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第十六章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02.50 KB
- 文档页数:54
第十六章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第一节从毛细管电泳到微流控芯片实验室林炳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4年11月生于浙江宁波。
196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获博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从事色谱研究。
90年代从事毛细管电泳研究,1999年起开始芯片实验室研究。
中国化学会毛细管电泳专业小组组长。
德国洪堡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大学、德国Tübingen大学、美国Truman州立大学、意大利科学院访问教授。
1987年初,林炳承由洪堡研究基金资助,到德国吐宾根大学深造。
一次在接待美国波士顿大学的B. Karger教授时他得知,美国Anak. Chem.(《分析化学》)杂志刚刚引入了一个有生物学背景的博士作为编辑,以加强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力度。
这一消息引起他很深的共鸣。
他一直认为,当代化学需要关注两大对象,一是生命科学,二是材料科学,分析化学更多的是前者,这是20世纪后期科学发展进程决定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众多的分析化学分支中,电泳技术已经在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中显示出了独到的优势,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注意把支撑电泳过程的载体从平板转移到50-100微米内径的毛细管上,从而有可能使电泳技术兼有高效、快速等特点,从那时起他萌生了以毛细管电泳研究为切入点进入生命科学领域的想法。
回国以后,林炳承带领几名同事开始着手筹建一个全新的毛细管电泳实验室。
他们利用洪堡基金会赠送的价值4万马克的仪器和张存浩所长拨给的3万元基金,迅速开展了第一轮研究工作。
此后他们又和美国伯乐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对方提供的价值8万美元的仪器和试剂、备件,有力地把研究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一个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90年代中前期,曾经有人对毛细管电泳的应用和市场前景产生质疑,并因此对其研究价值提出疑问。
有一段时期,林炳承直面压力,反复思考,他以其丰富的学术积累和渊博的知识断定,这是一个应当坚持的方向,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