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高级将领周昆出逃之谜
- 格式:pdf
- 大小:249.80 KB
- 文档页数:6
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周昆下落不明之谜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0年第4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八路军第115师参谋长周昆的下落不明,始终是个历史之谜。
对于他最后的记载是携款逃跑,脱离革命队伍。
身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深受毛泽东的信赖,前途远大,他为什么会铸成大错?他最终去了哪里?林彪手下三杆枪1902年10月,周昆(原名周绪昆,后在井冈山朱德下达作战命令时改名)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从小便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
1927年4月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周昆参加了秋收起义,被编进了3团第3营。
9月9日,总指挥卢德铭、1师师长余洒度率修水1团誓师起义,10日抵达修(水)平(江)边界。
同日,任班长的周昆被安排在3团驻地铜鼓近郊站岗加强警戒,迎来了一个自称姓毛的年轻人要找团长,但在赶赴铜鼓途中被反动民团追捕丢失了证件,周昆他们谁也不认识,盘查后只得押送他到团部。
团部有人认出这是前来指挥秋收起义的中央特派员、湖南省委前委书记毛泽东,团长苏先骏批评周昆有眼不识泰山,毛泽东却表扬周昆警惕性高,这是周昆与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
9月19日,秋收起义队伍在浏阳文家市会师,毛泽东根据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决定放弃进攻长沙,挥师南下以求发展。
原警卫团部分官兵不同意向湘南山区进军,当时争论很激烈。
平江农民自卫军的人坚决拥护毛泽东进军农村保存实力的主张,周昆表现十分积极,主动做那些“只想进城(长沙),不想进山”的人的思想工作,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9月29日,起义部队余部来到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整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当时周昆编在1团第3营8连任排长,是这伟大历史时刻的参与者。
因在队伍中意志坚定,行军作战表现积极,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连队支部的骨干。
115师将帅传_煮酒论史消失在历史深处的3号首长---周昆。
115师参谋长。
1902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从小便受到养父家良好的私塾教育。
1927年,周昆参加了秋收起义。
周昆读过师范,有知识,懂得多,能力强,又不怕死,自然受到了领导的喜爱,遂有心教育培养。
周昆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是林彪的老战友,曾任红8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
1927年跟随毛泽东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一军团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十一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十师师长、三师师长,红二十一师师长,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代校长,红八军团军团长。
1934年参加长征。
后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谋长,是平型关大捷的重要组织指挥者。
1938年3月在山西携款失踪,下落不明。
周昆携款潜逃后,八路军总部和115师师部一片哗然,大家想不通。
王秉璋说:周昆是参加秋收起义后首批上井冈山的老干部,他为什么会突然潜逃一直是个谜,说他贪财吧,只拐走了一半经费…… 张绍东,陕西人(一说为湖北红安人),1907年生,1930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红二十五军连长、营长,第75师第224、第223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鄂豫陕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红二十五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75、第73师师长,参加了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7团团长。
