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持力层设计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2.53 KB
- 文档页数:13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桩基础)-、桩基基本参数的确定1、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断面400mmΧ400mm,以第四层粉质粘性土作为持力层。
承台埋深1.5m 。
承台高度1m,桩顶伸入承台0.05m。
钢筋保护层取70mm。
承台有效高度为:h0=1-0.07=0.93m=930mm。
2、桩长设计按照桩基规范,持力层为粉质粘土时,预制桩桩端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2倍桩径=2Χ400mm=800mm。
桩长:L=10m。
进入持力层2150mm >800mm。
3、材料桩: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配置HRB335级钢筋。
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C20,配置HRB335级钢筋。
4、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a的确定查阅相关文献规范,可知:对于淤泥质粘土q sik=10KPA;粘土q sik=40KPA,q pk=2000KPA;粉质粘土q sik =45KPA。
取桩打穿到粉质粘性土IV层,打穿深度为10m。
由公式Ra= q pk×Ap+U p∑q sik×Li=2000×0.4×0.4+4×0.4×(10×4.6+40×2.2+45×2.15)=689KN 5、桩数及平面布置1.确定桩的数量,间距和布置方式。
初步选桩根数为,F k=F/1.35=3000/1.35=2222n> F k /Ra=2222/689=3.22则取n=4根,按两排,每排两根桩布置,为方形承台布置。
桩距按《基础工程》表4—9查得,桩距S=3.0×bp=3.0×0.4=1.2 m承台边长:a=2×400+1200=2000mm承台埋深1.5m 。
承台高度1m,桩顶伸入承台0.05m。
钢筋保护层取70mm。
承台有效高度为:h0=1-0.07=0.93m=930mm。
二、验算桩基的承载力(1)承载力验算Q k=(F k+G k)/n=(2222+20Χ2Χ2Χ1.5)/4=620KN<689kNQ kmax=Q k+=620+(320/1.35+0.9Χ50/1.35) Χ1.2/(4Χ1.2Χ1.2)=676KN<1.2R aQ kmin= Q k-=620-(320/1.35+0.9Χ50/1.35) Χ1.2/(4Χ1.2Χ1.2)=563KN>0H1k=H k/n=50/1.35/4=9.25kN<R ha(2)沉降计验算。
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要求及技术措施(一)桩基设计根据吉常宁市划建筑勘察设计院提供的桩位布置图,本工程采用外管径为φ377mm的锤击沉管夯扩灌注桩基础,以中风化页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底部进入持力层中至少600mm,桩长约11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400KN,扩大头直径为600mm,高度大于600mm,具体参数如下:桩身设计配制相适应长钢筋笼,采用6φ12纵筋,其外设计采用堂φ250箍筋,钢筋笼内设虫12φ2000的加劲箍筋;纵筋锚入承台300~500,桩主筋砼保护厚度为50mm。
桩身砼强度等级C25,设计配合经州质检站实验室试配结果确定。
(二)、施工技术要求及技术措施1、施工技术要求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规程》( JI21-200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2)为依据,按设计要求施工。
2、技术措施(1)设备选用(见施工机械设备表)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为满足设计和施工工期要求,我司计划调用一台DD-30型桩机用于锤击沉管和夯扩,一台JZC350 型砼搅拌机用于搅拌砼,电焊、氧焊设备各一套用于制作钢筋笼。
(2)桩管配备本工程设计桩径中377mm,因此选用φ377mm的无缝钢管施工,管脚进行包箍处理,内夯管采用φ273mm的钢管,底部焊以比外管内径小15mm的钢板封底止淤,内管长度比外管短约200mm;结合勘察资料及设计资料,设计沉管深度8m 左右,因此预备配制12~15m的内外桩管一套以便于施工。
(3)桩位布设桩位控制桩点由我公司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基准点和桩基平面布置图在工程现场技术人员定位后施放。
桩位控制桩点采用水准仪,钢尺实地施放。
桩位在所确定的控制桩点线内采用内插法根据设计图所标数据将桩位逐一放置于实地,经复核,符合精度要求后用少量砼固定桩位。
一方案比选优化公路桥涵结构设计应当考虑到结构上可能出现的多种作用,例如桥涵结构构件上除构件永久作用(如自重等)外,可能同时出现汽车荷载、人群荷载等可变作用。
《公路桥规》要求这时应该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合相应的设计状况进行作用效应组合,并取其最不利组合进行计算。
1、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可采用以下两种作用效应组合。
(1)基本作用效应组合。
基本组合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与可变作用标准值效应的组合,基本组合表达式为(1-1)或(1-2)γ-桥梁结构的重要性系数,按结构设计安全等级采用,对于公路桥梁,安全等级0一级、二级、三级,分别为1.1、1.0和0.9;γGi-第i个永久荷载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
分项系数是指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具有结构的可靠度而在设计表达式中采用的系数,分为作用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两类。
