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翻译家
- 格式:ppt
- 大小:412.51 KB
- 文档页数:14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化一、佛经翻译的历史盛况中国人知道有佛教,是在西汉武帝通西域之后。
现在有些人以为佛经翻译是东汉安世高开启的,其实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来使伊存口授佛经。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4年)又有佛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翻译佛经。
但是大规模有影响的传人中国,则是在东汉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年后)安世高来华译经之后。
至此以后大约七百年,印度佛教通过佛僧译经传教。
持续深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哲学、政治、艺术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直到唐朝后期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事件,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
然而,就在佛教传播短暂中断之后,佛教又在后世迅速复兴,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功能的角色。
佛经翻译运动大体上经历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2年)至东晋后秦的大约四百年,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主要是由外来的佛僧担任主纲。
如前所述,其时最早来华的外国佛僧翻译家是伊存、迦叶摩腾、竺法兰,八十年之后有安世高、支娄迦谶、真谛、昙无谶等(多来自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自后秦弘始年间(399年)鸠摩罗什来长安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为后一阶段,这四百多年中佛经翻译主要由中国本土的佛僧担任主纲,著名翻译家有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玄奘、义净、不空等。
这二个阶段性的特点也符合外来语言文化从陌生到熟悉的自然发展过程。
在八百多年的佛经翻译盛世中,翻译家的阵容从小到大,不胜枚举。
因篇幅原因,本文不可能将所有译家一一列举,在此仅列表举出部分杰出翻译家,以便读者大致了解佛经翻译运动曾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的空前盛况。
二、佛经翻译家的历史地位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其经文都是西域文字、伊朗文字和印度文字。
最先为犍陀罗文、焉耆文(吐火罗语A)、龟兹文(吐火罗语B)。
后来则是巴利文、梵文12l,能够读懂原文的人极少,而绝大多数人只能依赖部分佛经翻译家的语言文字水平和见解去了解佛经。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部《西游记》让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西游记》就是以唐代⾼僧⽞奘西⾏取经的故事为题材⽽演绎的。
⽞奘,这位中国最著名的佛学⼤师,以坚强的意志和锲⽽不舍的精神,历尽万⾥艰⾟,把佛教思想根植于华夏⼤地,在国⼈⼼中,他的影响⾜以令他与⽂化先贤们同⾏。
⽞奘⽣于公元602年,卒于公元664年,是我国佛教史上空前绝后的⼀代⾼僧,也是⼀位成绩卓著的翻译家,被后⼈尊称为“唐三藏”。
那么他为什么能在历史上写下如此光辉的⼀页呢?这还得从他⾃⼩以来的远⼤志向和艰苦努⼒说起。
⽞奘,俗姓陈,本名袆,出⽣于河南洛阳洛川缑⽒县,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堰师市南。
他的家族本是个仕宦名家,远祖陈仲⼸就是汉代著名的太丘县长,⾼曾祖⽗也都曾担任过显要的官位,但是到他⽗亲⼀代便已经衰落。
他⽗亲陈慧有四个⼉⼦,⽞奘排⾏第四,⾃幼聪明过⼈,⼋岁时就向⽗亲学习《孝经》。
陈袆在⼆兄长捷的影响下,很⼩就出家为僧,取法号为⽞奘,刻苦诵读佛经。
稍长以后,在东都洛阳听讲涅槃经和摄⼤乘论,后随兄⾄长安,⼜独⾃游历吴、蜀、赵、魏、周、秦各地,就学名僧,切磋学问,获益很多。
他在学习中,善于独⽴思考,既遍谒名师,备问众说,⼜细细的⽐较研究各家⽂义的优劣。
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钻研思考,他的佛学修养已有相当⾼的⽔平。
但是,⽔平越是提⾼,他的苦恼也就越是增长。
因为他发现各派学说往往互相⽭盾,取流传的有关汉译经典来对照,也不能解决问题。
这⼀切促使他发誓,西游天竺佛国去问学决疑。
他决⼼以曾经西游天竺的法显、智俨等先辈为榜样,追从他们的⾜迹,继承他们的事业。
唐朝初年,⽞奘向朝廷提出出境西游的申请,但当时国内统⼀战争仍在进⾏中,时局不稳,国家严禁僧俗百姓越关出境,⽞奘的申请未获批准。
然⽽⽞奘⽮志不移,决⼼排除万难实现⾃⼰的志愿。
⽞奘法师沿着河西⾛廊的丝绸之路,过⽕焰⼭,穿⼤沙漠,翻⼤雪⼭,从⽞奘新疆的吐鲁番,阿克苏,拜城⼀线,经过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再向东南,经过巴基斯坦进⼊北印度。
林纾的译坛之路摘要:林纾被称为“译坛泰斗”,可谓空前绝后,林纾现象的出现,在新文学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林译小说就像是一扇洞开的窗牖,国人从这里看见西方世界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整整一代人,林纾是中国新文化的诞生的先驱,本文主要讲述林纾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这个译坛高峰的。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引言作为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有必要知道自己学校的过去。
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了“苍霞精舍”,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工程学院。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被誉为“译坛泰斗”,偶入译界的他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一、家教的启蒙1852年,被称为“译坛泰斗”的林纾呱呱坠地了。
有人说,人在历史中摸索着选择自己的道路,而历史也在现实中选择着自己的主角。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婴孩将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不可抹灭的一笔。
每个人的成功都会有一定的支撑点,林纾的家庭教育,成了林纾走向人生高峰的第一个启蒙阶段。
在那个时代,家境贫寒的林纾注定了要走过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童年。
五岁时父亲经商破产,家财散尽,因此远赴台湾另谋生路,而后林家生活清苦,靠着母亲和姐姐做些针线活来维持生活。
于是林纾常被寄在外祖母家。
外祖母教她念书识字,成了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在路过私塾时,朗朗读书声,深深的吸引了幼年林纾,于是私塾外常常可见一个小孩在认真凝神的听讲,这一切感动了私塾先生,林纾破例成了该私塾的免费旁听生。
生命的轨迹总是在靠自己改变的,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成功总有其原因。
当我们看到了一个从小嗜学如命的林纾,一个为其未来在新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成就正努力着的林纾时就可以明白,并没有所谓的特别眷顾,只是靠脚踏实地的努力。
年少时贫苦的家庭使林纾耳濡目染,逐渐培养了林纾勤奋刻苦,自励自强的性格。
河南历史名人1.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开天鼻祖”河南淮阳城的太昊陵,是中华子孙祭祀朝拜伏羲的圣地。
2.治水神工大禹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话。
他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奴隶制社会第一个元朝--夏朝的开国君主。
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
3.商朝创始人汤一位政治上有远见,事业上有作为的国王,能知人善任,人唯贤,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商丘虞城一带。