1938年叛变投靠国民党。
结局不详。
徐海东得知爱将张绍东叛逃,顿时气得吐血。
陈锦秀(1912年— 1938年1月22日),河南固始县人。
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团长。
1938年1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县“温塘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二八五七团的结婚政策2015-09-22 zhutou007d在抗战爆发的大背景下,中央结合根据地原有的婚姻法规,适时地对军队、机关、地方的党员干部实行新的结婚标准规定——“二八五七团”。
“二八五七团”规定一般是指:军中干部,要求年满二十八岁,五年党龄,七年军龄,团级及以上干部;若是地方、机关党员干部,则要求年满二十八岁,五年党龄,县级、科级及以上干部。
全部达到上述条件,党组织方允许其结婚。
其实,“二八五七团”只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婚姻规定的一个代称,在战争年代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机关里,在具体标准上都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总体上要求党员年龄上一般是二十八岁,级别上一般是县、科、团级干部以上,这是干部结婚的硬标准。
“二八五七团”何时出现,虽未发现明文,但据老党员干部回忆,它确实在抗战初期已于党内、军中严格地实行。
经过长期发展、衍变,从早期的“二八五团”、“二五八团”“三八五团”,到解放战争时期正式完善于东北解放区,再由于全国和平局面的到来,在建国后不久由中央组织部下令取消。
“二八五七团”的初始阶段,是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年时间。
当时,红军在陕北已经站稳脚跟,国内局势也有所好转,出于对老干部身体保健的考虑,党组织鼓励老干部结婚,但结婚干部要有一定的级别限制,这里一般指中高级干部,并需经过组织批准。
之所以鼓励老干部结婚,这是因为来自南方根据地如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的很多老干部,由于长期战争的原因,或妻子牺牲或失散,或孑然一身。
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干部也同样如此。
如陈毅,1932年由于红军内部刮起抓AB团的恶风,有人指责陈毅是AB团的大头目,一次他出去执行任务,晚回家两个小时,他的第一任妻子萧菊英便以为他被害了,伤心地投井自尽。
第二任妻子是月明,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由于不能同游击队进山区,她随同其他红军家属在山村打埋伏,等到抗战爆发后,陈毅派人去找,结果得到的消息是在该山村打埋伏的红军家属全被敌人杀害了。
前面进攻被叛变的经典故事1939年12月,山西军阀阎锡山指使顽固派军队,对山西新军发起全面进攻,史称双十二事变。
这时,活动在晋西南地区稷王山一带的山西新军第212旅有被阎军合围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被阎锡山派来担任旅长、曾任阎军高中生集训总队副官的孙定国(解放后任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向旅政委王成林(1945年牺牲)、政治部主任朱佩瑄(解放后任四川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参谋主任陈捷第(解放后任昆明步兵学校校长)等表示,愿意接受组织的领导。
第212旅在会合了新军第213旅59团和八路军晋西支队一大队后,组成拥阎抗日讨逆南路军,经九昼夜的转战,行程700多华里,历经大小战斗12次,最终胜利抵达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所属的沁源,与山西新军决死第一纵队胜利会师,保留了6000多人的武装。
第212旅转移到沁源后,由于干部、战士大部分是晋西南各县的人,到了晋东南地区的环境,吃不惯杂粮,加上水土不服,物质条件简陋,部队里发生了回归热疫情,全旅有一半人被感染,包括第56团政委杨鹏鲲在内的400多人病故。
指战员们的情绪因此变得有些低落,一些人产生动摇,趁机携枪逃回家。
这其中,最大的一起是第212旅55团特务连机枪排整排携枪叛逃事件。
1940年4月初,第212旅在进行军政训练时,该旅第55团特务连机枪排的正、副排长借口进行夜间演习,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带着全排20多名不知情的战士们,悄悄地跑出了该团的地。
眼看离驻地越来越远,一些战士起了疑心:这一路上又没展开什么演习动作,也一直不讲要到什么地方去,排长和副排长还一个站队前一个站队尾,不断地催大家赶快往前走。
少数头脑灵活的战士预感到这可能是一起可耻的叛逃事件,但又害怕排长的权威,不敢提出反对。
第二天清早,第55团长李明如(解放后任山西忻县军分区司令员)得知机枪排叛逃的情况后,立即向孙定国旅长作了报告。