当永久作用效应(结构重力和预应力作用)对结构承载力不利时,γGi=1.2;对结构的承载能力有利时,γGi=10;其他永久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详见《公路桥规》;γQ1-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的分项系数,取γQ1=1.4;当某个可变作用在效用组合中,其值超过汽车荷载效用时,则该作用取代汽车荷载,其分项系数应采用汽车荷载的分项系数;对专门为承受某种作用而设置的结构或装置,设计时该作用的分项系数取与汽车荷载同值;计算人行道板和人行道栏杆的局部荷载时,其分项系数也与汽车荷载取同值。
γQj-在作用效应组合中除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风荷载以外的其他第j个可变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取γQ1=1.4,但风荷载的分项系数取γQ1=1.1;S gik、S gid-第i个永久作用效应的标准值和设计值;S Qjk-在作用效应组合中除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外的其他第j个可变作用效应的标准值;S ud-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组合设计值,作用效应设计值等于作用效应标准值S d与作用分项系数的乘积。
桩基持力层要求
桩基持力层是指桩基在承受荷载时的稳定性要求。
桩基持力层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承受荷载能力:桩基持力层要能够承受设计荷载的作用,包括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和倾覆力矩等。
持力层的承载能力要充分满足设计要求,以确保桩基的稳定性。
2. 压缩和剪切强度:桩基持力层的土层要具备足够的压缩和剪切强度,以抵抗荷载引起的土体沉降和侧向位移,保持桩基的整体稳定。
3. 压缩和剪切变形能力:持力层应具备较大的压缩和剪切变形能力,以吸收荷载引起的土体变形,并通过变形来分担和传递荷载,降低桩基的应力集中。
4. 均匀性:持力层的土层要求均匀性较好,避免土质差异引起的承载能力差异。
土层的均匀性能够通过地质勘察和试验来确定。
5. 充分紧实和固结:持力层的土层要求充分紧实和固结,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加密和固结,以提高土层的密实度和强度。
6. 不易液化:对于处于易液化地区的桩基,持力层要求土体抗液化能力好,不易发生液化现象,以确保桩基的稳定性。
总之,桩基持力层的要求是为了保证桩基在承受荷载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防止桩基的失稳和沉降现象的发生。
具体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和设计要求来确定。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桩基设计要点研究摘要:桩基设计能为建筑带来良好的承载力保障,有利于建筑结构稳固性的提高,进而带动建筑整体质量的提升。
但是,因建筑施工体系复杂性相对较高,在设计桩基时也同样过于复杂,要从专业思维角度出发展开全方位考量,以便为桩基设计提供有效保障。
同时,要求设计人员密切结合建设实际情况展开方案的设计,在保证施工可行性的基础上,赋予建筑结构安全性与稳定性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桩基;设计要点1建筑桩基础及种类桩基础包含基桩和具备连接作用的承台部分。
通过对承台位置的调整,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整体基础。
建筑桩基种类主要包括三种:①人工挖孔桩。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方法中,人工挖孔桩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且经济实惠。
人工挖孔桩的施工效率相对较高,虽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较大,但基本上不会影响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且整体上不会产生较大的成本支出。
同时,在人工挖孔桩中,可增大桩基地,能及时且合理地判断地下水走向,决定是否向前继续开挖,在及时做好开挖范围的确定后,再用混凝土灌注,能为建筑工程桩基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②钻孔灌注桩。
作为常用施工技术之一的钻孔灌注桩,主要是在机械钻孔后安置钢筋笼于孔内,然后通过混凝土灌注成桩的一种桩基施工方法。
该方法的关键在于施工顺序的明确,需要在成孔后再成桩,同时,要以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为根据对最终成桩方法展开判断。
该方法的弊端在于无法确保成桩后是否处于垂直状态,因此,在施工期间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选用,以稳定性更高的设备为宜,做好施工点的精准判断,消除钻孔中可能出现的位置偏差情况,可适当增大桩基基础支撑面积,以便能够更精准地实施钻孔作业。
③静力压桩。
静力压桩的方法操作较为简易,成本耗费极低,主要是通过建筑物向下压力与桩架本身重量的运用迅速将桩压入地下完成桩基制作的方法,该方法能确保桩基处于准确的位置上,且在施工中不会产生噪音,不会产生过于明显的向下震动感。
该方法在设计小型建筑物结构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条文桩基是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它通过将桩体嵌入地下,利用桩端与土层的摩擦力和桩身的承载力来支撑建筑物或其他结构。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是指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需要保证桩端与土层的有效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因此需要在设计中规定桩端持力层的最小厚度,以确保桩基的安全可靠。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的要求是基于对土层力学性质的认识和分析。