4.政治改革家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5.哲学大师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叫李聃,春秋晚期楚国(今河南鹿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6.志行高洁的庄子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人物,后人称“老庄哲学”。
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早期代表。
7.军事家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卫国左氏(今河南濮阳)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吴子兵法》。
8.功成身退的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宛(今河南南阳)人,任越国大夫,在吴越争霸中为越国打败吴国立下了大功。
9.变法图强的商鞅姓公孙,名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今河南汲县)人,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独霸天下,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0.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又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主要区域在河南省)人,著名法学家,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
他的文学功底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11.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2.辅佑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人,著名的政治家,辅佐秦王统一了中国。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名号之由来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
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称呼,当然是名符其实的,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
虽然俗称“唐僧”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也许有一些妇孺们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在当时一般国民心目中,意识上都是非常明白而庄严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现象呢?其实是一种很平常和自然的发展。
因玄奘大师是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亦如日中天。
大师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完成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学回来中国,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京城。
当时受到朝野轰动地欢迎,并不是要为了欣赏他??回那么多的珍贵贝叶经,与及西方国家的宝物,增长一下见识,而是感到一位手无寸铁的贫僧,竟然能够那么志气凌励,比当朝的皇帝东征西讨,还不能称心满意的遨游万里;而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不顾生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是多么的令人思仰!惊叹!振奋人心!简值是莫测高深的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为教不惜牺牲,如此出类拔??的出家人,当时朝野怎不涌发出对玄奘大师,作出光荣的崇敬!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
“唐僧”一词,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
“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三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但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翻译家林纾与狄更斯作品作者:方敏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5期【作者简介】方敏,女,辽宁北宁人,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语写作方面研究。
林纾(1852~1924年),我国近代文学家,古文家,翻译家。
林纾博学强记,能诗能文兼能绘画。
但林纾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他的“林译小说”,其译著影响远远超过其诗文和画。
他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王寿昌合译的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的西洋小说,一时风靡全国。
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翻译了大量名品,广泛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国的作品,其中许多是世界文学名著。
林纾最早将狄更斯作品介绍到中国,共翻译了狄氏著名小说五部之多,包括:《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雾都孤儿》、《块肉余生录》,(即《大卫·科波菲尔》)、《块肉余生述后编》。
林纾的译笔小说一般轻快明爽,颇能保持原文情调,小说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
许多名家对林纾的译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
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
周作人也指出:“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
……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
林纾译书速度之快是空前的。
他不懂外文,他的翻译是通过与人合作完成的,别人口译,他来笔录。
往往口述者未毕其词,他已书写在纸。
他是古文家,喜用古文义法讲他所译小说。
林纾翻译外国小说是一个开先河之举,而且对中国当时文坛和知识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因为从鲁迅、郭沫若到钱钟书等,他们都或多或少地阅读过“林译本”,特别是鲁迅,对早期的“林译本”每本必读,看过之后还要请人送到书店让人装订成精装本;钱钟书也说“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
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就是衡量翻译质量的尺度。
一篇好的译文,必须是正确而又流畅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关于翻译标准,从。
十九世纪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鲁迅先生的“信”与“顺”,一直到目前翻译界所普遍接受的“忠实”与“通顺”,观点大体上是一脉相承的。
符秦时代,释道安主持设置了译场,使翻译事业成为一项有组织的活动。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
从天竺(印度)请来的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主张意译,改变了过去音译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唐朝的高僧玄奘不仅把佛经从梵文翻译成汉语,而且还把老子的著作的一部分翻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语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在中国的“西学东渐”时期,文化巨星徐光启,发出过“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的名言,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翻译标准。
严复,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集前人译学标准之大成,第一次明确提出“信达雅”,80 多年来,在中国的影响之大是空前绝后的。