同时,团政委曹普(解放后任太原钢铁厂厂长)立即派出团属骑兵班前去追捕。
备受毛主席信赖的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周昆,神密失踪背后的故事。
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周昆身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深受毛主席的信赖,前途远大。
然而他却在1938年2月离奇失踪,最终下落不明。
文史童语综合各方信息,不赞同周昆是背叛革命、携款潜逃的说法,而认为是另有隐情。
周昆失踪后的几件蹊跷事,充满了玄机。
众所周知,八路军115师是我军战力超强的王牌部队,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
周昆失踪后,随后发生的几件事,令人生疑:一是周昆失踪后不久,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竟然“意外”地被国民党军队的哨兵枪击,差点命丧九泉,最终不得不离开部队,到苏联养伤。
林彪二是,周昆、林彪出事后,蒋介石政府未履行与我党的既定沟通流程,迫不及待地指令陈光兼任八路军115师师长。
周昆失踪、林彪被枪击、陈光获任命,看似一团乱麻,但其中隐含了搞掉或削弱八路军115师的惊天阴谋。
值得深挖史料,予以详查。
文史童语对周昆失踪的合理解释:1938年2月,周昆从八路军总部领了115师的6万元军费后,在返回部队途中,打算去查看基层部队情况,这也是作为参谋长了解一线情况,便于指挥作战的正常做法。
周昆是个很细心的人,为了确保军费安全,他将领取的6万元军费一分为二,一部分交由随员先行带回部队,另一部分则由自己携带。
周昆在到基层部队途中,遭遇了类似于《亮剑》中的谢宝庆之类的土匪,土匪贪财而残杀了周昆。
为防止八路军报复,他们毁尸灭迹,这也是周昆后来踪迹全无的原因。
土匪剧照周昆革命意志坚定,历经艰难困苦,逃跑之说难以服众。
周昆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也是参加秋收起义后,跟着毛主席第一批上井冈山的老革命,在赣南原中央苏区因作战英勇,功绩卓著,多次受到表彰嘉奖,并数获红星勋章。
1930年后,周昆先后任红十二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第三十四师师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军长,红一军团第十师、第三师师长,闽赣军区第二十一师师长,红军大学代理校长,红八军团军团长兼第二十一师师长,第二十三师师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等职。
军史钧沉文I朱晓明115算参谋长JBR下落不翡之iiOK可■_7^1率八路军115师出征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中共中央同国民党当局达成合作协议。
8月25日,中革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下辖第115、120、129师和总部特务团,全军约4.5万人。
同时任命了各师的领导干部。
八路军第115师以红一方面军第1、15军团和陕南红74师编成。
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
师机关由红1军团机关组成,下辖第343旅、344旅和独立团。
115师是八路军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的一个师,共1.55万人。
周昆从抗大步校领导的岗位调整到主力师任参谋长,还是115师军政委员会5人委员之一,重新回到了战斗前线。
8月21日,提前改编的115师在陕西三原县云阳镇召开了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
因林彪、聂荣臻已赶赴洛川冯家村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大会由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主持。
115师全体指战员庄严宣誓:“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坚决抗战到底!"22日,在周昆、罗荣桓的率领下,115师主力分批出发,率先奔赴山西抗日前线。
30日,部队进抵黄河西岸的韩城芝川镇,31日东渡黄河,向晋东北恒山地区挺进。
9月7日,在山西省侯马车站换乘火车,沿同蒲铁路继续北上。
当时,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考虑细致的周昆安排师司令部作战科长王秉璋以"运输司令”的临时头衔到侯马车站跟阎锡山的代表交涉,联系铁路运输事宜。
日军疯狂进犯,阎锡山感到形势严峻,急切希望八路军上前线,因此,整个交涉过程比较顺利。
据王秉璋回忆(《军事历史》2000年第4期《在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的战斗岁月》):“阎方代表除满足了我提出的车皮数量之外,另外还拨给了我7节豪华包厢,以示特别优待。
那时我们的指挥员大多连火车都没见过,更别说组织指挥火车运输了。
