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附18项中医护理技术评分标准目录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经穴推拿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3)穴位敷贴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4)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4)拔罐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6)刮痧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7)中药离子导入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中药涂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9)中药冷敷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0)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1)中药灌肠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2)中药熏蒸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3)耳穴贴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4)蜡疗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5)隔物灸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6)麦粒灸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7)悬灸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8)中药泡洗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9)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考生姓名: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经穴推拿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穴位敷贴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中药离子导入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中药涂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药冷敷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中药灌肠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考生姓名: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蜡疗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悬灸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考生姓名: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中药泡洗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主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
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范1.定义中药熨敷疗法是将药物或其余物体炒热热熨或冷敷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负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也是藏药特点疗法,可分为冷敷法和热熨法两种方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法风除湿,达到治疗成效。
2.操作步骤与要求2.1 环境要求应注意环境洁净卫生,防止污染。
2.2 操作方法冷敷法星水(星夜取的水)喷激或灌于牛羊胃中冷敷患处,治疗扩散伤热、颠簸热、热性刺痛等疾病。
星水浇淋,治瘟热、颠簸热热邪播散和陈腐热等。
目被利器创伤发肿,以星水灌入羊胃中冷敷。
肉类中毒惹起喉闭发热,以白草乌研末,雪水调解,装入羊胃中冷敷,并挤出药汁滴入喉部。
痢疾,用白草乌、山矾叶研末,调以星水或雪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腹部,血胆疾病、热性腹绞痛、木布急腹痛(胃溃疡)等,用水底冷石子敷患处。
热性刺痛、血胆症,用水底冷石和旧犁铁冷敷。
热性刺痛,用生擅长雪山岩石边的紫堇研末,黄牛酪汁调拌,冷敷于患处。
鼻衄不只,用星水和水潭底的黑泥浆,在前额发际与脑后枕骨,处冷敷。
血热惹起的齿痛,因风齿龈红肿,用水潭底黑泥浆冷敷。
痛风惹起的足灼痛,用木藤寥与水调解进行冷敷,或用湿牛屎冷敷。
热熨法此法用于寒性疾病,但有时对热性疾病也有疗效。
用炒热的盐巴,布包裹热熨,治消化不良、宿食不化。
急腹痛等。
外伤炎肿与瘀血凝固者,用水中石子烤热后热敷,消肿止痛。
肝血瘀结,急痛者,用垣衣烘热与炒青稞交替热熨。
肾冷痛苦和尿清不利者,用于酒糟烘热,布包裹热熨。
产后小腹、肾腰及骶骨等痛苦者,用东向的旱獭洞口土,酒喷后烘热敷于患处。
木布病寒热相搏惹起的急腹痛,用扁叶珊瑚盘、亚大黄叶、山矾叶加水浸泡煮热后,布包裹热敷,还可治各样中毒症、陈血、外伤出血落于胃中的疾病。
不用化惹起的寒性痞瘤,用鸽粪烘热,布包裹热熨。
胃、肾、腰部的寒性疾病,用砖块或陶片置火中烧热熨敷。
虫病惹起的急腹痛,用独活根叶、烘热后熨敷。
药熨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程序规范项目分值评分标准扣分得分操作前准备20分1.仪表端庄,着装整洁 2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2.核对医嘱,治疗单(卡) 5未核对扣5分;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3.评估:(1)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热熨部位的皮肤情况(3)对疼痛及热的耐受程度(4)环境是否符合隐私保护和保暖要求(5)解释操作目的、方法,告知相关事项,取得患者配合6未评估扣4分;评估不全一处扣1分;未解释扣2分4.洗手 2 未洗手扣2分5.用物准备:治疗单、治疗盘、湿药包(根据医嘱准备药物)、使用药盐熨烫时备电磁炉及炒锅,双层包布毛巾或治疗巾、微波炉、微波专用容器、一次性手套、凡士林、棉签、钟表、笔,必要时备屏风5少一件或一件不符合要求扣1分操作流程60分1.热药:将适量湿药置入布袋内,密封后放入微波炉锅内,用微波炉高火加热2~3分钟,至药物温度达60~70℃5方法不正确酌情扣2~5分;温度不达要求扣2分2.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必要时为患者遮挡5未核对扣3分;未遮挡扣2分3.向患者解释,取合适体位,酌情置中单,暴露药熨部位,用垫巾保护患者衣物,冬天注意保暖5体位不舒适扣3分;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操作流程60分4.药熨:(1)再次核查患者、部位、药物(2)戴手套,药熨部位涂少量凡士林(3)用双层包布包裹药物,先在操作者手背上试温(4)将药袋置于患处或相应穴位处,询问患者温度是否适宜,用力均匀,来回推熨或回旋运转,开始时用力轻,而速度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用力增强,同时速度减慢。
药袋温度降低时,及时更换加温(5)熨烫时间约15~3025未再次核查扣3分;核查不全扣1~3分;未试温、未及时加温者扣5分;烫伤患者扣5分;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操作流程60分5.观察: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询问患者对温度的反应,及时调整速度、温度或停止操作,防止烫伤10未观察、未询问各扣5分;发现异常,未及时处理扣6分6.灸毕:(1)用布巾擦拭皮肤上的药渍,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2)询问患者对操作的感受,告知注意事项。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概述中药湿敷是一种中医疗法,其主要通过将中药煎汤或者水煮后的温敷物料敷于病患部位,通过热力传递和药物渗透来对病患进行治疗的方法。
在中医理论认为,中药湿敷对于风湿病、外伤、跌打损伤等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那么如何进行中药湿敷,以及如何进行评分标准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中药湿敷技术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二、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在进行中药湿敷前,首先需要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通常是具有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
- 煎制中药汤剂:将所选中药材料按比例配制后,进行煎煮,制成中药汤剂。
2. 敷贴操作- 清洁患处:在进行中药湿敷前,需要先对患处进行清洁消毒,保证敷贴部位的清洁。
- 敷贴温度掌握:测试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好敷贴的温度,避免烫伤患者。
- 敷贴时间掌握:在敷贴中药湿敷物料时,掌握好敷贴时间,一般情况下15-30分钟为宜。
3. 落实护理- 敷贴后护理:在中药湿敷结束后,需要进行患者护理,包括清洁敷贴部位,了解患者的反应情况,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变化情况。
三、中药湿敷评分标准在进行中药湿敷操作时,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分,以保证中药湿敷的质量和疗效。
1. 中药材料选择:根据患者的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考察中药的选择是否合理。
2. 湿敷温度掌握:评估敷贴中药湿敷物料的温度掌握是否得当,避免对患者造成烫伤。
3. 敷贴时间掌握:评估操作者对敷贴时间的把控是否合理,避免过长或者过短影响治疗效果。
4. 敷贴方法和技巧:评估操作者的敷贴方法和技巧是否熟练,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5. 敷贴后护理:评估操作者对患者敷贴后的护理是否得当,包括清洁敷贴部位、了解患者反应等。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湿敷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风湿病、外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中药的药性和热力的作用,对病症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在进行中药湿敷操作时,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和操作技巧,以保证操作质量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