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83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特别是在古代。
(2)自然条件只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1)有的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思考】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当时国际市场上充足、稳定、价格便宜的燃料和原料,以及对工业产品巨大的需求量,发挥当时日本国内素质较高、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以及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探究点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材料一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
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
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
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
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
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
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
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
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区域科学的概念4、简述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G142第二章区域资源条件分析1、自然资源的概念2、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3、自然环境的内涵4、什么生态环境补偿?补偿主体指的是什么?依据补偿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哪三大类。
5、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出用什么理论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涉与哪两个方面。
7、人口密度、适度人口、人口容量(或资源承载力)、人口惯性的概念8、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与其特点。
9、育龄妇女的概念。
10、适用技术11、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1、什么是产业结构?2、依据资源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哪四类。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有哪些?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产品循环论4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5、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是什么。
6、什么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
7、主导产业的前瞻、回顾、旁侧影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8、区域分工(或劳动地域分工):。
9、“飞旋镖效应”: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
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10、技术密集型产业11、劳动密集型产业12、雁行形态理论:1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4、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第四章区域发展阶段1、国内生产总值(GDP)2、研究与开发(R &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与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研发经费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
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这样的结构是具有内聚力的地表空间(借用物理名词)2)特点:①区域是地表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②区域是有一定范围和界线的,除行政界线外,均较模糊的或是过渡性的。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即分级性或多极性或层次性。
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以人的不同要求和对象加以划分。
⑤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结构性2、区域分析的概念: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析及其评价;②人口、劳动力分析及其评价;③科技条件的分析及其评价;④基础设施的分析及其评价;⑤政策、管理、法制条件分析及其评价2)区域发展状况分析(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①经济发展状况——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②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与精神状况、社会组织管理与运行效率的支撑、政策与制度。
③资源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质量与容量、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方向。
3)区域发展方向与对策分析①经济发展策略;②经济增长方式策略;③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
注意两点:(1)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2)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总之,自然资源是个相对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不断扩大的。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③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能改变其基础性。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研究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之中的作用、区域之间互相联系的规律。
包括如下内容: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
例如: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法治水平等等。
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可以了解区域的发展基础,评估发展潜力,为选择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应明确指标种类、数量、质量、分布、优势、劣势和变化趋势等问题。
以杭州为例。
杭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物产丰富,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9万人,非农业人口354.4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2‰;2009年累计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6家,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521家,企业技术中心454家;基础设施水平较高,法治健全。
二、区域发展现状评价及问题分析同样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对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进行分析;区域社会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精神文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从生态环境质量、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经济问题是基础和分析的重点。
以杭州为例。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098.66亿元,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杭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7:47.8 :48.5;杭州被授予“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博物(纪念)馆51个,剧场16个,可见社会发展情况良好;杭州酸雨程度较高,政府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和清静”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