115师参谋长周昆携款潜逃小朵朵说历史昨天15:13此人本是秋收起义元老,毛主席爱将,林彪做师长时,他任师参谋长,是中央军委23个委员之一,如果不出意外,至少会被授予上将军衔。
但在抗日战争时,他却见财起意,带着3万块钱的军费彻底消失,至今下落不明,他就是原115师参谋长周昆。
周昆绝对算是老革命了,他出生于1902年,是湖南平江人。
1927年就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也是首批上井冈山的老官员。
周昆此人颇有谋略,靠着战功一步步,从普通士兵成为我军高级将领。
我们先来看下他曾担任的职衔,从1930年起,他历任第三十四师师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军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长征结束后又任红军学校校长、中央教导师师长。
不难看出,周昆是我军难得一见的指挥官,战功卓著。
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时,他却成了逃兵。
1937年周昆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和师长林彪做起了搭档。
当时按照协议,国民党每月给八路军50万元作为军费。
八路军总部将这50万元分派下去,留给115师的有6万元。
1938年2月,115师周昆参谋长到八路军总部去开会,并领取了6万元军费。
可是会议结束后,周昆并没有回来,而是装钱的包裹交给警卫,让其先师部。
回到根据地,工作人员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三万元纸币,还有一张纸条:共领取了6万块钱,我带走了3万块,另3万块交警卫员带回,望查收。
落款为周昆,工作人员立马将此事报告,周昆携款潜逃了!得知周昆出逃,林彪本来就话不多,这下更加沉默了,自己经常一言不发,独自散步。
他想不明白,这周昆为什么因为三万块钱成逃兵呀。
在周昆出事之前,他曾飞赴武汉,参加全国参谋长联席会议。
在那段时间,周昆亲眼目睹国军参谋长们挥金如土,饮酒作乐,嫖妓宿娼,生活那叫一个快活。
反观自己,同样是参谋长,却穷的叮当响,这让他心里极度不平衡。
会议结束后,周昆在向彭德怀报告会议情况时,就发起牢骚,他说:去武汉开会,一共才给我两块钱的费用,但是看人家参谋长们,坐着小车,住着公馆,吃的是大饭店。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而来1937年8月25日,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实行全国抗战。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
四、改革政治机构: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定抗日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
五、抗日的外文政策: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以有钱出钱和没收汉奸财产作抗日经费为原则。
经济政策是: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提倡国货,改良土产;禁绝日货,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
七、改良人民生活: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的家属,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救济失业,调节粮食,赈济灾荒。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同日,中共中央发布了改红军为八路军的命令:“南京已经开始对日抗战,国共两党合作初步成功。
为着实现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推动这一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战争,我们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着将: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
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合编为陆军第一一五师,以林彪为该师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等部,合编为陆军第一二0 帅,以贺龙为师长,萧克为副师长;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陕甘宁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等部,改编为陆军第一二九师,以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以上各部改编后,人员委任照前总命令行之。