他提出的“信”是意义不背原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文意思明显,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
但是他对“雅”的解释在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
他所谓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的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
由于时代不同,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许多年来始终没有被我国的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间,信达更为重要,而这两者之间,信又是最重要的。
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该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
他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力求其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极力反对胡译,乱译,针对有人所谓的“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
河南历史著名人物一、古代名人1.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开天鼻祖”。
河南淮阳城的太昊陵,是中华子孙祭祀朝拜伏羲的圣地。
2.治水神工大禹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话。
他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奴隶制社会第一个元朝--夏朝的开国君主。
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
3.商朝创始人汤一位政治上有远见,事业上有作为的国王,能知人善任,人唯贤,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商丘虞城一带。
4.政治改革家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5.哲学大师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叫李聃,春秋晚期楚国(今河南鹿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6.志行高洁的庄子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人物,后人称“老庄哲学”。
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早期代表。
7.军事家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卫国左氏(今河南濮阳)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吴子兵法》。
8.功成身退的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宛(今河南南阳)人,任越国大夫,在吴越争霸中为越国打败吴国立下了大功。
9.变法图强的商鞅姓公孙,名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今河南汲县)人,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独霸天下,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0.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又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主要区域在河南省)人,著名法学家,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
他的文学功底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11.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2.辅佑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人,著名的政治家,辅佐秦王统一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历史姓名: 学号:班级:摘要: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
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著的特点.翻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事业",翻译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与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有关。
历史上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
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新中国,翻译,历史,翻译学家,成就。
中国翻译史概述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活动与交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④“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①.虽然古代原始社会的口译或笔译无文献可查,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不同部落间的交流一定是离不开翻译的.以我国为例,据《周礼》和《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翻译的官职了,如《周礼·秋官》中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马祖毅1998:2)。
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象胥”是一种官职,其职责就是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至1949年前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
中国历代高僧简介自公元67年(东汉明帝8年)第一位印度著名经典学者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这期间中国佛教界出现了很多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
这套《高僧传》的创作选题是自东汉明帝8年,即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1942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的1875年间,其中最著名的24位高僧的生平业绩。
这套壁画是目前我国寺庙中唯一的一套表现中国历代高僧的工笔重彩壁画。
下面按时间顺序给大家做一简介。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
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
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
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
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
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
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
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
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
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
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
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
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
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