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_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word说课教案同学们,我们明白,我国在经济进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
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这是现在的情形。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我国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刻是北方的进展水平高。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后来江南的经济却远远超过北方。
南方是如何样进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什么缘故会显现南移?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讲授新课一、经济中心的南移(板书)1、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差不多进程:(板书)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稳,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连续进展。
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条件。
获得了较大的进展。
全国的经济重心连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
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靠和联系的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预备了物质④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进展。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以后,稳固地势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南方经济进展的缘故(板书)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进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依旧得到长足进展,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南方经济的进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从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等因素一一剖析。
○1政治上,从三国期的吴国政府加强对江南的开发(同学们能够看一下本科课的导入框,期中讲到了钱鏐射潮的神话(副板书),钱塘江海塘堤坝的修建,是钱塘江一带变成富庶的农业区);○2军事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固,为江南经济进展制造了稳固的环境。
第十二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西安市西城中学何高峰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内容分析两宋时期,是承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尽管宋朝时,政治上国家没有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时更只是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
而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宋的经济发展是两宋社会生活丰富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
本课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二部分两小标题介绍了宋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情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逐步引导——个别点拨——形成结论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情操。
乐于探究历史的奥秘,具有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这一经济格局的形成,一直延续到近代,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通过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有关经济发展涉及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内容琐碎,比较枯燥,如何吸引学生,需要在教法上有所探索和创新,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收集和整理两宋经济发展的有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相关资料组成合理高效的媒体资料,创设历史场景,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条件。
板书设计原因农业经济重心南移两宋经济发展的表现手工业表现商业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记者体会农民工南下乘火车》(视频可放的情况下)问题:①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家长中可能也有在外打工的,看到家长在如此拥挤、恶劣的环境下乘车去打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重心南移的现象;(2)掌握我国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3)分析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及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数据等资料,观察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趋势;(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原因;(3)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增强国家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现象及原因;(2)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2)如何分析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地理位置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南北地理位置特点;(2)提问:“你们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是否出现了重心南移的现象?如果是,原因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2)让学生通过地图、数据等资料,观察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趋势。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原因;(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原因。
4. 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某一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案例,探讨其成功经验;(2)分析我国某一北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案例,探讨其发展困境。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我国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我国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2. 分析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原因,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3. 思考我国应该如何促进南北经济发展均衡,提出自己的建议。
鲁教版历史六下《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六下《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
本课通过介绍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南方地区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展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数据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南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了解南方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理解南方的繁荣发展对我国历史的贡献,增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南方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原因,南方地区在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实,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南方地区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南方地区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物产,激发学生对南方地区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掌握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认识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源,直观展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探讨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关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关系,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展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展示图片或地图,引起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课堂讲解:(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
(2)展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直观感受。
(3)探讨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关联。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家庭、学校或社区的实际,调查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思考经济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3. 学生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关系的理解。