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在山西繁峙县东北边境,邻接灵丘县,是长城要口之一。
距县城65公里,西去雁门关115公里,南近河北平县界。
现存关城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筑,万历九年(1581年)增修。
关门坐西向东,门洞用券状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灵丘的要道。
城门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关楼已毁。
附近长城构造坚固,底部基石用花岗岩砌成,墙体为夯土,平夯以砖面,每间墙1.5米砌一砖垛,以资固济,亦便于荫蔽袭敌。
城砖规格39×18×9厘米。
关城残高6米,两侧山势险要,长城起伏。
东北5公里为平型关战役遗址,关内2.5公里是平型关村。
1937年9月,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林彪率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成功伏击倭寇板垣征四郎部1000余人的补给车队,史称“平型关大捷”!板垣征四郎的“左勾拳”从北京南站开往山西原平的京原线是一条单线铁路.清晨6点半的火车,一待出石景山后就开始进入拒马河谷。
天已经开始放亮,除了学生,乱哄哄的车厢里,乘客大都是铁路吾线小站居民。
从北京所在华北平原至山西黄土高原的主要通途,历来只有晋东北的大同和晋东的娘子关两路。
到了明代,为加强边防而建内长城,从陕西、山西一直绵延到河北境内。
著名的内三关:紫荆关、倒马关和居庸关,除了后者,都在险峻秀美的拘马河谷。
在记者携带的一张上世纪70年代的军事地图上,京原线走的,正是这条经由内三关穿平型关,入淳沱河谷至原平的险峻路线。
同车一位铁路老工人说,这条铁路大概是在70年代修建的战备线。
如同11年前一样,火车在一个又一个的涵洞中穿行,从北京到位于晋冀边境山西境内的灵丘县250公里的路程,整整开了8小时。
记者曾经以为,京原线的险道就是号称“中国通”的倭寇名将、倭军第5虱团虱团长板垣征四郎在1937年奇袭山西的进攻路线。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猜对了一半。
历代中原政权修建长城,从来都是为了应对北方和西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崇祯末年李自成进军北京,也是先攻破明将周遇吉死守的内长城外三关中的宁武关,才得以扫清障碍。
八路军高级将领周昆出逃之谜---------------------------------------- 周昆是参加秋收起义后首批上井岗山的老干部,曾任红8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
太原沦陷后,115师奉中央的命令开赴吕梁山建立晋西根据地。
1938年2月间,115师周昆参谋长到八路军总部去开会,领取了6万元军费,这是国民党政府发给115师的最后一笔经费。
会后,周昆将一个挎包交给警卫员,说:“这是重要文件,你马上回去交给作战科王科长。
”警卫员回来把包交给115师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他打开一看,不是什么文件,而是3万元纸币。
内有一封短信,周昆在信上说“共领取了6万块钱,我带走了3万块,另3万块交警卫员带回,望查收。
” 周昆携3万元钱潜逃了。
他为什么会突然潜逃一直是个谜,说他贪财吧,只拐走了一半经费,事情没有做绝,可能是怕过艰苦的战斗生活。
解放后组织上对他进行过调查,当时在他湖南平江老家,调查之后证实他没有参加过任何反革命组织,也没有任何其他反革命行为。
周昆潜逃后,第115师参谋长一职长期空缺。
1938年3月8日,八路军总部任命王秉璋为参谋处长,司令部的工作由王秉璋负责,行使参谋长的权责。
以周昆的资历和能力他不当逃兵的话,肯定是开国将帅里的大将。
1938年2月间,八路军中发生了一件特大事件,一一五师参谋长周昆到八路军总部去开会,返回途中,不辞而别。
这样高级别的干部离队,在中共和八路军中,尚属首次。
当时师司令部工作人员把此消息报告师长林彪,本来就沉默寡言的林师长,更是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他虽未象徐海东听说张绍东出逃而为之吐血,但这件事对他来说毕竟是个很大的打击,他常常一个人独自去散步,思考这个周昆为什么会出逃呢? 周昆,1902年出生于湖南平江。
1927年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参加秋收起义后首批上井岗山的老干部,曾任红四军第三十一团连长、第二纵队第五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
参加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的游击战争。
1930年后任红十二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第三十四师师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军长,红一军团第十师、第三师师长,闽赣军区第二十一师师长,红军大学代理校长,红八军团军团长兼第二十一师师长,第二十三师师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并参加了长征。