在土力学中,土层的力学性质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类型的土层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为了保证桩基的安全和可靠,需要选择具有足够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通过对土层的力学试验和分析,可以确定桩端持力层的最小厚度,以保证桩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的要求也考虑了桩身与土层的摩擦力。
在桩基设计中,桩身与土层的摩擦力是支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分担结构荷载,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
为了保证桩身与土层的摩擦力的有效传递,需要保证桩身与土层的有效接触面积。
因此,在桩基设计中规定桩端持力层的最小厚度,可以确保桩身与土层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的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确保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的安全可靠。
其次,它可以有效地分担结构荷载,减小桩身和土层的变形,降低结构的沉降和变形。
此外,桩端持力层厚度的要求还可以减小桩基与土层之间的侧向位移,提高结构的抗侧倾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满足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的要求,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土力学试验,以了解土层的力学性质和分布特点。
在桩基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桩型和桩长,确保桩端能够嵌入到足够厚度的持力层中。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桩端持力层的厚度和质量。
同时,还需要进行桩基的质量检验和监测,确保桩基的安全可靠。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的要求是为了保证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条文
桩端持力层厚度是指桩基工程中桩端所承受的土体层厚度,其主要作用是分散桩端荷载,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的设计要求是为了确保桩基能够充分发挥其设计承载能力,并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
桩端持力层厚度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分散荷载,减小桩端的应力集中。
当荷载通过桩基传递到土层时,桩端持力层的存在可以使荷载逐渐分散到周围土体中,减小了桩端的应力集中,避免了桩身或周围土体的破坏,确保了桩基的安全性。
桩端持力层厚度的增加可以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
桩端持力层是桩基承受荷载的主要传递层,当桩端持力层较厚时,可以通过增大土体面积,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
这是因为桩端持力层的较大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摩擦阻力和端阻力,增加桩基的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稳定性。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还可以提高桩基的抗倾覆能力。
在一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如软弱土层或高水位地区,桩基容易发生倾覆。
而较厚的桩端持力层可以增加桩基的抗倾覆能力,通过增加土体的摩擦阻力和抵抗力矩,有效地防止桩基的倾覆现象。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是桩基工程设计的重要要求。
合理的桩端持力层厚度可以分散荷载、提高承载能力和抗倾覆能力,保证桩
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桩基工程设计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地质勘探和工程计算,确定桩端持力层的厚度,确保工程的可靠性。
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的设计要求对于工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可以确保桩基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桩基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桩端持力层厚度不小于5米的要求,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桩基础持力层确定方法桩基础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结构,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桩基础的持力层是指桩身某一个长度范围内能充分利用土体自身的力量,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土层。