4.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说课稿(北师大版)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从教材、学情、模式、设计、板书、评价、开发七个环节说课.一、说教材1、单元结构本单元包括共分七课,四个专题其中政权并立2课时,经济发展1课时,政权统一1课时,科技文化2课时,宋代社会风貌1课时.政权并立是南方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和元的统一促进了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宋朝政治上虽未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单元中以专题形式出现.2、课程标准与2001版实验版课标相比,2011版课标有细微的变化,对本节内容要求更高.3、地位作用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学习来说,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也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4、教材内容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其中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在教材编排中篇幅较多,是学习的重点.综合以上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史实.(2)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史实,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二、说学情知识方面:七年级上册第21课,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和表述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历史交流的能力大大增强.思维方面: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比较灵活、敏捷,但思维仅仅局限于文本表面的知识,缺乏历史的思维能力.三、说模式我校推行的是3·2·1教学模式.3·2·1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三环节两方式一目的.三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升,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交流展示是核心,反馈提升是保证.两种学习方式指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要表现为:自主学、结对学、小组学、交流学指导学、合作学、快乐学、高效学.一个目的指的是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这是3·2·1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归结点.3·2·1教学模式是具有特色的灵活课堂模式.特色表现为:打造一种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为载体的新型课堂;灵活性表现为:流程可以删减、颠倒、循环或有所侧重,给予不同学科和课堂更大的开放空间.在3·2·1教学模式引领下,历史学科新授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即:新课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堂总结,拓展提升;达标训练,当堂反馈.四、说设计1、材料导入明确目标司马光《训俭示康》和《南宋社会生活史》的资料,提出问题:“宋代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导入新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史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切入主题.然后出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做为难点.预用时间2分钟.2、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学生自学文本64页--68页,概括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要求:表格绘制,绘制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表现、原因、中心地区.教师巡回指导,督促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通过自学文本夯实基础.自学独立完成,一会儿组内交流.此环节是落实目标1和真正落实3·2·1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与自学指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预用时间为10分钟.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第一步: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组学交流学习的成果.然后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个人展示:如学生自制图表的展示;也可以是小组展示:可从农业组、手工业组、商业组、海外贸易组中,每个小组任选一组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自制图表和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交流展示环节,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适当补充资料,重点点拨.如出示秧马、宋代精美的瓷器图片,宋代的交子图片等,播放海外贸易的视频、动态贸易图等拓展知识,提升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路线示意图,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利用视频,把知识由枯燥化为兴趣.通过拓展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在交流展示环节,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出示问题:①与唐代相比,宋代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②请在图中标示出稻米产区、采矿业、制瓷业、商业中心、对外贸易的港口.得出结论: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即经济重心的南移.设计意图:问题铺垫,图示结合,观察比较中顺理成章突破重点.第二步:学生合作探究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出示问题: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学生通过对学、组学、群学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巡视解决疑难落实有效交流.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抓住重难点,培养探究能力.此环节充分体现了“3·2·1”教学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落实目标2.探究环节,教师介入,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第21课学过的知识,结合史料,层层铺垫,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突破难点.设计意图:纵横联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加强史料阅读能力,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本节内容,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我适当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教材内容由原因—过程—表现整合为表现—原因—过程.预用时间20分钟.4、课堂总结拓展提升①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目的:链接现实,体现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史鉴功能)②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巧?(目的: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总结)③动手设计板书.要求:形式不限,体现知识间的联系.(目的: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谈感悟收获.设计意图:三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谈感受,实现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总结.预用时间5分钟.5、达标训练当堂反馈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达标检测,设计的练习题既针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又链接部分中考题.设计练习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学生的小组团队意识.对于学生回答不规范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做到堂堂清,落实“真正意义的学习”.预用时间8分钟.(附达标练习题)五、说板书板书的设计要把握整体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体现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六、说评价本节课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习题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达成程度;通过与现实联系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以论评史和以论评时的能力目标的达成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体评价.七、说开发开发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开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制表格的形式对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行整合.在自主学习环节应用. 课外开发:1、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更多的资料,编演课本剧.2、查找“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打捞视频,了解宋代海外贸易的史实.3、查找宋代海外贸易的视频,开阔视野.课外开发资源应用于交流展示环节.(附课外资源开发资料)谢谢!欢迎指正!。
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稿《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一、说教材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内涵三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
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
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3)通过思考、讨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自学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六、说学法1、注重课前预习,自学2、师友互助,大胆质疑,训练思维3、小组讨论,展示答案4、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七、教学设计1、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出示学习目标。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说课稿
说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分享一节历史课”为主题思想。
通过模拟穿梭时空,引领学生回到宋代,一起来了解、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景象,一起来探索发现宋代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饶有趣味的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从宋代南方繁荣的经济史实中领悟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本课的知识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体现出教师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乐趣的分享。
说目标:
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及海外贸易兴盛的史实。
2、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感受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品质。
说学情: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充满好奇心,形象思维及想象力发达,但知识体系尚未能形成,对于“经济重心”等抽象名词不能很好地理解。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更适宜采取形象趣味显浅易懂甚至是切合他们想像力的教学方法去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经济方面的内容。
说教材:
课标要求: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本课内容分析: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这一政权并立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趋势,主要是通过宋朝的社会经济体现出来的。
尽管宋朝时,政治上国家没有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时更只是偏安东南一耦,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
本课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二部分两目介绍了宋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及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
说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
说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了位新同学和大家一起乘坐时光隧道机,穿越时空回到宋代,一起去做一回宋人。
下面就先请这位新同学来介绍一下
自己,同时大家也准备系好安全带,一起出发了!