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学校校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中央教导师(庆阳步兵学校)师长,抗大第二分校教育长。
1937年参加过秋收起义的部分干部在延安与毛泽东合影,其中有赖传珠、张宗逊、孙开楚、赖毅、谭冠叁、杨立叁、陈伯钧、龙开富、周昆、谭希林、罗荣桓、谭政、刘型、杨梅生、胡友才等人。
照片上毛泽东题字为:"一九二七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
红军改编八路军时,他被任命为第一一五师参谋长。
并且是中央军委23个委员之一。
在一一五师初过黄河的几仗中,周参谋长曾任也是战功卓著。
太原沦陷后,一一五师奉中央的命令开赴吕梁山建立晋西根据地。
可就在这时,谁知这位师参谋长周昆竟然会携款而逃呢?可是对于他的出走之因,史书上很难找到答案,那么他是怎么出走的?离开部队又到了那里?是什么原因使他选择人生路上这一步错棋呢? 对于周昆出走,目前有三种说法。
其一,1938年2月间,115师周昆参谋长到八路军总部去开会,领取了6万元军费,这是国民党政府发给115师的最后(最后二字不妥,国民党政府拨给八路军的军费应该领至1940年底)一笔经费。
会后,周昆将一个挎包交给警卫员,说:"这是重要文件,你马上回去交给师作战科王科长。
"警卫员回来把包交给一一五师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他打开一看,不是什么文件,而是3万元纸币。
内有一封短信,周昆在信上说"共领取了6万块钱,我带走了3万块,另3万块交警卫员带回,望查收。
"周昆携3万元钱潜逃回了湖南老家--平江,此后再未离开过。
解放后组织上对他进行过调查,结果证实他没有参加过任何反革命组织,也没有任何其他反革命行为。
从这一点出发判断,他当年潜逃的动机是非政治性的。
(来自于王秉璋的回忆录) 其二,此说传来比较简单,周昆在参加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时,孔祥熙开给他一张3万元支票,他是带着这3万元支票跑掉的。
其三,115师周昆参谋长到八路军总部去开会,领取了10万元军费,周昆自己取了3万元,将剩余的7万元让警卫员带回师部,这一说与上基本相同,只是数字的差异。
这三种说法究竟那一种更合理呢?笔者分析应该是其一。
其理由是:第一,国民党给八路军的军费是每月50万元,这是周恩来与顾祝同在西安谈判时定的,但由于延安的中央机关与陕甘宁边区政府都不在此列,八路军总部要将这50万元军费,分一部分来供养延安,所以一一五师不可能分的太多,因为一一五师出师的人数最多,而且是作战的主力,但此时新设立了晋察冀军区,且344旅此时与一二九师在一起,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
一个月给一一五师6万元的军费应该是合理的。
第二,当时师部没有参谋处长,王秉璋任师作战科长,周昆让警卫员将此款转给王也是合理的。
第三,为何否定孔祥熙给的支票一说?此前周确定在武汉参加过全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但孔祥熙不可能给他3万元的支票,因为中央即使额外奖赏给一一五师3万元(假设),也会通过八路军总部转达,而肯定不会直接给了一一五师的,这是一个制度。
那么周昆离开部队到那里去了?亦有四种说法。
其一,周昆携3万元钱潜逃回了湖南老家--平江找了一个村子住下来做买卖,此后再未离开过。
解放后组织上对他进行过调查,结果证实他没有参加过任何反革命组织,也没有任何其他反革命行为。
其二,传说周昆离开八路军之后去了瑞士,并成为杰出的慈善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慈善家周昆将军出于对国家的忠诚,曾经化名回到大陆,当时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
没人认得他,他也不认得别人。
周昆又积极的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其三,周和一个资本家小姐挟款逃到了境外,结果在花光了公款后,被小姐抛弃,后回国,被人打死。
其四,文革中他曾受罪,被红卫兵天天揪斗,死在红卫兵的手里了。
其实这四种说法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第一,他如果回到平江老家,象他这样有名望的人,当地不会没有人认识他,那么国民党的中统、军统也会找到他,并利用此大肆宣传,再说他能活到解放后,土改、肃反、三反五反、反右、四清、文革......许多的政治运动,一定会被当地人挖出来批斗的,不会成为一个谜。
第二,作为一个军人,拿了军响去做慈善家,也不很合理,再说如果有人知道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曾经化名回到大陆,积极为人民做贡献,难道件事还能隐瞒了记者吗?第三,说他带资本家小姐挟款逃到境外,花光公款后被小姐抛弃,后回国被人打死。
这也会被爆光,一定不会没有任何痕迹留给媒体。
