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83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在高考地理中,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关键。
区域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一、区域发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交通和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海洋经济;而地处内陆的地区可能在交通和对外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也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或特色的农业资源。
(2)气候条件气候对区域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制度,影响着工业生产的能耗和成本,也关系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
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而热带季风气候区则更适合种植水稻、橡胶等。
(3)地形条件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土地利用、交通建设和城市布局。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地和丘陵地区则可能在农业发展上受到限制,但可以发展林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支撑重工业的发展;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保障;肥沃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
2、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众多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紧张;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交通与通信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网络能够促进区域内外部的物资、人员和信息交流,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例如,交通枢纽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和投资。
(3)市场与经济基础区域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地理选必二区域发展知识点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一、区域及其特征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分出来的空间单元;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2、区域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2)可变性:有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行政边界:非常明确,寸土必争;其他边界:边界模糊,具有过渡;文化区、自然带3)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4)层次性:即区域是有层次的。
可以划分为下一级的单位。
3、区域的划分方法1)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① 按自然特征划分② 按人文特征划分③ 按综合特征划分2)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①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③ 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④ 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
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2、不同尺度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三、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1)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3)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间接地反映出来;2. 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1)相互影响① 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
② 间接影响: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在间接影响自然界。
2)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四、区域差异促使区域关联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区域差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xx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xx: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3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5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9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1.大都市的概念: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1)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是集聚作用,其次是辐射带动作用。
(2)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空间集聚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第二阶段:辐射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1.上海的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2.上海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等。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1.“一核五圈四带”城市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形成(1)联系: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