今世界。
教材从认识“开放互动的世界”开始,说明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发展的、紧密联系的世界,世界与我们息息相关。
然后,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展开当今世界的画面。
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看,是放眼全球经济,认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也是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落脚点是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正确认识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应对困难和挑战。
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是共享多样文化,认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辩证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在认识了“开放互动的世界”后,教材进而研究这个世界“复杂多变的关系”,展示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和调整中的国际关系,这部分内容突出一个“变”字。
世界格局处于变化中,世界多极化,多种国家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调整中的国家关系,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世界局势复杂多变。
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认识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了解了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之后,探寻人类如何携手共进,共同守望未来。
本课分为“推动和平与发展”谋求互利共赢”两部分。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各板块的认识与运用初中思想品德课自2017年秋季开始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课程名称也由“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体例、知识体系、呈现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显著变化。
本文主要从呈现形式入手,谈谈对该套教材中各版块的认识与运用。
标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板块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各框节结构在遵循青少年认知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为每框节教学内容设计了三个主版块,即“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
通过这三个主版块将教材内容依次呈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些板块,发挥其特定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对上述三个板块的认识与运用。
一、运用你的经验——从认知的原点出发“运用你的经验”这一版块旨在通过设计诸如身边故事、主题调查、情境研究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再现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体验,从而对教学内容和课题的知识要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生活经验进行自由表达与分享,使学生在基于问题、案例情境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真实感受出发,因而更有“生活味”和“亲和力”,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或思想冲突,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
我通常把这一版块作为整节课的情境导入部分,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在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共同探究,在探究中导入下一版块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在这一版块的内容可以编成“课本剧”的情况下(如情境体验、研讨等活动),我较多地用让学生课下编排、课上表演的形式将内容再现出来,这样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确有一定作用,但并未达到引导学生由教学形式去认真体会教学内容的目的,不少学生甚至在思考问题时还沉浸在夸张的情境表演中,其兴奋点不在内容而是流于形式。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2.1 坚持依宪治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的《2.1 坚持依宪治国》这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树立宪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的遵守和维护。
在教材编写上,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宪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宪法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宪法知识,但对宪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宪法意识不强,法治观念较淡薄,存在一定程度的违法行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宪法的重要性,提高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提高宪法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宪法权威,增强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2.宪法的基本内容3.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宪法精神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宪法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法治思维。
3.讲授法:教师讲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宪法知识。
4.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宪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详细讲解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分析宪法的基本内容:介绍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宪法的精神。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