其四之说就理会谎谬了......那么他究竟去了那里?真的无人知晓了。
是什么原因使他选择人生路上这一步错棋呢?第一种是见财起意;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见财起意,6万元钱都在他的手上,他完全可以全部带走,没有必要让警卫员送回去一半,自己只拐一半,有人说取3万留3万是保全自己的生命。
一个师一个月的军费全部没有了的话,八路军能不四处追杀吗?所以留3万是保全之策,这是周的聪明之处。
但凡要携款逃之,定是要冒风险的,他不会确信留下那3万元,八路军就不去查找他的下落。
第二种是贪生怕死;周昆在红军时期作战非常勇敢,特别是在强渡湘江中其21师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他都挺过来了。
抗日战争时期的条件要比红军时期好的多,何况此时官至八路军的师参谋长,一般情况是不上最前线的,战死的可能已经很小了。
他怎么会有贪生怕死的念头? 第三种是对革命失去信心。
但仔细分析,也有许多疑点,因为他既没有投靠了国民党部队,又没有投靠日本方面。
以往一些人多是去别的队伍是寻找靠山,而他却没有 我分析周昆出走的原因是这样的。
就在出事前不久,周昆曾到武汉参加全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会议的间隙,他看到国民党友军的参谋长们饮酒作乐,嫖妓宿娼,挥金如土,生活极其糜烂。
当时,周昆的心里并不是也想去追求那种生活,他曾经为了革命出生入死,一心想为共产主义的思想而奋斗,可在这样明显的对比下,他感到心理上极不平衡,同在国民政府军队中为官,做人的差距怎就这么大呀?你们就能那样去挥霍,而作为八路军的参谋长,却每月只能领到3元钱的生活津贴。
共产党、八路军,整天叫着要抗日,要为广大民众过上好的生活。
可是现在看来,我们所说的这些话有点自欺欺人。
想想看,连自己的生活状况都无法改变,难道还能改变广大民众的生活境况吗?我们一直在革命,难道革命说是只为自己吃苦吗? 散会后,他返回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去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汇报会议情况。
在总部他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
当时,朱、彭、左等首长,立即指出他这种想法很危险,我们虽然改编为八路军,但我们还是红军的思想,红军的精神,我们之所以艰苦,是为了抗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得以改善,如果要与国民党军队的干部去攀比,那我们就会失去民众对我们的支持和拥护 可是,周昆认为那些话并不能改变他的观点,我们离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改善,还一直谈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使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得以改善,这是不现实的。
可是今天他已经把这样的思想暴露出来了,上级会不会以为他的思想蜕变了?想想以往党内的政治斗争,他感到前途渺茫了,也许为几句话,会将他半世的功劳冲淡。
与其......不如一走了之。
于是,他便在半路上,将刚刚领到的军费,取出3万元包好并写了几句话,将给警卫员,让他尽快交回师部,而自称自己还有事,等办完就会归队,就这样他带着3万元现钞,永远地离开了八路军,离开了革命队伍。
那么离开队伍之后,他究竟去了那里?史书已经无有任何记载。
笔者分析:移民异地,隐姓埋名,忧郁而终。
这就是他日后再无任何消息的原因所??出国做慈善事业、文革受冲击等等,他都会再度扬名天下的。
附:张绍东出逃------------------------------------------- 张绍东,陕西人(一说为湖北红安人),1907年生。
1930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红二十五军连长、营长,第75师第224、第223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鄂豫陕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红二十五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75、第73师师长,参加了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7团团长。
1938年投敌叛变。
结局不详。
344旅二打平型关后在晋东北连打九仗,后来在河北平山休整。
团参谋长兰国清是一个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家伙,红7军出身,曾任红3军团11团参谋长。
张绍东虽然过去不懂,但很快被兰国清拉下水,两人经常在一起发牢骚。
而张绍东擅自违背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部队驻地搞起了“打土豪”!而且从中渔利,进而嫖娼,与一个地主的大女儿勾搭成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