确定桩基础持力层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还可以节约工程成本。
一般来说,桩基础持力层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一、基于现有资料确定持力层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经常会有一些先前相关的地质资料,如地面地质调查资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等。
这些资料可以提供给相关工程师进行分析和判断,以确定桩基础的持力层。
通常情况下,地质调查报告中会提供有土壤层信息,包括土壤的地层划分、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
地质调查还会提供有实例资料以供工程师参考,如类似建筑物的基础经验等。
二、采用动力触探法动力触探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的土层调查方法。
其原理是采取钢管锤击打土壤,测定钢管的锤击下降距离。
通过识别不同深度所打钻探时的峰值,可以了解不同深度的土层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桩基础持力层。
动力触探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触探钢管直径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一般直径为50mm或70mm左右。
2.在触探前,必须清除一定深度的松软土层,以保证钢管进入地层时不会产生堵塞。
3.触探时应在锤击力与杆长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避免产生过强的振动。
三、基于井壁质量观察法井壁质量观察法是通过对井壁质量进行观察和评价,从而推测地下土层性质和桩基础持力层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土层较软、钻孔困难的情况。
在采用井壁质量观察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井壁质量应该经过系统评价,对井壁内的岩土进行分析和分类,以便推测出地下土层性质。
2.井壁质量的评价应该包括斜坡度、稳定性、压实度、多孔性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判断桩基础持力层的位置和性质。
四、利用静力触探法静力触探法是通过分析土体的抗压性能来确定桩基础的持力层。
该方法利用一个称为静力触探车的专业工具进行实施,静力触探车会通过将探头附加到桩上进行荷载试验,以便可测得荷载与位移的关系,进而回推桩底土体的内摩擦角、极限侧阻力等参数。
桩基工程方案要点总结怎么写桩基工程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基础结构形式,它主要通过在地基中打入桩来承担结构的荷载,以增加承载力和稳定性。
在进行桩基工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和荷载情况,制定合理的桩基工程方案。
本文将对桩基工程方案的要点进行总结,以供工程师参考。
1. 工程背景在进行桩基工程方案设计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工程的背景情况。
这包括土地的地质情况、地基的承载能力、工程的荷载情况、建筑结构的特点和要求等。
通过对工程背景的充分了解,可以为桩基工程的方案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2. 桩型选择选择合适的桩型是桩基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根据地基的情况和工程的荷载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桩,如钻孔灌注桩、摩擦桩、灰土桩等。
对于各种桩型的特点和适用条件需要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桩型。
3. 桩径和桩长设计桩基工程中,桩的直径和长度是关键设计参数。
在进行桩径和桩长设计时,需要考虑地基土的承载能力、荷载的大小和特点、结构的要求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土壤勘测、承载力计算和结构分析,确定合适的桩径和桩长,以保证桩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4. 桩基布置方式桩基工程的布置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来确定。
对于较大规模的建筑结构,可能需要采用密集布置的桩基方式;而对于一些轻型建筑或临时结构,可以采用分散布置的桩基方式。
因此,需要根据荷载情况、结构形式和地基条件来确定合适的桩基布置方式。
5. 桩的施工方法在桩基工程的施工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桩施工方法。
常见的施工方法包括钻孔灌注法、打桩法、振动法等。
对于不同的桩型和地基条件,需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并对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监管,以确保桩基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6. 桩基工程的监控和质量控制在桩基工程的施工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桩基的承载力、变形、稳定性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
这可以通过对桩基的质量和工程施工过程的监测来实现。
同时,对桩基的设计和施工进行合理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桩基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