一、宋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多媒体课件:闯闯:Hi!大家好!我叫闯闯,是一名21世纪的初中生。
我非常幸运,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宋代,去认识那个未知的世界。
亲爱的同学,你愿意帮助我去完成这次旅行吗?期待你的加盟。
1、宋代农业
闯闯:糟糕!只顾高兴,忘了填饱肚子再来,这会儿肚子正叫着抗议呢!
解说:幸运的闯闯得到了一户好心农民的帮助,解决了她的温饱问题。
说说看,闯闯吃的主食会是什么?关于这方面你还了解哪些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是水稻
向学生展示宋代经济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宋代重要的粮食产地。
同时还引导学生回答宋代农业生产出现了新气象的其它方面。
小结:
a、水稻:引进占城稻
b、改进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秧马
c、农田水利大发展
d、劳动力大量增加
粮食中心区:苏湖地区
2、宋代手工业
(由农业内容自然过渡到手工业内容的学习)闯闯:本想主动帮这户人家拾些柴火,但主人却告诉我:“都城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
”(庄绰:《鸡肋篇》)同学们,你能告诉我究竟石炭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是煤。
当时在宋代的开采量已居世界第一。
闯闯:通过对石炭的了解,我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很感兴趣,你愿帮助我,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宋代手工业表现的其它方面
小结:
a、石炭(煤)开采量世界第一
b、金属冶炼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c、瓷器畅销世界china “瓷之国”
d、已有了商标、广告意识
制瓷业中心:五大名窑、景德镇
二、宋代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1、宋代商业的繁荣
(由手工业内容自然过渡到商业内容的学习)闯闯:知道了宋代这么多有趣的事,真想走进汴京城去逛逛。
哪位同学愿作我的小向导,让我们共同携手,领略宋代商业的繁荣。
学生简要作答,特别提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会子、关子
展示交子、会子的图片,引出问题“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老师从旁指引,让师生一起对货币的历史与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小结:
a、集市——城镇
b、交子(北宋四川)---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还有会子、关子(南宋)
c、中心:汴京
2、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由商业内容自然过渡到海外贸易的学习)闯闯:隋朝大运河真是方便,这么快就从汴京到了临安城。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些被宋人称为“蕃客”的人,聪明的小伙伴你知道“蕃客”指的是什么人吗?
学生回答:指的是外国商人
老师可以引申补充:蕃坊、蕃市、蕃学的意思
老师指引学生知道由于宋代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实力的兴起和强大,使宋朝和中亚地区陆路往来中断,必须通过海路与外国发展贸易关系,同时宋朝高度发达的造船航海技术,政府的鼓励政策,都大大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
展示宋朝海外贸易图,让学生指图说明宋朝海外贸易范围之广(老师补充说明也可)
小结:
a、“蕃客”、“蕃市”、“蕃坊”、“蕃学”
b、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c、海外贸易范围广
d、三大港口城市:广州、明州、泉州
三、经济重心南移
闯闯:对了,临走时我还随身带了几幅地图,一起来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地图视觉偏小)老师指引学生看图回答: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老师向学生解释经济重心的概念:经济重心是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总结说明: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南移,转移到长江流域。
提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学生简要作答
小结:
A、为躲避战乱,
B、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技术、工具和劳动资金
C、南方政治相对安定
D、南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本课总结:宋朝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商业的繁荣与海外贸易的兴盛,这都表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北方,国家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了南方。
闯闯: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完成了这次愉快的时空之旅!希望经过这次旅行你会有所收获。
下面进入学习大比武!
四、练习升华
1.学习大比武
2.随堂练习
五、拓展延伸
古代农具的发展(拓展知识)
1.原始社会至夏朝,使用石制和木制农具
2.商朝和西周,使用铜、石、木农具
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
4.战国时期,大力推广铁器和牛耕
5.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6.三国时,魏国人马钧发明翻车
7.唐朝,创制曲辕犁和筒车
8.宋朝,使用秧马插秧
存在问题:
1)本设计把宋朝经济内容的学习放在第一大部分,内容较丰富,和学生互动时间较多,可能在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上时间会不够充分。
2)初一学生知识面尚不够广,很多问题的提出很有可能因为学生知识准备不足,而让老师唱独角戏,达不到很好的分享学习的效果。