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愁 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13
《乡愁》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对于诗歌单元教学开始时所讲授的“专业术语”,进行学习小组内检查;2.每日“风火轮”基础知识检测(字词拼音、成语掌握、古诗默写)【评价反馈】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验,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到达扩大检测面,切实检查的知识点的效果;2.每日坚持基础知识夯实,可以帮助学生落实某些易错的生词或不扎实的基础常识。
【主要内容】1. 多次朗读诗歌,多种情势朗诵诗歌,以“读”带“品”;2.课堂初练笔——在品读基础之上,进行创写片段或整首诗歌的练习。
【评价反馈】1.朗读的情势多样,可以在课堂中继续呈现阶梯式递增的朗读效果;2.由于预留的练笔时间较充裕,创写前的情境设置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可以很快被学【主要内容】1.主要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化知识的一部分;2.读诗,学诗,也写诗——通过课堂对诗歌“音韵美”“情感美”的领会,在熟悉的情景设置中,寻找内心的情感方位,写下属于自己独有的诗歌。
【评价反馈】1.通过日常的训练,学生对于课堂小结与反思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了;2.诗歌创作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稍微显得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平时接触实在太少,但是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体现真挚情感的好作品。
教学过程设计【故事导入,情境创设】1.重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配乐用讲述故事的语气,娓娓道来。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人物的动作、神态和情绪。
3.在情境铺设后,教师配乐朗诵《乡愁》。
【设计意图】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在情境再现中,把握诗歌的基调;2.运用想象和联想,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更有利于了解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
【答疑解惑】对课文提示语中的概念“回环往复”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1.既然课本上有展示,有提示,就应该好好利用;2.同时在学生进入文本前,帮助他们扫清算解障碍,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写作情势。
【自由读,初品乡愁】1.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问题: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哪些情感?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得出本组内答案。
《乡愁》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乡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读诗歌,把握情感。
分析意象,理解乡愁内涵。
难点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与乡愁有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
作者介绍
介绍余光中的生平、成就及创作背景。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整体感知
诗歌围绕“乡愁”写了哪几个阶段?
意象分析
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含义。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以“乡愁”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乡愁诗两首》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深切感受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感悟诗的主题,感受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过程:预习导入:一、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写出你知道的表现乡愁的诗并写出作者。
二、作者介绍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朗读欣赏1、小组自由读,要求: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三、合作讨论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4、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